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递铺历史上的寺庙

(原十字路村将军庙塑像)

递铺历史上的寺庙

文/游文畅

明清时期,递铺及周边寺庙林立,信徒众多,是其商业兴隆、人口稠密的佐证。

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溪流自海拔上千米的天目山区发源,往东北平原地带蜿蜒东北部的平原地带海拔不足50米,因此海拔相差悬殊,落差极大,河流皆峡深流短,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安吉西部山区的特性也造成雨水无法囤积,又容易造成干旱,所以安吉出现众多的龙王庙、祠山庙、周王庙等这些都是同人类祈祷自然界风调雨顺现象相关的

与水患并行的还有火灾,水火无情,因此人们对这些无形的力量充满敬畏。古时,在递铺下街有一口玉钻井,这口井除了供居民饮水只用外,有其特殊含义,是根据递铺镇地形特点及风水说法而进行布局的。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玉钻井,在递铺镇下街栅外。相传,青乌家言'镇属离龙形,复尖锐,宜挹北方元武水以制炎燥之患。’为凿井以注水,名曰玉钻。取春秋禆灶之意,有碑。”开凿小溪滩,引水入街市内部,这些,都同镇属离龙有关。离为火,所以递铺镇属于火龙地,因此需要北方元武水和引大溪滩水注入以克火。其实,递铺镇街道狭小,房屋相连,人口稠密,且过去多为低矮的木质建筑,肯定容易造成火灾。离龙之说是青乌家(风水先生)的闪烁其词罢了

递铺在过去很多庙宇,大小不一,所供奉的菩萨也各有差异虽无听到有祠山庙、周王庙等,但有很多庙宇还是同流传的地方人物故事有关,如递铺的将军庙、樊王庙、总管庙等,皆同安吉历史人物及其传说相关,极具递铺独特地方宗教文化的特点。同时,递铺的宗教文化也是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且兼具佛、道等宗教文化的特点有的寺庙既供奉所祀人物,又供观音、土地、财神等,不外乎求子、问财、祈祷平安等。递铺寺庙佛教及道教庙宇、庵堂为主

总管庙 明清时期直至建国初期,递铺的寺庙,最出名的当是总管桥头的总管庙。朱家村即总管桥头)的总管庙,规模宏大,香火兴隆,并且同岳家军的传说有关。总管庙又称“总管祠”,清同治年间安吉共有三座总管庙,其他两座均在良朋境内。同治版《安吉县志》“总管祠三。一在晏子乡张家桥祀明李公顺,系殉义之处一在晏子乡汤湾桥,公墓在焉明万历间,勅封龙山德胜感应侯,立碑纪载事迹,因剥落不全,略节附见“杂记”一在递铺宋家镇应为朱家镇),咸丰十一年毁。同治七年里人重建,监生毕耀藩董其事。” 这三座总管祠虽然名称相同,所祭祀的人物却不相同。

递铺的总管庙规模相当之大,其所祀人物的悲情故事也特别感人。传说,递铺的总管庙祭祀的是南宋武穆王岳飞手下的一名粮草总管。传说,南宋初年,岳飞带领岳家军在递铺一带抗击金兵,同金国皇子金兀术多次交锋。当年岳飞带兵驻扎在独松关,一次,岳飞派了一名粮草总管带着一队士兵外出筹集军粮。那粮草官筹到军粮后就急急忙忙地往岳飞军营运送。这天,总管带兵把粮草运到递铺朱家村,那时,朱家村叫朱家镇。总管正在起解粮草,遇到朱家村一个老百姓,这个老百姓已经饿了三天,苦苦向总管讨点米。这总管当然晓得军令军纪,但他有一副慈悲心肠,他看到递铺附近稻田晒得开裂,颗粒无收,心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从军粮中拿出一斗米来给了这个老百姓。

谁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下子成百上千个饿得半死不活的老百姓都跑来跪在粮草总管面前讨要点米,总管大发慈悲,吩咐随从士兵分给每个百姓三升米,这样,运来的军粮已分得颗粒不剩了。

总管带着随从士兵来到独松关,岳飞一看,怎么大家都空手回来,问明情由,虽然心中也觉得总管做得有理,但这么多士兵没有饭吃怎么得了?军令如山,他不得不下令泪斩了总管。

递铺百姓得救了,可粮草总管却被斩首。老百姓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总管,就在递铺港边造了一座大庙,祭祀这位粮草总管。后来这座庙里的神灵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此香火旺盛,历久不衰。  

总管庙前的广场上,时常放着多四方桌和板凳,桌上燃着清香,围座着许多认识不认识的爷爷、奶奶们,常常口中念念有词,手中不停地折着元宝,像是在赶庙会什么的。庙堂里排列着许多很高大的菩萨,形态各异留给人印象较深的有白老爷、黑老爷……庙里总有许多人拜菩萨,香火旺盛。

建国初,总管庙曾改为当地的学校。连接总管庙旁递铺港东西两岸的大桥叫作总管桥,因庙得名。总管桥在“文革”时曾改名为红卫桥,今天的总管桥即在原址上重建。有位读者在公号留言里写道:“桥五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是木桥,桥的这边有一间小木屋,一位驼背大哥在木屋中修鞋子,河对面茅屋居多递铺街上下一里路,是石板路,就象一个小村子,到晚上八点有人敲着木棍,叫着关好门窗,小心火烛……”

(今石马古道马王爷庙)

关帝庙 除了总管庙,递铺街上还有至少两座关帝庙。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在镇北:“一在递铺镇北。里人吴文洁捐造殿门,住僧圆正募建寝宫。咸丰十一年毁。同治十年里人重建,职员张潮董其事。”1984版《安吉县地名志》记载“关帝庙村,在县人武部东,上朗行政村水泥制品厂设此。解放前,此有关帝庙,村以庙名。”

关帝庙祭祀三国时期汉寿亭侯关羽,民间又称关公,也称为“武财神”。每年的五月十三日,是关公生日,这一天老百姓都要到关帝庙进行祭祀。清朝雍正三年,又增春、秋二仲部颁吉日致祭。正祭后,追祭曾祖光裕公、祖昌裕公、父成忠公。《刘志》:“【按】神,汉封侯;宋崇宁间进封忠惠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建炎、淳熙间复累加王号;明万历十八年封三界伏魔大帝;本朝顺治九年封忠义仁武关圣大帝,雍正三年封三代公爵,后复加齐天无极诸封,咸丰间复勅封忠义仁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之号。”除每年祭祀外,还要定期举行庙会,大街上人头攒动,十分热闹。同治《安吉县志》:“庙会,五月十三日为汉寿亭侯诞辰。递铺出会,用抬阁,置铁杆木杆,高三四丈,裹以彩帛,以小儿扮故事,参差扎缚其上,肩抬游街。前后烧香者填塞街市,有破皮肉挂香炉于臂者,有为枷锁伏罪绑缚如就刑者,皆随神舆遍历至十五日乃止。贩竖辐辏,男女喧填。梅溪亦演戏作会,然不若递铺之费。”

李王庙 递铺也有李王庙,1984《安吉县地名志》载:“李王庙村,位于递铺镇西南,递杭公路西,与窑墩相邻。解放前,此地有李王庙,村以庙名。”因为是1984年的记录,今具体位置,应该在胜利路、天荒坪路交叉口西南。递铺李王庙不知所祀何神,待考。

青莲庵 青莲庵是一座尼姑庵,在禹山坞,《刘志》:“在凤亭乡野山坞。僧松高重建。”知州袁安煜有记,见“艺文”。袁安煜书《青莲庵碑记》的碑文为:

袁安煜 太兴人本州知州

青莲庵碑记

世谓浮屠家清虚寂灭,废彜伦、耕织之民义,故儒者斥之。然而有不尽然者,佛亦西方之圣,苟习其教而仍敦物,则所谓墨名儒行,是亦有心世道者。所当分源而别流,阐幽而表异也。余自下车以来,每征舆论,知有某苦志双修,名明义、明觉所构有青莲庵者。其故何哉?始,明义克完妇之贞洁,修禅教犹未足异也。当既披剃为释矣,及立宗祧以沿先祀,营丧葬以尽子谊,夫且勤耕以食力,急课而完公,夫且以倡随为道友,而终焉不乱,是全父子、夫妇之伦,于舍身空门之中,并行不悖。昌黎子所谓'今之耕一而食六者,又不将易为五与’。且明觉今名心彻者,蓬门之女,非娴于内则女史也。未字之前,非有心于长斋礼佛也。及归,而深明夫从一之义,不慕新婚于燕尔,遂能协志于清修。巾帼奇闻,沙门罕觏。刘纲夫妇偕挽入山,岂有是耶?嗟夫,愚夫妇功德之说每易会心。假令渠生长诗书人伦,供职更不知何如?即今绝欲坚禅,天假奇缘,克襄厥志;明义物化于前,心彻益矢于后,不受女徒以续夫传。俾后之闻教同风者,应景仰之不暇;即护法维持者,亦求助之恐后矣。丙申秋仲,余将量移入觐,乃诸生以心彻年迈就衰,徒僧松杲龄幼易欺,恐有狃于僧尼宗派之分而不察,夫曲成夫志之义,或滋竞端者,爰请碑示于余。此亦诸生为世道阐微之见也。余忝膺司牧,正将扶植善良,岂忍有潜德之幽光而令淹没不彰,致多贻虑乎?且给额旌扬有先之者矣。彼稗官舆志不又将从余记而采录者乎?今其庵宇具在,伊徒松杲衣钵永沿,毋滋他族实逼处此,用勒碑铭以著不朽。”(袁安煜为康熙五十一年至五十四年安吉知州)

由文可知,青莲庵乃由明义心彻夫妇所创,明义物化于前,心彻益矢于后,心彻不受女徒以续夫传。此庵堂后应为和尚庵,故递铺的寺、庵实难分辨。

凤林庵 在凤凰山西面,《刘志》:“在凤亭乡古凤亭之东前。建置年代无考。本朝康熙三年,僧荣源建殿。乾隆十年,僧大中建楼。”

僧荣源,初名穷源,宛陵(今宣城)朱氏子,在天目山出家后,云游安吉,爱凤凰山麓幽邃可栖,乃创庵曰凤林。勤修苦行积十余年,建前后殿,装朔像、设居。士皆乐助田产,知州杨茂祖给以《定慧重光》之额,年八十示寂。其徒敏庵,俗姓诸,祝发华山,参禅金粟,嗣法佛日。继席余杭龙泉寺,宗风远播,皈依如云。后退隐凤林,年七十五。两位在凤林庵住锡的高僧师徒都高寿,僧大中不详。

芝山寺 递铺凤凰山麓还有一座著名的芝山寺,在凤凰山东面,一直是一块风水宝地。同治版《安吉县志》载:“芝山寺,《刘志》'在州南二十里凤亭乡。’同治间毁。”芝山寺历上千年,毁于天平天国运动。同芝山寺相关的,还有一座芝山庵,《伍志》载:“在凤亭乡。”但同治年间已经不可考,可能就是芝山寺,《伍志》弄混淆了。同治县志:“【按】是庵今不可考。或当时改庵为寺,而《伍志》误存其名欤。”

(原赤芝村福禄寺塑像照之一,另有财神、玉帝、将军、弥勒等)

樊王庙 樊王庙传说是祭祀《史记》中的历史人物樊哙的,其缘由不甚明了。《刘志》:“在凤亭乡石马桥。祀汉舞阳侯樊公哙。咸丰十一年毁同治七年里人重建。”

中静寺 根据清朝同治版《安吉县志》记载,还有中静寺等:“中静寺,《刘志》'在州南递铺镇关帝殿东。’咸丰十年毁。

广慈院 《刘志》在凤亭乡凤山。凤山估计即是凤凰山,未考。

芝溪庵 芝溪庵《刘志》在凤亭乡。本朝顺治间,里人朱君荣建。乾隆十一年,寺旁立义冢字,冢董事募添田亩,刊征信录。知州刘蓟植有记,见艺文。 刘蓟植碑为庵旁义冢而立。

太和庵 太和庵,《刘志》在凤亭乡新凉亭。咸丰十一年毁。

昭明宫 昭明宫,《刘志》在凤亭乡。《胡府志》:梁天监四年建。

三官殿 同治版《安吉县志》三官殿二。一在递铺镇;一在荆溪乡西张村。”所谓三官,即为道教天官﹑地官﹑水官三帝的合称。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以上寺庙和庵堂,除青莲庵外,应该都属于道教范畴。根据同治版《安吉县志》,另外还有属佛教的几座庵堂:

地藏殿 地藏殿,《刘志》在递铺镇。

观音堂 观音堂,《刘志》在递铺镇。

观音庵 观音庵,各志所载有出入,《刘志》在铜山乡。《伍志》在钱坑橋。又一在递铺镇。

明清时期,祈求风调雨顺的龙王庙在安吉、孝丰两县很多,递铺也有几座龙王庙:

镇龙庵 镇龙庵,《刘志》“在递铺朱家镇(即今朱家村)。”

泽境龙王庙 泽境龙王庙,《刘志》在凤亭八尖山。旱年祷雨辄应。咸丰十一年毁。同治十一年,里人重建。八尖山估计就是八九山。

土地庙 递铺的土地庙也很多,每个村坊都有一座。同治《安吉县志》载:“各村坊皆有土地庙,春祈秋报,有合村共祭者,有各祭者。原注:按,吾学编明制:各乡村内一百户立一坛,祀五土五谷之神,春秋二社,率钱备少牢祭,祭毕会饮,会中一人读'抑强扶弱’之誓。”1984版《安吉县地名志》载:“土地桥村,在安吉县文化馆后面,解放前村旁有土地庙,庙旁有土地桥,村以桥名。”

另外,解放前至建国初期还有基督教信仰“文革”时期消失。改革开放后,基督教信仰重新兴起,信徒众多,有教堂一座,位于云鸿西路。

(龙清观塑像照,图片均由周增辉提供)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期待你的陪伴!

原创不易,请走时在下面留一个

和点击下面“在看”,转发到朋友圈是最好的支持!

(1)递铺的山,不在高在秀

(2)历史上的递铺镇

(3)渐行渐远的一个传统节日——三月初三上巳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桥庙文化(作者:钱仁生)
【庆敏作品】唐副诸卫上将陈政入闽平蛮事略考
左难当与猷州〖五〗
鸬鸟镇罗平王庙
坛丘的寺观闲谈
桃花吐镇玉皇庙(双塔区寺庙)17051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