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绝妙微型诗赏析
  绝妙微型诗赏析
  
  作者/苍山一画
  
  □半半[台湾]
  在有风的午后
  
  涟漪是那睡莲轻轻的鼾声吧
  阳光提着脚步斜斜
  绕过池塘
  
  时间:午后;天气:晴,有风;地点:池塘;事件:涟漪因风而起,阳光“斜斜/绕过池塘”。这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场景,是诗人的描写与渲染使它变得超乎寻常,并且有了诗的意境。这是一个天气晴和的日子,这是一个没有尘世喧嚣的去处。虽有风,但氛围是宁静的,以动衬静故也。读罢此诗,似觉身临其境,心灵顿感澄澈。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心语叙述,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与读者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此诗用笔亦很巧,一是把涟漪说成“是那睡莲轻轻的鼾声”,暗喻中套用通感;二是恰切地运用拟人手法,“阳光提着脚步”,神仙语也,令人品味再三。
  
  □包尘
  鸽子
  
  一声枪响
  天空
  越来越空
  
  一群白鸽掠过蓝天,鸽哨植满晴朗的远空,这是和平的景象。动物是我们人类亲密的朋友,可是有人却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对它们大肆猎杀,连这些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也未能幸免。此诗便是对那些猎杀鸟类者的控诉与声讨!从写作的角度看,此诗可算是一首讨巧之作。“天空/越来越空”,读起来音谐义顺,这是由于两个“空”字连用造成的。“天空”指日月星辰罗列的广大的空间,“空”的意思是空间;而“越来越空”的“空”是指不包含什么,或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这是“空”的两个义项,把两个不同的义项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给人一种认知与品味的乐趣。
  
  □北岛
  和平
  
  在帝王死去的地方
  那支老枪抽枝、发芽
  成了残废者的拐杖
  
  此诗虽只短短三行,但却是北岛标志性的代表作品。它突破了真实描写、直抒胸臆乃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传统表现手法,而从整体上采用象征手法,因此读起来有点“朦胧”。从诗的主旨看,它表达了一个有正义感的诗人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呼唤!“帝王”多为战争的狂人,甚至可视之为“战争”的代名词。这种超出词汇本身的意义便是通过象征获得的。在意象处理上,诗人在象征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幻化”的手法,即将“老枪”幻化成抽枝、发芽的树,进而将树幻化成“拐杖”,很好地暗示出了战争带来的直接后果,旨在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珍爱。诗人是睿智的,他让一幅具象的画面闪烁出理性的光芒!
  
  □蔡培彬
  啄木鸟
  
  秋蝉纳闷儿
  月下
  谁在敲门
  
  月光如水,树影婆娑。“笃、笃、笃”的声音把秋蝉惊醒,这么晚了,是谁在敲门?“秋蝉纳闷儿”。仔细一听,原来是啄木鸟在啄木。这首诗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千古名句。这首《啄木鸟》与贾岛这两句诗都着意渲染一种清寂空灵的意境,尤其是那个“敲”字,传神之至,可谓境界全出;以声响反衬寂静,更显其清冷幽寂。所不同的是,贾岛诗中的宿鸟只是陪衬,人的活动是诗所展示的画面的主体,而在这首《啄木鸟》中,鸟与蝉是诗着意表现的对象,它们的活动显现出了自然物之间的和睦关系,以及它们所处环境的和谐氛围。
  
  □蔡培国
  迷惘
  
  一只鸟
  跳出樊笼却
  找不到天空
  
  居樊笼,食无忧,久而久之,野性全无,这是对笼中鸟的写照。这样的笼中鸟,已不再属于天空。此诗的表层是写鸟,而其深层却句句关人。由这笼中鸟,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编织的“樊笼”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逸生活,然而一旦离开父母,他们的生存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已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有识之士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来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如“野外生存训练”,这也算是一种补救吧。三行短制,微篇宏旨!
  
  □长弓
  火灾新闻发布会
  
  一队排列整齐有序的领导名字
  雄纠纠气昂昂地
  将火海填平
  
  这是一首贴近现实的讽喻诗。这年头做事的人少,邀功的人多啊!请问这些领导,都去救火了吗?退一步说,都去了火灾现场吗?火灾现场去不去没关系,但这个“火灾新闻发布会”必须去。成绩是怎么取得的?成绩都是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现在的人都非常聪明,见问题就推,见困难就退,见荣誉和金钱就上!此诗第一句中的“整齐有序”四字颇耐咀嚼,其中的“序”是有学问、有讲究的,或以姓氏笔画为序,或以官阶职级为序……总之,这个“序”不能乱!第二句中“雄纠纠气昂昂”这个状语所表现的情态有现实依据,现在还有几个人会因为名不符实而感到脸红呢?是啊,那些连火灾现场都没去过的领导,他们可以心无愧疚,甚至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说:是我们“将火海填平”了!诗人的讽刺是辛辣的,遗憾的是那些被讽刺的人一般都不读诗。
  
  □长春老藤
  田园交响曲
  
  春雨引来迎春花
  麻雀藏在枝头
  偷偷看红杏出墙
  
  这是一幅春天的美丽图景!诗人首先对春天的花朵作一个全景式的扫描,然后将镜头移向麻雀,最后聚焦于“红杏出墙”。在具体用笔上,诗人用“引、藏、看、出”四个动词,使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得到沟通,十分精准。此诗最大的看点是“红杏出墙”。“红杏出墙”系从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演化而成,现已作为成语使用,本义指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形容春意盎然,亦喻指妻子有外遇。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一般用它的比喻义。从这个意义上看,这幅清新优美的春景图变成了一幅反映社会世态的风情画。“红杏出墙”,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而麻雀则让人想到那些喜欢刺探别人小秘密的人。此诗的几个意象均具有独特的拓展价值,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这么说,语言在这里已不是一般的信息传递所能诠释,它更兼有“代码”的性质,起着空筐的作用。
  
  □陈小龙
  井
  
  背井离乡
  思念渴得冒烟
  我不停地汲水浇灌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文字游戏,但你不能否定它是诗,而且是一首不错的诗!此诗之巧,在于曲解“背”、“井”二字。“背井离乡”之正解,在结构上是并列关系,“背井”与“离乡”属同义并列。“背”读去声,此处意谓“离开”。“井”是井田的意思,古代的土地有阡有陌,划分成了“井”字形状,所以叫“井田”。与此相联系,古制八家为一井,所以“井”字就引申为“家乡,乡里”的意思。因此“背井”也是“离乡”,“背井离乡”的整体意思就是离开家乡。诗中将它曲解为偏正关系(状中式),将“背”读作平声,解为“背负”,将“井”解为“水井”,“背井”成了“离乡”的方式状语,整个意思则变为“背着井离开家乡”。承此,后面便有了“思念渴得冒烟/我不停地汲水浇灌”之说,也正是此语让一个文字游戏升华而成为诗。
  
  □梵鸟
  饿
  
  今夜,极饿
  打电话回家
  妈妈的唠叨一点一点把我喂饱
  
  这是一首构思巧妙的小诗,诗思由一“饿”字生发。第一句直接破题:“今夜,极饿”!但紧承的一句却与食物无关,而是“打电话回家”。这一句向读者交代,诗人此时正身在异乡。第三句“妈妈的唠叨一点一点把我喂饱”是全诗的聚光点。至此,读者终于明白,诗人所言之“饿”不是对物质的需求,而是对亲情的渴望。在电话中,诗人得到的是“妈妈的唠叨”,当然这“唠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唠唠叨叨”,而是一种亲情的渲泄,是一位母亲对身在异乡的儿女的关怀与牵挂。听着“妈妈的唠叨”,远方游子饥饿的心灵被一点一点喂饱。对于一个游子来说,身体上的饥饿是容易消除的,情感上的饥饿才是真正的饥饿。
  
  
  □桂少云
  送别
  
  目光已摸不到拐弯的倩影
  只好冲着山喊
  借空谷回音再送你一程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朋友离去,“目光已摸不到拐弯的倩影”,送行者还依依不舍地踟躇于原地。此情此景,古诗中亦不鲜见,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李白和岑参的这两首诗都是以景结情,即将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留恋之情,或融入浩淼的江水之中,或渗进“雪上空留”的马蹄印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首《离别》与李、岑诗一样,都表达出了对朋友极其真挚的感情!在抒情方式上,《离别》与前面二诗有所不同,李、岑诗句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此诗则“借空谷回音”这一听觉形象加以渲染,更表达出了抒情主体情绪上的冲动!就这一点而言,此诗与前述李、岑诗句可堪伯仲。此诗在遣词造句上亦有可称道之处。诗中的“摸”字颇耐咀嚼。目光一般用“触”,不用“摸”,“摸”比“触”的动作感更强,在此处用“摸”比用“触”更能表现出抒情主体的能动性,且有“找寻、搜索”意味。
  
  □郭密林
  后窗
  
  三月的黑色的燕子一句
  一句,斜进雨后的
  山雾中
  
  打开“后窗”,诗人凭窗而望:三月雨后的天空,燕子呢喃,次第飞进远山的迷濛……好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动态图景!这“后窗”既是房屋之窗,又是心灵之窗!我们的心拘囿于狭小的空间太久了,多么希望打开心灵的窗户啊,让大自然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清新的空气一同搭上通往心灵的直通车。诗人把燕子说成“一句/一句”,而不说“一只/一只”,可见遣词造句之精妙。“一句/一句”以声绘形,让人觉得燕子的呢喃之声声声在耳。尤其一“斜”字,极准确地状写出了燕子的掠飞之态。另外,“黑色的燕子”与白色的“山雾”,在色彩上对比鲜明,以黑白为基调的画面如一幅淡雅的水墨。
  
  □寒山石
  牧歌
  
  一鞭子甩出去
  抽回来
  千沟万壑的吆喝
  
  给每一棵草都挂上音符,牧人“一鞭子甩出去”,把它们连成曲,鲜嫩似牧草,粗犷如莽原,回响于千沟万壑之间,这种天籁之音,我们谓之牧歌。这牧歌是最原生态的,它没有也不需要任何的修饰音。它从远处飘来,是那么激越而悠扬!诗中“鞭子”亦实亦虚。除实指牧鞭外,我们还可把它看作是牧歌的固化。这是化无形为有形,化听觉为视觉。这样,牧歌便有了质感,有了“抽回来/千沟万壑的吆喝”的力度和气势。这高亢激越的牧歌,似穿越时空从远古而来!读着这样的诗句,心中激起万丈豪情!
  
  □贾绍玉
  空草原
  
  牛羊带走了牧歌
  云雀凌空
  衔一串余韵归巢
  
  凌空飞翔的云雀,等夕阳收走那一幅牧归的图画,“衔一串余韵归巢”。诗人像一个写生者,站在大自然的面前,支起一颗不老的童心,浏览草原,以独具个性的艺术视角,勾勒出一幅黄昏牧归的图画。这是大自然呈现给人类的最美的图画,也是诗人经过艺术加工后展示给读者的最美的定格。夕阳下山了,牛羊回家了,鸟儿归巢了,一切都归于宁静了,只有空空的草原在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等待着新一轮的喧闹……
  
  □今古奇
  离别
  
  我将一切都交给了远方
  惟独把思念交给了你
  自己还偷偷地留了一半
  
  多情自古伤离别!但此时的离别,是异常平静的,既没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般的环境渲染,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般的豪迈情怀,更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般的缠绵悱恻……“我”将离开你,“我”要去远方,因为那里是“我”人生的归宿,所以“我将一切都交给了远方”。但是,有一样东西“我”必须留给你,那便是思念。不过,“自己还偷偷地留了一半”,言外之意便是“我”也在思念着你啊!如此构思,真可谓“今古奇”!诗的语言是朴素的,情感是真挚的,而表达的方式却是巧妙的。
  
  □赖杨刚
  远山
  
  远山闯进绘画
  面对诸多色彩依然坚持
  淡雅的青
  
  画家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支起了画板,欲将远山收入画幅。大山是绘画的对象,是受事,而诗人却运用拟人的手法使之转为施事,赋予它人的意志。“面对诸多色彩”,大山“依然坚持/淡雅的青”,因为“青”是远山的“本色”。古诗云:“日暮苍山远”(苍:青色)、“江上数峰青”、“日暮数峰青似染”……在这首《远山》中,诗人以褒赞的口吻表现了远山淡定的情怀,以及它对本色的执著与坚守。由物及人,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是否也有远山般的淡定与执著?能否坚守住法律或道德的底线?
  
  □梁树春
  长调
  
  漠风坐在马背上
  一路颠来
  就成了曲
  
  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是蒙古民族灿烂的游牧文化中永不凋谢的花朵!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让我们联想到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此诗开头便用“漠风坐在马背上”这一奇崛之语描绘出一个“马背民族”的生存状态,且让人仿佛听到了大漠的风声。接着,以一“颠”字道出平坦如砥的大草原的起伏之状。第三句“就成了曲”四字,看似平淡,其实它在结构上顺理成章,与标题“长调”相呼应。至此,长调这种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这种离自然最近的音乐,似从远方传来!
  
  □列默
  贪官
  
  一手遮天,
  一手捞钱,
  哪只手来挡子弹?
  
  这是一首触及现实的微型诗佳作。前二句陈述贪官的可恶行径,为第三句作铺垫。“一手遮天”,意思是一只手就把天遮住。比喻玩弄权术,欺上压下,掩人耳目。“捞钱”,这是贪官们为官的一个重要目的,自古便有“千里来当官,为了吃和穿”的说法。“哪只手来挡子弹?”一个幽默的问句,无异于给贪官们敲响了一声警钟!这或许是贪官们无暇或不愿去想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即便可能有“子弹”飞来,他们也不会轻易松手放弃已经或即将到手的利益,因为利令智昏。但愿这样的“提醒”,能让贪官们悬崖勒马!
  
  □绿柳枫
  梦
  
  爷爷托周公向我问话
  我清明烧给他的纸钱
  怎么全是假币
  
  这年头假东西实在太多了,什么假烟、假酒、假账、假商标、假报表、假成绩、假广告、假车票、假证件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假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角落。为了取悦领导可以厚着脸皮说假话,做假事;为了获取高额利润,竟制假贩假,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假,已把我们团团包围,我们是睁眼可见,伸手可触。但是,诗中所说的假冥币却让我们耳目一新。冥币是仿真币印出来的,它本身就是假币,但作为冥币它却是“真币”。现在的问题是,爷爷收到的竟全是假冥币,这确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在这首小诗中,作者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拟故事,针砭现实,可谓入木三分。
  
  □穆仁
  读票证旧事
  
  贫困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它有重量:几斤几两几钱
  它有长短:几尺几寸几分
  
  一首小诗,让我们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岁月。那是一个物质多么贫乏的年代啊!那时候,百姓人家的生活与票证紧密相连,粮票、油票、布票……一切凭票供应。今天与后人谈起这些,他们还以为是在讲一个虚构的故事。诗人将发霉的岁月放在历史的暖阳下翻晒,让后人通过方寸票证阅读一个时代的沧桑。
  
  □祁国
  祭父
  
  我拿起电话
  没拨任何号码
  轻轻地喊了一声爸爸
  
  自以为再无“歌楼听雨”般的少年激情,自以为已进入了“僧庐听雨”般的超脱境界,自以为今生今世已再难被文字打动,然而,没想到这首仅有二十字的《祭父》竟然拨动了我久未弹拨的心弦!这首诗没有曲折的构思,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平静的陈述语气叙述着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平常行为,但是让人觉得它的每一个字都燃烧着情感的火焰。也正是这“不经意”,说明作者这种平常行为已是一种情感驱使下的必然行为,因而更是感人至深。在这首诗面前,任何的矫情都必须退避三舍,任何的藻饰都将黯然失色!读罢此诗,我真想与远在天国的父亲通一次电话!
  
  □蓉儿
  荷韵
  
  想你时心跳
  和着夏夜的蛙鸣
  从一叶绿跳到另一叶绿
  
  毫不矫情地说,这首看似普通的爱情小诗,着实让我沉吟良久,而且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诗中直接或间接地交代了时间:“夏夜”,地点:荷塘边上,情景:有“蛙鸣”,同时还暗示出满塘荷叶田田的景象。由此我们还可以想象出许多画外之景。诗中情景让人觉得,此时此地不仅月朗花繁,而且云淡风轻。尤其荷塘边上那位痴痴遐想的抒情主体(或窈窕淑女,或翩翩少年),让整个画面灵动起来。真恨不能叫她(他)转过身来,让人们一睹芳颜。此情此景,令人神往之至!诗中之境,心造之境也!在这几句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虚实、通感等手法,尤其蛙鸣“从一叶绿跳到另一叶绿”一句,更是使全诗显出一种灵趣,令人品味再三,经久难忘!这句诗不但形象地表现了抒情主体的情绪轨迹,其妙处还在于以“绿”代“绿叶”(特征代本体),让形容词“绿”直接作中心语,因而使事物的性状得到充分的渲染。可以这么说,是艺术技巧使一首很容易被淹没的小诗获得了勃勃生机。
  
  □斯厚人
  牧歌
  
  四月的花瓣
  被风儿卷在绿色的波浪里
  一只云雀追着俯拾
  
  花瓣、春风、青草、云雀,组成一幅动态的、生机勃勃的草原春景图,谱写出一曲鲜嫩的草原牧歌。诗中虽未着一“草”字,但“在绿色的波浪里”,我们分明看到了嫩嫩的青草。在这绿色的大背景上,一朵花儿被和煦的春风卷起,这时一只可爱的云雀出现在画面上,让这幅图画顿时生动起来。那是一只淘气的云雀,是一只懂得审美的云雀,它快乐地上下翻飞,它使这幅春天的图画产生了生命的律动。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的画面美,是诗人们应当孜孜追求的目标,因为画面提供给我们的东西是那样地富有生命力,即使掩卷之后它亦仍将在我们的脑海里一次又一次再现。诗情画意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有不少诗便是因为创造了这种至高的境界而变得不朽的!
  
  □唐淑婷
  
  熨斗
  
  好汉一出脚
  专踏
  不平事
  
  此诗让人想起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二诗虽然都是刻画侠士形象,褒扬侠义精神,但有一定的区别,《剑客》重在表现侠士的抱负,而《熨斗》重在表现侠士的行为指向。二诗均气势非凡,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说《熨斗》与《剑客》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为过誉!《熨斗》与《剑客》二诗中均有“不平”二字,但二者义有微殊,《剑客》中的“不平”是“不公平”之义,《熨斗》中的“不平”是“不平整”与“不公平”的复合。正是这种复合,将实与虚交织在一起,从而产生出诗的双重意蕴。
  
  □婉秋
  江南春
  
  燕子衔来一片春
  乌篷船梦一般
  飘过绿江南
  
  这是一首写给江南的赞美诗。此诗与江南的美景一样,如同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第一句写春燕。燕子是春天的使者,是它们将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给我们。第二、三句写乌篷船。乌篷船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水上交通工具,可说是江南水乡的象征。春燕穿梭于斜风细雨,“乌篷船梦一般/飘过绿江南”,这富于动感的画面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令人神往!诗的意境清远疏淡,语言清新明快,用词考究,“飘”状小船之轻盈快捷,“绿”绘江南之盎然春景!掩卷之后,还令人想起前人描写江南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王豪鸣
  贞洁女人
  
  勒紧裤带
  过日子
  
  “贞洁女人”,作为一个在人们观念上尚未彻底消失的历史词,意谓女子在丧夫之后不改嫁不***,节操上无污点。有的还立“贞洁(节)牌坊”,以垂范于后人。这是封建礼教套在妇女身上的一条道德绳索。在这首诗中,诗题与诗句构成一个动词谓语句(“主+谓+宾式”单句)“贞洁女人”是施事主语,“过”是谓语,“勒紧裤带”是“过”的状语,“日子”是受事宾语。这种由诗题与诗句构成完形的“主+谓+宾式”单句的语言现象似只见于微型诗中。“勒紧裤带/过日子”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贞洁女人”孤儿寡母,生活艰难;二是指“贞洁女人”要抵制异性的骚扰,保住节操。也就是说,从物质到精神都必须“勒紧裤带”。全诗七字,可谓字字珠玑。
  
  □王禄松[台湾]
  月浴
  
  今宵的月亮
  田野间凡有水的地方
  她都来洗澡,还带着她的天空
  
  此诗意境绝美,令人心驰神往!在这首诗里,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没有一丝尘埃、了无杂质的澄明境界,它纯净得似乎可以洗涤灵魂!从艺术的角度看,此诗在语言表达上的独创性尤其值得称道。说“山里树木高”,乃平常语,说“山里平地高”却令人拍案称奇,人所未言也!月亮来洗澡,“还带着她的天空”,乃同样人所未言之奇语!仅凭此语,此诗已足可拒绝淹没。
  
  □巫金余[香港]
  墙头草
  
  用尽整个族群的臂力
  毅然
  把春天扎在高墙上
  
  俗话说: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人们常引以喻指和嘲讽那些立场摇摆、随声附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认知与评价往往与民族的心理积淀、文化背景有关。这首《墙头草》在立意上故意悖反人们的惯性思维,或者说思维定势,颠覆传统文本寓意,因而让人耳目一新。当然如此写墙头草的诗也不是绝无仅有,赵洪澜的《墙头草》便是一例:“有人说/你随风倒//你却喊/我在跟风摔跤”。所不同的是一为客体评价,一为主体辩解。“把春天扎在高墙上”,灵动之语也!它让人们对春天和青草产生美好的遐想!由此诗可知,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可以是多角度的,甚至可以是对立的。如对竹的评价,有人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有人说“未出土时犹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无所谓对与错,只是认知角度或价值取向不同而已。
  
  
  □晓帆[香港]
  比萨斜塔
  
  迢迢千里
  只看一个
  斜的榜样
  
  此诗从表层看,是客观地表述“我”千里迢迢来到意大利之所见,即只看到一座比萨斜塔——“一个/斜的榜样”。诗的核心也就集中于这一“斜”字,诗人旨在借比萨斜塔之外形斜曲言西方文明。言西方文明之“斜”,也并非有意贬抑,只是即景说事而已。有比萨斜塔之“斜”,不也有埃菲尔铁塔之“正”吗?西方文明之“斜”虽然客观存在,但西方文明之“正”、之魅力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这首诗,张宗植先生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这经过千锤百炼的三行十二字,道尽了我近二十年的心境,”“从年轻时要解脱中国传统,充分学习西方文明的意欲,逐渐又感觉到西方文明优点虽多,缺点更多而失望彷徨”。此诗“一字不多也不少地替我表达了对西欧文明的感想。”“如果我能写出一部洋洋数十万言,谈论西方近世文明的书,也恐怕跳不出这十二字的范围。”概言之,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我们都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
  
  □杨玫
  朝阳
  
  一枚金色
  邮戳了两笺大雁
  春天,一路向北
  
  前两行表述的是画面显现的内容,而后一行却是画外音,是诗的延伸。大雁秋至南飞,春来北归,避寒也。诗人由大雁北归而联想到“春天,一路向北”,颇有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了江南绿塞北,“一路向北”,如大军挺进,气势非凡,且抒发出了诗人一种美好的春日情怀,同时亦让读者对春天向北一步步迈进产生美好的遐想。此诗在写作上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是借代,“金色”代太阳(特征代整体)。二是借喻,将“邮戳”名词用作动词,既喻指朝阳,又言及大雁飞行之事。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古人将大雁代信使,进而直接指代书信,故诗中曰“两笺大雁”。既然是“笺”,因而便与“邮戳”有了关联。
  
  □伊凡
  丰收
  
  厚重的墙挂满
  秋日的芳香驻足凝视
  ——岁月盛开过的时光
  
  这是一个丰收的画面,从中我们仿佛看到黄土夯就的“厚重的墙”上,挂满了玉米、高粱之类的“秋日的芳香”……这是一个写实的画面,而“厚重的墙”却具有象征意味,是对丰收的累累硕果的衬托。“秋日的芳香”与“岁月盛开过的时光”可视为同指,但一实一虚,意蕴有别。前者为实,指丰收的果实;后者为虚,隐指实现丰收的代价。丰收的代价是什么?就是那“盛开过的时光”。诗的表层写自然界的丰收景象,其深层却是在抒写人生,有对人生事业丰收的喜悦,更有对生命历程中韶光流逝的慨叹。尤其那一“驻足凝视”,令人感慨,那是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深情的凝眸啊!可以想见,此时的抒情主体并不显得踌躇满志,反而让人觉得有几分沧桑。至此,象的铺陈与意的升华得到了有机的衔接。不过诗的格调并不低沉,尤其“墙”、“香”、“光”三字同韵,且为平声,因而也给全诗增添了几分昂扬情绪。
  
  □幽兰
  秋阳
  
  用温存的眼神
  目送那片熟稔的风景
  余光抚摸遗落的秋痕
  
  “秋阳”、“风景”、“秋痕”,构成一幅秋景图。这个画面是客观的,但“温存的”、“熟稔的”、“遗落的”等修饰语却带有人的主观情感,所以读者可通过有限的画面的提示去想象画面以外的东西。曾读过这样的诗句:“秋是成熟也是疲惫/是辉煌也是憔悴……/秋是棵多番嫁接的果树/硕果累累,伤痕累累”。(梁喜文《秋》)人生不就如同这秋吗?至于诗中的意象都象征了什么,是不必拘泥的,更不必将它们与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一一对位。诗所呈现的美,便是我们对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阅读期待。
  
  □余干
  枯树
  
  辞别了鸟鸣
  树孤独上路
  朝春天瘦去
  
  一棵枯树,一棵只剩下概念意义的树,已没有了荫翳,也没有了憩息的小鸟,它只得朝看日升,暮看日落,夜伴冷月残星。凄厉的寒风掠过枝头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剥蚀着它干枯孱弱的躯体。它用黄昏中的剪影,述说生命的沧桑。枯树的归宿,也是一切生命体的归宿。从轰轰烈烈到孤寂冷清,也正是人生的必然历程!读者或许会由枯树联想到人之暮年,而由鸟联想到远走高飞的儿女,当然这是象外之意,无须深究。诗中以一“瘦”字言树之形容枯槁,甚妙!若将“瘦”换为“枯”、“老”等字亦可,但神韵无疑大减。“瘦”字似有天赋的美学特质,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与“人比黄花瘦”便都因“瘦”而获得别样的韵致。
  
  □张明昭
  
  离别
  
  一张车票就像一把刀
  将理不清的乱麻
  一刀斩断
  
  离别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艺术永恒的主题。有离别便有送别,古人揖别在长亭、渡口,今人握别于车站、码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即便你山一程,水一程相送,最后也总得各奔前程。诗中把车票比作刀,在形义上均有其内在依据。这把刀不相信缠绵,他会毫不犹豫地将人们“理不清的乱麻”一般的离愁别绪斩断。走了,走了,只有走才能了!在我们一生中会有很多的离别,千万不要为送别星星而流泪,为送别月亮而哭泣,因为我们还要含笑迎接太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微型诗300首》自序)
一首小诗,造诣相当高
文章中心详情
杜甫闲居草堂诗兴大发,只用20个字,写了一首最美的春日诗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8《绝句二首·其一》
宋代刘次庄描写落花的一首宋诗《敷浅原见桃花》,虽然仅有28个字,但却美出了新高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