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尘散文 | 终南客老张 | 灯笼会 灯笼会 灯笼灭了回家睡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灯笼会  灯笼会 灯笼灭了回家睡

文 | 终南客老张  编辑 | 湛蓝

昨天元宵节,看望父母,闲聊,父母略感怅然地说,院子现在也不见打灯笼的孩子们了。是啊,举头望窗外,一轮圆月跃然于高楼之上,月光洒满一地皎洁,院子里LED灯包裹着树木绿植眨巴眼睛散射出迷人的星芒,小区的门楣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息。没有了鞭炮声,没有了人声鼎沸,又是一年元宵夜,是夜,却显得尤为寂寥和冷清。独坐窗前,一杯香茗,氤氲的香气袅袅升腾,守望一轮明月,耳边忽然想起儿时的歌谣。“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雪打花灯好年景。”物是人非,转眼已是从前!

人的确是合群动物,人多了烦,人少了更烦,雪早已不见踪迹,气温持续攀升,爱美的美女早已穿上了春装,人们的鼻息里没有了鞭炮声声中的火药的味道,整个院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了元宵节的氛围。“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笔下的上元日,每次读起来都是那么令人痴迷。那时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唯有在这一天可以结伴出行出去“放放风”,于是借着赏花灯为由,男女都可以在熙攘的上元节中一边赏灯猜谜,顺便为自己挑选心上人,有皆大欢喜成就美满姻缘,更有“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的思念之苦。

小时候不懂这些,但是每到正月十五前后,皑皑白雪中,村里一家一户的门上,自己烧浆糊腊月三十贴上的春联猎猎在风中,那饱含美好祝愿的大红福字常常是在门上、谷仓,用木板或者藤条编织的牲畜栅栏门上,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才刷过金粉的泡钉以及色泽鲜亮的朱漆大门上,风吹灯动,随风摇曳,雪地里分外妖娆。捱过初十,马上就到了关中人谓之“过十五”这个非常隆重的日子。孩子们心里过节的热情是除夕外又一次被点燃和激发,因为一年一度的“灯笼会”就要来了,每个激动的心情都洋溢在期待的目光和跃跃欲试的等待中。因为在这一天,村子里的小伙伴都迫不及待地等待天黑,以便开始这场期待已久的灯笼大比拼和“环村大游行”,家长们也知道孩子们的急切心情,每每黄昏时分,就着手给孩子准备灯笼,家境好的就买各种各样的成品花灯,那时候都是纸扎灯,有西瓜灯,兔娃灯,公鸡灯,鱼灯,还有一种用“粉脸纸”折叠成“牛粪扑踏”灯(一种用褶皱纸张做成的圆柱形灯笼,向上展开是灯笼,新的合起来就是太阳花似的圆),家境差点的家长就自己动手,买了粉连纸自己给孩子做,于是贴近生活的各种造型就被农村人的巧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莲花生贵子灯,花篮灯,碌碡灯,火葫芦灯,还有一个叫”火壳篓(ke lou)等造型迥异的灯笼就妆点了孩子们的十五之夜。那时候灯笼中间一般都是有个铁丝圆圈,家长通常会在圆圈中平放一块切好的萝卜片,萝卜片上插上一根带长杆的蜡烛,将蜡烛长杆穿透萝卜片,为了保持平衡和稳定,保证蜡烛尽量少摇晃以免烧坏灯笼,蜡烛长杆下面通常也会吊一块萝卜或者切一块白菜根保持平衡,一切就绪后,孩子们穿戴整齐迫不及待地打上灯笼就出门“显摆”去了。实际上,每年的灯笼会,都是孩子们的节日,借灯会友,以灯传情,一个新颖的灯笼,常常惹得没有的孩子们心痒得不行,家里大人实在做不来也买不来,孩子就拿自己灯笼往人家孩子跟前蹭,于是在一片羡慕目光中双方开心的交换了灯笼玩,拿到心仪的灯笼后那种喜悦之心,绝不是现在玩着电子游戏的城里孩子所能理解的。于是灯笼就成为小伙伴之间玩耍交友,传情达意的媒介。一个别致的灯笼,往往在这几天晚上会让一个孩子鼻孔朝天的乐上好几天。于是,夜幕降临后,孩子们打着各种形状的灯笼,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比灯笼,吹牛皮,你说你的灯漂亮,我说我爸给我做的你爸做不了,一边谝着一边唱着儿歌,有的喊“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谁呀灯笼红,考试得个零,谁呀灯笼黑,考试得一百。”有的喊“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你婆不叫你爷睡,你爷在茅房开大会”,边喊着边比拼,比赢了的扭着头得意洋洋,比输了的在一片哄笑中不服气的赌气摔了灯笼找大人评理或者哭鼻子回家找家长重新做灯笼改天再一决高低。这时候放眼望去,漆黑寂静的村庄,红灯白雪,窗花红烛,一盏盏灯笼,雪地里一排排脚印,一片片欢声笑语辉映出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这时候村庄常常是孩子们的世界,还没开春,冻土尚未复苏,地里的农活还没开始,忙了一年的大人们似乎“自觉”地躲在家中享受难得的清闲,几口小酒,酱豆红萝卜丝,好点再切几片用绳子或者“扎丝”捆扎的猪皮自己做的肘花下酒,咂吮着声音陶醉在过年倒计时的时光中。

灯笼会的乐趣不仅是打着漂亮的灯笼呼朋唤友地环绕村子“巡游”,不仅是比拼谁的灯笼美丽,更精彩的是“碰灯笼”,孩子们谁也不服气谁,于是各持灯笼进行对撞,比比看谁的灯笼先着,于是就见双方虎视眈眈互不示弱。三局两胜进行“毁灭性”碰撞,但见“咣当”“砰砰”几下,胜利者常常卯足劲喊着,谁不服再来,失败者手里的灯笼在对撞中有的被碰灭,有的被撞倒的蜡烛点燃瞬间成了火球,然后大家一边起哄一边还吵嚷着“灯笼会,打灯笼,灯笼着了拿脚踏”,于是啪啪乱脚下去,那盏燃烧的灯笼顷刻被踩踏的粉身碎骨,相反,这并不是耻辱,在这踩踏声中,孩子们的高兴气氛往往也进入高潮之中。燃烧的蜡烛灯笼代表着光明,寄予着人们美好的向往。而孩子们踩踏掉燃烧的灯笼,却意味着踩掉霉运,跟过去的一切不如意拜拜,于是乎也就成为孩子们灯笼会进入高潮的必备“节目”,往往灯笼着后的孩子也不甘失败,回家让父母给他准备一盏灯笼再次兴冲冲的杀个回马枪再决输赢。

在碰灯笼中,通常还会穿插一些节目,比如“怼机”(duí,二声),分成两队,各选几个选手参战,其余打灯笼照亮场地摇旗呐喊做拉拉队,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一方左腿“金鸡独立”,右腿弯曲,左手紧紧抓紧翘起的左脚踝或者右腿裤脚,单腿跳跃嘴里喊着“杀呀”的号子冲向对方,通常利用弹跳力和结实的膝盖去撞击对方膝盖或者腿肚子,直到泰山压顶般把对方击倒或者踉跄溃不成军的一方为胜。

还有的在碰灯间隙穿插着猜谜语的花絮。出谜语的常说猜一日常行为。听好了,谜语是“你婆低,我婆高,你婆拿拐拐戳我婆的腰”,奋力冥想不出来,忽然一个小伙伴大喊“关门闩”。第一个被猜出后出谜语者再来一个,请听题,“红屋子,麻帐子,里面坐个白胖子”,打一吃的,是什么?“花生”,话音刚落就被猜出。还有第三个,说“一个老牛没脖项(hang),十个八个(也有说‘有的没的’)都驼上”。有人一拍脑门,“炕”,于是猜出来的人要么可以拿出谜语的人的灯笼玩一会,要么用中指狠狠的在出谜语的小伙伴额头上“蹦弹球”,于是被蹦的闭上眼睛眉头紧蹙等待着那一声脆生生而又闷疼的“嘣”的声音。狠点的更是把拇指和食指在嘴里蘸一下唾沫,握成OK圆状狠劲向外弹去,有的不经弹的额头上会鼓起一个红印子或者包,大家常常在输的一方连续几个弹额头下泪花满眼的囧相中哄堂大笑地结束这场恶作剧中四散而逃。

灯笼会,打灯笼,除此之外关中地区还有“送灯”也称为“追灯”的习俗。“送灯”,主要就是送一对大红灯笼,还有十根蜡烛,寓意前途光明,幸福美满。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开始,娘家人(女子的父母或者已婚的哥哥、弟弟)就在初五过后选择一天给出嫁的女儿“追灯”。从收到灯笼这一天开始,便把父母送的大红灯笼挂在自家门口,以示吉祥。据说,灯的发音像“丁”,也寓意着“添丁”,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之后,娘家人就把灯送给女儿的孩子。这个风俗一直会延续到这家的孩子长大到12岁。为什么偏偏是12岁,据老人传下来说,天上十二星次,地下就对应十二分野,因此,这民间送灯笼也就送到12岁周岁。娘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民间谓之“完灯”或者“全灯”,这个完灯相当于给孩子举行一个成人礼,因此这一次格外隆重,不仅送一对气派的大红宫灯,还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观礼祝贺给孩子送去祝福,大人还要把系在孩子脖子上的红绳剪短,把项圈解开,象征着孩子从儿童步入了青少年时期,不再受邪魔侵扰,可以自由成长了。于是每过初五,你就看到乡道上一溜溜送灯的队伍,有的用一个棍子挑两个圆形、充满喜庆的大红绸子灯,常常写着长命富贵、吉祥如意等喜语。八十年代最流行的是莲花灯,它灯底小肚大,篮口面大,花团锦簇,色泽艳丽,长穗飘飘,充满浓郁关中风情,很受老百姓喜爱。送灯的人有的用扁担担上一对漂亮张扬的花灯,灯笼加上穗子灯高约1.5米左右,走在路上很是威风,漂亮的灯笼和五颜六色的灯饰常常引得路人侧目驻足观看,有的更是用一根大甘蔗挑着,再把几捆用麻绳扎好的麻花、挂面、糖果、时令水果、柿饼等谓之“搭脑”的一堆吃食挑着,更有讲究的女儿生了孩子除了一对大灯外,再送一对或者两对小灯笼,祈福母子平安,更是期盼再添新丁。于是你初五过后就看到,红男绿女浩浩荡荡行进在打扫一新的村道上,长辈们也图个喜庆把自己捯饬的干净利索,孩子们新衣新帽,年轻小伙子姑娘们也都把难得一穿的压箱底的好衣服拿出来穿,万一路上遇到心仪的人穿的那么寒碜可不好。

明代画家唐寅在《元宵》中说,“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这正月里第一个月圆之夜,从古到今人们都给予了足够重视。关中地区要在这一天

在门口高悬红灯笼,角角落落点上蜡烛,现代人们则全屋灯光都打开,谓之“灯照四角”,寓意光明亮堂,黑暗无处藏身,妖魔鬼怪无处遁形。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民风传承,一代代的把这些传统保留下来。如今在关中农村,这些有趣的风俗还在不同程度的保留着。不仅人世上是打灯、送灯,对祖先和故去的人也是这样,一方面是腊月三十上坟烧纸,这是把先人请回家跟一家人和和美美过年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还要拿上鞭炮,带上一对蜡烛,灯笼,给祖先坟上挂灯笼点蜡烛谓之“挂坟灯”,挂灯前烧纸焚香、贡献祭品,孝子贤孙磕头祭拜把先人送走,藉此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于是十五这一天,你就会看到村旁的墓群里也是一片灯笼火烛。正是有了这些仪式感,才使得我们把祖辈们留下的风土民情一代代传承下去。

节日的仪式感,在让我们领略古人丰富的内心感受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但是,那些习俗往事,往往都是在农村保存的比较完整。朋友说那是农耕文明发达的产物,如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湮灭了一个个村镇,也使得我们的意识深处与这些民俗渐行渐远。如今,不放炮过年静悄悄,不打灯笼十五静悄悄,即使在小区偶然看到孩子打灯笼,也是那种塑料磨具浇筑的死板的生肖灯,而且没有蜡烛,也是电子灯泡照亮,全然没有了那种蜡烛灯笼的感觉和氛围。一些革除积习的举措虽然有助于改善大气环境,但是,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和念想。

忽然在想,老小老小,像我父母一般年迈的老人,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发个灯笼,让他们着盛装,打灯笼去小区来个盛装巡游,找找沧桑岁月留给他们脑海中的那种独有的印记和感觉。父亲看我写着过去打灯笼的旧事,嘴里哼起了那时候的歌谣: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打灯笼,找舅舅,舅舅躲在门后头。

母亲打着拍子哼起小调:“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前头舞的是龙灯,后跟狮子绣球灯,单凤朝阳灯,对对鸳鸯灯,三请诸葛灯,四马奔腾灯,五子登科灯,六绿蛾儿灯,七夕织女灯,八仙过海灯,九九长命灯,十莲结子灯,十一风摆雪花灯,十二腊梅迎春灯,普天同庆闹花灯,迎来五谷大丰登。 ”

作者简介

终南客老张,不惑有二,陕西咸阳人,曾以终南客老张或长安稼娃张康宁为笔名,爱摄影、爱旅游,喜爱文学,天性驽钝,却又较真。酷爱户外,十几年来踏遍秦岭七十二峪,每逢看到绝美景象,归来多以文字记之,聊以自慰,兼于朋友同事共赏。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排版:绿腰  强哥   ETA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一池萍安  一心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米米   从前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月十五看花灯
元宵节,一起看灯去
正月十五灯笼会 || 悠然
课程分享 | 提灯赏月
关中农村过年灯俗
刘继红 | 麾村元宵节(深度好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