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水外甥▪建新:情深意浓还是家乡人

记忆1988南京行

文图/太行驿马▪建新  

1988年3月,因须到南京参加一项协作活动,并接收领取上级调拨的一辆由南京仪征生产的制式警车。于是,我与先期到达的同事杨双喜及耿松南司机师傅,就开始了这趟难忘的南京之行。那时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火车,轮船、长途汽车,虽有飞机,但没有县级以上政府的介绍信,是不允许个人乘坐的,而且也没有现在那么多机场很方便。那时公路,国道主要是柏油路,边远地区更多的是砂石路,县乡级公路基本上是泥土路。根本没有什么高级公路,更没有现代意义上高速公路。国产汽车车速在国道上最高时速也就是每小时70至80公里。所以,若出一趟远门,没有半个月左右时间是不够的,工作效率不高大部分是浪费在了路途上。

第一次坐江轮

我们先坐火车到达武汉,由于没有提前订票,就在武汉购买了两张当天的普通船票。上船一看人员很多,三等舱内人挤的像“沙丁鱼罐头”,因我们带着文件,为了安全起见,我找到了船上的乘警长求助。乘警长看了看我们的证件,就找船长说明了情况,船长随即就批了张条子,给我们安排了一个二等舱。

这是本船高级的客房,全船共四套。位置在上层,一个包厢间,内设两张软床,铺有红色地毯,很像现在宾馆的双人标准间,既舒适安静又安全。解决了船铺和安全问题后,我才安静下心来。这时已是中午时分,我和同伴在餐厅草草吃了点饭,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了船舱。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轮船是由西向东行驶,我信步在后甲板上,尽情地体验着这次坐江轮的感觉,享受着这初春的阳光和欣赏着长江两岸的风光。

轮船驶出武汉后江面变的很宽,若不是趴在船悬上向下看或船尾划出的一道深深的水沟,乍看上去整个船身如漂泊在水面上似的,感觉不到像火车那样奔驰,也看不到两岸的建筑物在急速地向后旋转,可是,当你过一会儿再看两岸的建筑时就发现远远的位移了,变小了。这大概是因为江面很宽,参照物太大,加之人视觉误差的缘故吧。

武汉到南京的这段水路,虽没有刘白羽《长江三日》中写到的三峡那峻岭险峰和激流险滩,但大江两岸的城市及其高楼大厦却另有一番景象。特别是长江南岸的城市,远远看去,就像海市蜃楼浮在江面的上空,过一座城市就变换一幅图画,使人早早地感觉了祖国现代化的步伐;虽看不到猴攀与听不到猿鸣,但成群的江鸥追随着船尾,一会儿搏击长空,一会儿扎向江水,一会儿飞到船的左侧,一会儿飞到右侧,陪伴着游客一路同行,更有一番情趣。如你不怕冷的话,还可以到船前的甲板上,领略一下当“舵手”的感觉,迎风站立在船头,纵观广阔的江面,你会感到心花怒放,大有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之感。

当我正陶醉时,忽觉得暖痒痒的太阳调了方向,原来是轮船调头了180度,在九江要靠岸了。我不解地问一位老船工:“船为什么不直接靠岸,而要调头呢?”老船工告诉说:“因船体过大、过重,惯性大,又是顺水行驶,不容易停住,掉转过来形成逆水,船就很容易将速度减缓下来,停靠在准确位置了。”我由衷敬佩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船工们,正是他们的劳动,使我们体验了坐船的喜悦和长江的风景。

不知不觉太阳落下了,两岸的万家灯火也如星星挂在了天边,我们不得不回到房间,可能是兴奋了一天,真的累了,这一夜我休息的很好,因为江轮很稳,更听不到火车那样“咣当咣当”的声响。

令人费解的物价

在南京协调会结束并将警车从厂里取处后,需要到扬州进行检验上临时牌照,扬州对岸就是镇江,历史上著名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寺”就发生在镇江。我们于当天在扬州办完一切行车手续后,就顺道从当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瓜洲渡,坐轮渡过江,来到了镇江。

一踏进镇江的街道,我们就感觉了这里个体经济发展比北方早、繁荣,无论车站、码头,做生意的小摊比比皆是,特别是镇江的小吃,以及那老板娘的叫卖声,让外地人都情不自禁地停足下饭。我们也不例外,闻到扑鼻的香味,就走不动了,就找了个比较卫生的小摊,每人要了一碗面条。吃过饭后“买单”时,我才想起问老板娘:“这面条多少钱一碗?”老板娘很爽快地说:“不贵的,两角九分钱一碗。”我很纳闷地又问到:“你要么两角五,要么三角,为什么非要不整不零地两角九呢?”老板娘说:“我们也没办法,工商局规定,每碗面条不能超过三角,只好卖两角九了。”我听了很好笑,心想还亏得你说没有办法,这办法已经够“精”了,一般人还想不出来呢!有道是,生意经,生意经,越做生意人越精,不愧为“生意精”。

说实在的,当时,我还真有点看不起他们的这种“生意经”,现在想起来深感自己的市场意识太落后了。无独有偶,晚上我们到一家电影院看电影,电影票价是五角六分钱,道理大概也是如此吧,工商局规定每张不得超过六角钱。

拜谒中山陵

来到南京不能不到中山陵,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安葬在这里。我们从镇江返回南京后第一站就是拜谒中山陵。

这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加之我们的崇敬心情,开车一驶入进入陵区的大道,就感到了一种森严的大气。道路两侧梧桐参天,林荫蔽日,好似上天专为中山陵布置的陵道。很快,我们穿过陵道来到了中山陵前,一座刻着孙中山“博爱”的高高牌坊矗立在面前。

“博爱”两字是中山先生生前的座右铭,也是孙中山品格与精神的象征。也正是中山先生的品格和精神,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凝聚在并带入了中山陵。从博爱坊到陵门是一段长长的台阶墓道,从这里拾级而上并仰望整个细雨中的中山陵,更显得气势非凡,虽无过去帝王陵墓的气派,但比皇家陵园更庄严肃穆。

陵门正中上方刻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目标和追求的理想。陵门之后是一座碑亭,碑上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碑文大字,告诉人们这是1929年6月1日将孙中山遗体安葬于此的。自碑亭再往北,跨过一段台阶便是祭殿,也是中山陵的核心建筑,祭堂正面刻有“天地正气”和“民族”“民权”“民生”六字,殿内壁上刻有中山先生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全文,堂中置有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像,端坐平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祭堂后壁正中是墓门,与墓室相通。整个墓室是一座半球形封闭式建筑,墓室的中央是墓穴,安放着孙中山灵柩的大理石棺床,石棺床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身穿中山装,神态宁静,面容慈祥,如同生前安睡一样,中山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此下。据说,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终于使遗体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内。

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默默地瞻仰着中山先生的遗容遗像,不由思绪万千,让人们仿佛回到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陵内的一层层台阶犹如民主革命的一步步历程,历尽艰难挫折,终于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还有中山陵的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碑文字刻,使人们忘记了蒙蒙的细雨,忘记了时间。

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博爱”理念,以及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纲领,尤其是孙中山先生晚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新三民主义”思想,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了今天的海峡两岸现状和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祈祷海内外炎黄子孙都怀“天下为公”、“ 博爱”之思想,为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

醉翁亭下吊醉翁

在返回途中,我们径安徽滁县时,我感到这个地名有点熟悉,仔细一想,突然想起在中学课本上有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滁州这个地方。今日到此,这是多么好的机会,何不顺便凭吊一下醉翁亭呢?

遂下车问之,老乡遥指城外郁郁葱葱的山麓说:“就在不远的琅琊山里。”我们按照老乡指引的方向,开车而上。山路越走越窄,车行了大约六七里路的样子,在一块比较平坦的地方停了下来,又步行了一段路程,就到了醉翁亭。这与欧阳修文中描写的很相似,“环滁皆山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我们到此的前一天,这里刚下过一场春雪,除了树上的积雪已经融化外,地面还留着一层薄薄的残雪。

醉翁亭就座落在这青山白雪映衬的怀抱中,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娇娆。亭子四角高高跷起,中间放着一张石头桌子,桌的周围放着四张石头凳子,脚底下有人工凿成的水槽环绕着亭子,水槽中有清澈的山泉在缓缓流动。旁边有一石碑,碑文按照史书记载应是苏轼题的,可惜记不得了。潺潺流水声,郁郁葱葱的青山翠柏,凭栏远眺,心旷神怡,确能让人陶醉。遥想当年欧阳先生,在这里与亲朋好友或当地老乡一同饮酒作赋,投壶、下棋,每天直到日落西山,才醉意浓浓下山,岂不惬意乐滔滔。如果当年确有围绕亭子的水槽,想必他们还会玩“九曲流觞”的游戏,让盛满酒的酒杯在水槽中自然流动,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喝酒,那一定是非常快活的日子。

醉翁亭,据史料记载为北宋时期一个叫智仙的僧人所建,有的说为“智山”,大概是误笔吧。其名是欧阳修于北宋庆历年间被贬谪到此后,因常来此饮酒,每次都醉,以自号“醉翁”而得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乐也。”恐怕不是欧阳先生的真正的心情。我想,当年的欧阳修虽然体验到了山水的美景和与民同欢的乐趣,是这样做的,也是这么说的,但内心恐怕是乐不出来的,不过是借醉翁之意,排泄心中的苦闷和失落,借酒浇去胸中的烦恼罢了。从当时的处境可以看出,是他在任谏官时,因支持范仲淹在政治上要求改良,被诬贬职滁州。这个时期,他正是满腔抱负,壮志凌云之时,突被贬谪滁州,壮志未酬,心情怎能欢乐呢?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只有今天的人们来到这里,才能真正体验到了山水的欢乐。

非常待遇

我们从郑州出发的那天早上,下起了大雨,由于司机不熟悉路,车在市里绕了半天,后在当地一位老乡的帮助下,好不容易从市北部郊区的一条小道上了107国道。107国道宽宽的柏油路面,路况虽然很好,因雨下的大,我们也不得不打开警灯,以防与对面来车相撞。

行了一段路程后,隐隐约约感觉有点不大对劲儿,前后未见到一辆车,整段公路就我们自己。根据平时的经验,这种情况不是前面发生事故堵车了,就是此路某一段坏了不通车了。不可能是因下雨,就没有车了。正为此寻找答案时,我突然看见前边的交叉路口跑出一位穿着雨衣的民警,很认真地站在路边向我们的车行举手礼。还没等我们想出这位民警为什么给我们行礼时,又见一个路口处又有位穿着雨衣的民警,从一个避雨的小房子里跑出来给我们的车行礼。这时,我才意识到,今天有特殊情况,这段公路戒严了。

要不是早晨迷了路,是上不了107这段公路的,恐怕早就卡在一边待命了。车既已行到此处,要倒回去是不可能的了,没有其它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往前继续行驶了,心想等拦住再说。就这样,我们的车没行多远,就有警察冒雨给我们的警车行礼,只到新乡进市区后,才走出“禁区”。

第二天,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某领导视察河南的报道后,才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原来,那天路上都实行了戒严,上岗值勤的民警大概把我们的警车,当成了为领导探路的开道车或前卫车了。所以,远远看见有警车过来了就跑出来敬礼,而我们也稀里糊涂地享受了一次高规格的警卫待遇。现在想起来,真是个笑话。

这趟行程,在南京期间,我们还瞻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游览了秦淮河畔的夫子庙、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等历史文物遗产。除了这些,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留给我的另一印象就是气候了。此前,从地理课本上只知道南京有“火炉”之称,而这次我却体验到难以忍受的“潮湿”气候。可能是因正赶上一场连续几天的雪雨,加之那时江南冬季既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到处感觉都是湿漉漉的,我们住在当时的江苏省公安厅招待所,晚上洗的袜子,第二天仍然是湿淋淋的干不了。现在,想起那时的南京,真是犹如歌里以前的“克拉玛依”,(虽不是荒凉,但潮湿的)我不愿意再走进你……

(写于1997年12月,整理2020年8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江苏南京:1915年-1929年,日本人拍摄的金陵南京城
南京行:拜谒中山陵
国父孙中山去世后,二次下葬南京中山陵的珍贵场景
吃喝玩乐在南京(八)
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先生埋葬的地方,庄严肃穆!
游南京中山陵(王忆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