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补药之长宗独椹,百本王孙皆黄芪

专家简介

杨柏灿,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黄芪旧作黄耆, 以干燥根入药, 早在汉代以前黄芪已应用于临床,《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黄芪为主的组方治疗骨疽的记述,在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自唐宋以来民间百姓亦有食用黄芪粥来养生的习惯,白居易有一首《斋居》诗写道:“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苏轼诗中的一句“黄芪煮粥荐春盘”也道出了苏轼是食用过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如今,黄芪不但是中医临床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而且也是寻常百姓养生保健的必用品。

黄芪之药名

黄芪应用历史悠久,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有许多名称,如百本、独椹、戴椹、王孙等。这些别名均与其生长形态有关,同时也折射出黄芪的药物功效。

1. “ 百本” “ 独椹” “ 戴椹” “百” 为数量大的意思。“本”《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即指植物的地下根系。“ 本” 还具有源头、基础的衍生含义,意即本源。“百本” 一名不但形象地展示出黄芪的地下根系形态,而且也从中揭示黄芪对人体的补气之能。黄芪功善补气,并通过其补气作用而对人体有众多效用。因此,“百本”之名包含了以气为本、化生百态的意义。

“椹”是由“木”和“甚”两部分组成,其中“甚”有品味甘甜之意,《本草蒙荃》曰:“黄芪嚼甘甜近蜜。”可见“椹”字与黄芪的味道相关。“独”为单一、唯一之意,“戴”则有“蓁蓁、孽孽”之意,为茂盛的样子,这两个字的字义看似截然相反,却体现出了黄芪的植物形态和功效特点。《新修本草》曰:“黄芪……独茎或作丛生。” 在此处,“独”“戴” 二字描绘出了黄芪两种不同的的植物形态。

2.“王孙” 见于唐代甄权的《药性论》,名称由来与其植物形态相关:形体高大,主枝条直立向上;分枝上排列着碧绿细小的叶片,叶边串挂黄色的小花,双面都有绒毛,似羽扇一般;花瓣大而低垂如同古代王孙贵族公子金色的环珮。远望如同一位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的王孙贵族。

3.黄耆 黄芪古时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描绘出了黄芪药材的颜色,“耆” 则高度概括了黄芪具有补益、补虚、延缓人体衰老之能。

黄芪之食用

黄芪的不同药名很好地体现了黄芪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耆”作“长”解还是作“年长”释,都体现了其对人体具有补虚、延缓衰老的作用,故古今都将其作为养生保健的要药,而且应用形式多样。如常将其作为茶饮、汤水,也有将其与一些鸡鸭等物品同煮,彰显了饮食文化与中药文化的交融在养生中的应用。

黄芪之药用

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二经,可升可降,可表可里,可上可下,具有显著的补气功效,且通过其补气作用而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活血养血、生津止渴等功效。

(一)在气虚病证中的应用

1.补益肺气、固表止汗 肺为气之主,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华盖之脏,亦为娇脏,直接与外界相通, 故而最易受外邪的侵扰和作用。如一些长期感冒、不正常出汗、咳喘等病证的反复发作是因为肺气不足所致。黄芪具有显著的补肺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这类病证防治并举且十分有效,如玉屏风散。

2.补益脾气,升阳举陷 脾为气之源,主升清,脾气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并能升发清阳,将营养物质布散全身;若脾气不足,不但气血生化乏源, 而且还会导致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四肢倦怠,以及清阳不升之眩晕、神疲乏力以及内脏下垂等症。黄芪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升阳举陷, 十分适合中气下陷的病证,如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

(二) 黄芪在血分病证中的应用

中医素有“气为血之帅”之说,意即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保证足量的血液在血脉中正常运行。气虚则生血不足而引起血虚,通过补气能促使血液生成,黄芪是补气生血最为重要的药物,常配伍当归,且黄芪的用量是当归的5 倍,如当归补血汤。同样,气虚则推动乏力,血行不畅,而引起瘀血,如中风后遗症常表现为气虚血瘀。通过补气促使血液运行,以补气活血化瘀,常配伍当归、川芎、赤芍等,如补阳还五汤。此外,气虚固摄无权则会引起出血,尤其是一些慢性出血倾向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崩漏等,都与气虚的关系十分密切。黄芪能补气以固摄血液,常用于治疗因气虚引起的慢性出血病证,如归脾汤。

(三) 黄芪在津液病证中的应用

1.补气利水消肿 黄芪能益气以利水消肿, 是治疗气虚水肿的常用药,常配伍茯苓、防己等,如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等。

2.补气生津止渴 气虚无力化生津液、鼓舞津液升腾而引起口渴、消渴的发生。黄芪不但能补气生津而且还长于升发清阳以升津,从而治疗津伤口渴、消渴,如玉液汤。

(四)黄芪的其他应用

1.在气虚发热中的应用 黄芪和以黄芪为主的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药,用于气虚发热,出现身热、乏力、自汗等表现。

2.在皮肤科、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黄芪在皮肤疮疡痈肿以及外科疾病中的应用是最早被记载的,具有补气托疮生肌的作用,用于皮肤疮疡痈肿以及其他外科疾病的治疗,即成脓排脓期与疮面溃烂收口期。通过补气以促进脓液的排除而用于成脓排脓,通过补气促进疮面的收口而用于疮疡久溃不敛,如黄芪内托散、黄芪当归散。

(五)黄芪之使用禁忌

黄芪虽好,但也不可随意使用。其不良反应主要与其药性和用量过大有关。因此,黄芪的使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黄芪用量相对较大,但每天的常用剂量为10~30克,如用于养生保健则每天的用量在6~12克。

2.体质内热、大便干结、感受外邪、湿热内蕴、非气虚水肿、皮肤疮疡臃肿初期红肿热痛、饮食积滞等人群慎用黄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床如何配伍应用“补药之长”——黄芪?
“补药之长”是黄芪
黄芪保健养生有讲究 黄芪的配伍
黄芪不仅是补药更能养生
1个妙招,让你“三焦”齐补!做一个元气十足的男人
生黄芪与炙黄芪有什么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