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养身为主、佛医养心为尊,中医与佛教医学有何异同?

佛陀

《佛说佛医经》有言:“人身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四者生生相扣,繁衍在人的身体之中不生不灭,唯有四者平衡,才能避免伤病缠身,如若说佛教医学治什么病最有效,那首当其冲的恐怕是“心病”,中医治身,佛医治心,其大多数的病皆从心起,若“心病”不能治好,那再贵的药材也是无事于补。

佛教医学和中医在历史发展中源远流长,它们互相纠缠,互相影响,引发的“爱恨情仇”让它们之间产生出不一样的火花,翻开历史画卷,它们又会怎么样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或许历史记载就在于我们需要不断地发现真相,寻找真相,或者在知道之后感叹一句:真相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姑娘。

佛教传播及佛教医学:养心为尊

佛教产生于印度,在汉朝汉明帝时期,佛教初次传入中国,佛教自传入中国后注重于与中国文化相适应,于是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在佛教传入汉朝时,在相当长的时间之中,它仅限于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接触佛教是一个很奢侈的愿望,但汉朝时,社会相对于稳定,而且也大部分时间是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首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又以一种附属的形式而存在,在这个时期,玄学、道教的兴起,也为佛教的兴起带来必要因素,其主要的还是社会的动荡,思想的混杂为佛教开辟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当然,佛教也因此得到大多数百姓的认可,当时的百姓,希望从动荡的社会之中、水深火热之中得到一定的救赎,为佛教的日后传播奠下坚实的基础。

佛教人士

每一个宗教的兴起都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才会从历史长河之中脱颖而出,在佛教典籍之中不仅只有解救众生的经,还蕴含着大量的医学内容,而佛教医学内容也与我国古代的《周易》、《黄帝内经》有许多相通之处,孩子是如何在母体之中成长的?女性的妇科疾病又是如何来的?在佛教医学之中都有很清楚的解释。

佛教虽有医学,而且其中内容丝毫不逊色与中医,但佛教最主要的还是医“心”。《大智度论》有记载,病分“外缘”和“内缘”,所谓“外”即:人体受到冷风、伤寒之类不可抗拒的外在条件;“内”即贪嗔痴欲等内在条件,佛教之中讲究因果轮回,如何治“心病”得须解铃还靠系铃人。从身心疗法所看,礼拜、忏悔、打坐参禅等都能预防“心病”的出现,但终究“心病”还得靠着自己,佛说再多,都不如自己明了。

佛教医学与中医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而其中大医便是佛陀,即佛陀不仅治人的病痛,还可医治社会、医治人心,佛教医学具有完整性,而且最主要的是佛教医学认为病有“外因”、“内因”、“业因”三种说法,在众多佛经之中都有谈及医药问题,佛陀设三学、六度、四无量心、五停心观等诸多法门,无非就是对治众生诸多烦恼与疾病,而一般疾病的产生都与所处环境、心理、行为等有较大关联。

跪拜修心

因此,有比喻道:“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佛教医学具有完整的彻底的哲学基础。一切以人“心”为主去发展佛教以及佛教医学,自始至终以唯心缘起的哲学观贯穿始终,又如佛经有言:“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则心杂秽,吾佛法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

若说佛教医学以“心”为主,而中医则是以“身”为主,能从神农尝百草说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由“精、气、神”三宝所构成,这三者之间达到充足、平衡的状态,人的身体就会一直健康。

中医又认为疾病的产生分为内在和外在,内在就是“七情致病”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忧思惊”一旦其中某一个过度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在《儒林外史》之中《范进中举》一篇文章之中,范进中举后由于过度欢喜而导致神经出现的紊乱。除此,还有外在也是疾病的根源,即“风、寒、暑、湿、燥、火”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医便有“望、问、闻、切”四种问诊方式,而且自古以来也有“医道相通”的说法。

佛教医学和中医都认为疾病分“内在”和“外在”,而区别在于中医自内而外探讨的是身,佛教医学却是从身到心,最主要的还是“心”。佛教医学向来讲究治病要治到永不复发方为痊愈,而中医本质是进行调理治身体的病根不再存在方为痊愈,在一定目的上,两者皆是相通,只不过是所两者的方向而有所差异,中医讲究平时“养身”,佛教讲究平时“养心”。

中医问诊方式

中医上认为人的身体就像机器,需要你每天的运作的活动,而且运作和活动也要是一定有效且有利于身体的,如果不会修养零件,不会应用,几年之后自然会土崩瓦解。除了我们养身,其次是养生,而养生最重要是养心,心静了人就清了,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心清净了,身体的运作皆就正常了,佛有言:众生之病,皆由心生。按佛医理论,疾病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心的三毒:“贪、嗔、痴”这三毒造成了业因、业果,因而造成了身体的疾病,若真要说中医和佛医最有关联性的便是两者皆治“根”。

当然,“根”也有所不同,一个是身体上的“根”,一个是心里的“根”,唯有二者都医治好了,才可方为痊愈。

佛教医学与中医这对好兄弟

佛教医学站在任何历史上一个交织点,都有它存在的不同意义而在缘起的自然规则之中,生老病死并不可避免,佛教是解除众生生老病死的一门法门,在其自开创时期就十分注重医学的重要,在它不断发展过程之中积极发展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人疾病的方法。佛教医学从古印度传入华夏,在一定方面,吸收大量的诊疗方法,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属于宗教的的属性。

1、佛教取中医药方,济世救人

佛教在传入华夏地区时,早期一直以僧人的方式在治疗病人的同时也在宣传佛教,为宣传佛教医学的初次宣传作出了贡献,在这个过程之中,佛教医学也不断受到华夏地区已有存在上千年的中医的影响,同时使得中医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两者在历史之中演变的过程,相互渗透和借鉴。

南齐陶弘景所著之书《肘后百一方》中的“百一”二字便是借鉴于佛家典籍的一百一病之说,在佛教医学和中医学两者碰撞在一起时,两者都在并肩而行,僧人在治病时,针对不同情况善用传统医药开出不同药方,隋唐时期佛教繁荣发展,对中医产生的影响较大,如古印度的剖腹取物法、穿颅术和出血疗法都对中医学产生影响,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所言:“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具发。”孙思邈此言和佛教之中“贪、嗔、欲”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中医借佛教之名推广开来

隋唐以来,僧侣中名医辈出,如蔺道人所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僧侣常以行医作为主要手段,在维持自我生活和扩大宗教影响的同时,也促使中医学和佛教医学紧密相连,当然,在佛教医学传播当中,中国的僧人也将中医药向世界各地传播,如唐代高僧义净沿着丝绸之路求法,在印度居住多年,常常以中医药为印度人治病。

佛教医学不仅仅是医学,更重要的是佛教在其中对医学的影响,佛教医学和中医历史悠久,而佛教也是四大宗教之一,由于其本身本就具有丰富的药理学和智慧性,在传入中国后对中医的产生是巨大的,尤其在隋唐之前,佛教医学对中医有着的补充作用是其不可忽视的。

中药材

总结

佛教医学为中医提供了主观能动性的支持,为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注入了强劲的理论支持,中医核心理论就是:五运六气,而中医所做就是让人身体的气运能正常运行,以药之偏,补人之偏,以人之偏,补天之偏,所做的只是为让气运更好运行,有言中医最高理想是天下无病,其他们最深的真正所希望的是天下太平,若一个人一个国家身坏了还有办法补救,若内在坏了,就真的是坏了。

无论是盛世太平还是社会动荡,人最想寻找的还是解救自身痛苦的办法,每个阶层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觉困难之事,都想寻得解救之法,但无论是佛教医学还是中医,身有病—易治;心有病—难治,又因人的心想的太多,贪念太多,以至于佛也无法救,众人不过是在红尘之中苦苦挣扎向前,而芸芸众生皆是如此。

参考文献:

1、《佛说佛有经》

2、《论佛教医学与中医学》

3、《大智度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悘自然论》阴阳引斥和(十一)③
佛门的经行与绕佛
什么是经行?
原来人生的一切逆境都可以转为喜悦
五位医学专家齐发声:这8种病“饿一下全消失”
中医至理名言3:养身(不是养生哟)[给力][比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