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穿越到唐朝(下)

落榜穷三代,科举毁一生


文/ 大圣

书接上回。(假如穿越到唐朝(上)

我的好朋友,县域经济500强,我村养猪专业户王建国,前几天一个不下心,“枯嚓”一下穿越到了唐朝。

初来乍到,隋唐洛阳城里,瞅啥都新鲜。

这天,建国又来找唐朝朋友玩,一进门,就听见朋友正摇头晃脑背诵诗词。

1

  

朝辞白帝彩云间,夜半钟声到客船。

故人西辞黄鹤楼,借酒浇愁愁更愁。

仰天大笑出门去,无人知是荔枝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安能辨我是雄雌......

建国说:我去,你这背的都是啥呀乱七八糟的,都串词儿了。不是说好了今天带我去天街嘛,赶紧的,再晚就赶不上二路汽车了。

朋友叹了口气:哎,马上就要考试了,哪有心思逛街啊。

建国一看朋友手里的书:哎呦,你这是要进京赶考啊?去长安带上我,我可以给你当书童。

朋友说:去啥长安啊,就在洛阳考。

唐朝实行两京制,武则天时期,东都洛阳也是科举考点,与西京长安双都并举,延续多年。

建国说:那倒是方便洛阳考生了,说起来咱河南考生太苦了。哎,不提了。那科举我能去试试吗?万一金榜题名,嘿嘿......

朋友说:哪有那么容易,科举可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有一大堆条件呢。这么说吧,能进到考场里的,都不是一般人。

隋炀帝在洛阳创立科举制度,唐代沿袭隋制并加以完善。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生徒”,就是由中央和地方的官办学校,比如国子学、太学等推荐去参加科举的,这些大多是官宦子弟;

一种是“乡贡”,就是各地私塾学生以个人名义通过县、州两级组织的考试,层层选拔出来参加科举的。

地方上的这种考试称为“发解试”,只有取得了“解状”的学生才有资格进京赶考,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

建国说:嚯,这么麻烦。

朋友说:这还不算,省试开始前还要资格审查,查你祖宗三代,家庭出身,有没有犯罪记录,上没上失信名单。总之,不是谁都能参加的,唐朝分“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其中,出身工匠和商人家庭的,不能报考。

建国一拍脑门:哦,我想起来了,你们这儿有个叫李白的诗人,是不就因为这个不能参加科举?

朋友说:李白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光因为家庭出身,据说李白的祖上有犯罪前科,本人的户籍还不清不楚,州县官府都不给他出具担保书,所以没法报考。

建国说:不让考也行,我看人家不参加科举,过得也挺好。哎,你们科举考试具体都考点儿啥?

朋友说:这个说来话长了,你先自己出去玩,让我把今天的功课做完,明天过来我再慢慢跟你讲。

2

  

第二天一大早,王建国如约而至,进门又听见朋友在背诵诗词:

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

天子呼来不上船,芙蓉帐暖度春宵。

洛阳亲友如相问,轻舟已过万重山。

人生得意须尽欢,从此君王不早朝......

建国一听,说你这不光串词儿,还有点儿偏科啊,一天到晚的光复习语文,别的科目都不管了吗?没听说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朋友一脸懵逼:啥?学好啥话不害怕?

建国说:嗐,说了你也不懂,你就告诉我,科举一共考几门?都考点儿啥?

朋友放下书本给建国介绍,唐代科举科目繁多,但以“进士”、“明经”、“制举”三大类为主。进士科和明经科均属于“常举”,固定每年春天举行;“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定期临时性考试;除此之外,武则天时期,又在洛阳开设了“武举”。

建国问:那你考的是哪一种?

朋友说:我,当然是考进士啊。

因为制举需要官员举荐才能参加,主要考察政治见解,比如高适,就是通过制举登第的;明经主要考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功夫,比如元稹,就是明经出身;相比之下,朝廷更重视进士科,所以是读书人的首选,绝大多数人的科举,都是考进士。

进士出身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我们熟悉的白居易、王维、韩愈、杜牧、孟郊、贺知章、李商隐、陈子昂、刘禹锡、柳宗元、王昌龄等等,都是进士出身。

那考进士具体考什么内容呢?

唐朝进士科一共考三场:第一场诗赋,考察文学水平;第二场贴经,也就是填空题,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第三场策问,要写5篇小作文,考察你对国家政策的了解和对时事的分析对策。

考这么多内容,这得考几天啊?

三场一天内考完,考生自带笔墨砚台吃的喝的,一大早入场,一直到晚上才结束。

建国感叹:这还是个体力活儿,录取率怎么样?考上挺难的吧?

朋友一听就急了:看你这话说的,怎么能说“挺难”呢,是特别难。每年进京赶考的举子少说有2000人,只录取二十几个,录取率百分之一左右。

建国说:还真是百里挑一,比我们高考难多了。

朋友说:有句话听过吧,“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考明经相对容易,30岁的考生就算老的了,考进士太难了,50岁的考生都算年轻的,有的人一考就是一辈子。

建国又问:我听说有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在金銮殿当面测试考生?

朋友介绍,那叫“殿试”,是武则天在洛阳新增的一个环节,亲自面试所有中榜进士,并定下最终的名次。

进入殿试的进士不再淘汰,只分等级,共分三甲,其中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据统计,自隋至清,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上共产生600多个状元,其中,洛阳出过7个。

说到这儿,朋友忽然问建国:哎,你知道咱们大唐诗人里,有谁是状元出身吗?

王建国得意道:这可难不倒我,我查过,一共就俩人,一个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一个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王维。

朋友说:你看你,咋也把词背串了。

建国说:这不都是你传染的。哎,不过我听人说,王维的状元有水分,是靠着玉真公主的关系,走后门得来的。

朋友一听,立刻压低声音道:嘘,小点声,别瞎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3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放榜的日子,礼部南院东墙外,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所有考生都聚集在这里,等待着决定命运的那一刻。

苍天不负有心人,朋友金榜题名,进士及第。

王建国比自己中了进士还高兴:哎呀,恭喜恭喜,公子此次金榜题名,命运从此改变,接下来咱就坐等朝廷封官进爵,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儿小激动呢。

朋友表现得倒很淡定:嗐,你激动个啥,当官哪有那么容易?

建国不解:考中进士不就可以当官了吗?

朋友淡淡一笑:你想多了,根据我大唐朝的干部任用制度,考中进士只是取得了任职资格,只有一甲进士可以直接任职,其余的还要通过吏部的“关试”,也叫“铨选”。

建国说:啊,还要考啊?还没完没了了,那关试都考点儿啥?

朋友伸出四根手指:就四个字。

建国立刻就明白了:说、学、逗、唱。

朋友说:别捣乱,是“身、言、书、判”。身就是外貌仪表;言是语言表达;书是书法水平;判是处理问题的能力。

建国不以为然:嗐,这对咱来说,小意思嘛,就咱这盛世容颜,走个形式呗。

朋友正色道:可不是这样的,关试的难度丝毫不亚于省试。大文豪韩愈知道吧,进士考了三次,落榜三次,第四次好不容易考上了,结果吏部铨选又被绊住了,关试连考了五次才通过。也就是说,韩愈从第一次考进士算起,14年内考了9次,才被授予官职。

建国叹息一声:哎,在你们唐朝,想进体制还真是不容易。

朋友说:韩愈算幸运的,毕竟最后成功了。有更倒霉的,诗人李贺知道吧,是咱洛阳人,“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写得多好啊,信心满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因为父亲的名字犯忌讳,硬是不让人家报名。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因“晋”与“进”同音,为避名讳,被剥夺了考试资格。时任河南令的韩愈专门为此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鸣不平,但也未能改变结局。

建国说:还有这种事?这也太扯了吧。

朋友说:就算进了考场,打开试卷,如果发现试题中有哪个字与父亲或祖父的名字相同,必须举手告诉考官,主动放弃答题,明年再考。

事实上,不光考试的时候要避讳,平时也这样。比如杜甫父亲叫杜闲,杜甫写了一辈子诗,都没用过这个”闲“字,这属于“家讳”。另外,还要避皇帝的“国讳”,包括官员的名字,都不能说。

建国一听这个,立刻就明白了:这个我知道,有句话叫“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有个州官叫田登,为了避他的名讳,官府发告示的时候,特意把元宵节“放灯三日”,写成“放火三日”。

朋友说:你看,我们读书人,容易吗。

王建国一时无言,心中暗想:什么大唐盛世,一切都是表象。此地不宜久留,我还是想办法穿越回去吧。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呼葱觅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临近扒科举
古代科举考试的那些趣闻
你以为古代科举比现在考试容易?天真
唐朝的科举考试,李白没资格,杜甫遭遇大黑幕。长得魁梧还能优先录用?
古代科举考试,由童生到状元要经过哪五个阶段?
科举考试有什么内容,为什么有人说明朝科举是一种倒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