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瘦鹃:从言情作家到盆景高手,毛主席两次接见,周总理亲自拜访

周瘦鹃和他制作的盆景

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少年时他开始创作,青年时他创作的言情小说已经广为读者喜爱。除了创作,他还主办了《礼拜六》、《半月》、《紫兰花片》等杂志,风靡一时。

他不但在文学上做出过独特贡献,还是一位盆景园艺高手。毛主席曾经两次接见他;周总理亲自去他的“紫兰小筑”观赏盆景;朱德曾经送给他一盆雪兰和一盆夏蕙;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01

1895年6月30日,周瘦鹃出生于上海南门淘沙场。

他原名周祖福,字国贤,瘦鹃是他的号。

周瘦鹃的父亲是上海长江航班上的一个小职员,依靠微薄的薪金度日,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6岁那年,周瘦鹃的父亲病故,自此以后家庭愈加贫困。所幸他的母亲非常贤惠,尤其擅长女红,她依靠为人缝纫衣服的收入,抚养周瘦鹃弟兄三人和一个妹妹。童年时家庭的变故和贫困经历,让周瘦鹃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也让他在社会底层体会到了人世间的冷暖。

周瘦鹃的母亲很有见识,她对子女们要求“再穷也要读书,也要争气”。这让周瘦鹃暗暗下定决心,要摆脱贫困的境地,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要出人头地唯有读书。

母亲先是把他送进私塾读古文,他读书的勤奋和聪明让塾师感到惊讶,因此建议母亲把他送到上海的新式学堂读书,以期取得更大的发展。于是母亲又把他送进养正、储实、民立等上海有名的中学。

周瘦鹃知道自己的求学来之不易,于是读书格外勤奋,他的门门功课成绩都是优秀,因此始终能够得到免除学费和得到奖学金的待遇,这让他的读书生涯能够一帆风顺,也同时让他不敢懈怠。

正是在中学求学期间,周瘦鹃发表了第一篇作品。

那年他才16岁。

有一回放暑假,周瘦鹃在城隍庙买回一本《浙江潮》的杂志,里面刊登了一篇法国爱情故事。周瘦鹃于是花一个月时间,把它改编成一个五幕剧本《爱之花》,并用“泣红”的笔名寄给商务印书馆。不久后就有好消息传来,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小说月报》要刊登他这篇作品。

随即,李叔同、陆镜若、欧阳予倩等人组成的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将《爱之花》搬上舞台公演。那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这部作品出自一个根本没有什么恋爱经验的少年之手。

剧本的成功让周瘦鹃得到了16枚银元的稿酬。这对周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周瘦鹃连忙将银元交给母亲贴补家用。但母亲只用3枚银元买了一石米,剩余的都存进了钱庄里。她借此给儿女们讲了“七瓮要有八盖”的节俭道理,这让周瘦鹃深受触动,后来作为自己的家训。

1912年,周瘦鹃从民立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时候他经常写些小短文之类的向报社投稿。久而久之,周瘦鹃觉得担任教师并非他的所长,因此辞去教职,决定以卖字撰文为生。在那个年代,依靠写作谋生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周瘦鹃这样做了,一方面说明他很有勇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很有自信。事实证明周瘦鹃这条路是对的。

就是在这个时期,周瘦鹃恋爱了。他认识了上海务本女校一位叫周吟萍的女孩,两人坠入了爱河。然而,周吟萍的家庭嫌贫爱富,不同意她与周瘦鹃的往来,后来便把周吟萍嫁给了一个富裕人家。这场恋情对周瘦鹃的打击很大,有一段时期,他经常捧着《红楼梦》落泪,感慨自己的遭遇。

那时候周吟萍有一个时髦的英文名字“violet”,也即“紫罗兰花”的意思。也许是为了纪念这段爱情,在周瘦鹃的作品和他编辑的杂志中,很多都以“紫罗兰”命名。他编辑的杂志取名《紫罗兰》和《紫兰花片》,他的散文集命名为《紫兰芽》和《紫兰小谱》。后来他搬到苏州居住,把自己的宅邸命名为“紫兰小筑”,他的花园叫“紫兰台”,他的书房叫做“紫兰庵”。

紫罗兰杂志

在一篇《一生低首紫罗兰》的文章里,周瘦鹃写道:

每当春秋佳日紫罗兰盛开时,我往往痴坐花前,细细领略它的色香;而四十年来牢嵌在心头眼底的那个亭亭倩影,仿佛从花丛中冉冉地涌现出来,给我以无穷的安慰……

周瘦鹃是痴情的。他多愁善感。这也许是他喜欢创作言情小说,并被人称作“鸳鸯蝴蝶派”的缘故之一。

02

周瘦鹃在写作上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他的文学天分,另一方面与文坛前辈的提携不无关系。

决心以写作谋生的周瘦鹃经常向《时报》和《小说林》投稿。《时报》有一个副刊名叫“余兴”,刊登小说之类的作品。《小说林》是曾孟朴主办的。周瘦鹃的文章引起了文坛前辈包天笑的注意。他很欣赏周瘦鹃文字里的情致感人和字迹娟秀,因此常常给他以指导。通过包天笑,周瘦鹃认识了不少文人。后来包天笑编辑《小说大观》和《小说画报》时,周瘦鹃已经是他手下一员大将了。

1921年,周瘦鹃除了为包天笑的杂志撰文外,他决定自己办杂志。这时候他陆续主办了《礼拜六》、《半月》、《紫兰花片》等好几种杂志。他编辑的文章有个特点,主要以婚姻恋爱的言情小说为主。这渐渐形成了他的风格,当时被读者称之为“礼拜六派”,这成了“鸳鸯蝴蝶派”的一个别称。即便后来周瘦鹃改变写作路线,“鸳鸯蝴蝶派”仍旧成了他最显著的标签。

周瘦鹃主办过的杂志

周瘦鹃具有深厚的英文功底,除了创作和编辑作品之外,周瘦鹃也致力于翻译西方的文学作品。

他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刻》共3册,收录14国的作品50篇。其中一篇高尔基的作品,被认为是介绍到中国的第一篇高尔基作品,曾受到鲁迅先生的称赞:

该书为弱小民族代言,乃昏夜之微光,鸡群之鸣鹤,殊堪嘉许也。

在抗战前的20多年中,周瘦鹃创作、翻译的作品达到数百万言,他主编的刊物也有十几种。由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脱不开男女恋情和婚姻,因此他被人冠以“哀情巨子”、“言情专家”的名号。

晚年他曾懊悔:假如一心一意从事翻译,也许能够取得更大成就,而不是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

事业的成功让周瘦鹃获得了丰厚的稿酬。他终于摆脱了往日的贫困。他笔下描写的经常是“才子佳人”,但他却没有“才子佳人”那些坏毛病,在上海的十里洋场中,他始终抱着洁身自好的处事原则。尤其是他对母亲的孝敬为人所称道。他的朋友王钝根曾这样描述周瘦鹃:

天性纯笃,事母至孝,待诸兄弟妹,亦甚友爱,以一人卖文之所得,赡养十余口,旁及其他舅妹婿,数姓赖以举火,而君恂恂无德色,足以愧当世之文人而薄于骨肉者也……

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周瘦鹃以写作赚来的钱,不仅赡养了自己一家十几口人,还能接济自己的亲戚,好几家人依靠他生活,仅就这一点来说,周瘦鹃的功德就不小,值得旁人敬佩。

然而在乱世中,周瘦鹃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面临危急存亡之秋,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又是一派乌烟瘴气,不成局面,周瘦鹃感到非常厌倦,他于是搁了笔,来到苏州,打算做一个陶渊明、林和靖式的隐士,日常期间栽花种竹、制作盆景,聊以度日。

03

周瘦鹃先生以言情小说名世,也许连他都不会想到,后来他竟然在盆景园艺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名望。

紫兰小筑

那时候写作之余,周瘦鹃就喜欢在庭院里栽花种草,以此作为生活的点缀。抗战前夕,他依靠20多年卖字撰文的所得,在地价便宜的苏州买下一处宅园。多年后周瘦鹃的女儿周全说:买下这处宅园后,父亲次年就迁居这里。宅园是根据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裔孙的墨园改建的,父亲把它命名为“紫兰小筑”。叠石为山,掘地为池,潜心搞起他的园艺盆景,创作小说则放到一边了。

周瘦鹃的宅园紫兰小筑

1937年,日军进犯苏州,古城沦陷。周瘦鹃只得和家人逃到上海,居住在愚园路田庄。由于他不再卖文为生,因此生活逐渐陷入困顿。关键时候他想起制作园艺的技术,于是租了一块空地,开始养花及制作盆景之用,不久后又与朋友共同开了一家花店,在上海勉强维持生计。

周瘦鹃先生制作的盆景属于苏派盆景。素有“一盆二景三架”之说,是说一个盆景需要盆子、造景,放置盆景的几架都要讲究,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入流品。

周瘦鹃盆景的一些基本图式,选自周瘦鹃与周铮合著的《盆栽趣味》

那时候战事紧张,一些有钱人在逃难时,经常把家里的古董以贱价出让,其中有很多古盆流入上海。周瘦鹃尽管手头拮据,但也尽量节省出钱来寻觅古盆。几年时间,周瘦鹃竟然收购了大大小小近百个古盆。其中有明代的铁砂盆,清代肖韶明、杨彭年、陈文卿等名家制作的紫砂盆、白砂盆和红砂盆,盆底还有他们的钤印。这些古盆,为周瘦鹃后来颇具规模的盆景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周瘦鹃收藏的古盆

当时上海有一个“中西莳花会”,每年举行一次展览和评奖。参展的作品大多是西洋风格的花卉盆景。然而,周瘦鹃送展的是别具一格的中国古典风格盆景,其别致的造型令中外人士格外赞赏。因此从1939年起,周瘦鹃连续夺得莳花会最高奖:总锦标杯奖,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园林艺术赢得了荣誉,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人获奖。为了纪念获奖,周瘦鹃特意作诗道:

半载辛勤差不负,者番重夺锦标还。

但悲万里河山破,忍看些些盆里山。

表达了他悲喜交加的心情。

周瘦鹃盆景

正当周瘦鹃决心再次在花卉展上夺魁时,由西方人士组成的评委最终把大奖颁给了上海富翁哈同,把他的作品贬斥为二等,这令在场的很多中外观众感到不满,周瘦鹃于是愤而退出了花会。

周瘦鹃制作的各种盆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周瘦鹃又携全家回到苏州。这时候他更潜心制作盆景园艺,于是不几年时间,这座荒芜的宅园又恢复了生机。

周瘦鹃盆景

一直到六十年代,周瘦鹃创作的盆景以及园艺作品已经达到500多件。

周瘦鹃制作的盆景

其中的上品,多选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树桩。

周瘦鹃所作盆景

有些已经脱皮露骨,有些已经窟窿毕现,刚挖回来时犹如一块枯柴,但是经过周瘦鹃的整形、修剪、栽培后,待到枝干上萌发新芽时甚至开花结果时,令观赏者无不拍手称奇。

周瘦鹃制作的盆景

他的高超技艺在园艺上展露无遗。

周瘦鹃制作的盆景

在谈到制作盆景的心得时,周瘦鹃说:

我的盆栽,一方面出自心裁的创作,一方面是取法乎上,依照古人的名画来做。先后做成的有唐寅的《蕉石图》、沈石田的《鹤听琴图》、夏仲昭的《竹趣图》和《半窗晴翠图》、清王烟容的《新蒲寿石图》等。

善于临摹古画来制作盆景,使周瘦鹃的盆景达到了一种很古典的韵味。

周瘦鹃所作盆景

他本身是文学方面的行家,也懂得绘画艺术,有很深的艺术素养,因此模仿古代名画制作的盆景,无论在色彩、构图、意境方面,都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犹如把平面的古画转变成了立体的画作,具有了生命力。

周瘦鹃制作的盆景

把自然美与创作美融合为一体,不能不说,周瘦鹃的这个“临摹”和创意非常精彩。

周瘦鹃盆景

除了取法于上外,周瘦鹃还善于从生活中取材,在盆景中融入新时代的气息。他先后创作出了《韶山》、《延安宝塔山》、《敬老院里的人》、《劳动人民共乐图》等盆景作品,抒发了他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之情和对新生活的热爱。与他临摹古画制作的盆景一样,这都是他的精心之作。

周瘦鹃盆景的一些样式,选自《盆栽趣味》

周瘦鹃在文艺和园艺上的独特贡献,引起了毛主席、周总理、朱德、陈毅、叶剑英等领导人的关注与关怀。毛主席曾经两次接见他,周总理去苏州视察时,也专程拜访过他的紫兰小筑……

04

周瘦鹃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议。

两次都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9年4月8日,周瘦鹃与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来到怀仁堂前的大草坪,与毛主席等领导人合影。当毛主席经过时,周瘦鹃连忙伸出手说道:“毛主席,我是苏州的周瘦鹃。”毛主席立即停下来说道:“噢,鸳鸯蝴蝶派,我还记得你,还写不写东西呀?写了给我看看好不好?”

周瘦鹃忙说:“好,好,我一定奉上请主席指教。”

这次短暂的对话令周瘦鹃百感交集,他老是想着毛主席的话,怎样把自己写的文章给毛主席看看?鸳鸯蝴蝶派的文章吧,不一定合适。谈园艺盆景的吧,也不知毛主席感不感兴趣。想来想去,他还是学习毛主席诗词的原韵,创作了20多首诗,题名为《学步集》,寄往北京。

周瘦鹃第二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62年4月15日,那天周瘦鹃开完会回到住所,突然一辆轿车开来,工作人员说毛主席要见他。

在一间小会客室里,中国革命的领袖和往日的“言情小说家”相对而坐。毛主席递给他一支香烟,还亲自给他点燃。毛主席问到他写作的情况,周瘦鹃说已经搁笔不写了。毛主席鼓励道:“可以写嘛,风花雪月的文章也可以写嘛。我看过你在上海写的东西,我愿意再看到你写的文章。”

周瘦鹃就文学艺术、园艺盆景等话题与毛主席做着交谈。毛主席说:“你的散文是写得很好的,只要群众喜欢你的文章,那么你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周瘦鹃感动地说:“主席今天这样鼓励我,我一定好好工作。”他又拿出一本修改过的《学步集》递给毛主席:“邯郸学步,丑态百出,不经主席修改,不敢发表。”毛主席一边看一边说:“你是专家,我是业余,要发表就发表嘛!”

周瘦鹃回忆这段经历时说:

这半小时的会见,在我六十八年平凡的生命上,添上了最光荣,最可纪念的一页。

他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05

“紫兰小筑”位于苏州城东双塔附近,一条叫做王长河头的街道西头,占地约四亩。

由于周瘦鹃的园艺盆景声名鹊起,因此前来他宅第参观访问的客人络绎不绝。他有一本“嘉宾题名录”,几年时间里竟然有20本之多。

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妇、朱德和康克清夫妇,以及陈毅、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都过来参观过他的盆景。朱德还送给周瘦鹃一盆雪兰和一盆夏蕙留念。陈毅在参观了他的盆景后留言:“诗人爱美心更美。”叶剑英曾经三次来参观访问,题词曰:“三到苏州三拜访,周园盆景更新妍。”这些留言和题辞,都被周瘦鹃视若珍宝。

周瘦鹃故居

1963年的1月31日,周总理和邓颖超来到他的宅第,游览了他的庭园。在周瘦鹃招待客人的爱莲堂里,促膝长谈了一个多小时。周总理勉励他说:“你的园艺技术全国闻名,要好好管理,精益求精。”又谈到他的文章,“你写的散文也是百花园里一朵花呢!”周瘦鹃听了后十分激动。

几天后,周总理将“1963年1月31日访周瘦老于苏州爱莲堂”的题辞送到了周宅。

周瘦鹃捧读再三,连夜作诗道:

华灯初上日初斜,瑞霭祥云降我家。

自是三生真有幸,蓬门来驻使君车。

表达了他的激动心情。

结语

周瘦鹃是一位老作家,以言情小说名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想到“鸳鸯蝴蝶派”。

他更是一位水平高超的园艺大家。

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关心他的生活和艺术创作。

犹如一棵老树桩一样,他又焕发出新的艺术之花,创作的苏派盆景达到艺术上的另一个高峰。

那时候,园林部门邀请他去传授经验,在苏州,他参与了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古迹的修缮活动,依靠自己的文学和园艺才华,他做出了一个艺术家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春无事为花忙:周瘦鹃与他的“园艺散文”
周瘦鹃的“花卉盆景诗”
毛主席对周总理等人的评价
毛主席最后一次出席大会,已站不起来了,但他坚持微笑到最后
1945年,毛主席发表《沁园春·雪》,周总理为何提出反对?
1974年5月29日深夜,周总理陪同马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