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色音乐家劫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劫夫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众多优秀作品,连同他的名字,已成为共和国及千百万人永生难忘的纪念和永远矗立的丰碑。

劫夫

背着小提琴去延安

1913年,劫夫出生在吉林,那时候他叫李云龙。李家家境还算殷实,劫夫是家里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李家的孩子个个喜爱艺术,尤其长于丹青,劫夫也在很小的时候就对艺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九一八事变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劫夫的命运。由于宣传抗日,鼓动学潮,劫夫上了反动当局的黑名单。为逃避抓捕,他悄悄离开家乡逃到了青岛。

劫夫在青岛生活了三个半年头。几年中,他先后用十余个名字在《青岛日报》副刊上发表漫画、木刻版画和文章,结识了王亚平、艾芜等文化人士,参与进步文化活动。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消息传到青岛,劫夫震动之余,同其他进步人士一道组织了纪念鲁迅的大型追悼会。

劫夫等人的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先后有四人遭到逮捕,劫夫等七人被勒令三日内离开青岛。为了避免被逮捕,劫夫背着自己的小提琴,逃离青岛,准备去延安。

陈明和丁玲执意将他调到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7年5月,劫夫到达延安,在一家成衣铺住了下来。到延安的第二天,他即写信给军委,声明他愿意在延安学习或工作。不久,他进入延安人民剧社。

延安人民剧社的全名为中国工农红军人民剧社,是陕甘宁边区唯一的剧社,受中宣部领导。劫夫的多才多艺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的职务是教员,但是画画、排戏,什么都干。也是从这时起,他开始记小调,填新词,学习写作歌曲。

那把被他带到延安的小提琴成了稀罕的东西,劫夫在晚会上演奏小提琴,很火爆。劫夫还能拉锯条。普普通通的锯条,让他用提琴弓子一拉,竟能发出美妙的声音,闻者无不赞叹劫夫是个能人。

许多延安人由小提琴认识了劫夫,劫夫也因此结识了不少朋友,陈明就是其中一个。不久,西北战地服务团开始筹建,参与筹建工作的陈明第一个就想到了劫夫,他把劫夫推荐给了准备出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一职的丁玲。西北战地服务团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领导和组建的第一个战地服务团,在当时非常重要。

这是劫夫生命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在服务团,他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从一个有正义感的进步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作为一名作曲家,他在这里起步并写下了令后人传唱不衰的著名篇章。

和丁玲在西安

劫夫写标语,绘画,上台唱歌,演奏乐器,演戏,甚至制作乐器,无所不干,成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内美术、音乐、戏剧样样都拿得起的、绝无仅有的多面手。

1938年3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中共中央命令,搭木船横渡黄河,到国民党统治区西安。中央此次派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意图十分明确:用这支能征善战的文艺队伍去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以华北八路军一次又一次胜利的事实,戳穿国民党反动派的所谓日寇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巩固与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著名作家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等以及新加入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导演塞克、音乐家王洛宾等,也随团同赴西安。

西北战地服务团一到西安,立即全面开展工作:举行记者招待会,参加省市三八节纪念会,召开文艺界座谈会,去医院慰问伤员……服务团举办了几场演出,场场爆满,场场掌声雷动,而那时每天都有敌机在空袭。

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一系列工作在西安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西安人民空前热烈的欢迎。当地许多报纸都为他们发消息、撰写文章,有篇文章的题目就叫《“西战团”与人心》。这些是国民党当局始料未及的。

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二次公演过后,国民党通过御用报纸制造舆论,说西北战地服务团犯了错误,书写的标语“穿靴戴帽”有问题,并暗地指使人将西北战地服务团写的标语涂掉。国民党的恶劣行径把西北战地服务团的团员们激怒了,他们和国民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事情的导火索出在宣传标语上,这些标语都是张发组组长劫夫领着写的。冲突发生后,劫夫不声不响,只是每天拎着小桶来到街上,把被人涂掉的标语重新写上。

后来,国民党当局的态度突然变得强硬,一纸通令,命令西北战地服务团限期开赴前线,否则就逮捕负责人。服务团本没想在西安久留,但见国民党如此猖狂,觉得应该留下来压压他们的气焰。丁玲回延安请示汇报,毛泽东亲自批示,同意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意见,并指示西北战地服务团掌握既斗争又团结、“针锋相对,摩而不裂”的方针。

丁玲回到西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迅速调整斗争策略。他们首先改变了标语的落款名称,将“西北战地服务团”改成“西安抗敌后援会”;标语的内容也由原来的自拟改为从国民党公布的《抗战建国纲领》和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选择。这样做,国民党当局自然无话可说。只是那些“穿靴戴帽”的标语照写不误,字体也保持原有特色,那是劫夫发明的粗体勾边大字。

从此,标语无人涂改。于是,劫夫率领美术组全体成员,在数丈高的城墙上方方正正地写了四条团结抗日的大标语,绘制了两幅表现全民抗战消灭日寇的大型壁画。落款不能署西北战地服务团,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每人背上都背一顶大草帽,草帽上写着“西战团”三个大字,等于给自己做活动广告。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劫夫的一首经典作品,至今传唱不衰。它是大型歌剧《星星之火》的选段。歌剧《星星之火》写于1950年初。《星星之火》的创作用的是一种流水作业的方式:大家讨论剧本结构,而后由侣朋执笔撰写剧本(第二幕剧本由劫夫撰写)。剧本出来后交劫夫谱曲,李尼李中艺再为劫夫的曲子配器。

劫夫谱的曲子上口、好听。他写东西的时候,嘴里总是不停地哼哼,没等他写完,张洛(劫夫夫人)就会唱了。张洛担任剧中女主角小凤,她经常半开玩笑地说,她是该剧许多曲子的首唱。

《星星之火》在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演出数百场后停演。《星星之火》是劫夫写作的唯一一部得以面世的大型歌剧,许多当年参与这部歌剧创作、演出及观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对它没能留存下来感到遗憾。只有《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留了下来并传唱至今。事实上,剧中的许多唱段,如《爹妈呀,为什么还不回来》《我是穷苦的小姑娘》《跑交通》《兄妹对唱》《穿过密密的青松林》等,不仅在当时受到群众的欢迎,有的还被编入了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

劫夫就像“永远年轻的革命人”,从没停止自己对音乐的写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作曲家都尝试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其中,最活跃、成绩最突出的就是劫夫。

劫夫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始于1958年。那年,他谱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菩萨蛮·黄鹤楼》等。之后的十数年间,他先后把公开发表的三十七首毛泽东诗词全部谱了曲。这些歌曲一问世,便唱响全国。后来因劫夫在“文革”中有“问题”,这些歌曲遭到禁唱。近年,许多学者开始重新认识、评估这些诗词歌曲的价值。

每次写作前,劫夫总要让张洛帮他查找有关资料,包括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唐诗宋词中格律的特点等,而后反复诵读诗词原作,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寻找创作灵感。为写《卜算子·咏梅》,他画了一百幅梅花;为写《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他连续数日扛着扫帚,昂首挺胸地在自己的房间里走来走去。作品写出后,他不轻易出手,总是见谁就唱给谁听,然后反复修改。有时,歌曲稿子已经寄出,他还要一改再改。

歌唱家张映哲记得,“文革”刚开始时,一次外事活动演出,“三军”凑了一台节目。节目审查第一次没通过,第二次好一点。这时,周总理来审查,问怎么不唱《蝶恋花》,当时已是夜里12点多,周总理访问朝鲜刚刚回来。张映哲就唱了《蝶恋花》,总理听后非常激动。后来,“三军”集训,周总理指示:一定要有劫夫的主席诗词歌曲。一天,总理看完演出后说:我看劫夫没什么问题,他的曲子感人,理解主席思想是很准确的。张映哲还给毛泽东唱过劫夫谱曲的《送瘟神》《沁园春·雪》《蝶恋花》,毛主席听后很满意。

永远的旋律

战争年代,劫夫曾担任我军尖兵剧社社长和第四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担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文革”中,劫夫受到批判,尔后被中央保了下来。1971年10月20日,受林彪事件牵连,劫夫被关进“学习班”。1976年12月,他突发心脏病去世。劫夫去世后,辽宁省及沈阳市有关部门对他做出如下结论:李劫夫积极投靠林彪反革命集团,问题性质很严重,但考虑到其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定为严重政治错误,并因其已死,对其处分问题不可再提及。

自劫夫进入“学习班”,他的歌曲就被停播、停唱。“结论”做出后,这种状况又持续了整整十年,劫夫的歌曲在中国乐坛彻底消失。

1981年7月,在“第四届长春音乐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吕骥对劫夫做出新的评价。他说:“劫夫同志写的那些好歌可以唱,今后应该继续唱。他生前的后期有过错误,但他写了不少好歌,有的可以说是我们音乐创作的珍品。”从此,劫夫的歌曲解冻了,他的名字也开始出现在音乐杂志上,他用自己的作品突出了命运的重围。

1992年底,“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系列活动组委会致函张洛:劫夫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被列为20世纪中国音乐的一百二十四部经典作品之一。

1993年,“文革”后的第一部劫夫歌曲集出版。

1994年,劫夫的骨灰安放仪式在沈阳举行。《人民日报》刊载新华社记者署名文章《深深的怀念》,文中写道:劫夫是本世纪中国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众多优秀作品,连同他的名字,都已成为共和国以及千百万人永生难忘的纪念和永远矗立的丰碑。

1999年,在首都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年阅兵式上,展示20世纪60年代建设成果的方队伴随着《我们走在大路上》的雄壮乐曲,昂首通过天安门。

2011年10月和11月,美国旧金山、休斯敦两地的华人社团隆重举办了纪念音乐家劫夫的活动,表达对劫夫及其作品的热爱。

(原文《天才与悲情:红色音乐家劫夫的传奇》刊于《名人传记》2012年第4期 文/霍长和)

责编王苑 责校张静祎

排版王苑 审核杨彦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龙潭后三杰:翩翩佳公子 原是赤心人
建国后,熊向晖随周恩来工作,女儿好奇地问:就没想过跟着胡宗南
漫谈 | 音乐家兼漫画家李劫夫
胡宗南大兵进攻延安,周恩来10年前的情报布局,救了延安的党中央
2001年,朱镕基看了央视一档节目后,立即赶往医院看望特工熊向晖
原创 1949年,张治中在中南海瞥见熊向晖,目瞪口呆:老弟你何时起义的<div></div><div> 2023-01-02 19:30</div>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