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天地 | 张杰民 | 把豫剧唱响在天山南北

把豫剧唱响在天山南北

文:张杰民 / 版式设计:玉丽 / 图源:网络

巍巍天山,连绵千里,群峰直插云霄。天山脚下是一个众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区,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曲艺文化,像新疆曲子戏、新疆舞蹈、新疆达瓦孜等,多姿多彩。然而就在这个曲艺文化丰盛的地方,近些年来却掀了一股豫剧热,那铿锵有力、韵味醇美的唱腔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豫疆两地文化交流融合的新亮点和屯垦戍边中原人的思乡曲。

提起新疆豫剧,人们总是念念不忘一个名叫高洪斌的老人。他曾先后担任石河子豫剧团团长、豫剧团团长。1961年底,16岁的他带着生活的希望和人生的梦想,跨越千山万水,只身来到天山脚下,把河南人的朴素情感和河南文化的那种厚实深深地植根在这里,写剧本,唱豫剧,当编导,做管理,为豫剧在新疆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高洪斌出生在河南省沈丘县莲池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少年时代的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他爱好广泛,模仿能力很强,学一样,像一样。当时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匮乏,看大戏、听说书是主要的娱乐形式。特别是哪里有骡马物资交流大会,都要请台大戏,甚至两台大戏对着唱,一天能唱二三场,连续唱上好几天。有些村民为了听戏,三五成群的,夜晚能摸十多里黑路。遇到莲池附近唱大戏,高洪斌总是在学习之余挤在戏台前边听边学。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唱段,常常萦绕在他的心中,年少的高洪斌已经成了一个小戏迷。回到村里以后,高洪斌还不断地唱上几句。他的嗓音很好,唱得也有个八九不离十,村民们听见了,都夸高洪斌是个唱戏的料。

1961年,高洪斌初中毕业了。聪慧的他是学校里的尖子生,在高中招生考试时,成绩名列前茅。就在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高洪斌上高中十拿九稳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由于他家中的地主成分,榜上无名。那时说的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但是在一些地方“唯成分论”还是难以避免。此时,豫东一带又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闹起了饥荒,村民生活非常困难。没有考上高中的苦恼,再加上生活极度困难,对年少的高洪斌打击很大。自己人生的道路该向何处?他眼前一片迷茫。一次,他听说有个堂兄在石河子垦区莫索湾第五农场(现一四九团)工作,就和父母商量,想到塞外大漠投奔堂兄。父母理解高洪斌的心情,何尝不想给儿子找条生路呢?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高洪斌小小的年纪,而且新疆路途遥远,父母怎能放心呢?后来,高洪斌软蹭硬磨,父母无奈之下只好点头同意。母亲给他准备了一个小包袱,里面装上几件破衣服和几个窝窝头,又给他带上一些零用钱。1961年底,高洪斌挥泪告别父母,孤身一人,开始了万里之行。一路上,忍饥挨饿,饱受风霜。走到半路的时候,他的小棉袄被偷了,只好把带的单衣全部穿在身上。进入新疆后,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度左右,高洪斌冻得浑身发抖,患了感冒。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石河子。堂兄愉快地接纳了他,高洪斌激动得热泪直流。

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高洪斌通过招工,成为正式的一员。他体验到了屯垦人的艰辛,认识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自己的才能也有了用武之地。第二年,场里搞文艺汇演,他自编自演了一个忆苦思甜的快板书《血泪仇》,获得了创作、表演一等奖,并给连队挣回一个先进集体奖,让大家刮目相看。后来,他当上连队文教兼团支部书记。刚干了两年,团政治处又将他调到里文艺宣传队,高洪斌有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这里,他认真求教,刻苦钻研,不久便掌握了三弦、月琴、热瓦甫这些乐器的演奏技巧。看见文艺宣传队里没人写节目,高洪斌又自报奋勇,挥笔上阵。当时学习条件很差,缺乏学习资料,更没有什么录像可参考,他就买了一个收音机,靠听广播丰富自己的知识,慢慢地自编自演一些小节目。

1966年,从上海来了一个支边的小姑娘陈晓放,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不久就被选派到团里宣传队。高洪斌与陈晓放经常在一块演出,接触的越来越多,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陈晓放见高洪斌正直善良,长得帅气,又有才华,愿以身相许;高洪斌认为陈晓放就是上天送给自己的最好礼物,愿终生为她守护。二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从此,高洪斌不仅收获了爱情,更重要的是在陈晓放的鼓励和支持下,增加了不少的动力。屯垦戍边,远离桑梓,高洪斌始终怀有浓浓的思乡之情。给自己起个笔名就叫“莲池”,对豫剧更是念念不忘,情有独钟。在新疆,对于屯垦戍边的中原人来说,豫剧是乡音、乡韵和乡愁,已演化成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结,成为中原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有鉴于此,高洪斌暗暗发誓:要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在新疆唱豫剧、写豫剧、宣传豫剧,让豫剧响遍天山南北,为屯垦戍边做贡献。1984年,他创作出反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取得可喜成果的现代豫剧《绿海新潮》,荣获10年文学成就奖,取得初步成功。

或许是出于他的表演才能,或许是出于他的创作成就,或许出于他对豫剧的执着,1984年9月,上级研究决定高洪斌任石河子豫剧团副团长,仅仅8个月后就升任团长兼政委。1992年8月,高洪斌又调任豫剧团团长。同时,他还成为中国曲艺协会会员、中国剧协新疆分会会员、石河子文联常务委员、石河子曲协主席。高洪斌走上了领导岗位,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把责任看作是一种使命和事业的基石,事不避难,勇于担当。剧本是基础,导演的创作,演员的创作,都要靠剧本提供空间。

为了让人们能够欣赏到喜爱的豫剧,高洪斌在保持传统豫剧剧目的同时,把豫剧艺术与边疆当地民族艺术有机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他的作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在紧扣主旋律的同时,追求人间真善美,风格朴实,演员爱演,观众爱看。改革开放以来,高洪斌共创作大型戏剧剧本十多部、独幕戏剧本四十余个、名类曲艺一百八十余篇(段)以及诗歌、歌词六十余首。其中1985年创作的表现失足青年走上创业之路的现代豫剧《绿城燕》,获、石河子市优秀戏曲创作奖;1990年创作的歌颂民族团结的现代豫剧《邻里情》,获得新疆自治区首届戏剧调演二等奖;1994年创作的表现人们“奔市场,奔小康”的短剧《正是金秋好时节》,位列庆祝成立40周年戏曲创作奖榜首。

为了使豫剧在新疆扎根,增强发展后劲,高洪斌非常注重豫剧人才的培养。他任石河子豫剧团团长时,积极与河南省豫剧大师马金凤联系,通过洛阳戏校,给石河子豫剧团培养了一大批豫剧接班人,为豫剧在新疆更好地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大胆扶植、起用新人,积极招聘一些具有实力的青年演员,让他们得到学习和锻炼,尽快能够挑大梁。仅1993年,他就从内陆和本地有名的剧团招聘具有实力的青年演员20余人,充实了演员队伍,提升了剧团整体演出水平。

作为一名剧团团长,高洪斌深知舞台演出设备的重要性。特别是舞台灯光音响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塑造舞台演出的外部形象。于是,他在剧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适当地配置和更新灯光、音响、幕布、服饰等舞台演出必备的器具,保障了演出效果。经历沧桑岁月的磨砺,高洪斌已扎根西北大漠,成为新疆豫剧的传承者与开拓者。他的汗水不会白流,在天山雪水的灌溉下,在中原文化的滋养中,豫剧这朵梨园奇葩必将在新疆绽放得更加绚烂!

作者简介

张杰民,河南省沈丘县人,沈丘县政法委退休干部,现为周口市作协会员。多年从事机关文秘工作,曾多次在省、市、县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豫剧全剧《钟馗嫁妹》新疆建设兵团豫剧团演出
第十届黄河戏剧节豫剧《昆仑山的儿子》新疆建设兵团豫剧团
【大众剧院】豫剧《英武香妃》新疆兵团豫剧团演出
豫剧《打金枝》商丘市豫剧团
豫剧《卷席筒》长治市豫剧团
名段欣赏 豫剧《抬花轿》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