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园时节雨:桥盟草编锅笼与锅笼文化

桥盟草编锅笼与锅笼文化

文图/田园时节雨

草编锅笼是桥盟村的传统技艺,虽然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四百多年的历史,也因袭传承下来一些口头禅、歇后语和故事,我们把它称作"锅笼文化"吧。
         
首先咱先说说桥盟草编锅笼的历史缘源。根据桥盟的老人们回忆,可追溯到明朝崇祯年间,那时兵荒马乱,狼烟四起,由山西洪洞县来了一个张姓人,因与当地一家财主结仇,害怕遭到报复,便四处躲藏,翻山越岭,来到桥盟村避难。他有一手绝活,就是用麦秸秆和高梁秸秆做材料,编制锅笼,初来乍到,无田可种,于是就靠编制锅笼为生。由于材料易得,成本极低,工具简单,工艺也不复杂,编制锅笼比竹笼或木笼要便宜很多,市场上销路很畅。村里人看在眼里,非常羡慕。纷纷找他学艺。张氏为人厚道、善良,毫无保留地慷慨传授给众乡亲,因此村里人大都学会了这门技艺。几年后,张氏担心身份败露,便在冬季的一个夜晚,趁着月色,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张氏人离去,技艺得传承。几百年来,桥盟村差不多每户都有会此技艺的人,并代代相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草编锅笼让桥盟人度过了饥荒年代。民国三十一年,淇县遭受蝗灾,粮食颗粒无收,饿死人的现象毫不稀奇,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者比比皆是,而桥盟人凭此一技之长,逃荒流离者者甚少。草编锅笼在当时对桥盟人来说是"救命粮"、"御寒衣"。


据桥盟村现今87岁的郭氏老人回忆,民国年间,一天来了两个赶马车的人。马车上装着三石高粱,他们自称来自黄河岸边,听说桥盟的锅笼声播久远,想用高粱换锅笼做生意,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最终以三石高粱换一车锅笼帽成交。
         
过去,每当冬季农闲时,桥盟村家家忙活计,户户编锅笼,夜深人静时,还在点灯夜战。冬天寒冷,缺煤少柴,为了活计不至于受寒,人们便几户联合起来,找块收了白菜萝卜的空闲菜地,挖个方形大坑,上面搭上檩‘木、高粱或玉米秸秆,再蒙上土,就成了既温暖又有一定湿度的"地下温室"。为了使地窖里光线明亮,透过光照,人们还在顶部留几个窟窿,戏称"天灯"。
         
桥盟村草编锅笼历经数百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约定俗成了许多‘口头禅、歇后语、故事等。如"都是锅笼底下的人",意即都是自己人,老熟人或没有外人。"锅笼帽大的地方",比喻村子小或地方小。"钻锅笼底下了吗?",意即躲起来了,让人难找。"锅笼上站人一一好货。"意即桥盟的锅笼结实耐用,据说有人在集市上叫卖,站在锅笼上,而锅笼不会凹顶。
 

          
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叫做"锅笼帽扣人,可不是小耍的",在桥盟村一时流传。这句话源于1975年冬季,当时桥盟公社在桥盟村西地搞冬季农田建设,为造梯田大造声势,为了轰烈些,要求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当时提出的口号夸大,说是"上至哼哼(指老人),下至能能(neng)(指小孩),一个不剩,全都有用。"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公社派人逐户检查,发现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没去参加造梯田劳动,竟然在家里编制锅笼。中午便在村中央大街上召开了批斗会,并把锅笼扣到两人头上,推来推去的,被说成"资本主义尾巴"或"走资本主义道路",横加指责,加以批判。因此,"锅笼帽扣人,可不是小耍的"便很快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桥盟草编锅笼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淡出了桥盟人的生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多年来积淀的锅笼文化,还不时地被有印迹的人提起,并传给下一代人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3超全草编包合集🌴夏日田园风包包🌟
秸秆编 蒸笼
思口漳村——田园牧歌般的世外桃源!
乡村散文:盖帘
高粱也是一种粮食,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种植了?
农家用具之高粱叶杆编:漫话锅排子与席子(作者:许广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