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胶片电影时代结束: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十月关闭

成立于1957年的上海电影技术厂迄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隶属上影集团,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也曾是中国年产量较高的影片技术加工基地,其中负责胶片生产的洗印部门,是这个厂的核心生产部门。

如今,技术厂传来消息,将于10月底前关闭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

上海电影技术厂

生产线从鼎盛到关闭

不过十几年

本次上影技术厂将要关闭的就是原来厂里做胶片工作的核心部门洗印公司。在上海电影技术厂现任厂长陈冠平的介绍中,洗印公司最辉煌的时代是从中国电影真正开始市场化之后开始的。

随着胶片电影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洗印公司的产量也不断提升。公司最辉煌的年代,也就是2002-2010年之间,车间曾达到过八条生产线全开以及上百名工人的盛况。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臻成熟,胶片时代极盛之后的衰退如迅雷般猛烈,2012年是一条分水岭,在此之后胶片业务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从生产线停产过半到如今的全线关闭,也仅仅才过去4年。

电影胶片

记者询问生产线关闭后设备和工人去留的问题,陈冠平表示,“设备应该就留个两三台,但是厂里要给这些为生产线奉献了整个青春的工人一个体面的结局,他们从20岁左右就到这来,都在这工作了三四十年,见证了技术厂的成长,我们很感激他们,一定要让他们体面光荣地走出这个厂。”

随后记者在车间也看到了将要停用的洗印设备,被告知“虽然这些机器能保存下来,但是长时间冲印胶片,里面残存了很多化学药物,一旦停下来,不出几个月就会失去生产功能,也就没有冲印的能力了。”

2016年9月20日,上海电影技术厂,59岁的工人钱顺安正在最后一条胶片生产线上工作

在冲印车间,记者见到依然在这条最后的生产线上工作的60岁老工人钱顺安,他从年轻时在技校学了技术就来到这里,已经工作了近39年。忆起当年的鼎盛时期依然有些小激动,“大概2009年的时候订单非常多,我们周六周日也不休息,连续地三班倒,甚至一天工作12小时,还是根本忙不过来,这里也是热闹得不得了。”

在问到老人生产线现在的情况时,钱顺安也十分感慨,“现在这条生产线就剩三个人了,生产的也不是电影,就是一些民营公司送来的玩具幻灯片订单,等过几天这里的库存胶片用完了,我们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图/网络

最后的胶片电影

《长江图》

不久前上映的电影《长江图》的导演杨超也许是眼下对于胶片拍摄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当胶片细腻呈现长江上氤氲的雾气,随着水波散发出关于生命和历史的拷问时,这部电影也被冠上“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落寞定语。

《长江图》或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

3500万元,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称得上是“耗费巨资”,而这些钱,都与胶片脱不了干系。由于拍胶片的时候,是看不到最终效果的,只有很模糊的模拟成像的影影绰绰的影子,导演只能看大概的构图和表演,因此现场的一切工作结果都是未知的。

“和最终4k的成片比,现场看到的大概只有1%的效果,这种未知感带来导演、摄影和全组人巨大的期待,有一种把工作成果交给老天爷的感觉,有种仪式感。”杨超说。

《长江图》拍摄现场

除了拍摄,送样片、初剪的工作也更为周折。杨超告诉记者,拍摄过程中,每拍完一卷,换片员要把片子换下来。“换片员会用一个只开了两个小口的暗袋把机器套住,全凭手感把片子从机器上取下来,装进一个金属密封的盒子,再用胶带封住。全程不能有一点透光。每次换片,换片员手上都承担了全组人的工作成果。”

拍完的“熟片”就存到船上的一个大冰箱里。存到两个大行李箱的量时,送片员就会带着行李箱下船,搭乘最快的交通工具去机场,再买最早的飞机回北京。两个行李箱就是他能携带的最大量。

《长江图》拍摄现场

用胶片电影摄影师李屏宾的话说,胶片更接近于创作,因为有一部分完全交付给未知的命运了。

胶片退出历史舞台

但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

如果今天开始拍《长江图》,恐怕杨超和李屏宾也不会选择胶片。“今天的数字已经完全可以实现胶片的效果,但在2012年的时候,胶片所能呈现的明暗过渡的层次,它的敏感度,还是数字所达不到的。”对于老工艺和传统消失,杨超说,“会有一点情感上的怀念,但谈不上伤感。数字已经完全可以达到胶片的质感。胶片介质的消失是健康、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杨超认为,胶片虽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胶片的美学不会消失,那种多层次、复合的,缓慢变化的质感,这种美学的观念会在数字的自由度中继续保留下来。数字带来的自由度并不会伤害美学,对于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创作者,数字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而胶片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成像方面,胶片能够更加细腻真实地体现被摄场景的细节和氛围。目前关于胶片,除了人们最常提及的颗粒感属性之外,现在依旧凌驾于数码之上的几个属性包括:宽容度、随机像素、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胶片仍要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

2016年9月20日,上海电影技术厂,修复底片师胡玉娥正在检查底片

拥有这些优势的胶片虽然在快速发展的国内电影市场因为其不便性已经逐渐销声匿迹,但是在已经成熟的国外电影市场仍有一处江湖。

来源|东方早报责编|宋昀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内地最后一部胶片电影”《长江图》的故事
电影 ▎这个关于长江、货船、女人与诗的电影,或成为中国胶片电影的绝唱···
专访《长江图》导演杨超:全方位诠释影片细节
《长江图》也是长江途,李屏宾还是李屏宾
把影像建立在诗学时空之上 ———从《长江图》与《路边野餐》看国产艺术电影的语言
关于《长江图》创作的种种深度幕后丨专访导演杨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