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核心信念的力量:心学“四句教”和儒家“三纲领、八条目”

认知行为疗法针对人的不合理思维和想法进行工作,当然这个前提是“有求才有帮”,是针对功能不良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问题展开,平时我们出现无数念头,只要不妨碍日常生活工作,再是不堪也无碍。

甚至,为了缓解特定心理痛苦,我们还可以有意让患者胡思乱想,起心动念,发泄情绪,或者展开想象,充满美好。比如怒对不顺眼人事物,想象中打骂完全可以,如渴望美食而不得,想象中充满面前完全可以。

当然,真正奠定我们人格力量的,还是正面的积极的深刻的信念力量。

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古代先贤早就告诫的,最基础的莫过于儒家“三纲领、八条目”,作为来自儒家经典《大学》的文字,展现给我们的就是积极奋进思想,不懈拼搏精神。

《大学》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成人学习的宗旨,在于明白道理、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好,这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三纲领”,简称三纲。

随后提出具体八项要求来达到这个纲领,也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八条目”,简称八目。

可以说,上述三纲八目是正本清源,明确了学习生活工作的方向和方法,持之以恒,积蓄人格力量,就是我们核心信念。

用我们通俗的话语说,这些要求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稍微对照自己体会,可知提出要求容易,做到非常不容易。

我们可以把八目再分为两部分,即自我与社会两部分,自我修养体现在前四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体现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面四条好理解,就是做好自己,再服务社会,注意这个顺序很重要,现实生活我们习惯反向行之,总是希望改变别人。

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志铭故事,说的是垂死之人醒悟到,原本应该先改变自己,再去改变别人。

前面四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告诉自我如何改变和提升,大致意思是:实践、认识、内观、信心,或者认为是“实践出真知,意识造化人”,这也是特定的学习顺序,好似大楼建设,步步高。

格物就是实践行动,实实在在做事,自我磨练。专心致志去做,就是觉察,就是正念,就是活在当下,用王阳明话说“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可动亦定,静亦定”。

格物如何格?心有良知直面生活,对应的是王明阳“四句教”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知是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在格物基础上学习到知识理论,但这里的“知”特指王明阳说的“良知”,对应的是王明阳“四句教”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

诚意是洞察人性,面对每天涌现出的无数念头,意识流,保持觉察,对应的是王明阳“四句教”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

正心则是端正心态,“看透生活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就是善恶的对立统一,对应的是王明阳“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的修身途径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用心学四句教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说曾子与《大学》
《大学》、《中庸》
课文研读 经典原文 4
“德润身”:理解儒家的核心命题
王阳明:失传千年的儒学心法-格物致知(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