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泽亮:且藏且珍惜

2015年12月31日省图书馆看古籍特展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进攻埃及的时候,史学著作《埃及史》连同亚历山大城图书馆中其他数十万册古埃及文字的经卷付之一炬,造成古埃及文明史的断代。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泱泱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来未曾中断,典籍在文化传承上起了第一功臣的作用。

    古籍善本历经岁月的沧桑,将近一半以上化作没有区别的微尘,混入泥土之中。 我们都是古籍流传中的过客,唯有且藏且学且珍惜,才不负茫茫千古。

    古籍的流传有多么的不易?!

    首先,雕版或者活字的印书工艺流程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出一部新的书。简单来说,有了蓝本之后,由写得一笔漂亮楷书还能写反体字的誊抄人员在一张薄纸上写上字,反贴在木板上,由刻工把字刻成凸起的阳文,然后在板上加墨印刷,装订成册。一页书就是一块板,一部千页的书,板片就会堆积如山的。 可以说,印一部书,就是从事一项重大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引用光明网上的文章《古代刻书费用几何》中的一些数据能说明些问题。

“清初《元气集》的完整刻书费用为例,编选人徐增在《刻元气集例》中说:‘吴门刻宋字者,每刻一百字,连写于版,计白银七分五厘。有圈者,以三圈当一字。《元气集》每一页字与圈,约有四百字,该白银三钱。今加笔墨纸张、修补印刷之费一钱,每页定白银四钱。刻三十首诗,约有十余页;刻一百诗,约有四十页。’这段文字记载之清初刻书费用非常明确:40页篇幅的书,成本是16两白银。”(《文献》2007年第2期,王卓华《关于〈元气集〉的几个问题》)为了更加直观,按科学的依据作一番古今折算后一册40页的书成本价人民币1716元。(注意是1.5元一斤米的时代)

古人的成本账是写得清清白白的,不欺世。突然想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本40页篇幅的清代普通古籍倒是远卖不到当时的成本价!

我若有所思,古代出书是如此这般难,多少稿本没有成书; 即便是一些重要的古籍文献,如果印次少(古人一套书版最多印两三百套),生存几率也不大;一旦时局动荡或者书坊倒闭,大批的刻板就会沦为烧水煮饭的劈柴!


其次,战争年代毁书的重大事件不可计数。梳理史册,有隋代牛弘概括的“五厄”:秦始皇焚书坑儒、王莽之乱、董卓移都、惠怀之乱、侯景之乱。明代的胡应麟 添上隋炀帝江都焚书、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蒙元南下,成为“十厄”。近人祝文白再添李自成起义、绛云楼失火、清高宗焚书、咸丰朝之英法联军、八年抗日等,就加成“十五厄” 了。还有文革浩劫,以上毁书灭藉事件的总结,仅是蜻蜓点水不甚全面。总之,书籍文献在国家动荡之中损失惨重,还残存的文献都是珍品中的珍品。

  

历代毁书中以满清为最。有百度百科统计数据为证:“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大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13600卷。焚书总数,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馀种、8万馀块。除了焚毁书籍,大清还系统的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全部被销毁。” 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甚至四库馆臣、内府官员、太监共同表演,故意留下些容易看出的错误,等待校书的乾隆标出,从而“龙心大悦”,导致四库全书留下大量错讹,竟是蓄意而为的!大兴文字狱,乾隆时期达到顶峰,发生了160多起,少则牵涉百人,多则牵涉万人。对满清统治不满或对明朝有所怀念的书籍统统禁毁,单选现今仅知书名以“明”字开头的书籍,就禁毁了超过132部。纷繁复杂的避讳[huì]破坏了古籍内容的准确性。(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思想被禁锢得连文化科技都无法正常发展。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捕风捉影,甚至一些疯子的言语也被定为逆案而处死,剖棺戮尸,荒唐至极。

  

说到荒唐,不禁想到现在中国内陆每年的“高考撕书节”,理由是没“书”才会赢,一时间多少书籍夺窗而出,满园飞花。读了几年大学的结尾是大学毕业季旧书当废品卖,大把的钞票换来了几麻袋的书,几麻袋的书卖了说不定买不了几个麻袋。更吊诡的是这种行为几乎成了中国学生时代的青春记忆!真是愚蠢至极。

再次,由于年代久远、纸张酸化老化、气候潮湿霉变絮化、鼠嗑虫蛀、火烧水浸、光照、温度的自然损耗等原因,许多现存的纸质古籍难免染上虫蛀、霉烂、破损等创伤。轻则发黄发脆,重则整张书页一碰即破。

特别是近五十年来空气污染造成的酸化。酸化使纸张脆化变质,一碰就纸屑一地。国家图书馆的检测结果表明,许多古籍书叶的PH值由上世纪60年代的弱碱性或中性已经变为现在的偏酸性,纸张大幅“折寿”。

据初步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总计保存古籍3000多万册,其中1000万册损坏严重,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古籍亟待修复。

第四,古籍流失現象也极为严重。中华古籍流失海外主要集中在近现代。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美、日、瑞典等国曾到我国西北地区考察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其中包括举世瞩目的敦煌文献。而安阳的甲骨文从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当中。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国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掠走的中国古籍超过300万册之巨。

多少古籍散佚殆尽,不知所踪。古籍流传不易,需要无数灵魂有形的人给远去的事物以超常的礼遇!

我热爱传统文化,收藏古藉与我的画家角色相得益彰,在古籍的人文的时空里漫步得以养心性而提高创作。常年陈设案头,打造一个文人的心性空间,保持单纯天真,品书中一字一句,一图一画是不断对文化的收藏和逐渐认同的过程,从物理空间到心灵空间,由视觉清赏至文心观照,只觉在清淡的人文时空里,如雨露、如四季变化,这样养出的人,你的艺术就单纯了,专注了,

“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 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且藏且学且珍惜。

2016年1月1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新工艺实现文献批量脱酸
浅析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
古人修复书籍 水泡了火烧了都有救 夫子书话
旧书修补法
【第1060期】技术贴——古籍修复知识小课堂
欣赏| 古籍修复师 延续文明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