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宫一号完成105天密室生存(图)


2014年05月21日 07:37:19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1

  昨天(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神秘的“月宫一号”缓缓开启舱门,谢倍珍、董琛、王敏娟三人微笑着走出“月宫”,手里还拿着亲手种植的四季豆和胡萝卜。刚刚结束105天“密室生存”的他们,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

  随后,北航宣布,我国首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试验系统及其实验装置“月宫一号”研制成功,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这一技术为宇航员在太空长期生存奠定基础。

  探秘“月宫”

  百平方米“月宫”

  每日运行费用近一两万元

  北航新主楼西侧,有一排蓝顶白墙的房子,房子里就是神秘的“月宫一号”。

  据介绍,“月宫一号”分两期建设,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达160平方米,总体积500立方米。记者眼前的“月宫一号”舱顶部为椭圆形,下部为长方形,看上去像大型油罐车,这只是一期工程。

  “月宫”一期去年10月建成,包括一个综合舱和一个植物舱,面积达102平方米,总体积约300立方米。综合舱面积达42平方米,设置有居住间、饮食交流间、洗漱间、废物处理间;植物舱共60平方米,可进行三层立体栽培,种植面积达69平方米。植物舱被分隔为两个植物间,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生长需要独立控制环境条件。

  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首席科学家刘红带领的26人团队负责“月宫一号”的理论、技术研究以及舱室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等。据刘红透露,“月宫一号”项目已耗时10年,投入近两千万元,其中建立“月宫一号”一期花费1000多万元,每天运行费用约一两万元。

  “月宫”零排放

  水气食物循环再生

  宇航员在太空生存,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此前人类进入太空,多从地球上携带生存物资,但若想在月球、火星甚至更远的天体上长期生存,食物、水等物资的携带和储存将变得昂贵而艰难。于是,科学家设想构建类似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简称BLSS)”,解决人类在宇宙中生存的难题。

  “月宫一号”中就有这样的“生物圈”,不仅氧气、水和食物循环再生,志愿者们的排泄物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也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三位志愿者在植物舱共种植21种植物,包括小麦、大豆等5种粮食作物,胡萝卜、豇豆等15种蔬菜,另外还有草莓。这些植物不仅提供三人的“口粮”,还是三人的“呼吸树”“水之源”。

  例如人、动物和废物处理产生的富二氧化碳空气经净化后,从综合舱送达植物舱,供植物光合作用;而植物舱产生的富氧空气经空气净化后,送到综合舱,供人和动物呼吸,并提供废物处理所需的氧气。

  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冷凝水被净化后,由系统补充微量元素,为志愿者提供生活用水。据刘红透露,目前舱内每天可以回收300升冷凝水,三名志愿者一天用水只需75升,富余较多。

  此外,秸秆、粪便、食物残渣等废物经生物技术处理后,变成“类土壤基质”肥料,用于植物种植。一部分冷凝水与净化后的生活废水和尿液也用于植物栽培。

  “月宫”生活

  一日三餐多面食

  吃虫补充蛋白质

  今年2月3日,谢倍珍、董琛、王敏娟走进“月宫”,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

  北航博士生王敏娟性格活泼,她是“月宫”中的大厨。“月宫”种有小麦,一日三餐多面食。小麦成熟后,经磨麦机加工变成面粉,王敏娟制作出美味的全麦面包、馒头、包子、饺子等食品。为了保持舱内空气干净清洁,王敏娟做菜少油少烟,比如凉拌黄瓜、毛豆拌牛肉等。

  谢倍珍是北航讲师,她负责饲养一种昆虫——黄粉虫。这也是一种食物,可以帮助志愿者补充动物蛋白。黄粉虫能长到2.5厘米,油炸后如薯条般美味,磨碎夹在面包里也相当可口。

  董琛也是北航的博士生,他主要负责照料植物。

  记录“植物”日记

  看“舌尖”解馋

  “月宫”中的一天从7时30分开始。吃完早餐,谢倍珍处理尿液、回收冷凝水,董琛为植物灌溉营养液;中午12时吃饭,午休一个小时;下午,董琛负责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王敏娟照料植物,谢倍珍则继续收集尿液等,并饲养黄粉虫。晚上则是娱乐健身时间,志愿者们可以上网、打电话、看书,或者是骑车、玩哑铃。喜好美食的王敏娟每周还要坚持看《舌尖上的中国2》,结束“密室生存”后,她最想去吃一顿火锅。

  每天,志愿者们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完成科研任务,例如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微生物、水质等各种数据,以供后续分析。

  “舱内很干净,都没有PM2.5。”王敏娟打趣道。由于舱内少菌环境,志愿者出舱后需要立即戴上口罩,以免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他们还需要到医院进行全面体检。

月宫”展望

  多项创新领衔美俄

  据研究人员统计,在本次长期多人高闭合度集成试验中,“月宫一号”试验系统的总闭合度达到了97%,系统内氧气和水100%循环再生,55%的食物也是再生而成。

  刘红透露,与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已建成的系统相比,“月宫一号”更为先进,创新之处包括引入黄粉虫,能产生动物蛋白;植物更多;在尿液中除回收水外还回收氮素,用作植物栽培;舱内光源更加优化,通过调节LED灯的光色组合,使得光的效率更高等等。

  据刘红介绍,本次试验确立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构建方法,初步建立共生植物优化配置与动植物高效培养技术,以及废物的高效循环利用等技术。此外,研究人员还发明了新的气体平衡调控方法,并发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对植物暗呼吸、光合作用以及人呼吸的影响量化规律,明确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系统中多项关键技术,例如智能化光环境控制技术、高效立体多层栽培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等经转化后,应用前景广阔。

  2016年四人密室生存

  志愿者出舱,“月宫一号”的试验并未结束。6月1日,“月宫”清舱,开展7天的密闭无人试验,以观测舱内的气体状况。

  依据刘红的计划,今年下半年开展“月宫一号”二期工程,除升级已有系统外,还要再建密闭舱,预计2016年将开展更高闭合度、更长时间的4人“密室生存”试验,为下一步进入太空试验做准备。

  昨天上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三名志愿者在“月宫一号”植物舱内向外界挥手致意。 记者 和冠欣摄

  “月宫”问答

  1、如何选择植物?

  刘红:植物必须有营养、比较容易种植、生长周期较短。此外,密闭舱空间有限,植物的个头儿要比较小,最好不需要光周期,这样无论白天夜晚都能生长。

  2、为何试验进行105天?

  刘红:“月宫一号”内分批次分时间种植了很多植物。考虑到生物试验的重复性,将时间定为105天,在此期间,小麦可以收15批,空气可以完全循环三次。

  3、“月宫”如何应用?

  刘红:在飞往月球、火星等天体的飞船上,或是在这些天体上建立基地,就可以搭载“月宫”,构建类似地球生物圈的小型生态系统,供人类长期生存。

  记者 任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个年轻人“月宫”居住200天,破世界纪录!
刚刚,《新闻联播》报道, 北航再创世界纪录 | 人类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北航“月宫365”创世界新纪录,志愿者揭秘空中“桃花源”
北航“月宫365”实验再换班 舱内驻留200天创世界纪录
"月宫一号"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科学试验
北航“月宫365”计划启动 开始多人365天密闭实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