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铜镜正衣冠,人镜知得失——清朝隐藏在镜子中的文化秘史

引言

镜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与人们的生活观念、文化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明清时期的镜子,更是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此时,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入,应用广泛的传统铜镜开始逐步走向衰落,而玻璃制镜也开始慢慢的进人们的生活当中。

随着手工制造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铜镜的制造技艺和认识水平同之前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民间铜镜制造业都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但就现存的明清铜镜来看,其质量以及工艺方面都远不及前朝历代的古镜实物。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文物爱好者,基于对收藏的喜爱和对铜镜的审美,开始大批收藏古铜镜,至此,古铜镜的实用意义衰微,收藏审美价值日益凸显。

一、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探古人如何“照面贴花黄”

  • 1、追镜之根源,看镜子在上下千年里大起大落

《说文》有载:'监可取水于明月,因见其可以照行,故用以为镜。'上古时期的镜子,是'大盆'的意思,称为'监'。三代的时候,镜子不是用金属制成的,而是用瓦片所制,所以这个时候的'监'字没有偏旁'金',直至商代初期出现金属铜,于是就开始铸造铜鉴,此时的'监'字才有了'金'字偏旁,作'鉴'。

秦朝时,以水为鉴的方法因其制造工艺粗糙、效果甚微而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铜金属所制造的镜子。秦汉以后,镜子的使用更加广泛,其制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此时制作镜子的材料不仅限于金属铜,其制作材料还包括金、银、铁等其他金属,更有甚者,在镜子上镶金嵌银、拈花掐丝,是以这一时期的铜镜形式花样百出。

隋唐以后,铜镜的外表装饰物开始增多,镜子开始出现手柄,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镜子的移动使用,且这一时期的铜镜花纹种类也在之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以各式各样的镜子应有尽有。一直到明代末期以至清朝,随着当时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琉璃制品也开始从境外输入,于是就有了以琉璃为材料制作的镜子。乾隆年代以后,玻璃镜子开始在民间流行,随后兴起,只有少数边远地区还在使用以金属铜制作的镜子。

  • 2、挖掘剖析,浅谈镜子里的文化内涵

镜子从秦朝开始出现,所以以秦朝的镜子最为古老。但是由于年代的不断更迭,经历千年的世事变化后,流传至今的秦朝镜子大多为出土的文物。这是因为在古代,有人去世之后用镜子进行殉葬,寓意'炤幽冥',于是人们沿袭这种做法,以至后来逐渐形成一种风俗习惯。所以古代一些有名气、材质较好的镜子,大多随着逝者沉睡在土里,直到千年后被后世之人发掘出来,也不失其原来的精美质地。

秦朝虽然有以镜殉葬的风俗习惯,但因其建朝存世时间较为短暂,且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有限,殉葬的风气更是不及后世,所以现存的出土古镜多为汉朝所产。汉代的铜镜装饰多镶珠嵌玉,盛行刻制铭文。铭文内容也都是些吉祥的词句,比如家势昌盛,子孙富贵,大吉大利等祈愿之词。不仅如此,就连镜子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日月镜、仙人镜、十二生辰镜等,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除了花纹样式、铭文刻篆方面种类繁多,唐代更是在玩转制镜工艺,发明出了透光镜。顾名思义,透光镜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镜子背面所刻绘的文字着光源,就可以使光源透过镜面,将文字映射在地面墙壁之上。这足以证明,唐代时期,镜子的制作技艺就已经十分精湛了。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开始走下坡路,虽然其样式新颖传神,但此时的铜镜制作技艺较为粗糙,且纹饰较少,只有纪年铭文,这就降低了铜镜的观赏价值,是以此后古镜收藏之风盛行,为了迎合古镜收藏者的喜好,仿古镜行业兴起,具有明清时期特色的铜镜受到打压,以致逐渐走向没落。

二、一磨消积尘,再磨露微明,三磨现全神:清朝铜镜如何“光照人”

  • 1、扑将紫粉,宛如月样:清朝的'街头磨镜声叮咛'

'冶铜为之,状圆方不一,或置把。加药磨拭明,足见形,一名照子。'

历史上的镜子多为铜镜,是以铜镜的制作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门技术。众所周知,铜镜的制作材料是金属铜,历代铜镜的制作技术专著屡见不鲜,所以,有关学界早已达成对制镜基本流程和技艺的共识。

'凡筑镜,模用灰沙,铜用锡和。开面成光,则水银附体而成,非铜有光明如许也。'

首先确定所制镜子的形状特征,进行制模和制范,然后将泥制模范自然阴干,控制好火候对其进行烧焙,再置于干燥处冷却。其次选择制镜所需的金属铜加以冶炼,将铜浆倒入事先冷却好的模具中,待其成型后倒出打磨,再添加铭文花样以装饰,即得铜镜成品。

而且,明清时期盛行对古镜的收藏,是以当时也出现了仿制古镜的技术。

'若欲水银古,用胆矾、水银等,分入新锅,烧成豆腐渣样,少许涂镜上,火烧之。'

这是其中一种仿制古镜的办法,还有一种方法:'若欲黑漆古,开镜后上水银完,入皂矾,水中浸一日,取起,诸色需梅(雨)天制造。'除此以外,镜身上色也是十分讲究:'上色后,置湿地一日外方可移动。'由此制作出来的古镜同秦汉时期的古镜几乎一模一样,让人难以分辨。

  • 2、天涯磨镜是何时——镜中的诗词感慨

镜子不仅有其实用价值,还兼具各种艺术内涵。清代乾隆年间,蒋士铨作诗《上黄昆圃先生四首》,以唐朝太宗曾经赐赠高冯'宝镜'为例,来比喻乾隆皇帝赐他鹿鸣宴。这里,'宝镜'已经不是一面普通的镜子,它象征高冯为官做人的高尚品德,也象征皇帝对其高度的赞赏和嘉许

史学大家王鸣盛有言:'磨镜吹箫长混迹,屠狗悲歌愁绝。'这句话虽然是在写磨镜人不是走卒贱役,而是四处飘零的奇才忠义之士,但从另一方面也以此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现存的无数清代诗歌文集中,不乏明镜的身影,镜子对于清代乃至清朝前后的文人雅士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载体。古镜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这个时代的收藏者产生了极大的占有欲,其'余辉'也在之后的日子里大放异彩,经久不消。

此外,节庆吉日、婚丧礼俗、辟邪占卜等皆为铜镜的外在象征意义,这些意义不仅对当时铜镜的制造技艺产生了影响,也为后世评价明清时期的铜镜制品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三、光含秋水影,尺寸亦空天:清朝玻璃制镜如何取缔铜镜,迅速'上位'

明清之际,中西交往愈发频繁密切,西方国家的一些新鲜玩意儿也陆续传入内陆,玻璃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

玻璃最初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时期,其作为贡品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常见,是以现存的资料文献对其记载也是少之又少。直至清代,随着玻璃的大量输入,其制品也是较为常见,所以这时期的玻璃记载还是有迹可循的。

最初入供玻璃制品的国家是荷兰,这之后有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以及葡萄牙等欧洲国家输入玻璃。此中玻璃制品包括望远镜、火镜、千里镜以及照面用的容镜。外来进贡的玻璃镜,其制造工艺更为精美,镜面更加清晰,兼具实用性和巧妙性,而且更是物美价廉。

与传统铜镜相比,玻璃镜的成像更加清晰明亮,且不需要繁复的制作工艺,虽在初传之时价格昂贵,但随着玻璃行业的兴起,玻璃镜也不再是一件奢侈品,在民间使用较为广泛,且流动的区域,也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增加。广州知府赵翼曾作诗《南珍》,用以描述广州市场琳琅满目的各色珍奇:

'……凡百瑰玮负奇质,…….不惟其产惟其质,奇彩耀市目欲瞠。……玻璃悬镜涵水明。……'

此后,随着玻璃镜与清朝社会的联系愈加密切,它不仅被人们用来照面,还进入室内成为极具西方风格的家具陈设,为清朝中后期家具设计的中西结合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从最初的铜镜到流行的玻璃镜,凝结在铜镜中的许多文化意义在历史发展的朝代更替中被消磨殆尽。无论是古铜镜,还是明清时期的铜镜,其象征意义也在玻璃镜兴起之后逐渐消失。而现存的镜子种类中早已没有了铜镜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玻璃制镜,实用性成为人们对镜子的唯一定义。

即便铜镜已经悄然离场,但它在收藏、观赏以及展览、研究等方面依然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铜镜中所反映的古人思想文化、生活习惯,是现在的玻璃制镜所不能及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古铜镜中的文化内涵还是需要我们去发掘保护,理解珍惜,并一直延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正字通》

《鉴若长河:铜镜的微观世界》

《天工开物》

《快雪堂漫录》

《清实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朝“投影仪”?这面宝镜竟能让金属透光
【地方文史】漫谈湖州铜镜
驱邪照妖 古代贵族为何喜欢用铜镜随葬?
描容之器——国博[镜里千秋]观展
中国镜文化
秘而不宣的青铜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