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喝茶,别慌

茶,性寒凉。这是很多人对茶的认知。

头些年有人提出根据加工工艺不同,茶性会有所不同。近些年又有反对声音,尤其爱痛批“红茶性温,可以暖胃”的论调。一时间各执一词,让一众茶友们一头雾水。

要理清楚这件事,还需先弄明白什么是“寒”和“凉”。“寒凉”的概念出自《神农本草经》,书中提出四气五味。

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中药性味功能口诀有说: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搞清楚“寒、热、温、凉”的概念,我们再看看其他古籍上是如何评述茶的:唐代陆羽《茶经》中说: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确实有茶属于寒凉的说法。而清代的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 卷六木部普洱茶》,却做出了这样的记载:“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 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

同样是茶,怎么茶性就一个“至寒”一个“性温”了呢?先看陆羽,唐朝人,《茶经》中记载“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当时所饮用的茶应该是类似于蒸青工艺制作的,日本的蒸青工艺源自于唐朝,也从侧面印证了当时的制茶方式。另外,陆羽寻访各地名茶的时候,正值时局动荡,所以陆羽无缘寻访云南,更别说对云南大叶种乔木茶进行研究和评述了。

而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自明代起,明太祖朱元璋已经提出“废团改散”(“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明太祖实录》),由此可见,赵学敏书中所记载的应该是与我们现在工艺基本一致的普洱茶。

《本草纲目拾遗》的卷六木部当中,除了普洱茶还有很多其他茶,包括非茶之茶的记载,不同茶的药性多有不同。

从年代上来讲,这本书比很多其他有关茶的著述成书要晚,是对前人医学典籍的基础之上查缺补漏,比早期的典籍更为完善细致。再者,青茶(乌龙茶)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红茶至今也就有40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医书和其他著述,关于茶的记载根本无法涵盖种类繁多的茶叶。

中国是个产茶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茶园面积110万公顷,茶树品种有600多个,制成的茶叶有2000多种,主要分布于江南茶区、江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

如此多的产地、茶树品种、工艺,如何能对茶的性味一概而论?自然是要具体茶叶具体分析了。

至于红茶养胃这件事,我们却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既然说“红茶养胃”,为什么不说“红茶如何养胃”的?

即便红茶偏暖性,与脾胃喜暖的特点一致,但不能简单地与养胃划等号。

咖啡碱对肠胃有刺激性,茶多酚有收敛性。红茶是经过发酵烘制而成,相比较绿茶而言,其中的茶多酚在发酵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含量减少,对胃的刺激性不如绿茶强,但也绝不能说是养胃。

与其说“绿茶伤胃,红茶养胃”,不如教人如何科学的饮茶。

首先,喝茶可以补充水分,人体水分充足了,粘膜分泌的黏液才会充足,粘膜上皮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第二,茶汤的PH值多在5.5-7之间,是弱酸性,相比胃酸的强酸性微不足道,不会刺激胃粘膜,也不会中和胃酸。

第三,茶汤中有咖啡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作用,从而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所以人们说“喝茶消食”。但如果胃中没有食物时,过多的胃酸势必会刺激胃粘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的不适感。所以,避免空腹饮茶,还是应该要注意的。

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您在喝茶的路上,喝健康茶,健康喝茶,喝出健康,生活和谐美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膏养生】论茶膏为何能治百病
本草纲目拾遗 卷六 木部武彝茶
拾起悠远的记忆——普洱茶膏探秘
普洱茶膏在清代被正式定名
一张图看懂中国六大茶类之黑茶
普洱茶是什么茶是红茶还是绿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