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丨社会心理学丨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学习社区

心理学书籍学习社区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下)

1

'知觉到的自我控制“的意义

 一、自我的能量:我们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进行自我控制会消耗一些血糖,因此努力做自我控制会消耗我有限的意志力。

二、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保持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生活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成就。并且自我效能感会随着辛苦付出换来的成就而增强,形成良性循环。自我效能感更多来源于对成功的体验。

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的区别,自我效能感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一些事;自尊是由衷地喜欢自己。鼓励他人最好的方式是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你真的已经很努力了'),而不是他们的自尊(“你真的很棒”)。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认可其好的表现来表达赞美和增强自尊,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而称赞孩子。

三、控制点:内控感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命运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外控感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命运是机会和外部力量决定的。内控感的人比外控感往往表现更优秀,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当然,不能过分夸大控制点的作用,积极思考的力量存在局限性,并不是影响命运的唯一因素。

四、习得性无助与自我决定: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这需要提升自我决定的能力,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过多选择的代价可能会带来超载的信息量,也会带来更多后悔的机会,反而导致人们满意度下降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多。因此,为人们提供较小的选择范围可能比为他们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更能给他们带来满足感。如,人们购买大甩卖不能退款的商品的满意度比允许退款或更换的商品更高,并且人们更愿意喜欢没有选择的选择,宁愿丧失选择的自由。如传统文化下很难反悔的婚姻关系反而比当今文化下自由选择的婚姻关系伴侣的满意度更高。婚姻源于爱情,但婚姻也能引起爱情。

2

自我服务偏差

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即使自尊较低的人也是如此。因为每个个体都会倾向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这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一、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对好的结果或成功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或失败归因于其它,这是自我服务归因,是自我服务偏差表现之一。进行自我服务归因能够激活与奖赏和愉悦相关的脑区。

我们总是将成功与自我相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我们更乐意承认那些很久以前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我”,而“现在的我”并没有这样的缺点。

讽刺的是,我们的自我服务偏差会让我们无视自己的偏见。我们总认为自己站在客观的角度,而其他人都带有偏见。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会将自己与他人一些积极的词语和有价值的特质相联系。但也有研究表明,集体主义者更不可能通过认为自己比他人好来进行自我提升,尤其是被个人主义影响的人。

二、我们所有人是否都高于平均水平: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聪明、英俊漂亮,甚至更有洞察力。但很明显都高估了自己。

这是因为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了解远多于对别人行为的了解,于是我们假设其他人的行为将不会比我们更极端。同时,我们对主观行为维度(如自律的)会比客观行为维度(如遵守时间)引发更强烈的自我服务偏差,虽然我们迟到了,但我很自律的。通过为自己制订一个摸棱两可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比较成功的。

三、盲目乐观:对22种文化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对事物的看法偏向乐观,过分相信自己,对未来盲目乐观。虽然乐观主义确实比悲观主义更能增强个体自我效能感,促进健康和幸福感,但盲目的乐观让我们更加脆弱,如大学生伴侣更易怀孕、信心满满的老司机考试更容易失败、那些炒房客盲目认为房价不会跌等现象。

现实主义者运用防御性悲观主义,可以把自己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他们会预见问题的发生并且促使自己进行有效的应对,居安思危。以一种更直接、更现实的视角看待事物通常是很有帮助的。

因此,悲观主义的思维和乐观主义的思维都具有力量,只是面对不同的情境中,达到某种平衡。

四、虚假普遍性和独特性: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同时也会高估他人对我们的观点的赞成度以支持我们的立场,这称之为虚假普遍性效应。这是因为我们的归纳性结论只是来自一个有限性的样本,这是我们选择性地关注有限的信息,同时将我们的思维投射到对方身上,用自己的反应推断他人的反应,用自己的认知推及他人。这就导致我们偏爱和那些与我们态度和行为相近的人,并通过这些熟悉者的眼光来看待评判世界,固化了虚假普遍性效应。

当我们通过自己能力获得成功或干得不错时,就会发生虚假独特性效应。我们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出超乎寻常的,以完善自己的自我形象。

因此,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虚假普遍性),同时也会高估自己能力和品德方面的独特性(虚假独特性)。总之,自我服务归因、自我恭维比较多、盲目乐观以及自身失败的虚假普遍性,所有这些倾向都是自我服务偏差的表现。

五、自我服务偏差的解释:这来自于我们“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有利于我们抑制抑郁,但却会引起错误的评价和群体冲突。

六、对自尊和自我服务偏差的反思:虽然当我们面对他人的成就、吸引力等方面,自我服务偏差会引发自卑感,让一些人承受低自尊的痛苦,但积极的自尊确实有优势。

1、自我服务偏差的适应性:自我服务偏差及其归因方式可以维持和增强自尊,保护我们免受抑郁的伤害,缓解我们的压力。

2、自我服务偏差的不良适应:那些遇到困难而责怪他人的人,往往比那些能够承认问题是自己的人更不快乐。自我服务偏差也会扩展到对自己群体的评价,这是群体服务偏差。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群体是最棒的。

骄傲属于自我服务偏差,那么谦逊不应该是对自己的轻视。虚伪的谦虚其实是为了掩饰个体认为自己真的优于众人的想法,真正的谦虚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3

自我表露的管理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调整自己的言语和i行为以适应我们的观众。我们在不同程度上监控自己,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加以注意,不断调整它以创造一个我们所希望的形象。

一、自我妨碍:有时候,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止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如考前害怕自己失败而疯狂玩游戏而非学习,毕竟“全力争取却失败了”要比“因玩游戏而失败”的好借口更让人气馁。

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结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或能力的匮乏,从而保护我们的自尊和公众形象。

二、印象管理: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无论是引人注意、胁迫他人还是表现出无助的样子,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总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我们强烈渴望被社会接纳,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如吸烟、暴食、草率性行为,吸毒或酗酒等。

自我表露也称为自我表现,是指我们想要向外在的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我们通过推诿、道歉和辩解的方式来支撑我们的自尊并检验我们的自我形象,同时也要确保不能过分夸大和冒不赞成他人的风险。社会交往是一种看上去很好又不为过的微妙平衡。

在熟悉的环境里,自我表现并不需要意识参与就能发生,而在不熟悉的环境里,我们会有意为自己营造印象,所以就不会像和熟悉的老朋友在一起时那样谦逊了。自我表露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在始料未及的情况下改善人们的心情,当尽力表现最好的一面,并努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时,我们会明显感觉好多了。

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行为,注意他人的反应,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以获得社会赞许,更多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表露就是自我监控。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得分高的人会不断根据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犹如变色龙一样,他们很少根据自己的态度而行动。他们更少致力于提升其人际关系质量,而且更有可能不满意于他们的婚姻生活。

低自我监控的人则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更多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做事说话。他们往往不会做出相应的社会调整,以至于显得不够敏感,比较迟钝。

我们大多数人处于行骗专家的高自我监控和榆木疙瘩式的低自我监控这两个极端之间。

展现自己,做好印象管理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我们都希望自己被看出有才华的,同时又是谦逊和诚实的。在大部分社会情境中,谦逊可以营造良好的印象,无故地夸耀则恰恰相反,这样就存在虚伪的谦虚现象,所以表现出来的自尊常常要弱于私下感到的自尊。做好印象管理,确实需要一定的社会技能。

总结:自我效能感让我们在逆境中也不要轻言放弃,即使一开始失败也要坚持下去,全力奋斗而不要因为怀疑自己而过分分心。

高自尊也具有类似的适应性意义。当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未来时,我们就不容易沉沦,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积极地思考与坚强地尝试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目标不切实际,或因太过自恋而疏远他人时,就不要那么自信了。我们要考虑所遇到的困难通常是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因此不要责怪他人甚至苛求自己。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社会中的自我
读《社会心理学》——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郑全全所著的图书]
抑郁症及其心理干预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思维
安全生产管理中的社会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