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彦士垡的传说

(村名篇)

作者 : 韩金亭

▲ 大清河  摄影/凤山

     在大清河西岸,京白路东侧,横卧着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村庄,人称“彦士垡”。这个赋有文学色彩的名字,给人以美好的遐想,让人不懈努力地去探索和挖掘。今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穿越六百余年的时空,寻找他们厚重的文化积淀,用以解开彦士垡人的精神密码。 



寻根问底“燕设坊”

    据传说,彦士垡村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被称之为“燕设坊”。

    提起燕(yān)设坊,还有一段与燕(yān)王朱棣有关的动人故事呢,咱们就从此说起吧。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应对长城以北元朝残余势力骚扰,太祖朱元璋命四子燕王朱棣,前往北平,镇守燕(yān)山一带。

    朱棣接令,回凤阳老家,在朱氏家族中,挑选了以朱冲、朱锋为代表的十几名武艺高超、身强力壮的青年,作为左膀右臂,充实到亲兵队伍中。

    朱冲、朱锋等人在燕王朱棣的率领下,别家乡,辞父母,远赴征程。挥短鞭,骑快马,一路急行。跨黄河,翻野岭,冒雪顶风。踏寒霜,披星月,直达北平。

    朱冲、朱锋伴随燕王,戍边御敌,多次打击蒙古北元,兵不血刃,智降蒙古名将乃儿不花。

    在“燕王扫北”中,朱冲、朱锋冲锋在前,勇猛无比。血战正定府,不怕牺牲;屠杀雄州城,前赴后继;夺取大南京,吓走建文帝。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改年号为“永乐。”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又派朱冲、朱锋二兄弟监督筹建北京城。从湖广、江西、四川、山西运来大量木材、石料,又从全国各地征集优秀工匠和上百万民工,历时十多年时间,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了北京的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于1421年,朱棣率群臣正式迁都北京。

    永乐皇帝朱棣稳坐江山,朱冲、朱锋哥俩也过上了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生活。再也不用东挡西杀,奔波于南征北战之中;再也不用踏着枪林箭丛,厮杀于血雨腥风之里。闲下来无事时,哥儿俩经常商量,朱冲说:“永乐大帝社稷已稳,我们哥儿俩每天也没有什么大事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也跟不上,还不如解甲归田,过几天安心的田园生活。”“那咱哥儿俩抽时间向皇帝请示一下,征得皇帝的同意,再做安排如何?”朱锋回答道。

    第二天早朝过后,朱冲、朱锋哥儿俩找到永乐皇帝,把想法简单地陈述了一遍。朱棣心想: 两位爱将伴随我几十年,真要离开,我还有点于心不舍!如若不答应,也不好驳其面子呀!哎,实在有点不好办哪。于是,张口就问:“两位爱卿,解甲归田,想到哪里安家呢?”朱冲回答说:“陛下,我俩本是种田出身,若应允,就回凤阳老家。”“凤阳离北京太远,如果朕想你们了,怎么能来北京呢?”朱棣一边说,一边又看了看朱冲和朱锋,接着说:“我看哪,就到北京南面的大平原上,找块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不错的尚风尚水的宝地,盖上府宅。忙时,种上几亩田。闲时,做些生意。过着亦农亦商的生活,也不错呀!听说大平原的土地,肥得流油,非常适合种芝麻。我大明朝在那里开座麻酱坊,如用咱凤阳老家制做麻酱的方法,做出一篓一篓麻酱,让北京人吃上纯天然的食品,朕也回味一下老家麻酱的味道,那该多好哇!爱卿给朕管好麻酱坊,也是大功一件啊。”朱棣说到此,三人哈哈大笑起来。“明天朕和你们一起去选址,散散心。顺便看一看大平原上移民之后的变化。”朱冲、朱锋高兴地回答:“有陛下领头,太好了!”

    早晨,朝霞映满了半个天空。永乐皇帝带领着朱冲、朱锋及风水大师,骑骏马,出皇城,跨泸沟,走良乡,越过琉璃河,来到涿州,直奔固安。一路上,他们边走边看,越看越高兴。

    华北平原,一望无际。土肥地沃,坦荡如砥。水丰源富,沟泽陂渠。旱能灌溉,涝能泄沥。种植多样,豆棉黍稷。年年丰收,仓满囤溢。无限风光,勃勃生机。朱棣慨叹说:“登基十九年来,实行移民宽乡,鼓励垦荒闲田,促进了生产,恢复了经济。再也看不见荒芜的田野,看不见十室九空的村庄。家家炊烟缕缕,户户人欢马嘶。乃翻天覆地之变化呀!”

    永乐皇帝说着,回头就问朱冲:“爱卿,你看这里风光如何?”“这里土肥水美,风光无限,好地方啊。”朱冲高兴地回答。“那你就在这里安庄吧!”朱冲连忙说:“谢主隆恩!”

    从此,固安就有了一座以朱氏命名的村庄:小朱庄。

    永乐皇帝带领大家继续前行,离开固安,抵达新城境域,来到大清河边。

    放眼一望,宽阔的大清河,纳岸柳,衔远山,碧水吞天。微风起,涌波澜,小伙荡船。鹭鸶鸣,鱼鹰唤,蛙声不断。壮观的清河美景,牵扯着朱棣的目光,骏马也想止步不前。

▲ 大清河  摄影/凤山

    走过大清河,已近中午,皇帝有些饥渴。朱锋在马上向前观看,前方有块西瓜田,一位老汉正弯腰摘着大西瓜。立刻向皇帝说:“陛下,我们去吃块西瓜,解解渴,何如?”朱棣点头。

    瓜田老汉胸飘银髯,两目炯炯有神,紫铜色的脸上挂着笑纹。见有客人骑马到来,忙上前热情地招呼道:“客官,从城里来吧?天气太热,快下马歇歇,吃块西瓜,凉快凉快。”老汉说着,熟练地从瓜田里挑拣了两枚大西瓜。“嘣、嘣、嘣”,用手指弹弹,然后再用手拍拍,走到瓜棚下,放在木板上,用菜刀切开。

     “吃吧,随便吃吧,吃了就凉快了。”

    皇帝、朱冲、朱锋等人赶紧翻身下马,说声“谢谢”,抄起西瓜就吃。

    老汉高兴地微笑着。

     大家吃完西瓜,远眺四周风景。

     老汉看着客人的面部表情,好像心里装着什么事似的。“请问各位,还有需要我老汉帮忙的吗?”永乐帝这才把为朱锋选择府址的事,向老汉详说了一遍。

     老汉“哈哈”一笑说:“选择风水宝地呀,有,有。你们看,那个地方怎样?”老汉手指东北方向。

     大家近前细瞧,都惊呆了。

    五大河塘分布于五个方向,呈环状,拱卫着一大片高地。

    河塘内,芦苇青青,十分茂密。水禽藏身,鸣声叽叽。莲叶如盖,荷苞挺立。蜻蜓闻香,鲤鱼潜底。紫燕点水,荡起涟漪。

    河塘边,垂柳摆动,凉风习习。蝉声阵阵,划破静寂。青蛙觅食,一跃弹起。     

    高地上,绿草如茵,阳光熠熠。芝麻节高,豆叶油绿。

    永乐帝走过小桥,踏上高地,又向四处远望,西有高坡护卫,四周分布五大河塘,好似一朵盛开的五瓣莲花,簇拥着中央沃土,真乃风水宝地呀!朱棣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几位风水大师也东瞧瞧,西望望,观察不停,都说:“此地真是难得啊!”

    永乐帝说:“朕把此地就赏赐给朱锋吧,建府设坊。”然后用手指着朱锋很有风趣地又说:“朕就等着吃爱卿的麻酱了。”

    朱锋咧着大嘴,一个劲地憨笑,都忘记谢恩了。

    第二天,永乐帝就下拨了专款和上等的木材、砖、石等建筑材料。朱锋又组织了优秀的工匠和上百人的民工,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建设。

    首先,开辟修建了一条北大街,以此为中轴线,安排布局了住宅区、油坊区、演武区、祭祀区、菜园区。

    住宅区分别设在大街东边和西边,供朱府上下家人及仆人使用。上房七间,东西厢房各五间。正房双龙滚脊,雕梁画栋,金龙盘柱,富丽堂皇。院内,回廊漫转,檐牙交错,极为壮观。梁栋、檐板上的各种装饰,如鸟鱼花卉,山水人物等,尽是精雕细镂,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门窗、屏风,错落有致,幽雅舒适。

    朱锋把父母、妻子、儿女及其他家人和仆人从北京接到朱府,观完新宅,人人高兴,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演武区设在大街南边, 朱锋每天清晨在此练武强身,有时还训练孩子们习武健体。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在此举办武术表演比赛。旁边还建有马道,供骑马、驯马之用。朱锋如此酷爱武术,人们都称其雅号为“武老爷”。

     祭祀区设在村西南角,大高坡下,大寺沟旁。建有主殿和东西配殿。主殿供奉着朱元璋的雕像。配殿供奉着一些将领和士兵的牌位,因为他们都是在“燕王扫北”时牺牲的。

    菜园区设在大街北边,供朱府家人养花种菜之用。

    油坊区设在大街北部路东,人称“东油坊”。区内北面十间厂房一字排开,东有五间配房为仓库。厂房内,五盘石磨、两盘石碾安装完毕,油锅、炒锅、油篓、油铲、油勺样样齐全,成堆的芝麻已经洗好、炒好,就等开张上磨那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选良辰,择吉日,第二天上午九时,朱府的上下家人、仆人都聚集在作坊大门外,地方的行政要员来了,邻村的乡绅们也到了,大家就等“武老爷”朱锋宣布开张大吉。

    “武老爷”朱锋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满面红光,站在高台上,面向大家,高兴地说:“今天,我们皇家的麻酱油坊马上开张了,是燕王朱棣,也就是当今永乐帝划款拨资,为我们建设的,油坊的一砖一瓦,也离不开燕王的大力支持,现在还没有命名,请大家给油坊命名吧!”

     众人相互看看,异口同声地称麻酱作坊为:“燕(yan阴平声)设坊,燕设坊——”

     “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麻酱油坊就称:燕设坊!”朱锋把手向高处一挥,大喊:“燕设坊开张大吉!”

    鞭炮齐鸣,响彻云霄;锣鼓声声,震耳欲聋。孩子们欢快地跳起来;大家“哈哈”地笑起来;盘盘油磨转起来。缕缕麻酱飘着浓香,流进了油篓。

     第一篓麻酱封口装车,扬鞭加速,径直送往皇城。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燕设坊的生意非常红火,“武老爷”朱锋又心地纯洁,对人友善,外庄及远处的移民都纷纷搬迁到朱府周围。王家来了,焦家到了,李家、田家也都迁来了,形成了不小的村庄。村庄名称仍以作坊名称命名,称之为“燕设坊”。

    有诗云:(平水韵)

燕设作坊史漫长,芝麻碎骨沁芬芳。

他人怎解其中意,止渴需知碧水凉。



朱棣御封“芝麻油”

     “燕设坊的麻酱出名了”,“燕设坊的麻酱走俏了”,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在大平原上传开。

     所以,燕设坊门前,每天都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好不热闹。有推车挑担送芝麻的;有装车向北京送酱的;还有十里八庄的百姓们,手提瓶子、罐子,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打麻酱的。他们都说:“燕设坊的麻酱保质保量,好吃不贵,是百姓饭桌上的美味佳肴。”               

     这可忙坏了朱府的上下家人及仆人。武老爷朱锋和妻子朱夫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朱锋除把农田的活计安排妥当外,主要精力放在了燕设坊的管理上。从芝麻食材的选择,到炒芝麻的火候掌控,再到上石磨研磨,处处严把质量关。而朱夫人不是用水冲洗芝麻,就是晾晒芝麻,或者赶着小驴去拉磨,总之一身不闲,一天不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朱夫人的身影。

    有一次,朱夫人干了一天活儿,实在太累了,又外感风寒,身体发烧,卧床不起。

    大儿媳妇翠霞非常着急,马上请来了老中医。大夫又是问诊,又是把脉,然后说:“夫人就是劳累过度,喝副汤药,出身汗,退了烧,就没事了。”

     聪明伶俐的翠霞煎好汤药,一匙一匙地喂着婆母妈,心想:“老妈喝下汤药,如果再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白面片汤,加些香喷喷的麻酱,肯定出汗迅速,有利于病愈。”

     想到此,翠霞征得婆母妈的同意,烧水和面,擀面成片。又舀了几羹匙麻酱放在碗中,倒上开水搅拌稀释。因为着急,加水多了一点,偶然发现碗里竟漂着许多油珠。端起碗晃了晃,油珠聚到了一起,并随着热气飘出了一股扑鼻的特殊香味。用筷子蘸了些油珠,让婆母妈一品尝,味道特别香。

     翠霞把飘着油珠的麻酱倒在汤锅里,整个屋子都充满了芝麻的油香。

     朱夫人高兴地吃了一碗油香热汤面,不一会儿,就冒出了一身大汗,全身舒服,退烧了。在儿媳的细心照顾下,没几天就恢复了健康。

     翠霞通过此事,受到了很大启发。就和武老爷、朱夫人商量,一定要做出属于燕设坊的芝麻油,创出朱家品牌。

     转天,从仓库中领取了十斤颗粒饱满的芝麻,儿媳翠霞负责用水冲洗,去尘除杂。

     武老爷朱锋负责炒芝麻。把大铁锅烧热,控去水的芝麻倒入锅中,双手握紧大平锨,在锅内来回、上下翻动。炒干、炒匀,一直炒到芝麻发烫,由白色变成焦黄色,能闻到一股焦香的味道。武老爷又用两个手指一碾,芝麻就变成了粉状,才停止了翻炒。这可是技术活儿啊。

     朱夫人负责磨芝麻。把小毛驴套在石磨上,一声吆喝,小毛驴拉着石磨,做起了圆周运动。把炒熟的芝麻放到石磨盘中,随着石磨的转动,芝麻从磨眼中流下,经过研磨,变成了糊状,成了芝麻酱。

     朱夫人把芝麻酱铲入大铁锅中,加入适量的温开水。朱锋运足丹田气,摆开双臂,双手握紧木杠,按顺时针方向,使劲搅拌,直到搅拌不动为止。人称“搅杠子”,这可是个力气活呀。朱锋继续加水,接着搅拌第二杠、第三杠,直至把油置换出来。

     儿媳翠霞早已准备了一个长把大葫芦,站在旁边,用葫芦头的正面,一下又一下地在铁锅里蹾啊蹾啊,越蹾油越多,油越多大家越高兴。朱夫人一边笑着,一边用油勺撇着油,舀进油缸里。这就是头道油。

     接着,翠霞又坐下,用葫芦头的侧面转着按,俗话称为“逗油”。翠霞逗着逗着,就把油逗出来了。朱夫人又乐着继续撇油,这就是二道油。三道油、四道油,直至再也逗不出油了。锅内只剩下油渣,人称“芝麻饼”。

     油缸内的芝麻油,沉淀一天左右,就变得更加清亮、香味更加浓郁了。

     又经过几次试验,武老爷一家人终于掌握了做芝麻油的关键技术,不仅使芝麻出油率高,而且味道还醇厚。

     朱锋把沉淀好的芝麻油装入瓷坛,骑着快马,直奔京城。

     “陛下,我把咱燕设坊新做的第一坛芝麻油送来了,请品尝吧!”朱锋说着,就舀了一汤匙油,递给了永乐帝。皇上品尝后,一个劲地赞赏,连声说:“香!香!香!就把这芝麻油叫香油吧。”

     因此,芝麻油不称“芝麻油”,而称为“香油”了。

     又因为这香油是燕设坊用石磨磨制的,人们又称之为“燕设坊石磨香油”。

    从这以后,燕设坊就以制做香油为主,供给皇宫御膳房,成为了真正的“宫廷御油”。

     如果皇城根儿的百姓们尝到“燕设坊石磨香油”,那才是真正的享受呢。

     有诗云:(中华新韵)

忠君孝母动乾坤,一世贤良百辈尊。

不畏艰难和困苦,真诚换满园春。


“宴设坊”中寄希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转眼到了清代。

     当!当!当!一阵急促地敲门声,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引得各家各户的小狗们,朝天狂吠着。

     朱锋第十一代子孙朱诚礼,在梦乡中惊醒,慌忙披衣起身,急匆匆走出内院,打开大门一看,外面站着两位老妇人,每人手里都拉着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儿。

     老妇人急忙问:“这是朱府吗?”“是朱府,你们是?”朱诚礼带着疑问说。“我们是河东固安小朱庄的,姓朱,是朱冲老先祖的第十代后人,咱们是一家人哪。”朱诚礼听后,马上把老人和孩子让进屋子,关上门说:“我是朱锋老先祖的第十一代后人,按辈份应称呼你们为大婶、二婶。”又急切地问:“黑夜到访,有什么急事?”“哎!一言难尽啊。”大婶一字一句地叙说起来。

     自清军入关以来,他们经常骚扰小朱庄,见着姓朱的人,不是打就是骂。见着朱家东西,不是抢就是夺。顺治二年(1645年),又强迫老百姓“剃发易服”,对于朱家人乃至汉人,是莫大的侮辱。人们实在受不住了,就暗中组织起来反抗清朝,清政府对此采取屠杀政策。今天傍晚,一大队清兵包围了小朱庄,见着朱家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幼。我们妯娌俩抱着小孙孙,藏在地窖里,躲过了一劫。又趁着夜色,翻墙逃出了小朱庄,从此,小朱庄再无姓朱的了。

      越过大清河,直奔燕设坊 。半路上,我妯娌二人商议,咱活着是大明朝的人,死是大明朝的鬼,就是百年之后,也要心向大明朝。等我们死后,一位头朝南,头枕南京钟山,脚踏渤海湾。一位头朝北,头枕西北燕山,脚踏东南海。心里永远想着明太祖和永乐帝。

     我们边走边说,就到了燕设坊,敲开了朱府大门。一是为了避难,二是为了告诉你们,对于清兵,也要有个对策呀。

     朱诚礼听完婶婶的叙述,忙说:“既然姓朱,这里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有我们吃的、住的,就有你们吃的、住的,在此安家落户吧。我马上召集族人,商议对策。”

     朱诚礼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简要介绍了清兵血洗小朱庄的经过。然后说:“夜里集合,就是想让大家了解当前严峻的形势,我们燕设坊的朱家怎么办?”

     人们听后,你一言我一语,就议论开了。年轻人说:“清兵每天不让我们安宁,到燕设坊不是抢油就是偷酱,要不就是提高赋税,搞得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人们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这哪里是个头啊。我们不如组织起来,和他们对着干。”年长的人说:“现在还不能和清兵对着干,我们手无寸铁,拿什么同官府干,这是白白送死。”双方争论不休。

     这时,一位白发老汉站起来说:“请大家不要争论,依我看,咱们可这样,第一,根据当前形势,清兵强大,我们弱小,不能以卵击石,小朱庄血的教训,更不能在咱燕设坊重演。第二,清兵欺压百姓,有谁不恨他们?但我们不能蛮干,瞎干。第三,咱朱氏的血脉还要从我们这里延续,子孙还要繁衍生息。所以,为了长远之计,为了子孙后代,我们现在不能拿鸡蛋碰石头,要把对大清的仇恨咽到肚子里,记在心上,以忍为高。”

    老汉的一席话,使人们心服口服。

     三天后,大批清兵来到燕设坊,把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挨家挨户搜查,不论老少,都集中到大寺庙前的院子里。

     寺庙院里,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处处戒备森严。

     百姓们都默默地站立着,紧绷着的脸上,失去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只能听见人们喘息的声音。空气都凝滞了,好像死神正在四周徘徊。

     一个站在庙台阶上的清兵高喊:“大家站好了,我们当官儿的有话讲。”

     接着,一位大腹便便的人走出来,粗声粗气地大声叫着说 :“明朝早已灭亡,天下归清,顺治皇帝最忌讳与明朝有关的事和物。例如这寺庙里供奉的朱元璋塑像以及将士们的牌位,按照大清律法,都应砸掉。”话音刚落,一群手持棍棒的清兵,蜂拥而上,进庙就砸。

     清兵就想通过砸雕像、砸牌位,引起朱氏家人的反抗,借机屠杀朱家人。

     这位当官的斜着两只三角眼,看着民众,好像在挑逗大家,心里说 : 我看你们谁敢阻拦反抗,谁阻拦反抗我就打死谁。

     燕设坊人只能怒目圆睁,双手使劲握着拳头,牙齿咬得“吱吱”响,把对清兵的恨,对清代统治者的恨,埋入心中。

       燕设坊人没有冲动,他们“忍”住了!

     忍,是一种谋略。

     忍,是一种斗争艺术。 

     忍,是为了更有利地向敌人进攻。

    这一忍,使清军屠杀朱氏家族的阴谋落空。

     这一忍,忍出了朱氏家族血脉常流。

     这一忍,忍出了燕设坊人的团结、睿智,一片光明。

    清军当官的一看阴谋没有得逞,就挥舞着胳膊,咳嗽了两声,清了清沙哑的嗓子后,又说:“凡是与明永乐朱棣有联系,带有燕字的地名、村名、铺名、厂矿名,一律停用。从现在开始,燕设坊这个村名就不能再用了。违者,按律惩罚。”

    当官的讲完,一挥手,带着清兵撤出了燕设坊。

    清兵一撤,人们的情绪像开了闸门似的,宣泄开来。有诅咒清兵的;有骂清政府的;还有哎声叹气,为燕设坊担忧的。这时,朱诚礼适时引导大家的情绪,站出来说:“请不要激怒,更不要发愁,我们燕设坊人面对天大的困难,有智慧、有能力,团结一心去克服、去应对。官府不许我们用燕设坊为村名,我们可以改,更换一个符合大家心意,更有寓意的名称,怎么样?。”“怎么改,叫什么村名?”有人急忙问。朱诚礼说:“大家再也不愿过这兵荒马乱、担惊受怕的日子了,都希望过上安定、安乐的生活。我们把燕(yan一声)设坊改成晏(yan四声)设坊。如何?晏字,安定、安乐之意。”

    “好!”大家举双手同意说:“我们就盼着过安定的日子了。”

     从此,“燕设坊”就变更为“晏设坊”。

    愿“晏设坊”天天安定,日日安乐。

    经清兵洗劫后的寺庙,一片狼藉。朱氏众人又重新装修庙室,塑造了如来佛祖、达摩老祖、观音菩萨等雕像,还有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供众生初一、十五焚香祭拜。

    有诗云:(中华新韵)

世尘似海起波澜,蔽月遮阳未见天。

自古人生多困苦,时时企盼保平安。


尾声 今日“彦士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跑了国民党匪帮,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了新中国,人民过上了美满的幸福生活。

     解放之后的晏设坊人,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不仅希望过上安定、安乐、祥和的好日子,而且还希望晏设坊村培养出更多有才能、有学识的人才。

     因此,村中的有识之士,把百姓的希望同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于是又更名为 : “彦士垡”。

     彦士:才学之人也。

     垡: 村庄位于大清河畔,土地湿润,翻地成垡,具有翻身之意。还因为“垡”同“发”谐音,寄托了彦士垡人的很多期望。

     更名之后的彦士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才学、有道德的高端人才。如清华大学毕业的杨华,北京大学毕业的张印,河北师院毕业的焦玉田等。还有一些人才,走上了市级、镇级的领导岗位,在不同的地方,为彦士垡村增光。

     如今的彦士垡人,学习文化,尊重知识,人才济济。正昂首阔步,走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努力建设美好幸福的新家园。

     村里的水泥大道,宽阔而整洁。深巷小路,无阻通幽。一座座平房大院,古朴而典雅。一幢幢洋房小楼,高耸而温馨。

     田野里,麦绿翻波。高坡上,果林飘香。广场上,欢声笑语。池塘边,垂钓正忙。

     有诗云:(平水韵)

青青麦浪水渠横,果树飘香雀鸟鸣。

彦士挥毫书彩卷,迷人盛景醉乡情。

     现在,我们通过对“彦士垈”村名文化的挖掘,可以看出,村名文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善良本性和积极向上的愿景。村名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久远,依然熠熠生辉。

作于: 2022年元月26日

END

材料提供: 朱跃荣、朱彦友等人。 

材料搜集:王永武. 高新培、杨华、朱再、高建国、田桂芝、焦玉田等人 

编辑整理:季金平

来源:龟城旧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葱油饼和麻酱烧饼
麻酱烧饼,掰开来千层万层,吃到嘴里焦脆酥软,这个方法很实用
自制芝麻酱,无油无水纯芝麻酱很香,省事又好吃,关键是简单易学
夏天常吃这碗面,提高免疫少生病!老人、孩子都适合,快手简单!
流汁麻酱宽粉,一学就会!
古今16个朝代225位皇帝(九):大明王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