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志民:水,生命之源

水,生命之源
文图/陈志民

水是生命之源。老祖先安家就是依水而居,我们淇河两岸村庄密集,人口集中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井在我记忆中印象深刻。记得在小学课本里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故事:说的就是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解决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群众吃水问题。一天,毛主席看见一个老乡从水潭里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毛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

毛主席第二天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和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并亲自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一口水井。从此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众激动地说:“毛主席真是我们的大恩人哪!”。解放以后,沙洲坝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那时,井是解决人民群众吃水的主要途径,井又是那么的重要。我从记事起,俺家的生活用水就是在离家有六、七十步的街上,有一口生活用井。那是60年代,村里到处都是水坑,井里的水位也比较浅,到了雨季不用扁担下井拔水,直接用手就能从井里提到水。对了,那时还有机井,就是用机器打出来的井,顾名思义叫“机井”,机井在生产队时期大块地灌溉粮食增产,机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农田灌溉有的用上了喷灌、滴灌,既省劲省水还省电,为粮食优质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担水 

还是说说那时担水的记忆吧。父亲是保障我们全家用水的主力,天天给我们担水吃;后来我们弟兄几个长大了,能帮父母干点事,焊制了一个小水桶,小水桶上捆着一根绳子,我们弟兄两个打上一桶水,用一根棍子往家里抬;到了70年代初,我们弟兄几个长大了,也可以像父亲一样,用扁担挑水吃了,刚开始用扁担,肩膀疼的让我不能忘记,还让我们记住了父亲的不容易,让我们记住了那根扁担的样子。

那根扁担是父亲自制的,白色的什么硬木头我没记住,大约有一米六、七长,依木头长势而制,稍有点弯度和斜楞,摁的肩胛骨生疼,这样增加了我对它的记忆。木头两头各固定一个铁钩子,铁钩子与扁担之间有三、四扣铁环链接,方便铁桶到井里能晃动打水,那时也叫摆水。摆水是个技术活,刚开始摆不好,不是打不满水桶,就是桶碰到井壁,或一不小心把桶掉在井里,所以就有了带着有绳子的小桶,一桶一桶地打了水倒到大桶里;还经常会看到有人拿个长长的竹竿,竹竿的一头绑个铁钩子到井里打捞水桶的场景。

刚开始担水,用毛巾缠住扁担中间,以缓冲木头直接与肩胛骨的碰撞,但感觉不光是摁的疼,还直不起腰保持不好平衡,稍微不注意就会水桶撞地前功尽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磕碰磨炼,最终使用扁担挑水灵活自如了,成了担水的主力。

压水机

再后来,大约在70年代中期。有人发明了压水机,现在由于普及了自来水几乎都看不见了,街门口的那口井也在我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那时每家每户安装了压水机,不用出院门就能用上洁净的水,方便了许多。 

压水机是由专业打井队打出来的,刚开始水位浅,打十来米深就可以压出水来;后来水位下降,要打上二十或二十多米才中,打深点儿也解决了表层水的污染问题。

打压水井要先在院子里选择好安放压水机的位置,一般选择在进院门靠厨房一侧的地方,哪里生活用水和出水都方便。再用一个铁管子,铁管子一头焊了一个锥型利器,两三个人用手架起铁管子,在选择的位置上向下用力墩钻,在墩钻的过程中不断给打的洞里注水,以润滑铁管子,大约要用一上午的时间才能打好;然后再用一个洁白的塑料管子,向下的一头用木塞堵死,再在最底端大约二、三十公分的管子四周挖上几个洞,便于将来顺利进水。根据水位不同把塑料管子插入地下,塑料管子上端与压水机连接,并固定牢靠即可。

压水机,一般都是预先买好的,或是有能人或让熟人焊一个。压水机有支架、缸筒、压杆和活塞连杆四部分组成,简单的没支架三部分组成,没有支架就把底部绑在两根木头棍上,架在石头或用砖垒砌的墙上也一样使用。活塞很重要,它是由连接杆上固定的,打了孔的圆形铁片和较硬的、厚实的塑胶垫片,以及上下两层稍大于缸筒直径的柔软橡胶皮垫组成,把它们撺在一起用螺丝拧紧即可,用来密封提水作用非常重要。 

这里也介绍一下出水口,这个可不能忘记,出水口用细一点的钢管子,焊接在主体的钢管上三分之一处;当然,还有在压水机主体钢管上沿,焊上一个铁簸箕便于盛水输出水。主体缸筒固定在压水机架子上面,缸筒是一个直径有十几公分、高大约有50多公分左右的铁管子,我见过的缸筒粗细不一、高矮不一,没有严格的标准,有的为了美观实用,在上端变粗加盖机型不一。压水机解决了人们吃水、用水的切身问题,每家每户的小菜园随时也能喝上清凉的地下水了。

压水机在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过伤人事故。压水机工作原理是吸气——放气的过程,也就是在杠杆的作用下,向下压是吸气的过程,向上提是放气的过程,先把地下管子里的空气抽净,将地下水向上吸出,在活塞的作用下使水慢慢溢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用力过猛,产生气压过大,手劲不足再加上操作不当,压杆失去控制会猛然弹起,压把儿打到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打掉牙甚至有的要了性命,教训深刻铭刻心中。

井与压水机

井与压水机的结合又跨入一个新时代,大约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家家户户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下,都有了改善住房条件的欲望,村村也都规划了排房。盖房之前都要先在家院里打上一口井,一是方便盖房时的用水,二是在房盖好的同时能吃上洁净的水。

有了井,再有个自吸泵就更好了。那时候,经济都还不是太宽裕,所以人们就发明了压水机与井的完美结合,把压水机架上井口上,用水比原来压水省了许多劲,出水量也大了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富裕,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压水机逐渐被自吸泵(水泵)所代替。有了水泵大家又想到了更方便的自来水,所以各家各户的厨房上又多了个水塔,将水用水泵直接抽到水塔里,用水时直接打开水龙头,人们过上了“自动”用水的生活。

自来水

自来水的出现,不但让人们实现了用水的自动化,给大家生活质量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记得我在2002年,组织上让我担任驻村工作队长,帮助一个山村改变吃水面貌,我们工作队几个人到处联系找项目,在村庄的西北角建了个能供全村用水的大水塔;特别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山坡上的一个自然村,和村民们一起开沟埋管,引泉水下山,建造蓄水池,让大家吃上了自来水,彻底改变了靠到山沟里的一眼水井里担水吃的面貌。

前几天,我有机会又去村里看了看,变化很大,整齐的排房,平整的水泥路,还有健身器械排列整齐的小广场;全村的自来水也已全部更新,现在用的是自动压力罐,输送一百多米深井里的水,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自然村,通过二次增压同样吃的也是深井自来水;原来的山岗薄地,成了光伏发电场,每年给群众带来了固定收入,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贫瘠土地,人们过上了幸福的富足生活。

县城里的自来水供应,由原来定时供水到现在24小时全天候供给,过去的储水缸慢慢也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过去吃过水库、深井里的自来水,现在吃上长江里的自来水;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张城市风景名片,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水润城”的目标我们达到实现;我县赵家渠生态公园也灌注了长江水,给朝歌人民增添了高质量的休闲健身场所,提升了城市品位。我在上班的路上,经常会听到上岁数的大爷大妈说:真不敢想啊,一条臭渠沟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的生活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的日子像倒吃甘蔗节节甜,我们要好好生活,多享几年福啊!

是啊!过去挂在嘴边的顺口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浇地不用愁,耕地不用牛等等都一一实现,相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在我们享受这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要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烈们赴汤蹈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一代又一代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英雄模范人物用辛勤汗水换来的!是团结奋进、爱党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换来的!切记!切记!

(写于20199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 栏 | 陈顺梅:小 镇 往 事
一点庆阳 夜读 | 家乡的水井(张文进)
井水苦 井水甜
《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在“机器管子”挑水
榆次老城的“水管子”
烟台街· 往事如昨| 威海卫路芝罘里,那些排成长龙的水桶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