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河大铁牛的咏叹

黄河大铁牛的咏叹

王满师

震憾,黄河大铁牛!惊叹,开元蒲津渡!

站在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蒲津渡遗址上,虽说黄河看不见了,浮桥没有了,铁链浮舟找不到了,可那四尊黄河大铁牛、四个策牛铁人,两座铁山、七根呈北斗状的高大铁柱,在大脑里立刻能幻想出当时气势如虹的蒲津渡,和开元盛世的画卷。

四尊七八十吨左右的大铁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南北两列,每列两尊,比正常的农家牛高大不少,两目圆睁,双角直立,头上挽具精致清晰,通体黢黑油亮,肌肉叠起,膘肥体健,骨骼强壮,微呈伏状,似有随时飞奔的气势。四个铁牛旁各有一个策牛铁人。策牛人,大小不一,身体强健,神态自然,服饰各异,据说是维蒙藏汉各一人。铁人与铁牛的搭配使组成非常完美,整个画面有了灵魂,活了起来。

这里是唐代河东郡蒲州城的西门(今山西运城永济市),面前是黄河古道的东岸,自春秋时这里就是著名的黄河渡口,秦晋交通之要冲,京畿之纽带。我想象,蒲州城与黄河西岸的秦地朝邑城遥遥相对,两岸各有四尊铁人策引四尊巨大铁牛为地锚,以500多米铁链连舰百艘,经河中的“中潬城”,直达对岸。形成“一桥锁三城,联通秦与晋”的震惊世界的浮桥。桥上车轮滚滚,人叫马嘶,两条河道浩浩荡荡,行船不息,不禁感叹:“真一派盛世繁荣景象!”

左前铁牛听见我的感叹,忽曰:“在我之前的千年,并非如此。春秋鲁昭公元年,秦公子鍼惧秦景公谋害,造舟于河,建临时浮桥,携车千乘逃往晋国。后秦昭襄王为了进攻韩、赵、魏国,两次在此建造固定浮桥。一直到我朝开元十一年,蒲津桥都是以竹缆固定,与我朝开元蒲津渡不可同日而语。”开元铁牛不仅外观“牛”气十足,而且精气神不减当年!

并排的策牛人说,“原来的浮桥,如唐朝宰相张说(yuè)在《蒲津桥赞》所说,'横縆百丈,连舰十艘,辫修笮以维之’,但是冬天结冰,开春冰解,'流澌峥嵘,塞川而下’,'如堆如阜,或磨或切’',绠断航破,无岁不有’。虽说刘邦定关中、曹操西征马超、隋文帝下河东……,都曾维修竹缆浮桥,但终究屡修屡毁。直到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下令建造的蒲津渡,才有了真正的不惧风雨狂浪的浮桥,举世无双名副其实。”

我说:“工程如此浩大,在当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办不到的。”

左后的铁人自信地说:“只有在我朝才可能做到。开元盛世,国库充裕。开元皇帝非常重视蒲州,置蒲州为'中都’,命宰相张说负责建造,耗费了大唐一年的财政收入,用铁锡占全国年产量的八成之多(千余吨)。工程近一年,所需物资堆积如山。《蒲津桥赞》称,'大匠蒇(chǎn完成)事,百工献艺’,'飞廉(风神)煽炭,祝融(火神)理炉’,工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举全国之力啊!”

我不由得点头称赞:“在当时,无论是冶金技术还是铸造工艺,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左后铁人微笑着说,“知道皮日休吗?一百五十年之后写的《河桥赋》也大加赞赏。书曰:'其形也若剑倚天外,其状也若龙横水心。其高也若大虹之贯天,风吹不动。其壮也若巨鳌之压海,浪泛不沈’。'所以大同其轨,广纳其材。’”

我问“广纳其材主要指什么?”

左后铁牛仰着头看着我,似乎不屑地反问“不知道河东除了产小麦外最重要的还生产什么?”我想了想说“盐!”铁牛说,“对!那时驮盐的马队川流不息,每年有大量的盐要在我身边经过,运往长安和各地。大唐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盐业。”

我抚摸着右前排的铁牛说:“如此宏伟的建筑,算得上是古代各朝的重器了,一定得到特别的保护维修。”铁牛说,“宋朝熙宁皇上(宋神宗)多次诏令修蒲津桥,金朝设有专管浮桥的官员,但在金元光元年,元兵进攻蒲州城,守城金将下令烧毁了蒲津桥。”

旁边的铁人说:“最后一次修蒲津桥是明洪武二年的事,那是明将徐达率十万大军取陕西。之后直到清朝均疏于维修,黄河淤泥加重,河道频改,清朝末期舟桥毁坏,只有我等孤零零陷于淤泥中。后来就忽然浑然不觉,断了片了,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时,铁牛和铁人情绪都开始低沉了,大家闷闷不乐。

我感慨道,“是啊。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外敌侵略,国家羸弱,朝廷无力关注蒲津渡,十九世纪末(1886年)舟桥尽毁,二十世纪初(1911年)牛、人、山、柱等一众设施尽被泥沙埋没于地下。80年后,经考古发掘才重见天日。”

右后方的铁牛急急地说,“左侧原来的鹳雀楼在元朝初被战火摧毁了,可黄河怎么也不见了?”

我告诉他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已经改道到往西近4公里的地方了。告诉你们,鹳雀楼是被烧毁了,但在你们出土的时候,也在黄河东岸重建了。”

众铁牛和铁人精神振奋了,有牛说,“我们在这里整天无所事事,如果哪里建浮桥,我们也去出把力!”另一牛说,“耕地我们也是好手啊!”

我感动地说,“宋苏轼诗中说,'谁能如铁牛,横身负黄河。滔天不能没,尺箠未易诃。’你们有过辉煌的过去。但今天你们只能在这里坚守岗位了。”

有铁人问:“为什么?”

我说:“现在农民种地都机械化了,从耕到种到收都不需要牛马参与了。架河桥更不需要你们了。无数的隧道穿越长江黄河和湖泊海底,石桥、钢桥、水泥桥、玻璃桥美观漂亮,高大气魄,南京武汉长江大桥、丹昆特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举世闻名。天堑变通途,江海如平川,公路似银链,高铁穿云端。如果需要,建蒲津渡这样的浮桥,现在只需要一顿饭的工夫,而且又漂亮又坚固。”

“嗨,看来我们没用了,成废物了。”大家又沉闷了。

我继续说:“莫泄气,你们有用,非常有用。你们是国宝,你们身上记录了千年黄河的故事,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在你们身上能看到中华民族奋斗精神。你们四个维蒙藏汉铁人从事相同的岗位,就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最好证明。时代发展了,国家强大了,但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和永远探索的精神不能丢!坚守好你们现在的岗位,就是对国家建设的贡献!”

众皆欣然。

2023年5月27日

注:

大铁牛本身约40吨,其身体连着约30公分的铁板,铁板下有六根直径约30公分,长约4米的铁柱子向后斜埋在地下,增加地锚的坚固。所以说总重约七八十吨。

:【gēng1.粗绳子。2.拧紧(弦)。

:【zuó竹篾拧成的绳索。

流澌: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⑤宋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黄河铁牛 赏无价之宝
黄河大铁牛
「三千历史」山西永济蒲津桥——黄河第一巨型浮桥
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损?
[原创] 游蒲津古渡 穿过汉风唐雨追忆华夏文明 - 路人@行者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山西古 蒲津渡黄河大铁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