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析 | 风剪云 | 词人魁首,非夔莫属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请输入标题     bcdef

词人魁首,非夔莫属

——我读姜夔      

文/风剪云     版式设计/湛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姜夔(公元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今江西鄱阳)。提及此人,很多人可能心存问号(当然,从事古诗词、音乐等研究类人群除外,爱好古诗词者大多亦可除外的),这是谁?甚至多数人对他名中“夔”字都比较面生。确实,相对于苏轼、辛弃疾乃至李煜、李清照等人,就算是晏殊、欧阳修,姜夔的知名度也要差一些。但知名度只是评价人的一个方面,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知度以及品行与贡献。姜夔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所写词作题材广泛,感时、抒怀、咏物、恋情、记游等等,无所不及。以词抒发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彰显了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所以,我愿意用“魁”字来音同姜夔之名,我觉得用“魁”字来解读姜夔才比较靠谱。

之所以这么说,且看我们史料中所了解到的姜夔。作为生活拮据的终生布衣,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一是在诗词上,南宋江湖词派的清空骚雅来源于姜夔。宋词的特点,以清空为创作风格,以骚雅为审美理想,虽然姜夔的清空、骚雅分别源于苏轼、辛弃疾,但苏、辛都是无意为词,他们的清空、骚雅是通过诗歌化的途径实现的。而姜夔是有意为词,将词的音律、创作风格和审美理想纳入一定的法度之中,将原来并无必然联系的清空、骚雅联成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江湖词派风格。二是在书法上,姜夔也是一位书法家,著有《续书谱》,以自身心得之语论书法艺术有十八篇章之多,用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是南宋书论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术著作。三是在音乐上,姜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词曲作家,他的词调音乐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并具有独创性。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历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谱,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作“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杨万里曾称其有“裁云缝雾之构思,敲金戛云之奇声”。

对生命的体验深度而言,姜夔是词人里面拔尖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落魄潦倒,更是因为他在那些悲伤岁月里的恒久挣扎,以及他把这种挣扎转化为文字的能力。因此我说,词人魁首,非夔莫属(个人观点哦)。

理由之一:一生转徙却从不放弃。

姜夔的一生可谓凡事不顺,出生于一个破落官宦之家,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转徙任职地。十四岁时其父去世,后依靠姐姐度完少年时光,直到成年。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名落孙山。仕途不顺的姜夔四处流寓,曾涉足过扬州、江淮一带,客居湖南,寓居湖州,游历往来于苏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最后移家杭州依附张鉴(宋朝大将张俊的孙子)及其族兄张镃,不再迁徙。张鉴死后,姜夔生活愈加走向困顿,公元1204年(嘉泰四年)三月,杭州发生火灾,殃及二千余户,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产图书几乎烧光,加上亲朋好友相继故去,姜夔投靠无着,难以为生,六十岁之后,还不得不为衣食奔走于金陵、扬州之间。公元1221年(嘉定十四年),姜夔去世。他死后靠友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这也是他晚年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要知道,远在宋代,辗转来去这么多地方,道路交通尤其不便的情况下,该是如何的辛苦!可不是现在“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了。就在如此这般颠沛流离之中,姜夔始终围绕自己钟爱的文学词乐,结交时下名流大家,并且颇受赏识、渐次提高且有创新成就。其间,在客居湖南时,认识了诗人萧德藻并娶了其侄女为妻。寓居湖州时,结识大家杨万里、范成大。大学者朱熹对其青眼相加,不但喜欢他的文章,还佩服他深通礼乐,著名词人辛弃疾对他的词也深为叹服,曾和他填词互相酬唱。游历杭州时,结交了世家公子诗人张鉴并在之后老居杭州。正是在居无定所苦行僧般生活中,历练的姜夔博众家之长丰富自身的词作技巧和法度,并在词境上独创一格,把宋代词学创作风格上趋向清空、审美理想上趋向骚雅的分体绾结起来,用联觉思维、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对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南宋中后期词人极工极变,皆不出姜夔的划域,并且各具姜夔的某种风格特征。而江湖词派的三部词法,两部词选,还有频繁的词社聚会,都是在实践和传递姜夔的清空骚雅词法。像这样同时具备词人、词作、词选、词论、词社等五种因素比较典型的词学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是不多见的。后人把以姜夔为代表的一些南宋词人合称为江湖派也叫“骚雅派”,而姜夔是这一词派的最高代表。作品尤以《暗香》、《疏影》更为流传。

理由之二:有志仕途却从不低头。

可以说,姜夔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而且有骨气的清客。记得鲁迅在《从帮忙到扯淡》一文中写道:“就是权门的清客,他也得会下几盘棋,写一笔字,画画儿,识古董,懂得些猜拳行令,打趣插科,这才能不失其为清客。也就是说,清客,还要有清客的本领的,虽然是有骨气者所不屑为,却又非搭空架者所能企及。”这里,鲁迅先生定论,说有骨气的人是不做清客的。而我想,鲁迅先生在下这个定论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姜夔!何况,姜夔这样的失意文人,是不会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的,除非后世公论。

《红楼梦》多数人或多或少地读过,曹雪芹也许只是写实,他那支生花妙笔在刻画赵姨娘、贾环的可憎面目时,定然也是满怀悲悯的。但《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看到那些清客唯唯诺诺溜须拍马的丑态时,我还是不能控制自己那骤然而起的鄙视之心。也许时下,诸人已经不谙人间疾苦,也不会设身处地去想想了。但又有谁,会愿意仰人鼻息呢?而姜夔与曹雪芹笔下的清客是截然不同的。

如以功名事业作为评价标准,那么姜夔绝不能以“魁”字当称的,只可算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一个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样的社会阶层,固然与其才智努力相关,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往往是一些个人所无法作用的身外力量。姜夔是有志于仕途的,也不是清高到无意于名利,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可谓屡败屡试,但终未上榜。他43岁时向朝廷上呈《大乐议》、《琴瑟古今谈》,希望能够得个饭碗,45岁时又上呈《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得到进士考试的机会后又名落孙山。可见,他是非常渴望戴上乌纱帽的,他也想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因此,姜夔在《自叙》中写道:“嗟呼!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有能振之于窭困无聊之地者。”他一生四海奔走,却没有一个功名。他也是有机会摆脱寄人篱下的尴尬身份的,但他放弃了。他交好的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之孙,曾想出钱为他买个顶戴,为他所拒绝。而他之所以拒绝张鉴的一腔好意,我从他词作中严格的法度遵循来猜测,也许是因为他讲究程序正义的缘由吧?他一无所有,之所以能面无愧色地立于天地间,是因为他做人的正直,满腹的才学。在儒教中国,“只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是每个读书人获得尊严的唯一选择。无论哪个朝代,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都看不起那些投机取巧者。

姜夔杰出的才华不能给他带来一官半职,为人的正直也只能让他衣食无着。实在是够辛酸了。而像他这样一个落魄者,却还要说什么“越只青山,吴惟芳草,万古皆沉灭”,则更令人心寒。他不是苏轼,有过很高的地位,苏轼说“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是潇洒,可以赢得如雷掌声;而他说“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只能换得讽刺与冷笑。除了长叹外,又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晚年的他哀叹道:“象笔鸾笺,甚而今、不道秀句。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而历史上,如姜夔这样一生以布衣始,以布衣终的才华横溢的文人,是罕见的。

理由之三:饱经伤悲却淡然克制。

纵观姜夔的人生轨迹,终生布衣,一生转徙奔波,地位卑微,前途无望,人自然就没有了锐气。加上寄人篱下,俯仰由人,慢慢地也就丧失了发笑发怒的资格。长期与落寞伤悲为伍的姜夔是悲观的,似乎一开始就是个暮气沉沉的老人。

贫寒落寞婚姻凑合。家庭上,出生时家境破落,少时丧父随姐姐辗转生活。至三十余岁的姜夔在湖南结识了千岩老人萧德藻,因萧极爱姜夔之才,出语“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才将侄女许配与夔成家。可想而知夫妻之间肯定没有多少感情可言,否则,以姜夔之才华、之多情,也不至于在他现存的84首词里找不到一篇咏叹夫妻情深的。如果夫妻有情,这绝不是姜虁之行事风格。要知道,仅仅是一个萍水相逢的歌女,姜夔都曾经填词一首:“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而他那首关于小红的诗《过垂桥》就更广为传诵了。其实,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姜夔瀚海漂泊,没有功名,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家庭生活只能成为悲伤,“贫贱夫妻百事哀”,那冷眼,想来是少不了的。因为他穷,穷就没了吸引力,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没了钱,满肚子的墨水也只能化为苦水。

偶有欢情却也短暂。情感上,姜夔在22岁到32岁期间,年少浪迹,往来江淮,曾在合肥有过一段终身难忘的情遇。这段故事里的女主角应该是两个人,而且是青楼女子,因为在《琵琶仙》里,姜夔曾这样写道:“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桃叶是王献之的妾,桃根她的妹妹)。或许,那仅有的艳遇,对姜夔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令其欢愉的,因为姜夔现有的84首词里,关乎这段往事的就有16首之多!而且,这部分词大多都是广为流传的名篇,如《踏莎行·燕燕轻盈》、《琵琶仙·双桨来时》、《淡黄柳》、《长亭怨慢》、《摸鱼儿》、《鹧鸪天·元夕有所梦》、《江梅引》、《秋宵吟》等。但这种欢愉,也是短暂的,只能带来更无尽的伤悲。清朝著名的评论家陈廷焯则说,白石词里最沉痛的,是“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这一句出自《长亭怨慢》。

穷在闹市曲高和寡。这是来形容姜虁的朋友圈的。交友之于姜虁就更不必说了。其实,就是现今社会,人若落魄穷困,连朋友都没有几个的。落魄无比、沉沦下寮的姜夔自然也就不例外了,他的朋友也是没有几人的。因此,在好友俞商卿上任作别后,姜夔曾发出这样的哀叹:“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那时姜夔已近而立之年,却还是一事无成。在落魄潦倒的日子里,能有几个患难之交,当然是极为难得的,而阴晦生活里的这点亮色,也因为造化的安排而终于暗淡,自然更加叫人心酸。

正是这些伤悲与长期的困窘,逼得姜虁收敛而含蓄,在读姜夔的词时我们会发现:姜夔总是以一种克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悲欢,你能看见唯唯诺诺、欲言又止,而缺乏一种穿透力,他词作的习惯是缓斟慢酹,浅吟低唱。根本见不到岳飞的怒发冲冠、辛弃疾的似雪衣冠,也不像李清照那么露骨那么肆无忌惮:“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他们的起点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他们的终点也不一样。促使姜夔在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淡然、克制、含蓄的词风。尤其是姜夔的长调,更能看出此风格,因而个人认为,他的长调要比他的小令更好,因为长调,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去慢慢铺排,去写尽心中哀怨。或许,北方人更喜欢李清照,而我是南方人,则更欣赏姜夔。

姜夔词众说不一,分歧尤甚者当属张炎、王国维两位,看看两位大家对姜夔词的不同评价吧:宋词的最后一位大家张炎(张鉴的孙子)对姜夔“克制”的词风推崇有加,他说:“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所以出奇之语,以白石骚雅句法润色之,真天机云锦也。”他说:“白石词如野云狐飞,去留无迹。”又说:“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国学大师王国维屡屡说:白石词有“隔”,虽然格调高绝,却终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了一层。对于两位大师的评价,我更倾向于张炎,因为张炎是古代文人,出身世家,是从头到脚都流着幽林远涧的那种悠远气息。王国维大师是现代人,且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或许已经背离了传统的美学。因为在中国古代,模糊,也就是“隔”,向来就是最高的境界。魁于姜虁,当之无愧啊!

夔已远古,唯有词在!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赏读赏读姜虁的经典词句吧: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琵琶仙·双桨来时》

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淡黄柳》

无人与问,但浊酒相呼,疏帘自卷,微月照清饮。《摸鱼儿》

谁教岁岁红莲月,两处沉吟各自知。《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江梅引》

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秋宵吟》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旧时月色》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者简介:

风剪云,本名周卫东,江苏靖江人氏,客居山东青岛。闲暇时喜欢读书写字,无笔尖生花之才,染墨仅以心绪为端,年华如逝水而记忆长存,但求他日,一壶酒一盏茶,捧半寸斜阳品今生所历,足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才貌高华 清冷词人——姜夔
浅谈南宋雅词代表姜夔'清空骚雅'词风的形成
【觅词记】姜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上)
走进婉约之三(文 耿汉东)
风吹不去心中的古典--(五十六/六十)
姜夔与张炎词之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