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耳顺
编辑词条
B 添加义项 ?
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耳顺
外文名称
Pleasing to the ear
六十岁的代称
耳顺
六十岁也可称
“花甲”、“杖乡”
目录1概述
2出处
3相关语录
折叠编辑本段概述
60耳顺
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折叠编辑本段出处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6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语录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最早的解释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其说同郑玄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
清焦循《论语补疏》曰:"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以舜之察迩言具体事例说孔子此句。舜帝能明了浅近的言辞中所蕴涵的深义。所谓善与人同,说的是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求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甚至十分错误的说法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这样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有的学者很看重自己所学,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听到他人的言论,既不能善与人同,又不能择其善而扬之,更不能见其错误而隐蔽之就会逆耳违心,听不进去。而圣人所持的道理,是普遍性的规则,要一以贯之,无论什么话都能听进去,隐恶扬善,晓畅通贯,这就是耳顺。焦循这样解释,自然与郑玄所说不同。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焦此义与郑异,亦通。"我以为是为知言。
词条标签: 词语 语文 词汇 古汉语 年龄段称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今解: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语的力量有多恐怖
岁末再谈“耳顺”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追随夫子去修身(2一4一5,讲于2021年3月20日)
论语13.23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
【讲述】正气存内(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