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赣鄱专栏 | 王运美:乡村学校路在何方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王运美 / 图:堆糖

  (一)各怀心事

二O二O年秋季开学之际,两河镇的校长、家长们个个心事重重。

以卧龙中学为例,近十年来该校学生流失特别严重,由最初的八百多人演变为现在的二十几人。平均一两个老师教一个学生。校长老师们也曾试图挽回这不利局面,上门家访、郑重承诺......该做的都做了,无奈家长们已对该校失去了信心,能走的都走了。没有优质生源,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老百姓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简单直白,那就是看它的升学率。

这就导致了每一所中学都面临着升学压力,谁考取的人多谁就是最好的学校,公立私立学校每年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我是第一"。

由于优质生源的大量流失,乡村中小学校如决堤的大坝,很快失守,他们每年只考取一两个重点高中,甚至年年"剃光头",家长们严重不满,选择了放弃。优质生源更少,"剃光头"的机会更多,如此恶性循环,导致许多曾经名扬四海的乡村学校"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师多于学生,人浮于事,人们戏称是"带研究生"。

类似卧龙中学,两河镇的天蝎中学遭遇更惨,早年最辉煌的时候,它有过一千九百多名学生,每年录取重点高中六七百人,一时风光无限,甚至吸引了县城的学生慕名前来。与本县北部地区的"地舍中学"相媲美,人称"天南地北"。而今该校只剩下五十多人,校内许多楼房结满了蜘蛛网,校外店面纷纷关门,店主只得出外打工。

小学同样失守,卧龙小学今年只收到两名一年级学生,全校十人,而河蟹小学今年新生干脆为零!全校只有五六年级,三名学生,却有六个老师。校长哀叹:"马上要关门了。"

近几年来,上级领导加大了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各校设施基本现代化:电脑室,图书馆,实验室,乒乓球室,食堂,......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教室窗明几净,操场硬化亮化,早年乡村学校是泥巴墙,长条凳,设施无比简陋,却是人满为患,而今拥有一流设备,却是门可罗雀。

择校成为家长们的第一要务。所谓一流的上海北京,二流的省城县城,最差的原地不动。一些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都"赢在起跑线上"了,个个惶恐不安,发誓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出去,在本乡本村就读成了"无能"的代名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于是他们求爷爷哭奶奶,哀求好学校的校长高抬贵手,发发善心。

卧龙村的李百捞就是这种情况。

百捞在天堂市二十多年,近年来天堂巿房租越来越贵,工作机会越来越少,百捞选择了回乡创业,几个孙子到了上学年龄,择校成了一大难题。

本村的卧龙小学是坚决不去的,别人都说它教育质量差,全校也只剩十几个人,县城的学校需要持有房产证,没有人帮助是走不进的。剩下的只有本乡中心学校,据说今年中心学校小班化,计划只收二百人,中心学校本学年新规:当地学生转走,需要当地校长签字,百捞奔波于两所学校之间,几乎精疲力尽。卧龙小学校长万般无奈签了字,这已经是第十个学生转走了,中心学校校长一再拒绝,老百姓把他包围了起来,眼看要发生"民变"了,一个家长耍起无赖:"中心学校又不收,下面的学校又不好好教,私立学校又贵……你们这些畜生,我要去省里告状!"最终中心学校还是为他们敞开了大门。李百捞如愿以偿,他的妻子也成了浩浩荡荡的接送大军中的一员,每天来回二十多公里,顶风冒雨,十分辛苦,离他家仅五分钟的卧龙小学最终被他放弃。

(二)互相指责

眼看本地中小学面临倒闭,家长们却是拍手叫好,毫不同情。家长们对老师们早有一肚子意见,有人说老师不务正业,一心想着自己发财,比如办企业,兼职,办培训班。有人说老师一天到晚打麻将,上课吊儿郎当,误人子弟。有人说老师乱收钱买辅导书,有人说现在的老师是老爷,从来不家访……这种现象也许有,也只是个别现象,但家长们往往夸大其词,以偏概全。

老师们也是一肚子委屈,个别老师的恶劣行径不能让全体老师买单,优质生源大量流失导致教学质量基本免谈,老师不是神,顽铁也能炼成金刚石,即使叫学生买一份试卷家长也会指责老师贪钱,不多刷题又怎能指望考试高分,在县城,老师叫家长交多少就得交多少,从不敢放个屁。

以卧龙中学为例,同样还是这些老师,二十年前教出的学生有的成为博士.有的出国留学,考上重点大学的乱抓一大把。现在家长盲目指责这帮老师,也是不讲道理了。

(三)症结在哪

现在乡村学校生源减少,个人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打工大潮的兴起。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离乡别井,涌入城市,年深日久,他们多数人找到一份工作基本稳定下来,经过大城市多年熏陶,他们更认同城市教育方式,于是把子女随身带来,想办法在当地上学,他们中的佼佼者在当地有房有车,取得当地户口,成为新市民,与故乡很少联系。

以两河镇为例,全镇近三十多万人口。仅去天堂市的就有五万多人,有人在天堂巿呆了三十多年,子女也在天堂市长大,读书,就业,结婚,生子,生活方式早就城市化了。

二是私立学校兴起。

自从国家允许私人办学以来,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它的好处是满足了部分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解除了一些家长出门务工的后顾之忧。私立学校一般是封闭式管理,在网络时代,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混迹于网吧,沉湎于游戏,家长出门务工,鞭长莫及。私立学校这种管理方式迎合了家长的需求。

凡事有利有弊。

私校一般由财力雄厚的老板投资,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他的根本目的,有些学校伙食差,管理者也是鱼龙混杂,学生长期关在封闭环境中形同监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私立学校为了生存,往往挖走乡村学校优质生源,剩下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当地学校只得招录这类学生,升学基本无望。这给当地公办学校的声誉带来极大伤害。

私立学校对名列前茅的学生基本免费,对差生则高收费,所谓"损不足以奉有余",年年上涨的学费也成为家长沉重的负担。

三是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像磁铁一样吸收了乡村大量稍有财力的精英,事实上,城市学校由于地处本市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政府政策倾斜等因素,教育环境确实优于农村学校,购买商品房即可享受城市人一样的好学校让农村人看到了希望。开发商们也因此大做文章,如以下广告:"住河城狗弯,上湖阴二中",湖阴二中是本县最好的初中,是全县家长梦想的地方,结果,河城狗弯的房子开盘时出现了万人哄抢的场面,一时间"千金易得一房难求"。

四是农村人口锐减。

以上三股旋风刮走了农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英,最后一个问题成了乡村教育的催命符。那就是农村人口正在锐减。

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时代,农村人恪守着"多子多福"的古训,妇女生孩子是生到不能生为止,每家多则十几个,少则三四个,走岀来就是一大群,长大了七大姑八大姨坐在一起就是四五桌,那时生活成本低,孩子能养活就行。很多人没有上学,稀里糊涂就长大了,学个手艺出去谋生。自从计划生育后,小孩出生率大大降低了。

新一代农村青年完全不同于老一辈,他们长期在大城市,接受了城市人的理念,在生育方面主张少生优养。

  (四)一线希望

在两河镇北部地区,让人看到了乡村教育一线希望。

比如白虎村,白虎中学2020年秋季,依然保持了八百多名在校学生,白虎小学六百多人,在其他乡村学校哀叹马上就要关门之际,他们何以一枝独秀呢?

窃以为,主要原因有:

一是他们一贯教风严谨,更重要的是家校关系融洽,家长全力支持,教育质量一向不错。家长说,你们老师收点钱买资料,补课,我们支持,只要能教好孩子就行。

二是他们远离县城,受到县城学校冲击力较小。

三是他们人口基数大,生源十分充裕。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相比之下,其他快关门的学校,当然也有自身的问题,如,个别校长专横霸道,教师人心涣散,阳奉阴违,学校成了烂摊子,有些学校管理松散,老师忙于办企业,兼职,上课时间与社会上的人打牌,没有心思用在教学上,口碑极差,久而久之,老百姓背后议论纷纷,敢怒而不敢言,最终,"惹不起躲得起",家长们用脚投了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祖宗说的挺有道理的。

五)一种趋势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城市高速发展,小城市变大城市,大城市变城市群,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被城市吸引,连同他们的孩子,青少年拼命读书,目的是到城市工作。很多乡村只剩妇孺老幼,政府只得鼓励种地大户或种田大户大面积种植。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谁也挡不住的潮流,但在这股潮流的裹挟下,有的人并不幸福。反倒是:

(六)有苦难言

选择私立学校,是广大农民无奈的选择,目的是躲开身边的学校,他们没有钱买房,进不了城里的公立学校,只能进入私立学校,为此,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以湖阴县某私校为例,它名气大,有六千多名学生,但它的学费也是年年涨,现在已是二万多元一年了,将来还要涨。

一些进入县城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也随之陪读。"陪读"是近十几年衍生的新事物。家长长期丢开家里的高楼大厦不住,租那么一间两间逼仄的小房子,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有的出租房光线暗淡,致使小孩视力下降,很快戴上了深度的近视眼镜。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了小公主小少爷,家长则成了佣人保姆。

另外,陪读也加剧了各种家庭矛盾。

小张三十多岁,县城陪读,闲时无聊,打打麻将,心灵寂寞,被别人乘虚而入,一边陪读,一边偷情。

小李为人正派,一心陪读,不料老公在他乡勾上了别的女人,最终夫妻离婚。

因陪读导致家庭破裂的事已不再是新闻。

(七)往事如烟

从前乡村教育正常发展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那时孩子正常上学放学,住在自己家里,睡眠时间足,现在在城市,噪音大,房子小,根本睡不好。

那时孩子放学后抬抬水,摘摘菜,放放牛……他们分担点家务,从小爱劳动,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在城市,小孩一心读书,其他的事情什么都不做,变成了"小少爷"了。

那时,孩子们和老人父母兄弟一起,懂得尊老爱幼,和睦乡邻。在城市,小孩放学回家关门做作业到深夜,基本没有空余时间。

那时,孩子们课余上山登高远望,饱览祖国锦绣河山,下河捕鱼捞虾,锻炼野蛮体魄。现在在城市,孩子平时关在小房子里,走出去还是水泥高楼,车水马龙,千篇一律,毫无诗意。

那时,孩子能讲一口乡音,熟悉家乡的花鸟草虫,听惯了家乡的古老传说。在城市,他们只会普通话,对城市当地人而言,他们是异乡人,对故乡而言,他们是陌生人,他们失去了乡音,失去了乡土文化。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从乡间走岀去的,故乡奇伟的山河和优美传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奔走山野间锻练了他们的体质,故乡的春花秋月孕育了他们的诗情,如李白杜甫……等名人皆是如此。

一切随风而去。

何时,还能看见一群"红领巾"登上故乡高峰"一览众山小"?

何时,还能看见一群小伙伴在山下水边升起烟火,亲手炒出一盘盘美味佳肴?

何时,还能见到一群可爱的孩子,围着村里的白胡子老爷爷听他讲讲尧王造反,杀富济贫的传说?

(八)数典忘祖

社会潮流,浩浩荡荡。田园牧歌,只在梦里回响。因为他们离故乡已是渐行渐远了。

例如何老大一家。

老何文化不多,但出门早,头脑灵活,他由早年的小打小闹,逐渐变成了一家不锈钢钢材加工厂的老板,年入上千万,在天堂市买了几套房,业务遍布全国,他全家拥有天堂市户口,尽管发了大财,有头有脸,老何随着年龄增长倒是越来越眷恋故乡,那里有他儿时放牛的小山坡,初恋时的小树林,祖辈埋骨的祖坟山,他保留了一口乡音,只在家里和老伴讲,他爱吃辣,吃咸,儿媳妇是外省人,很难理解这些乡土气。孙子孙女出生即在天堂市,讲的是普通话,天文地理都知道,就是不知道故乡。为此,老何有点着急。他在故乡建了价值几百万的豪宅,预备养老,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预备送终,带孙辈中秋回家乡赏月,端午回家划龙舟,孙辈见了故乡一脸茫然: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穷山恶水,怎及城里水上乐园?一堆黄土,埋的无非是几根朽骨,月饼怎能下咽?不及肯德基合口。龙舟有啥看点?不如《猫和老鼠》。乡下实在无聊,一来就想逃跑。老何十分失望:我死之后,肯定无人扫墓,这帮小畜生啊,从小在城市蜜水中泡大,怎能理解爷爷小时放牛之苦?

 (九)还是焦虑

回到开头,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全民焦虑"。

 教育部一再强调给学生减负,事实学生负担还是挺重的。

2020年秋季,湖阴县中考招生改革拉开帷幕。县领导说要让80%的学生上不了高中,重点高中分数线突然提高了,落选的学生统一念职业技术学校。消息一出,全县哗然。家长自然不会束手就擒,各人使出浑身解数,打破脑壳也要上高中。

从目前来说,让更多的学生自愿上职业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同时要改善职校生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创造更多的职校生的表演舞台,就可以缓解"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了。

湖阴二中是全县最好的初中,老师对学生明确地说:你们现在能考上高中,就等于进了大学。

家长都希望子女上重点大学改变自己及家族命运,所以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别重视。

由此可见,像卧龙中学,天蝎中学这样红极一时的学校,现在老是"剃光头",还能招到学生吗?推而广之,像卧龙小学,河蟹小学也快关门了。

敢问乡村学校,未来路在何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学校走向何方?
乡村教育变成了城市人口资源“吸水机”,乡村学校还能走多远?
2021秋乡村学校招生,像雾像雨又像风
现在的小学教师还和以前一样吗?当老师,多不易
110-为什么农村的一些父母喜欢让孩子去城里,或者是私立学校上学?你对此有何看法?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