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是有独立意识的社会性动物

只有塑造一个自己,才能抵抗这个世界对你的控制。

抑郁是走不出那种世界对你施加的压迫感,你就像一块泥土被塑造,被挤压成各种形状,一点反抗力也没有。

所以很多人描述的抑郁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受到的压迫不一样。很多人描述抑郁是没有情绪,是无边的黑暗和深渊。

实际上是无力反抗,人不可能没有情绪的,无论如何,只要你还是活的,还没有麻痹和死亡,你必然有情绪,就像呼吸,就像心跳,情绪必然以某种特性存在。

只是情绪本身太复杂和这个世界一样复杂,很难用语言描述,而情绪都是被动的,是这个世界对你产生的影响,或者说是你对世界产生的反应,以大脑不能表述的方式存在。

​如果你没有用主观意识塑造一个独立的自我,你的情绪力量就很弱小,你搞不懂为什么站在高楼上就想往下跳。

​你搞不懂为什么站在桥上就想往水里跳。

不是你想死,​是你的情绪太弱了,没有一点重量,任何巨大事物对它都有致命的吸引力,你就像信徒一样对巨大崇高事物充满敬仰,宁愿匍匐在它的脚下心甘情愿与它融为一体。就像地球跟着太阳陷落,就像月亮跟着地球陷落,那种感觉就像坠入深渊。。。。

​如果你有塑造一个独立稳定的自我,随着你的思想和技能的增加,它会稳步强大,你就像河滩的石头有重量,你就像一个星球有了吸引力。

虽然你一样在接受世界万物对你的情绪压迫和吸引,你一样有喜怒哀乐痛苦忧伤,可是你不会持续陷落。

独立的那个你随时像一个定心丸把你拉回来。

什么叫做独立的自我,就是你的情绪和思想,都来源于一种自然的涌现,而不是基于压迫和限制,并且那些情绪和思想得到尊重。于是你在社会中有了一个自己独一无二的角色。


人类是有独立意识的社会性动物


在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喂养的猴子,如果既看不见同类,也看不见其他动物,甚至看不见人类,它们后来的生活中就完全不能适应任何形式的接触。把它放进猴群,它会很紧张缩在角落里,它们的身体与环境与别的猴子没有差异,但是他们已经是非社会性动物了。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是社会文明的内化,没有学习过社会文明,它就缺乏社交心理。

​很多社恐小孩,很多抑郁和焦虑,都是从小父母不重视社交培养造成的。左邻右不认识,见谁不招呼,人们不友好,不信任,就会把孩子养成精神病。

​那些善于社交的孩子,一定心理健康,这是肯定的。你孩子从小爱说话,爱思考,活泼可爱,你就不要担心他学习压力重了会得精神病,精神病一般来自社交关系处理不好。

心理学必考的试题——孩子对妈妈微笑,不对陌生人微笑,称为有选择社会性微笑。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最初的社会性关系。

这说明什么?

一个孩子有心理问题,首先是妈妈有问题,妈妈产后不够耐心,痛苦抑郁,心里脆弱,孩子的心理一开始就打上错误烙印,当妈妈是要有强大心理准备的,你得对孩子负责,哪怕你这代的人生完了,都不要亏待孩子,让他成为你错误爱情的牺牲品。


人类学家说早期良好的爱的印记,为儿童储蓄了大量的感情,如果将来需要大量的情感投入,他就可以早先库存银行提取。这就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打击下,有些孩子有承受力,有些孩子没有,有些孩子一点点小事,都有很抓狂。在911灾难之后,有个小孩亲眼目睹很多人从楼上掉下来摔死,心理学家叫他画画的时候,他给那些跳楼的人装了降落伞。他已经在理性逻辑思考层面解决问题了,他就不会一直陷入恐惧和悲伤。心理学最善于利用矛盾律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进入理性层面,他就不会一直沦陷在情绪层面,如果一个人长期沦陷于情绪不能自拔,他显然没有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因为学习思考必须是脱离情绪的,理性的,逻辑的。

​所以我们基本上没有看到科学家的精神病。构建型的哲学家也不会得精神病,批判性哲学家容易得精神病,比如尼采喷多了,积蓄的不良情绪越来越难以自控,转而攻击自己。

这就是青春期的问题。
​青春期的问题本质上是人类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冲突。人类文明与原始本我的冲突。

​作为动物的人类青春期发育就可以脱离父母独立了,这个时期他们需要与父母远离,正是属于生物学的需要,父母不应该赶到不适,觉得孩子不依恋你就是不爱你,不尊重你,实际上这是生物特性指引下的正常行为。

我虽然是动物的身体,却生活在城市文明中,孩子在城市森林生存,需要学习的技能很复杂,繁重远远超越于原始森林的生存。所以孩子又不能离开父母,他们必须依赖父母读到三十岁,在古代,在农耕社会,其实没有青春期逆反这种现象,因为那个时代他们完全可以独立 门户。

​这也是现代社会年轻人精神病越来越多的原因,长期跟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没有独立感,脱离父母他们没有钱。如果父母不理解,给了钱又把人骂一顿,孩子就很痛苦。那时候要学习,要控制生物冲动,要忍受失恋和社交压力,很多孩子在这个时间被淘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让你的宝宝成为社交高手?
6岁儿童如何心理教育
5
《发展心理学》共读集锦06 | 悦读读书
“孩子怕生!”儿童退缩行为该怎么办?家庭治疗才是最好的办法
《整体养育》读后感 抓大放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