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别人心里:认可欲望的先跟后带法


那次与一对父子聊天,孩子刚读初一,聪明伶俐,但对于家人脾气爆操,个人问题表现为遗忘症,总是说“不记得做过什么了”,在家休学中。

问孩子记得父亲为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有啥是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回答没有。问这次来不是父亲关心自己表现吗,回答自己被逼的,不情愿。

接着说起一件事,小学时候数学作业至少被检查5次,还不被父亲满意,你说烦不烦,又说在学屋中午出去玩会,父亲投诉老师致使老师被辞退,他们这些学生也无法再出去玩。

我继续追问是否有一点点不那么难受的时候,回忆说有次数学试题做对了,被表扬了几句。

说出来的只有恨,没有一丝丝爱意,记忆都是灰暗阴沉的,这使人触目惊心,引人反思。

我直接问这个父亲,听了孩子说法有何感想,他为自己辩解了几句,显然不愿承认。

我和这对父子说,天下的孩子没有不喜欢玩的,其实大人也是如此,只不过能理性控制而已,喜欢玩的孩子才是正常的,都表示认同。

又说,父亲为孩子做了那么多,都是为了孩子好,这当然是肯定的,孩子也为家庭做了很多,带了许多欢乐,这当然也是真实的,问题在于为啥彼此都不记得,选择性遗忘了呢。

交谈中得知,这对父子彼此做了很多,可是不经过提醒都不会记得,也就是说没有感受到。

我们可以分析原因,很多时候习惯了总是瞩目大目标,不在意这些微小事情,乃至于只有空洞宏大建构,忘记了微观体验才有效。

其实还有个认知根源问题,只看见自己欲望,却不承认别人有欲望。

上面例子中,因为承认了这对父子各自欲望,也就是孩子喜欢玩,父亲希望孩子好,让他们可以接受这个谈话,又提出一个很现实问题:“为什么付出许多却没有被感受到?

这启发也警醒我们,为别人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别人感受到。做不到这点,这是我们的悲哀,又是真实的无奈。

付出不被感受到,就是没有走进别人心里,“给的再多,不如懂我”。

懂这个人的前提就是承认这个人的情绪、欲望、需求、希望。

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认为人人之间有深层潜意识链接,这个理论给了共情的理论依据,即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叔本华说人乃欲望本身。

承认自己有欲望,也就必须承认别人有相同类似欲望,这是走进人家心里也是理解人家的基础。

理解欲望可以用马斯洛需求理论理解,即生理需要、社会需要、心理需要,自己拥有的别人一定有,别人表现的自己一定也有。

对此,精神分析有个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那些别人否认的才是恰恰要注意的,真相可能正是否认的反面。反过来说,我们自己不承认的那些,激烈反对的东西,尤其对于别人表达的需要欲望意图,更要慎重警醒,也许这正是我们内心欲求,只不过反向形成不肯认可罢了。

一个检验标准就是,假设我们是这个人,处于这个特定时间空间中,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欲望呢?

一旦可以接受欲望,也就可以采用“先跟后代法”处理,即先接受认可承认欲望,再讨论这个欲望的意义与目的,也就有可能找出根源所在,进一步解决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孩子爱问问题,是好事儿吗?
七点十分读书会:孩子与规则(下)
76岁老马斯克与继女生二胎!已有7个孩子,称唯一要做的就是生育
略施小计,让爸爸主动育儿!
父母一旦觉醒,养育就会成为享受:作家爸爸的成功育儿经
我得到过的最佳建议:盖茨谈盖茨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