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中国哲学里争论最多,最古老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就从先秦儒家中二个最重要的人物孟子与荀子说起吧。在儒家中荀子的思想与孟子的思想正好针锋相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而荀子主张'人性恶'。

孟子的观点是:人并不是生下来便是圣人,人性中有善的因子也有恶的因子,他的论辩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的这'四端'就是德,发展这'四端'人性就能向善。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培养'浩然之气',因为这是发挥人的自然本性,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世人只要充分发挥本性,'人皆可以为尧禹'。但荀子对人性的评价很低,他认为人性应当受到教养,没有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这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两者的观点来看好似并无不同,但实则不同点是不容抹杀的。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可以成圣。而荀子认为,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反而有恶端。但人生来有智性,从而可以使人成善。那么荀子说的善从何而来呢?荀子指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使社会组织起来,人们需要有共同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礼。

荀子在《礼论》中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曲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还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人们所爱所恨的都是同样的东西,人住在一起又无法避免竞争,于是对每个人的欲望都不能不加以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规定应有的节制。

韩非子是荀子的门生,他更加深信人性恶,他与荀子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对通过文化教育使人向善不感兴趣,他代表的法家思想全从实际出发,并不寄希望于把大众改造成为新人,他的治国方针是严刑峻法,主张靠法律与刑罚来治理百姓,没有社会阶级高下的区别,人人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地位都一样,这把贵族的地位降低了,靠奖惩来统治一切人,这就把儒家的'礼'抛到一边去了。

韩非子与先秦其他的人物不同,他代表的法家深深懂得,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它不得不变的原因所以只能现实地对待世界,古代的人们比较纯朴那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决定的,并不是古代人们的品德就普遍比后代人高尚,

韩非子认为:'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而孔子喜欢援引周文王,墨子援引夏禹,孟子援引尧舜,而道家援引的是神农、伏羲,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是将来,是一种历史退化观。

因此我认为孟子、荀子、韩非子三者中,虽然荀子主张人性向恶,但荀子的'法、礼'观念更具现实意义。孟子是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者,韩非子则是现实主义者,不重视'礼'的作用,而荀子的'法''礼'并重的观念更加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和孟子
人性本恶——《荀子性恶》
从性恶谈到性善
从孟子与荀子的观点,看人性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