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读书和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Gini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书虫一枚

校对:LIT.CAVE 编辑部

配图:Online

LIT.CAVE编辑部

我们会在每周一发布近期出版的书单,向读者征集评论,并在周日集结推送,本文为读者投稿的图书评论,授权「文穴」发布,不代表平台立场。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01月

作者:马塞尔·贝纳布

 写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耶鲁文学小历史》中说:

「我们会本能地将身边发生的事物在脑海中汇总,并以此为依据构筑各种形状和图样(即「思维的本能连接」)……神话已成为帮助人类了解所处世界的途径。待我们学会书写,文学也就承载了与此相同的作用。」

写作可以描述作家所看到的客观世界,也可以表达作家自己的思想。但是,作家们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会本能地想超越前人,创造出一些以前没有的作品。

搜寻古典文论我们会发现,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的文学性予以了很高的评价,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进行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也就是说,在传统意义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像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悲剧那样,逻辑严谨、情节完整、人物仿真、读者读完之后能够得到情感宣泄。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两部意识流文学作品开创了现代文学的先河。《月桂树已砍尽——意识流先驱小说选》中说:

「意识流这种文体侧重于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性、流动性和飘忽性。」然而,就算现代文学变得越来越感性化了,在人们眼中,好的文学作品依旧应该建构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小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世界进一步变得全球化,后现代的思潮来临了。这是一个百家争鸣、著作林立的时代,文学作家们依旧争先恐后地想推陈出新,但是这是非常艰难的。

为了调侃时代和人生,也为了调侃文学本身,作家们创造出来了更多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艺术手法,比如元小说、反体裁、语言游戏、戏仿、拼贴、黑色幽默、滑动能指等等。

后现代小说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作者写的文本通常都是开放式的,不含有任何确定的意义,读者读完这些小说之后,自己对这些文本予以阐释。于是,文学的完整性和自洽性也就慢慢地被作家们打破了。

到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后现代作品究竟有没有其存在的意义?第二个是文学写作在后现代的大环境之下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

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在《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具有后现代气质的文学作品,但它却同时又是一部反后现代文学的作品。它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马塞尔·贝纳布。它的主人公是作者本人,文本形式是作者絮絮叨叨的心理活动。

作者自诩患有严重的「写作困难症」,一直想下笔写一篇文学作品,结果总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本书的开篇是作者致读者的一封信,这封信没有向读者介绍本书的内容,反而对读者的阅读行为进行了一番质疑:

「您仅凭一个奇特的书名,在不知其究竟包藏何等货色的情况下就投入到未知的阅读中。这体现出一种原来被认为已经过时了的胆略。」

他在第一章中继续让作者和读者进行对话,甚至抽身出来,将作者和读者都变身成为了书中的第三人称叙述者,从一个客观的视角讲述了作者和读者对于阅读和书籍的看法。读者会问:

「这本书和其他书有什么不一样?难道它不是由语言构成,由纸张承载?」

作者会答:

「你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去读一本开宗明义就拒绝以「书」命名的书?」

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后现代文学的作者们费尽心机去写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文本,而读者还对这些文本趋之若鹜,写作和阅读后现代文学作品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件荒谬的行为?

实际上,后现代文学是利用荒谬的现实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作者反复描写自己写作失败的经历,然而,他创造出来了读者手中捧着的这本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是反败为胜的绝佳例子,是把一连串失败变成成功之路的辩证法奇迹。我们已经听够了西西弗斯练出了肌肉!」在本书大大小小的悖论之中,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悖论。

作者运用了黑色幽默的手法在进行自嘲。黑色幽默突出描写周围世界的荒谬,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补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甚至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这样的黑色幽默也隐射了后现代大环境中作者写作的困境。

 那么,文学写作在后现代大环境下到底为什么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呢?文学,作为一个表达客观世界和主观认识的方式和手段,需要作家对同时代人的状态、命运进行认知、判断与描述。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作家和读者太难以互相了解了,不管是作家还是读者,都很容易在创作或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的时候,在认知上出现悖论、判断上出现分歧、或者在描述上出现障碍。

在《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中,据不完全统计,作者引用的作家多达150多个。这些人出现在每一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说着各种各样的语句,和这本书作者写出来的文本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这些人都是著名文学家、神学家和哲学家,如果建一个坐标系,横轴是历史,纵轴是地理,这些作家就是坐标系内星罗棋布的小点点。他们全部同时出现在《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之中,使得这个小世界变得相当复杂而多元。

作者通过在作品中营造众人齐聚一堂发表观点的小环境,成功地表现出了西方后现代文论中被称为「互文性」的艺术特征,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释就是:

「它倾向于把世界和人生看作一种共时结构,偏爱把文学置于文学之外的象征性语境中。此外,它还习惯用喧闹的方言俗语,进行各种形式的插科打诨,以便表现不同人群的意识形态差异,由此造就一个拥挤杂乱的互话语空间,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却又内在和谐的弹性环境,从而赋予语言或意义一种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种众声喧哗的背景之中,每一句话似乎都被前人写出的文本赋予了崭新的意义。比如当一个人说:「月色真美」的时候,另一个恰好看过夏目漱石文章的人就会误解他是在说:「我爱你」。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已经无法写出单纯的非虚构文章了,就算是最平常的景色描写,也会「所有的景致蜕变为内心状态,所有的背景演化成象征……很快,我就身处书籍宇宙的边缘:创造的世界取代了切实的现实。」

而且,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和无数书籍的翻译版出版,无数不同教育背景和价值观的读者都会读到同一个作者写的文章,他们对作者写出的文本都会有不同的阐释。因此,即使是作者自认为最简单意思最明确的文本,也会由于这些不同的阐释意义变的千差万别,甚至和作者的本意完全相悖。

作者也不想写自传,因为他认为,读者喜欢看陌生人的自传本质上是因为读者崇拜这位传主,他们会将传主当成自己的镜像,即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作者认为自己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己所在的群体太小众,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不足以高到让读者对自己的经历产生兴趣的地步,就连他自己也不屑于描写他的住宅和家庭成员。所以,他就彻底放弃了写一本自传当成处女作的念头。

除此之外,《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的作者是一个拥有异国血统的法国人,他童年受到的教育太传统,所在的圈子太封闭,他在运用法语时会有这种感觉:

「我使用的大部分词语已经几乎摆脱了它们和事物之间的天然联系,因此,我觉得它们有种令人着迷的轻盈。没有任何重量把它们拉向地面。」这种现象在后现代文论中叫做滑动能指,这个名词来源于拉康的理论。

拉康认为:「在一个语言符号中,能指在所指之上,能指具有至上统治地位,没有能指就无法引出所指。如果没有确定的所指,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关系就不会很紧密,是一种松动的任意性关系。在漂浮的能指下面是滑动的所指,永远也达不到说话人的所指境界。」

所谓能指就是词语本身,而所指就是词语的涵义。作者是在叩问自己,当自己都不能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涵义时,文本又怎么可能将作者对现实的认知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呢?

作者无法顺利地进行非虚构写作,那么,写虚构的文学又如何呢?也不行。因为在后现代背景下,书店里堆满了无数的书,前人写出来的著作已经太多,作者沮丧地发现自己的创意早就被前人都使用过了

「我能否斗胆顺带一提有些书给我的沮丧感?不是因为它们让我失望;恰恰相反。是因为读它们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去想我又错失了一个机会。我刚读完的这本书,就该由我来书写:我在书里看到了我钟爱的大部分主题,我也构思过的一些人物,甚至于我自以为属于我的曲折文风。」

除了当今著作林立所导致的创意匮乏之外,作者还认为虚构的世界毕竟是虚构的,虚构作品中的角色不可能和真实世界中的人物完全一致,虚构世界的结局也充满了虚幻的味道。

「当正直的无名者赢得了众人的认可,我并不总能满足。在那些奇迹般的结局中,我嗅出了明显属于作者的骗人把戏……我突然发现我不喜欢这个只要说出某物就会被当真的魔法世界。」

马塞尔·贝纳布写出这本书,实际上是从关爱文学作者的角度出发去进行写作的。他太了解现在文学作者面临着什么样的写作难题了,但是他又不是很赞同后现代文学的写作思潮。这本书的出版会引起文学作者的思考,在后现代的大环境之中,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能在超越前人的前提下继续给读者带去意义和启发,文学到底该何去何从。

点击「文穴阅读馆」进入服务

喜欢阅读,记得把【文穴】加为🌟星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花》2021年第5期 ||方岩 黎幺《关于“异质”的读写》(对谈)
53网络影响文学的未来
无标题
宫敏捷:读一本好书如书写它一样难
《文学经典永恒的隐秘》阅读答案
要求课文“文质兼美”,有必要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