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日读书|孩子胆小、敏感、谨慎等行为背后隐藏的秘密,爸爸妈妈知多少

“宝宝,该洗澡了。”

“我不要,我害怕。”

“玩水就像你在大海里面一样哦。”

“我怕掉进那个洞(排水孔)中”

洗澡是日常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洁身体,并让我们身体健康指数提高一点。这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行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成为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前几天我再次喊娃洗澡,其实已经有三天没有给娃洗过澡了,因为他一直拒绝,总是用“妈妈,我明天再洗澡吧,今天我有点困”这类的借口阻挡我让他洗澡的行为,结果他依然用这种话来打消我的念头。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洗澡,他还是用他困说不想洗澡来搪塞我,我说孩子没关系,你到底为什么不洗澡呢,他想了想说,妈妈,我怕那个喷水的(花洒),它万一烫着我怎么办。

这里面有个小插曲,是在一年前的一个冬天,这孩子围着饭桌转来转去,然后自己就把一碗小米粥碰到了,然后就烫着了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它会把花洒想象成那碗小米粥,之前一直都是给他盆浴,最近想给他尝试淋浴才出现了好几天不洗澡的情况。

曾在《魔法岁月》中看到过“在童年早期,孩子的某个反应通常和某件事会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记忆里寻找一些线索。”孩子这种不想洗澡,他自己联想到了之前被烫过的情景,所以他一直拒绝淋浴,害怕那个花洒把他烫着。

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并且有自己所恐惧和焦虑的事情,他们用自己的一些在大人看来很幼稚的行为进行着抗拒,如果大人不理解用一些自以为是的行为去掰正,很容易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些很不好的阴影,这对于成年以后的孩子来说,阴影的影响会很大,并且还会映射到后面更多的行为中。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做呢?

一、理解孩子的这种非“病态”

孩子表现出来的那种恐惧,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是孩子自己臆想出来的,但是臆想的这种行为来自于日常生活或者一些所接触的内容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他们只是因为不理解这种事情的原理,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该如何去解除导致的内心黑暗和恐惧。

有个朋友曾跟我提过一件事,朋友的闺女很喜欢洋娃娃,各种各样的,虽然不一定是芭比那种但是只要在商场或者在超市亦或者路边摊看到洋娃娃,就一定要购买一个,朋友就问闺女为什么一定要买洋娃娃,家里已经有很多了,闺女的回答是洋娃娃需要洋娃娃的陪伴,他们一起玩,就跟我上幼儿园一样,他们可以玩的很开心。当时朋友听完这些,其实并没有什么感觉,结果过了几天幼儿园老师找朋友谈话,说朋友闺女这一段时间在幼儿园只肯在娃娃区玩并且一直自言自语,跟小朋友之间并不怎么玩耍。

朋友回想一下发现确实这段时间闺女有些反常,在家总是在跟洋娃娃自言自语,但是当时没有在意还以为闺女自己在做游戏,看来是有问题。后来朋友自己反思了一下,发现那段时间正好是公司忙的时候,因为家里没有老人照顾,所以只能回来边照顾孩子边加班,有的时候忍不住语气有些重,冲着闺女吼过几次。朋友找到原因就跟闺女慢慢的去从洋娃娃聊起,直到真的再次与闺女亲密,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孩子的心灵很敏感,他们的感受很直接,不像大人那样懂一些原理与道理,他们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以及一些熟悉的事物,一旦某一个事物发生变化,就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态变化,导致一些恐惧和焦虑,但是孩子恐惧和焦虑的摆脱直接靠自己的一些封闭或者逃避去避免受伤。

二、降低“期望”,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

孩子生而自由,他们没有被约束的概念,只想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注定是不会平静,存在着一些约束,不管是来自于外界环境还是来自于家庭。外界环境是一个大的方向,但是家庭的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控制。

朋友孩子不是那种一学就会一点就通的所谓的“聪明孩子”,但是朋友两口子却是那种高智商高情商的高级知识分子,所以他们对这个孩子倾注了很多的关注,事事都要求孩子争取第一,事事都要求孩子做到极致。每对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但是父母总想着进行操控,让孩子随着自己设计的轨道前行。结果就有孩子天天受到朋友夫妻的冷嘲热讽,受到周末没得玩上辅导班的痛苦,也天天忍受因为一点点错误导致的指责,但是朋友跟我说的是孩子不听话,稍微一点动静都能吓得哭了,看到一些动画片中有些暴力(也就是动物打架类型的)就赶紧捂着眼睛,最后朋友还说我怎么生了这么个怪孩子,真是可惜了自己的高智商。

我估计孩子内心想的是,为什么我要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为什么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而不是某某某的爸爸妈妈。孩子胆小、神经过敏、谨言慎行等这类基本都是因为家庭中的这种指责或者埋怨过多所致,让孩子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稍怕自己的不慎招致批评。

家庭本来就是一个和谐讲爱的地方,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束缚自由的孩子呢?给孩子期待但是不要给予压力,换一种更好的方式解决。

三、“棍棒底下出孝子”并不合时宜

打是亲,骂是爱,很多人奉行这样一句话,甚至还将“子不教,父之过”延伸成了“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的一些反抗或者不屈服进行一些“暴力”的行为制服,这样在幼小的孩子心理产生的创伤有多大,不知道那些家长有没有考虑过。

我家在农村,班里有个同学,天天迟到不说还经常带伤,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毕竟小孩子摔伤也很正常,结果有一天一个同班同学神秘兮兮的跟我说,你知道某某某为什么老是受伤吗,因为他爸爸妈妈揍他,我说为什么揍他,那个同学说,还不是因为不听话,学习不够好。我当时听了惊了一身冷汗,心想还好,我的学习还能跟上,是不是我要是这样也得挨打。

当时对于挨打就感觉是一种稀奇平常的事情,因为为了学习班里有好几个同学有挨打前科,所以我也没有在意很多,当现在自己有了娃,回想起来,对于孩子的随意打骂,说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心理的那个伤口谁能够弥补,以后是不是这些孩子成人以后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会继续延续这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模式呢?

很多人拿着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别人管不着,但是这些人进行过反思,这样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将孩子的自尊伤的体无完肤,倔强点的还好最后脱离父母,软弱点的就一辈子受着这样的难受一蹶不振,孩子最后的情况,这些父母有没有考虑过。说孩子不孝,说孩子不听话不顾家,那有没有想过孩子这些行为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真的与父母没有关系吗?

孩子对这个世界不那么明朗,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只是来自于父母或者一些小环境,父母多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些小秘密,这些小秘密是让我们父母与孩子更加亲密的关键因素。家长们站在孩子角度,能够安慰的给予安慰,能够引导的给予引导,让孩子从小健健康康的长大,形成自己独立的健康人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没钱买”是不能这样跟孩子说的,如果真的没有钱,请这样解释!
棍棒下教不出听话的孩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别让暴力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中华家庭教育免费家长学堂 第二十三讲:巧用批评 慎用惩罚
棍棒之下的施暴者: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