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斟细语】重亲情的老大哥


编者按:

都说是一入红楼梦难醒,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对于《红楼梦》,太多的人读起来就再也放不下。一读再读之后,就会在心中产生千百种情愫,互相冲击,澎湃不止,对宝钗的敬,对黛玉的怜,对湘云的爱,对探春的赞,对凤姐的惧,对贾母的亲……还有对大观园的憧憬,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感觉,实在无以排遣的时候,你可以来这里——“红楼心语”!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栏目是每一位红迷朋友的家园,在这里你可以愉快地开启属于你自己的梦想航班,尽情地抒发你对《红楼梦》的喜爱之情。

“红楼心语·浅斟细语”

热诚欢迎你的加入


重亲情的老大哥
作者:火烧彤云
 
一般人对贾赦印象最深的,是他在鸳鸯抗婚和石呆子下狱这两件事中,体现出来的好色贪酷和封建家长制作风。其实作者对贾赦着墨最多的,却是他重亲情的特点。
兄妹分隔情依旧
来到贾府的林黛玉见过贾母后,跟着邢夫人来到贾赦的大院,来拜见贾赦。贾赦正在生病,没有接见外甥女,派人传话说:
“连日身上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第3回)
这是《红楼梦》里绝无仅有的一段舅舅对外甥女的亲切叙话。娘亲舅大,舅甥关系在中国人的亲属关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关系。《红楼梦》里的舅甥关系不少,除了贾赦、贾政与黛玉,还有王仁与巧姐,王子腾与宝玉、薛蟠、宝钗,卜世仁与贾芸,五儿与她舅舅等好几对舅甥。除了贾赦对黛玉以外,作者都没安排过其他的舅甥有过如此亲切的叙话。所以,这段话是塑造贾赦形象的重要文字。否则,作者对黛玉见贾赦这一段一笔带过就行了!费那么多笔墨写她如何到贾赦院中,又如何离开等情节,就是为了突出这段话。
这段话表达的是舅舅对刚刚丧母的外甥女的慰问,但绝不是一番客套用语。当时贾赦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估计病得不重。如果病得重的话,邢夫人就不会派人去请他来见黛玉,而是带着黛玉直接去见他了。黛玉此时大约十岁,贾府的人还是头一次见到她,可见贾敏至少是生下黛玉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娘家。贾赦病得不重,但是见到外甥女,还是会想起至少十年没见面的妹妹贾敏,还是会伤心、会加重病情,所以才决定暂时不见外甥女,可见贾赦与贾敏的兄妹感情有多好!在封建贵族家庭里,男孩女孩分开生活和接受教育,贾赦与贾敏从小接触机会应该也不多,宝玉是特例。贾赦已经年过五旬,儿孙绕膝,居然会对一个远嫁他乡、久未谋面的妹妹感情如此深厚,可见他是重亲情之人。
贾赦不仅仅为自己着想,也为新近丧母的外甥女着想,他劝黛玉“不要伤心想家”,希望长辈的温情能够温暖外甥女的幼小心灵,要黛玉“跟着老太太和舅母,即同家里一样。”他还想到同辈人的交流能疏导黛玉的忧伤情结,说,“姊妹们虽拙,大家一处伴着,亦可以解些烦闷。”贾赦视整个家族为一张亲情网络,极力以此带给黛玉浓郁的家庭氛围。这要不是自己的亲情观念浓厚,怎么会以己及人呢?
当然,贾家再好,也不是黛玉从小生长的林家。这一点,他也想到了。所以他说,“或有委屈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这个“委屈”,绝不是指黛玉在贾府会受到不合理的待遇,而是怕黛玉新来乍到,不适应贾府的环境。他是叫黛玉有任何的不适应,都要表达出来,不要太见外。其思虑何等细致周到!
相比之下,凤姐见了黛玉,提起林姑妈就落起泪,贾赦这几句朴实无华的话,是何等的真诚!尽管贾赦与黛玉面都没见,但丝毫不影响舅甥感情的建立和传递,因为深厚绵长的兄妹情为此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再看看第24回里,贾芸愿意用房、地来做抵押,向舅舅卜世仁借贷,而卜世仁却依然冷言冷语,甚至用贾芹来讥讽外甥,是多么的无情!如果一个《红楼梦》的新读者,读到此处,还没有读到贾赦后面那些要娶鸳鸯、打贾琏的情节,肯定会觉得贾赦是一个极重亲情的好舅父、好哥哥。

兄弟一体无彼此
贾赦是荣国府的嫡长子,荣国公官爵的继承者。按说整座荣国府都是他的,弟弟贾政成婚以后,应该搬离荣国府,另立门户。但是贾政婚后不但没有搬离荣国府,父亲贾代善死后,反而住进了荣国府的正室,并且操持荣国府的一切事务。贾赦一房却住到了府中的东侧。这种奇特的格局,明显是出于贾母的精心安排。贾政娶的是贾史王薛政治集团中王家的小姐。贾母来自史家,深知四大家族“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性质,为了巩固集团的联盟,她要重用王氏,所以要这么安排。
对于这样的安排,贾赦显然是不满意的,他毕竟是嫡长子。但他过于好色,小妾成群,甚至差点要强娶母亲最喜爱的贴身婢女,这些都让贾母感到讨厌。贾母也确实不太喜欢他,他也深知,所以在第75回里的中秋聚会上,他不知不觉地通过一个笑话表达了对母亲偏心的埋怨。但是贾赦是否就因此对弟弟贾政心存芥蒂,兄弟生分了呢?还真不是。贾赦始终视贾政为手足,不分彼此。这一点,除了贾赦本人看重兄弟以外,贾母也做出了一些其他的平衡。
在没有大观园的时候,荣国府和宁国府一样,都有一个大花园。宁国府的花园叫会芳园,在宁国府中的西边。荣国府的花园在府中的东边(第3回、第16回)。按说贾代善死后,儿孙们应该让贾母住进荣国府的花园里,那是颐养天年的最佳选择。再说,除了正室,中国的传统也是东比西贵,也应该让她住在东边花园里。可是,贾母却住到了荣国府中西边的宅院里;东边花园单独隔出来,做了贾赦的宅院(第3回)。这显然是为了平衡贾赦的心理,贾母把府里环境最好的宅院给了贾赦。
然后,让贾赦的长子贾琏娶了王夫人的内侄女王熙凤。这桩婚姻把两房兄弟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正如赖嬷嬷所言,一边是儿媳妇,一边是内侄女(第43回)。“琏”与“连”近音。贾琏这个名字,就是将两房连接起来的意思。
在巩固集团利益的大局以及贾母的平衡努力下,贾赦丝毫没有把分房带来的不快转移到弟弟身上,兄弟情谊不亚于兄妹之情。而且这么一来,贾赦更加视兄弟为一体,完全不分彼此,连两房孩子的事情都是共同商量。
比如,在迎春的婚事上,贾赦虽然看中了孙绍祖,但在答复孙家之前,还是先跟贾政进行了商议。贾政反对,进了劝谏。虽然劝谏不成功,但还是说明贾赦看重弟弟,才跟他商量,他也才有机会劝谏,还劝谏了两次(第79回)。
还有,因为有了衔玉而生的宝玉,宝玉格外吸引眼球,引起了赵姨娘和庶弟贾环的嫉妒,这成为贾政房中最主要的矛盾。对此贾赦洞若观火,一有机会他就主动来弥合这种关系。在第75回里的中秋聚会上,贾环看到宝玉做诗得了奖,他也主动做了一首诗。贾赦不仅对他的诗连连夸赞,而且还取了自己的许多玩物来赏他,并且说,“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这显然是贾赦在平衡贾环的好胜心理,也是对贾环因为是庶子而受到冷落的一种鼓励性补偿。
他说的“世袭”当然不是贾环有资格世袭荣国公的官爵,而是指贾环可以通过门荫入仕的制度取得入仕为官的机会。门荫入仕是封建社会对官员子弟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录用为官的一种福利制度,但是也要被录用者有一定的能力和碰上这样的机会。
贾赦主动地填补弟弟家庭里的不平衡感,是因为他时时挂念着整个家族的亲情凝聚,把对晚辈的公平施爱都记在心上。这也可能跟他觉得母亲偏心的潜意识有关。

媳侄同视亲骨肉
贾赦不希望偏心的情况在下一代身上继续,造成家庭矛盾。兄弟一体、子侄同视的亲情观念,在贾赦身上最突出的表现,发生在第25回的一段故事里。在这一回里,凤姐和宝玉双双中了马道婆的魔法,全家上上下下都乱成一团。这又是《红楼梦》中描写的一次大场面故事。在解救他们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上场前,作者给大多数人物的是一幅幅集体画面,只给薛蟠、贾母、赵姨娘等少数几个人一些特写镜头,其中贾赦、贾政的表现尤其耐人寻味:
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的人口不安,也都没了主意。贾赦还各处去寻僧觅道。贾政见不灵效,着实懊恼,因阻贾赦道:“儿女之数,皆由天命,非人力可强者。他二人之病出于不意,百般医治不效,想天意该如此,也只好由他们去罢。”贾赦也不理此话,仍是百般忙乱,那里见些效验?
如果不是第22回“悲谶语”的情节让人了解了贾政容易悲观的性格,看到这段文字,几乎要让人怀疑,是不是作者把贾赦和贾政两个人的人名写反了?因为凤姐和宝玉这一对表姐弟兼堂叔嫂,对于贾赦和贾政这两兄弟来说,明显是后者的亲属关系更加紧密,贾政应该更看重他们才对。
凤姐是贾赦的儿媳。按说贾赦应该不是很喜欢这个媳妇。不管凤姐如何漂亮、能干,作为荣国公官爵继承者的嫡长房,贾赦和所有封建家庭的长辈一样,对儿媳寄予的最大希望是生下男孩,传宗接代,继承荣国府的官爵和荣耀。但是凤姐嫁给贾琏已经好几年了,仍然只生了一个女儿。这还不算,凤姐还把贾琏原有的两个侍妾都找借口赶了出去。虽然她把平儿立为侍妾,但那不过是个幌子,贾琏和平儿“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第65回)。这连二门上的小厮兴儿都知道,贾赦能不知道吗?但是即便如此,他对凤姐仍然持有耐心,等待着她再度怀孕,为自己这一房延续香火。直到后来凤姐久病不愈,连家都管不了的时候,他才把丫鬟秋桐赏给儿子为妾。
对于贾政来说,凤姐是侄媳妇,也是夫人王氏的内侄女,等于也是他的侄女,有双重亲属关系。而且,凤姐还被调来自己家里,帮忙管理数百人口的大家庭。正是凤姐出色的管家才能,才能使王夫人“偷个空儿”、“天天坐在井里”(第74回)。
宝玉就更不用提了,那是贾政的儿子,贾赦的侄儿。谁亲谁疏?不用多说。但在二人遭难之际,贾赦竭尽全力救助他们。反倒是贾政,很早就放弃了救治,还劝哥哥也放弃。而贾赦依然没有放弃,仍然是积极地寻僧觅道,哪怕毫无起色。这种表现,不仅彰显贾赦把儿媳和侄儿都看得如亲生骨肉一般的亲情心态,还体现了他身上那种独有的长子使命感!在这种使命感的驱动下,他具有了不抛弃、不放弃的韧性!

重亲情的老大哥
虽然作者着力描写了这么多贾赦重亲情之处,可能有人还是会质疑。这种质疑主要来源于文中的两处描写,一是前文所述的贾赦埋怨母亲偏心,说明他还是心存怨怪。其实,贾赦已经“胡子苍白又作了官”(第46回),还想着母亲偏心,不正说明他挂念母爱、心中有情吗?
另一处是贾琏不认同贾雨村用诬陷石呆子来抄获石家古扇的手段,被贾赦毒打(第48回)。贾赦是封建家庭的嫡长子,深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观的影响。这套理论重父轻子,核心思想就是,长辈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晚辈只有遵从和肯定,不能反对,哪怕长辈错了;否则就是忤逆。所以贾琏挨了打。但是贾赦心里的父子情分究竟如何呢?别人来评价,或许有立场因素,贾琏的妻子凤姐的评价应该算是客观的:
“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第46回)
也就是说,贾赦对贾琏也是经常打骂,打的程度和贾政打宝玉也差不多,但是打归打,仍然非常疼爱贾琏,还常常把心爱之物赏他。贾赦和贾琏这对父子的关系,要比贾政和宝玉这对父子的关系要好得多。贾琏多次帮父亲外出办事,很得父亲赏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贾琏帮父亲去平安州办完事后,父亲重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及一名小妾(第69回)。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浓墨重彩地刻画贾赦重亲情的特点呢?首先,贾赦重亲情、念骨肉的特点是真实可信的。他身为封建官僚家庭的长房嫡子,从小深受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熏陶。在儒家传统文化中,长子从小被灌输兄友弟恭、长兄如父的观念。贾赦亦不例外,他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本人是荣国公官爵的继承者,更是增添了一份责任。亲情加责任之下的贾赦,从小就知道,荣国府的其他子孙的幸福、荣耀都系在他这个老大哥身上。所以我们才看到,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大哥,提起远嫁先逝的妹妹,依然会伤心;儿媳和侄儿命悬一线时,他一刻不停地找人医治、破法术;荣国府分房不分府的家庭格局才得以形成等等。
至于贾赦拿了孙绍祖五千两银子,不得已把女儿迎春抵债聘嫁的说法完全不符合贾赦的性格逻辑,也不符合书中的基本情境。试想,如此重视亲情的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为了几个钱把女儿抵债聘嫁呢?所谓五千两银子,本来就是孙绍祖的胡说八道。因为孙绍祖连孙家祖先为了不能了结的事而拜倒在贾家门下的事,都说成是贾家来巴结孙家,那他还有什么谎话编不出来呢?他说这些,无非就是要压制迎春而已。
其次,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突破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脸谱化程式,那么对于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观念,他同样不是全盘否定,这也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不同于一般高呼口号、简单批判的文艺作品!作者对封建礼教和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压迫,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揭露,林黛玉、贾元春、尤二姐及大批丫鬟深受迫害,不少人被迫害至死。
但是这套制度里也一些优良之处。贾赦身为荣国府长子,要承载家族的荣耀。贾家在这方面的教育比其他家庭更为严格。贾氏一族每年除夕都要到宁国府宗祠祭祀祖先,连出了家的贾敬都要回来主祭。这种威严的仪式将长幼有序的理念潜移默化到每个子孙身上。贾赦从小被告知,他必须是弟妹的榜样,肩负起养家糊口、保护弟妹的重任,甚至将来弟妹的孩子们,也是他应该要护佑的。弟弟妹妹做不完或者半途而废的事,哥哥却要把它做完。这就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对长子的主要教育要点。他身上的骨肉亲情观和长子使命感对凝聚贾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贾赦一人身兼重亲情和好色贪酷、封建家长制作风等特点,不仅让读者又一次欣赏到作者塑造了一个优缺点并具、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的高妙手笔,而且更能集中地反映封建礼教道德的优劣!兄友弟恭、团结一心确实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在封建社会,它对于家庭和睦、凝聚宗族起到了正面作用,对于今天来说,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光是从贾赦不顾贾政劝阻、对凤姐和宝玉积极施救这一点来看,笔者就有理由相信,在八十回后的故事里,在贾家大厦将倾的时候,这位重亲情的老大哥一定还会力挽狂澜,拯救家族!也许正是在他的奋力扑救下,宝玉、贾兰等极少数贾家子孙才没有随着贾家的覆灭而沦入悲惨的命运!这样的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合乎情理,更十分精彩,还引人深思!
 


个人简介:
火烧彤云,湖南省长沙市人,建筑工程造价工程师,自幼喜欢《红楼梦》,爱思考,爱写作,追求美好高尚的精神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知识点汇总
红楼梦第91—120回主要故事情节梳理
红楼梦章回概括
89年北影版《红楼梦》服装大鉴赏
《红楼梦》内容简介
红楼梦主要事件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