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电影“十二公民”感想之一:没有真实世界只有主观错觉



你看过这个电影吗

电影《十二公民》讲述一个模拟陪审团给人定罪的故事。十二个成年人充分了解法庭起诉嫌疑人的过程,听到了证人证言,看见了现场证据,集中讨论确定涉嫌杀人的富二代是否有罪,要求是结论必须达成一致,也就是无论有罪或是无罪不能有一个反对者。

这十二个人是随机集中起来的,影片描写的从开始只有一人认为嫌疑人无罪,到后面陆续有人赞同无罪,乃至最终一人激烈反对,最终达成无罪的一致结论。

看似简单剧情,过程充斥讨论、争论、吵闹、冲突,跌宕启发,酣畅淋漓,展示众生相,用心理学眼镜感受,受益匪浅。

影片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残酷”事实:这个世界没有客观真相,只有不同个体视野下的真相,有的只是追求真相的过程。

用心理学说法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更通俗的说法,没有真实世界,只有主观世界,我们都生活在主观世界中。

为何说感知觉的是错觉

我们感知觉到的是大脑功能的主观呈现,是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视听屏障。

电影中女证人说看见了凶手杀人,可推理后她作为近视者深夜睡觉时候是不会戴眼镜的,男证人说听见凶手高喊“我要杀了你”,可推理显示当时城际列车通过这里,这些都是视听屏障。这样说不意味着证人故意陷害他人,只是他们不自主的相信自己看见与听到,虽然那是事后想象出的建构,是基于被采访时被人重视的主观反应。

再看这些陪审人员们,也是被证人证言所遮蔽视听感觉,既然证人都说了这是杀人犯,当然就是了。

这就是视听屏障的危害,耳听不为虚,眼见更为实,我们习惯惰性思维,人云亦云,本质除了懒惰,就是自恋。

二是言语屏障。

言语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包括写字与说话,还有表情、行为等。证人是基于事后被询问的,所谓回忆可不是客观真实,已经是当下心情、想法与记忆、经验、整个人格、乃至成长史串在一起,回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

证人证言的漏洞,从他们激动兴奋表情,从坚定无疑的语气,看出说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是要紧的,他们只是为了表现而表演。由此推理出不合理也就不足为奇。

影片中没有出现证人,但理解这个言语屏障很容易,看看这些讨论者就是,他们彼此就在讨论中被催眠,被影响。于是,自己说的话越说越相信,自己看到的更加不怀疑。

这些屏障如何消除的,也是在一次次激烈质疑中,自我矛盾中,不得不清晰起来,过程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这是自恋者无法接受的。

三是错觉现象。

我们通过视听器官获取绝大多数信息,这些物理刺激信号用“换能”方式变成大脑神经信号,成为心理现象,这个感觉过程由于个体感受性不同已经有了区别,经过经验知觉的解释,差异更大,还要考虑当事者当下的心情、看法等影响,出来的言行说法早就远离了客观真实。

这就是柏拉图理想国所说的,人们生活在自己假象世界中,看到不过是照在墙上的身影而已,用心理学术语说就是“错觉”。

我们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可还是每天感受着太阳围着地球转,太阳东方升起,这就是错觉的特点,歪曲投射,无法改变,客观存在。

错觉不是发生在外面世界,就在每个人大脑中主观世界,自恋就是错觉的一种表达。

结论,不要相信一个人的话,不要相信一个人的眼睛,要相信的是这个人。

只有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相信这个人作为整体的存在,而不是言谈举止的单一表达,否则就会被错觉蒙蔽,被感知觉屏障,被自我迷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控方证人》豆瓣 9.6,真相却更令人震惊的故事。
每日一本书《真相与错觉》: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友自知之明
真相的错觉
《真相与错觉》我们真的能认清自己吗?
不看到最后猜不到真相的悬疑片:两个证人各执一词,究竟谁在说谎
错觉中的视觉真相(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