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天地】 杨鸿飞 | 此 生 嗜文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此 生 嗜文

作者:杨鸿飞      版式设计:婉静

1963年农历二月初三,天刚微亮,母亲将我带入尘世,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缕黎明的曙光。而这日正是文昌帝君神诞之日,也许沾了点神灵之气,我的一生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一带农村的孩子入学都晚,九岁,我才第一次随着同龄伙伴兴高采烈地跑进教室。所谓的教室,其实就是我村东头李姓家的两间灶屋。土墙草顶,十分低矮,并且只开一窗,阴暗潮湿。灶屋南头是灶台、案板、瓦盆、碗碟和水缸;北面墙上挂着一块不大不小的黑板,课桌和板凳都是从自家搬来的,高低长短不一。在这样的教室里,我和同村及邻村的二十多个孩子挨过了漫长而难忘的一学年时光。

       语文老师是临时从外村找来的,初中毕业,不过挺严厉的,他要求我们每篇课文必背,谁背让谁走。背不会的赶上人家做饭,由于没有烟囱,炊烟满屋缭绕,熏得泪眼汪汪,咳声连连。我背书最快,背了也不先离开,一边等着玩伴,一边掏出装在衣兜里的粉笔头在黑板上默写生字词和课文。“教室”的老主人念过私塾,我特别喜欢看他写毛笔字,真是羡慕极了!他常常在这时候走来,嘴里衔着旱烟袋,眼睛总是望着我写的字出神,像一位深邃的哲人。他当着老师的面夸我:“从小看大,这娃子将来非同一般!”看着他那充满笑意的脸,我是多么高兴啊!

       读到小学三年级,我勉强能读懂书了。那时,《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名著,都没有听说过,只能读一些带配文的连环画。我的家里很穷,没钱买书。一到冬耕,夜还漆黑一片,父亲就赶着生产队的骡马去犁地,我也匆匆穿衣跟去,不顾手冻得冰凉,一块一块地捡拾着遗落在土里的红薯。满满一筐后,我蚂蚁搬山似的背回家,让母亲拉到集市上卖掉。我一张张攒够了毛票,一点也不眼馋好吃的“花吉团”和漂亮的衣服,一个人跑到集镇上买回诸如《鸡毛信》《地道战》《黄继光》《邱少云》之类的连环画,堆了一大摞,小心翼翼地放在母亲的板箱里,唯恐被人顺手拿去。每当母亲让我下地割草或去树林扫拾干枯的落叶时,我总是偷着先把连环画放在筐底,怕母亲看到说我偷懒。我汗流满面地割了满满一筐草,累了,就坐在树荫下如饥似渴地翻阅。我的心情也会变得格外平静,如同置身于世外,有清风,有鸟鸣,有花香,也有小河流水叮咚……简直是难以言喻的美妙享受!夏夜的风是令人期待的,徐徐吹来,格外清新、凉爽。太阳一落山,我和同村的玩伴们就在生产队的打麦场上用竹竿和衬单搭起帐篷,头挨头躺在席子上休息,小伙伴们这时会央求我讲故事。《鸡毛信》是他们最爱听的,因为足智多谋的儿童团团长海娃和我们仿佛年龄,故事情节险象迭生、扣人心弦,再加上我的“添枝加叶”,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一个个支棱起了耳朵,有时父母拉都拉不回家,宁愿忍受蚊虫的叮咬。

      读的多,想象的多,写作文对我来说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不会像别的同学咬了一节笔杆,作文本上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题目。每次老师评讲作文,同学们最期待的是听老师读我的作文,当然也是我的期待,因为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读初中时,我的作文更写得像模像样、“出人头地”了。几乎每篇作文都被老师修改后刻印出来发给同学当作范文熟背,应付考试。当时,我突发狂想――自编《作文选抄》。星期天,我随徐老师坐船过河去新安集买回一沓草纸,一张张裁成书本大小,穿针引线装订成册。我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天,以绘画般的耐心,一丝不苟地抄写自己的习作,生怕有一点瑕疵。由于草纸易洇,蓝墨水不能用,就改用墨汁;墨汁渍笔,就边蘸边抄,费了一番功夫,终于抄出厚厚的两大本。同村的一位高中生一下子迷恋上它,缠着我借去阅读,半个月后送还时,封面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他的同学的赞誉之词,甚至称我为“作家”“文学家”。那工工整整的字里行间,仿佛有一个个掌声响起来,让我欢欣鼓舞。现在想来,当初我的《作文选抄》之所以深受那么多人的青睐,以至于爱不释手,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学生读物匮乏,“物以稀为贵”吧。我们的杜校长听说了,非常震惊,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表扬了我,并逐班传阅。结果传来传去,没有了踪影,不知被哪位“收藏”了。唉,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我的高一生活是在石槽公社虎头高中度过的。当时全校的写作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一个“地下”文学社,每周在校外东北角的河畔活动一次。我们春对杨柳,夏对碧水,秋对落叶,冬对白雪  ,诵习作、谈心得、找不足,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高二转入沈丘一高后,正赶上学校举办作文大赛。我的心“蠢蠢欲动”,于是毛遂自荐,语文老师欣然同意与其他几位写作高手代表班级参赛。所有参赛学生都集中在大礼堂里,命题限时完成。我凭着练就的功底,不辱使命,荣获一等奖。

       一九八四年,我因偏科高考落榜,沮丧之时,有几位同学通知我参加乡里的民师招聘考试 ,我抱着试试的态度,竟以试讲第一的成绩录用。同桌徐振华听说后,步行十几里动员我回校复读。我考虑到当时窘迫的家境,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辅导的学生习作《跌倒了爬起来》《练笔·戒烟》《选择爱书》等被刊登在书刊;崔金兰的《我想当村长》在第一届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整个周口地区一等奖仅此一个。在乡举行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我被乡长指定为教师代表发言,介绍经验。我娓娓道来,全场屏息凝气,在他们眼前浮现出一幕幕我在课间辅导学生的画面,赢来了钦佩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我不仅注重言传,扶持学生爱上文学,还不忘初心,不辍笔耕,受邀参加编写了《新编初中生作文学习指导》《初中生优秀作文选》等书。小有名气后,我被抽调到乡里任行政秘书,缘于在政府大院实在随不起份子,不到一年,就重返三尺讲台,又和学生“打成一片”,尽情享受有滋有味的校园生活。

 如今,虽已过知天命之年,我却喜欢上了诗歌创作,我用乐观的精神面对人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用顽强的意志面对磨难,因此,我的诗总能挖掘出生活中的美,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写《妻子是位画家》,用质朴的文字,蘸上真挚的情感的七彩墨,描绘出一幅幅真实而催人泪下的画卷;写《蜗行》,每一字,每一句都融入了生活的艰辛,透出勇往直前的坚毅;写《庄稼人》,我把膜拜的敬意埋在土地里,静静聆听那来自土地深处的躁动、那庄稼拔节长高的声响;写《我·玉米·妻》,深情的诉说,如秋日私语,唱响了爱与丰收的主旋律;写《一双旧棉鞋》,全诗无一歌颂之词,却字字赞美,句句深情,让诵读者沐兰老师强忍泪水,几乎不忍再读……

       我的学生杨觉明暑假期间从石河子大学归来,闲暇时间将我的诗通读了一遍,在《睡莲》一诗留言处这样写到:“杨老师能创作出这样好的作品,首先他的内心安静,排除了各种干扰,精力高度集中,心灵高度纯净,然后对‘有序’的美好事物进行进一步加工,提高其‘有序化’程度。杨老师能在生活的重压下做到心静如水,实属不易,这是一种长年累月练就的功夫……”

      “香落”才女小西老师在她的《向阳而开》一文中这样评价我的诗:“他的诗歌,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浸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蜗行的艰难,有朝气蓬勃的勇往直前,无不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生存艰辛,生活不可能处处充满诗意,但心却可以诗意盎然,向阳而开。”

        此生足矣,夫复何求!

作者简介

杨鸿飞,河南省沈丘县博士学校语文教师。业余爱好诗歌、书法,近一年多已有二十多首诗在《河南文学》《周口晚报》《颍河风》《沈丘文学》等报刊发表,长诗《中华槐园颂》《环卫工人赞》、短诗《爬山虎》《蜗牛的梦想》等深受好评,《劝生五字歌》被编入校本教材《礼仪教育》,曾参加编写《新编初中作文学习指导》等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捕捉"写点",妙笔生花 听如何教作文有感
连环画故事作文《新三毛历险记》教学设计
让作文的语言靓起来
访谈 | 杨再隋 刘俊祥:关于儿童自由倾吐和个性化表达的对话
一次特殊的点评
习作||我的阅读感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