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巴蜀之地 | 张中信:米仓道上(连载之四)
 

【巴蜀之地】


文:张中信

图源:堆糖


07

绵亘千里的米仓古道,也是巴渠賨人的后裔走出偏僻闭塞、通向外面世界的要道。沿着古道寻觅,依稀可以看见他们踉跄的身影:首先进入视野的便是明末通江籍文人向玉轩。

玉轩出生在三代为官的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向翀曾任广东御道史,其祖父向阁曾任甘肃平凉通判,其父向天麟曾任江西新喻县丞。1634年向玉轩中进士,为崇祯翰林院侍讲,编修,风采表著大学士。1644年崇祯帝煤山自尽,明朝灭亡,清兵入关,李自成败走,清朝开始统一中华的大业。战乱四起,民不聊生,山河更替,给向玉轩心头以极大的震撼。1645年向玉轩被清王朝授任西安布政司,次年任山东乡试主考,后任行人司正前吏部给事。身处改朝换代,人事迁徙,向玉轩渴求“一霎银河清似洗,辎骈前路莫尘埃”的理想社会未能实现,反处“匪兔匪虎成何事,呼牛呼马漫弯人”的现实社会。1660年,满怀“情知剩有千秋在,一片干霄气不磨”的向玉轩毅然辞官还乡,隐居于米仓古道诺水河金童山麓,开始了闭门著书,为文以寿的田园生活。

向玉轩学问渊博,诗词雅健,因受当时流行的“西昆派”影响,故自号“西昆”,著有《西昆诗集》《金童山房记》等诗文留传于世。辞官归田,如游鱼得水,羁鸟归林,向玉轩为诺水之雄险奇秀而陶醉,兴奋之情,陶然之意,跃然笔端:“三十年足迹遍天下,所见佳山水不少”,然生于“万点蜀山中”,“秀甲西河”的金童山才是他的归宿之地。于是,也便有了在诗人笔下足以与陶东篱媲美的《山居》诗:“结屋东山下,心清事自幽。倚栏观鹤舞,临江看鱼游。”心事了了的闲情逸致跃然纸上。在《二洞记》中,他挥笔抒写若干次游历的中峰洞(佛光洞)、牛角嵌壮美风光:“其旁多石窟,为避乱者所栖,每视其登,猿挂蜗粘,见者股栗,登者自若也。至柏林以上,则愈狭愈险,瞬息九渡……”面对蜿蜒曲折的米仓古道,更忆昔年北上赴考做官之时,三过于斯之艰辛险境:

胜游原自昔年间,今日重来感旧颜。

花发未论殷七七,人行直过水三三。

虹梁动影蛟螭背,鸟道像崖虎豹关。

幽涧已频看未足,闲人翻是不曾闲。

这些已成为考证和研究米仓古道的有力佐证。身似野鹤闲云,心若丘壑止水。300多个春秋过去了,向玉轩之清风傲骨连同他的诗词歌赋依然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清代通江,隶属四川保宁府,僻处万山之中。然诺水滔滔,峭岩奇岫,山川之灵独钟于斯。“三李”,即诞生于这一片热土。所谓“三李”,指李蕃、李钟壁、李钟峨父子三人。

“三李”,祖籍陇西。唐僖宗时,其远祖李继颜,官洋州刺史,以“平寇”功封侯,食邑始宁郡。始宁,即后之通江县治。子孙遂世居通江,成为通江人。这一家族禀通江山川之灵秀,历宋迄明,文武之才,代不乏人。李蕃,字锡征,号懒菴,又号振公,生而颖异,七岁丧母,起居饮食唯祖母是依。明末蜀中大乱,随父避难汉洋,九死一生。清初归里,时战乱刚刚结束,田园荒芜,井里萧条,家产散去殆尽,“止藉芋栗以自给”,勉强糊口度日。而李蕃“力学不少休”。顺治丁酉(1657年)举于乡,时年35岁。1670年,48岁之时,出任山东登州府黄县县令,“效职九年”,以廉直被诬下狱,流放辽西两载有余。脱罪得释,“贫无以归,侨寓芜湖”。为寻求心理慰藉,笃信佛法,精研《法华经》,希得“法华”要旨,“指引迷惘”。康熙二十二年(1684),年过花甲,方得归里。

回到家乡后,追求孔颜乐处,保持乐观心态,优游林下十余年。虽一生坎坷、颠沛,然性格豪放,与人坦然,不设城府,“重然诺,敦气谊”,乐于赈困。

李蕃《雪鸿堂集》共18卷,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墓志及札记等十余类别。康熙时的文渊阁大学士、太仓人王掞说,“文以载道为上,其次则莫若适于用。”蜀中能文之士,自汉至宋,如司马相如、扬雄之文,皆华丽而“不适于用”,独苏洵之文以适用为主,而李懒菴之文近之。将李蕃与大文豪苏洵并称。

李蕃曾编纂《通江县志》《黄县志》,对地方志的重要性及方志的史料价值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史本于志”,“时有事于修一代之史,史臣亦必即是书而润色损益,于是岿然成一代之史。是欲知千百代之事,必考于史,而史实本于志。志以邑人修邑志,郡人修郡志,庸有不可信者乎?”

李钟璧,字鹿岚,蕃长子,“仪表俊伟,温厚端肃,沉静聪慧,危坐终日,略不偏倚,经史帖括而外,非正之书、非礼之色未尚接目”。至1679年,不白之冤从天而降,父亲被诬入狱,家庭蒙受巨大灾难。年仅21岁的钟璧,孑然一身,毅然北上入京,叩击登闻鼓,希望能够昭雪父冤。但孤立无援,“事克不就”,父亲发配辽西。遂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在外父亲的重任,往返于吴楚燕赵之间,来回奔波,备尝艰辛,看惯了世态炎凉,时常“忧形眉睫”。经四年的熬煎,终于奉亲旋里,家人团聚。但经此打击,家庭经济陷于困顿。钟璧作为长子,勇挑家庭复兴的重任,“诛茅葺舍”,不辞劳苦。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丁卯),钟璧中举,时年29岁,仍苦读不异前时,希望能够科举入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钟璧36岁,父亲李蕃去世;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40岁,母亲仙逝。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48岁,任广西平南县令。“历七载,内迁刑部督捕清吏司主事,例授承德郎,赠父母同官阶,藩司不悦,以疾注休。”夙抱未展,“老卧山陬,贫无医药”,乾隆元年(1736年)去世,享年78岁。

李钟璧学博才雄,游历半天下,中有所触,辄发为诗文。生平所著,合为《燕喜堂》四卷,含序、尽牍、诗等。不依傍、不沿袭,卓然自为一家之言。李钟璧对诗歌创作理论的阐发更是妙论横生,为时人称颂。他说:“诗之为言,思也。其端发于性情,其理通乎音律,本乎思以咏之。”一味模仿古人,袭而不思,并以此沾沾自喜,是乞灵于泉下之人而欲分其光泽也。“夫人各有思,思不同则言者异。”有志之士应不依旧规,独成一家之言,树立起诗歌史上新的丰碑。

李钟峨,生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乃父李蕃,出生在官宦人家,却幼不好读,贪玩嬉戏。幼时多病,身体羸弱,外出则由父母“恒负于背”。14岁,年稍长,始知向学,认真读书。17岁,父亲蒙冤流放。25岁,兄钟璧考中举人,使这个经历过严霜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全家振奋,对李钟峨更是莫大的鼓舞,“门庭改观,心乐之,复事举业,且耕且读”。31岁,李钟峨中举。41岁,任贵州仁怀教谕。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丙戌),44岁时中三甲进士。《清代四川进士征略》称:“李钟峨居太常寺卿职,多有见地,尤在政务、大事方面见解独异。卓越的政治才识,为中外官绅咸钦。”这段见诸官家的文字,客观地评述了李钟峨的为官为人。

李钟峨高中三甲进士后,仕途一路畅通无阻,历任翰林院检讨、福建学政、日讲起居注官、翰林侍讲等,官至太常寺少卿。还曾任三朝实录、一统志诸馆纂修官。任翰林院检讨时,于雍正元年,建议分省考选庶吉士,后遂成为定制。官福建学政,“大展所志,不畏强御,绝请托,拒苞苴”,厘剔诸弊。衡文取士,“无所瞻狥”,破除“贿嘱陋习”,一以经邦济世之才为取舍标准,明确表示“不卖秀才一名”。“以故所拔识者,皆一时知名士,而未获录取者,亦咸知奋励。”对肃清福建科场腐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福建士子“感激泣下”,钟峨离任时,呼吁总督、巡抚疏请钟峨留任。

李钟峨在京20余年,官自八品升至四品。曾任三朝实录、大清一统志等编修工作,主编有《盛京志》。他的诗文集《雪鸿堂文集》,被收入乾隆大典《四库全书》。李钟峨在朝为官,历经康雍乾三代王朝,曾辅佐过雍正,授业于乾隆,尤以风采表著,文思敏锐,受到朝官好评。为使皇帝在日理万机的空余时间洗心革面,去掉身上不干净的东西,做到勤政为民,一尘不染。李钟峨苦心撰写了《拟汤泉颂》:“皇上万几之暇,六龙飞时,注灵液而神怡,挹温涛而思爽,一尘不染,弥祓濯以维勤,万寿无疆,恒调摄之为重。”实乃300年前“以民为贵”、治国安邦朴素思想的典范之作。

李钟峨自江南主考归来,逢康熙登基60年之“千叟宴”,满朝文武齐聚,康熙欲试李钟峨文思,出一妙对相嬉:“十口心思,思乡、思家、思父母。”李钟峨跪答:“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而另一妙联,则讲李钟峨荣归故里,在诺水被船家出对为难之事。船家出对上联为:“南通江,北通江,南北通江通南北”。李钟峨不假思索地对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李钟峨的才华令船家欣喜万分,特意送他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暗示他“鲤鱼跳龙门,衣锦还故里”。

告老还乡,李钟峨致力于撰写“乡邦文献”和编修地方志,《保宁府志》《通江县志》均由他主编而成。书中记录的巴山诺水风土人情,史料弥足珍贵。李钟峨工诗善文,在《嘉祐寒泉》诗中,他欣然写道:

隔江烟树傍浮屠,蹬道迂回取径殊。

坐我春风麟见否?依他冬日鹿鸣无。

桃高柳下云和鱼,燕语鸟啼笙共竽。

坐久忽怀千里梦,芊芊青翠遍平芜。

关于神奇的诺水洞天,李钟峨更有传奇故事:他自中峰洞(佛光洞)“取水”返回途中,因心生好奇而放生七只青蛙,化成“七水沱”的传说,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雪鸿堂文集》实由三个独立的部分构成,即李蕃的《雪鸿堂集》、李钟璧《燕喜堂集》、李钟峨《垂云亭集》。然为“明绍述”,皆以《雪鸿堂文集》为名。《雪鸿堂文集》收入了三李的大量诗文,内容极为丰富,涵盖经史子集,反映了三李具有深厚的学养和非常渊博的知识。时人评价三李“俱以科第通仕籍,诗文著作之富,不让苏氏一门”,将通江三李与眉山三苏相得并论。

阅读《雪鸿堂文集》,犹如一次走近三李的精神旅程。一方面,为其胸怀宽广、学识渊博、仁政爱民而一唱三叹,另一方面也为其逆境、曲折、命运坎坷而泪湿青衫!三李,作为生命的个体早已殒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其思想和品格的独特光焰,穿过历史的尘封,历久弥新。

清末民初,“三李”之后,通江诺水河畔又走出一位风流才子。姓李名善济,生于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15岁入邑庠,18岁补廪,废除科考后就读于成都政法大学。因其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有李白之风,人称“仙李”。

李善济自幼好学,善读工文,少时曾自书对联一副,以明心迹:“名士岂虚生,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全才堪自信,文不借笔,武不借枪。”得意狂傲之态溢于言表。而另一挽扬州任上归来渡江溺难挚友之联,尤见才情:

民国建立伊年,李善济满怀渴望撰联祝贺:

耿骨葬江鱼,剑挂芦边,想秋水伊人,宛在,宛在,指波心之水而宛在;

雄风惊海怪,魂游天际,望家乡何处,归来,归来,跨扬州之鹤以归来。

以摄政王始,以摄政王终,二百年妄自称尊,扰乱中华;

该大汉国兴,该大汉国盛,十八省联邦独立,震荡全球。

李善济任通江山长(教育局长)期间,因对“晦而不知为政”的燕知事进行冷嘲热讽,为燕所不容。后被迫脱离官场,投奔青城山,在建福宫作小徒弟以避祸。终因文章灿烂,才华超群,被一位游山的督军赏识,再次被保举重用,供职于成都。时值民国建立,因李思想激进,旋被委为武胜、通江视学。刚直不阿的李善济看不惯官场的虚伪,常予以辛辣嘲讽,成为官场之异类。1918年军阀郑启和打着靖国军旗号,严令通南巴三县农民每户例交“十元半”的特别捐,致使民怨沸腾。李善济无力制止,更不愿再为腐败的政府效力,怀着满腔激愤,毅然辞官归隐诺水河。

在青城山期间,李善济借物抒怀,写下《古银杏歌》,抒发了“君不见未央宫阙长生,栋梁都作沧海变”的沧桑情怀。最值得推介的还是他有感而发,凝巴蜀4000年文明史于笔端,一气呵成394字的“青城长联”:上联以“溯禹迹奠岷阜以还,纵横八百里舆图……”笔力纵横,指点巴山蜀水,描绘出自大禹导江治水,青城山幽绝天下的壮丽画卷,下联“自轩坛拜甯封而后,上下四千年文物……”以四川为背景,胸罗春秋,介绍自轩辕拜宁被封为五岳丈人之后,有关青城山的神话传说,巧借李白、杜甫之诗,将“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入联,有如锦上添花,别开诗趣。此联堪称中华楹联史上的奇葩,已成为巴山蜀水光芒迸射的千古华章。

而今,米仓古道变得冷落了。那古栈道的遗址默默地承受了多少个世纪,静观着咸咸涩涩的岁月。那遥迢路途的仰天叹息,那仓促脚步声中的星星夜灯,像一个个巨大的问号,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更替,悄悄地追逐着岁月流逝。就在这条米仓古道上,走过了多少正直善良的爱民者?走过了多少憎恨奸邪的落难者?又走过多少伤痕累累的跋涉者?凭谁问,数千年岁月流逝,在这条古道上,那些走着的跑着的都是怎样重重叠叠的脚印?

米仓古道,或闹闹嚷嚷或默默无闻地走过了数千年。它是一团留在大地令人费解和充满魅力的历史之谜,更是一条充满生机活力永不停息的生命之路。它的饱经沧桑与历尽忧患,注定要让那些寻寻觅觅的后来者,在洪荒天地间寻寻觅觅……

2016年6月29日修订

相关链接:

巴蜀之地 | 张中信:米仓道上(连载之一)

巴蜀之地 | 张中信:米仓道上(连载之二)

巴蜀之地 | 张中信:米仓道上(连载之三)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号秦巴浪子。大巴山人,放过牛,教过书,当过公务员。不惑弃政从文,偏居成都一隅。写诗,写散文,写小说,也写公文。发过作品,出过书,获过奖,也入过选集。写无所成,是为非著名作家也。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骥亮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柳依依 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陈风华

美编:无兮    ETA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主播:魏小裴  自在花开   眉如远山   西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影响深远广泛的“通江三李”——李蕃、李钟壁、李钟峨‖熊洁
米仓古道[五律]
临风听过客 踏雪觅飞鸿——任美霖《三李故居赋》赏析
央视纪录片《寻踪米仓古道》「全3全」
四川南江米仓古道迎来全年最美季节
米仓古道上的千年古镇——恩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