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咀稗说】……释说《楚辞·天问》偶感

【杂咀稗说】……释《楚辞·天问》


说起《楚辞·天问》,对其知识了解,应该是在中学生时代。至于相关文史知识的获悉途径,已经忘了具体来自电视荧屏,还是闲暇阅读杂书,抑或就是来自那时候的普及读物“小儿书”吧。总之,存留至今印象,即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雨中,被放逐的屈原,躲避到一个大庙里。庙里墙壁上,有一组稀奇古怪绘画。屈原审视画面故事,情绪激昂,奋笔疾书……于是,大庙墙面上,留下了足有百余条质疑性话语,而这些话语性文字,就是后来存世的《天问》原稿。

且不论上述屈原创作《天问》背景故事的真假虚实,仅是这一所谓屈原创作的《天问》文字内容。我个人在过去三十多年间,曾经数次阅读原文及其注解。但说实话,一直到近来逐字逐句对其释意之前,过去不仅没有真正读懂过《天问》,事实上就没有读得进去!甚至针对文中提出来的,据说足有170多个质疑问题,我个人更多是怀疑这个《天问》是否就是屈原作品,并且暗自揣测,其不过就是当时当地的民谣和传说罢了。

费时月余,当完成了“《楚辞·天问》释意”一文后,再综合近三年来,围绕屈原系列作品的学习、解说和资料查阅,特别是通过解析“秦篆书刻石诅楚文”。时下的我,对于现行流传的《楚辞·天问》,尤其根据其中引用、感慨和倾诉的历史人物、政治故事和时事境遇等,再与《离骚》《九章》《九歌》所反映的作者遭遇及其情怀之间相互比较后,时下自觉可以确认“楚辞”系列文章中《天问》一篇,应该就是屈原的手笔。对于这一认知,如果还存在另可能的话,则应是熟悉屈原生平者,借助“楚辞”格调,以民谣“天问”形式,特意向世人传达了屈原的冤屈和情怀。

在此,还需要特别解释者,即在释意《楚辞·天问》中,当处于难以推进无从下笔之际,为何转而先去解决了纠结多年的“秦篆书刻石诅楚文”呢?

大约两年之前,当我急于断代“石鼓文”时,在查阅资料中,结识了“秦诅楚文”。对比两种刻石的字形特征和文章习性,基本可以确定他们都是秦朝刻石。再进一步结合姬周历史背景,也主观赞同“石鼓文”的创建,应在西周后期与春秋早期,而“秦诅楚文”应在战国中后期。

关于“诅楚文”的断代论证。到目前为止,尽管诅楚文上那一位违背秦楚盟约,并被秦穆公之后第十八代秦王所诅咒的楚王“熊相”,尚且难以明确究竟是谁。但是,当下业界多数认为,“诅楚文”应定位在秦国与楚怀王或楚顷襄王激烈争锋时刻。如果“诅楚文”断代属实,那么在这一刻石里面,所记述的一段文字,应与屈原身世遭遇密切相关。其内容如下:

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淫佚甚乱,宣侈兢从,变输盟制。内之,则践虐不辜,刑戮孕妇,幽柬亲戚,拘圉其叔父,窨著冥室椟棺之中。”(摘自 北宋潘师旦《绛帖卷第一》中“秦巫咸朝那诅楚文书”)

上面划线部分的暴行恶举,可能针对的就是屈原冤情。于此,再回头审视《天问》中间,之所以一再列举在历代帝王家里,曾经发生过一幕幕一桩桩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历史故事,也就可想而知了。

近年来,在“闲话楚辞”角度上,我已经写就了数篇文章,其内容基本针对的都是屈原作品。至于我个人,为什么从钻研“四书五经”转而攻克“楚辞”了呢?对此,作为当年高考的理科生,与其说源自初高中“应试教育”知识储备,毋宁讲来自刘勰《文心雕龙》的兴趣、启发引导。

自学生时代至于今,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四书五经”,一直设想并苛求自己此世今生一定要系统攻读。至于其目的,确实源自初中时代,个人对于文史哲书本的热爱,尤其作为自称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仅从欣赏传统文学艺术角度能够系统去读习“四书五经”,是自身文化素养和提高鉴赏力的最起码要求。

在中国,针对像“四书五经”之类传统文化经典,若放在科举时代,仅所谓“八股文”样式要求,说成死记硬背也好,说是金科玉律也罢,那些莘莘学子之所以趋之若鹜,并因此达到了一个个引经据典”都出口成章的程度,究其根本,其实即不复杂也特好理解。但是,若放在当代新中国,尤其仅从一种个人爱好或业余学习角度上,再求读习或探索古典经籍,其中的境遇和情况,不但不会轻松自在,反而注定举步维艰;在此,如若再没有师友点拨和充分辅助书籍等际遇那么单凭一时热情和一人努力,其中少数人,即便侥幸事倍功半者,经常也就是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而其中大多数,一准就是难以入门或望而却步。所以,在当下和未来的中国,那种谋求知识阶层和社会大众都热衷传统文化,那种期盼信奉攻读经书典籍能够成为时尚热潮的宣扬,不仅不会梦想成真,而且如此梦想传统文化发展及其爱好者培养更有可能弊多利少

历史地看,凡人类文化中优秀作品,在中国即概括为“经书典籍”。他们自创作并得到一定程度流行后,亘古至今,历朝历代,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大小环境多么残酷和恶劣,针对经书典籍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发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川流不息的文化传承中,某些社会阶段的针对性打压、焚毁和埋没的艺术经典,反而会被后人更加用心于挖掘和研讨,进而引发更深刻的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而这其中“飞跃式”文化思考和文明进步,往往不会因为普罗大众一贯而又一致瞩目而发生,通常一定会是少数人,甚至就是某一个人深入浅出点破迷津,进而引发群体性升华和普遍性提高。

下面简言,我转而用心解释“楚辞”的因由。

汉语成语“风骚”一词,即指代文艺风尚。其中“风”,即指《诗经》的品格,而“骚”即《楚辞》特色。

针对“风骚”的文学常识,当初参加高考时,大致了然于心。但是,《诗经》的品格是什么?《楚辞》又有什么特色呢?而且像这样两本或两部文学合集,其中包含着知名或不知名的不同作者,现在读起来也即有韵而又无韵,在体裁上则即像诗词歌赋又像散文传记等的文艺作品,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究竟如何?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上究竟有何影响和意义?

事实上,就我个人而言,正是源自高考时对于“风骚”知识性了解,尤其随之而来的质疑问题,曾让我三十多年中反复翻阅不同版本刘勰《文心雕龙》,而且直到5年前,当动手自己逐章节逐字词“释意”了《文心雕龙》后,才令内心释然!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于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从产生的战国背景楚地与中原的文化差异等方面,即指出了光怪陆离的《楚辞》之所以背离《诗经》中正雅致的缘由同时也指出了《楚辞》不仅“汉赋”能够达到登峰造极文学顶端的引路人,也导致魏晋时期艺术堕入谈玄论道文化沙漠的始作俑者

生活于南北朝时的刘勰,对于其生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观,尤其针对《诗经》《楚辞》与后世文艺发展影响上的分析,究竟正确与否呢?这其实并不是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在刘勰身后的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究竟与《诗经》《楚辞》又是一种什么样子联系呢?这一问题才是我更加关注的要点。而要解决这一困扰自我难题,自然首先必须要真正了解《楚辞》才行。

本文之所以标题为“偶感”,本因上面感受性文字,不是一气呵成,而是近三周来,有的记在纸片中,有的盘旋脑海里,有的则是即时联想。其实,如果把近来源于释意《天问》中的随想随笔,都挤在这一篇文章里面,那么像这样偶感性散文,真格的不仅“形散”甚至“意更散”了。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草于济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经典中领悟文化自信
《楚辞》经典30句,附解读
赋文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
古汉语通论(二十七)
文心雕龙译注·三四、章句
《文心雕龙·辨骚》篇要旨辨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