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的再多,不如懂我”:自己明白不重要,让别人明白才重要

参加周末某考试巡视活动,原以为连续进行三天,告诉了爱人时间安排,后来得知分作两个周末进行,这一次只有周末两天,周一是正常上班的。期间,我说了这个情况变化,自认为自己说明白了。

到了周一,得知我直接上班去,爱人很吃惊,说不是还有一天巡考任务嘛,这也让我很吃惊,明明我说过改变了的,至于如何说的却“说不清楚了”。

这个故事类似“鸡同鸭讲”,看似多么清楚的事情,咋就信息不对称,互相惊讶了呢。

可见,日常交流沟通时候,“自己明白不重要,让别人明白才重要”,否则容易出现误解乃至影响事情进行。

这在平时屡见不鲜,有人就委屈地说,“我已经说的够明白了,为何还没听明白呢”“工作安排好了,为何处理起来变了样呢”。

这里必须搞明白交流沟通的本质,就是“信息传递”。

为何说语言的产生是社会化的结果,因为没有语言我们一样可表达情感,甚至表达得更加真实到位,比如触觉在关心与爱的交流中要比语言强的多,夫妻之间一个拥抱比一句“我爱你”更加深情厚谊,不信你试试就知道。

语言的出现是源自我们交流更多信息的需要,比如传授技能,讲述故事,安排任务,方便快捷等等。从进化论看也是如此,远古脑出现有2.5亿年,情绪脑出现有5000万年,理智脑则仅仅有4万年,语言出现时间则更加短暂了。

日常交流出现鸡同鸭讲,乃至沟通不畅出现情绪问题,就是把语言的信息传递本质扩大化,把语言加注了太多情感与认知因素,忘记初衷扰乱生活。

交流不畅从原因方面理解,有两个方面。

一个原因是客观的漏斗效应。信息传递好似漏斗,传递过程慢慢失去本意,乃至以讹传讹,比如想说的——说出的——听到的——听懂的——做到的,内容本意呈现为100%、80%、60%、40%、20%。

也就是说,别人做到的仅仅是我们本意想说的20%,这不稀奇,是个客观现象,认识到这一点很关键。

另一个原因是主观的自我中心。我们都是通过自我视角看世界,自然就会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如果不加以警觉,就会成为“自以为是”。上面例子就是如此,“我以为自己说明白了”,其实是否说明白不取决于我,而是取决于对方。

信息传递是否到位,取决于听者而不是说者,因此有句话说“说的再多,不如懂我”,懂就是让人听明白且能满足需要。

如何做到让人家听明白呢,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共情意识,让对方反馈。有经验的人安排事情,会让对方复述出来,确保传递信息到位,即“以对方为中心”。一旦事情有变化,类似刺激出现变化,引人关注,但关键要让关联者明白变化,说出来,确保对方真的明白。

二是强调行动,让自己示范。以别人为中心,不是说说就行的,语言总是欠缺的,尽可能身体力行做好示范。比如多听少说,管住嘴巴,假设记录一天话语再反思得失。再比如接到老家电话说是停电了,知道可能是跳闸,无法让家里老人去做,那就告诉别着急,抽空去处理。

留意平时交流方式,换个说法会更有效,比如“你听明白了吗”改为“我说明白了吗”,这看似语言的魅力,其实是以对方为中心的人文情怀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
不会说话的婴儿之间是如何交流的?
孩子动口不够动手凑,你找到原因了吗?
四年级下语文教案20、花的勇气
6条心理学识人术,让你一眼看清对方的谎言
对别人的称呼反映出你的涵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