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中国版画的卓绝天才--《古元木刻选集》抗战宣传
userphoto

2022.07.22 广东

关注
藏品介绍
《古元木刻选集》是木版画集。古元作。1949年4月东北画报出版社出版,一版一印,印数3000册。画集选自作者1940-1949年九年间创作的木刻作品二十八件。以清晰明朗、简洁朴实的手法描绘西北解放区的人民生活和八路军与人民的鱼水情,如《运草》、《选民登记》、《人民的刘志丹》以及《焚毁旧契》、《减租会》等。画册反映出作者从早期受欧洲版画影响的表现手法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传统技法的转变,创造出独特的富有中国民族气派的风格。
古元简介
古元(1919--1996),字帝源,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广东人,擅水粉、水彩、版画。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1919年,古元出生于香山县唐家湾镇那洲村,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唐家湾镇人杰地灵,民国政府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都生长于兹。1937年7月卢沟桥战火燃起,日寇的魔爪伸向中国,广州也遭日机的空袭,古元被迫停学回到家乡,在一所小学校担任代课教师。空闲时同弟弟古文胜带着干粮和画具步行到唐家前环、共乐园、龙谭叠石等名胜作水彩画写生。这里的村舍、山峦、溪流、海湾、渔帆、海岛等大自然景物,实在太美丽了,他借景抒情,画出一幅幅诗一般优美的图画,从上午画到太阳下山。他说:“我对山川风物很喜爱,尤其喜欢带有劳动人民乡土气息的景色。我常常带着画具到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寻找自然界和生活的美,通过风景画表达我内心的情意。”然而,他又感叹美丽河山就要被豺狼蹂躏。他于是在教课之余绘制一些日寇暴行的宣传画,张贴在家乡的街头上,这是他首次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他又积极参加来村里的一支抗日救亡宣传队,担任美术宣传工作。后来又结识宣传队成员谭福鑫(解放后首任中山县委书记,后改名谭桂明)和杨维学,在他们的影响下,于1938年夏天,到广州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奔赴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日军从唐家前环和香洲环登陆,珠海地区全部失陷。由于爆发太平洋战争,古万建被中断侨汇,经济无援,家乡闹饥荒,他夫妇二人和子女古素然、古罗结、古文伦因饿病而相继去世。古元知道后万分悲痛,对日寇的入侵更加切齿痛恨!他深切关怀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画笔作武器,深入农村和战地生活,用木刻创作出有时代感召力的《运草》、《减租会》、《离婚诉》、《练兵》、《部队秋收》、《哥哥的假期》、《人民子弟兵》、《拥护咱们老百姓的军队》和后来的《人桥》等名作。人物写意传神,撼动人心,引起全国的强烈反响。他在绘人物画的同时,不忘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认为“欣赏风光性作品不但有美的享受,还可唤起人们对国家土地、自然环境的热爱,即使敌人侵犯,也要誓死保护。”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古元的艺术作品,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地位,他是从生活出发,吸取题材,然后用艺术手法表达思想感情。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辛勤的蜜蜂,“从人民生活的泉水中酿造出精神的甜蜜”。古元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出现,成为在中国新兴版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突破。
古元晚年对故乡仍一往情深,历岁弥浓,他的山水笔墨最早是家乡滋养的。1983年,他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进入故居,见到放在神龛里父母亲的肖像因年久模糊了,就重新素描两幅画像,以表哀思。他很怀旧,望见祖屋前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的一棵老榕树,即景生情,花了很多心血去构思,画出一张很大幅的榕图,名为《榕树下》,表达故乡是他的根。他在临终前仍不忘家乡,嘱咐家人把他大部分作品捐献给家乡人民。珠海政府在山场村石溪建成古元版画艺术纪念馆,让古元的版画重放异彩。而今古元故居已完全修复,现已免费对外开放。
古元的版画历程
1919年7月,古元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的一个巴拿马归侨家庭。童年就喜欢画画,最初向庙宇壁画学习画人物、动物和山水等。8岁上学,后考入广州省第一中学,在业余时间进行水彩写生,并与同学切磋学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广州遭遇到侵袭,古元没有同学校师生一同疏散至乡村,而是选择回到家乡在一所小学任代课教师,在这里他第一次发挥自己的兴趣,拿起画笔绘制救亡宣传画。
1938年,年仅19岁的古元,被广州《救亡日报》刊载的延安办学情况的报道所吸引,主动要求前往延安学习。后来他回忆:“一到陕北革命根据地,非常鲜明突出地感到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多年的梦想在那里实现了。虽然物质生活很艰苦,但上下级之间、军民之间、同志之间关系平等融洽。人们对劳动和生活充满感情、希望和信心。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到达延安后,他在陕北公学接受了三个月的革命理论学习后,正式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木刻版画。
1940年,从鲁迅艺术学院毕业的古元和几个文学系毕业的学生一同前往延安县碾庄乡工作。在这里,古元利用工作之余,为乡亲们绘制识字画片,用山上特产的酸枣刺把图片钉在窑洞前,让乡亲们欣赏学习,这是古元的作品第一次展出。“古元是从窑洞中走出来的。”
在碾庄,古元“看到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如同见到很多优美的图画一样”。在跟乡亲们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乡亲们喜欢将他分送的一些特定的画片粘贴上墙,并反复欣赏,他开始了解乡亲们对于家禽的喜好,并刻下了作品《牛群》《羊群》等。这是他第一次领悟到了绘画的真谛——“为什么作画和怎么作画”,也由此开启了他的人民艺术家之路。根据乡亲们的日常生活,古元创作了《入仓》《读报的妇女》《离婚诉》(一)等木刻作品。不仅如此,他每完成一张画就拓印多张并分送给乡亲们。他从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中,积极修正自己的创作技法。一次乡亲们对他的作品《离婚诉》表现内容肯定的同时,指出:“为啥脸孔一片黑一片白,长了那么多黑道道?”为此他重新刻了一张《离婚诉》(二)。“大致以1942年为分界点,我们发现古元之前的木刻以黑调为主。”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曾在研究古元画展时明确指出,1942年古元版画发生了明显变化,“黑古元”变成了“白古元”。前后两次创作的《离婚诉》是古元风格变化的典型代表,在1943年古元新创作的《离婚诉》(二)中,原来“黑乎乎的阴阳脸”几乎被刻刀刻成了白色,仅保留了画面主体人物服饰的黑色块。1943年创作的《减租会》,以及第二次刻印的版画《哥哥的假期》采用了同样的创作方式,并成为了古元木刻版画的经典作品。
为什么作画——“如果没有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就会对很多生活不感兴趣。也许有兴趣,但可能不在人民群众方面。”古元说,“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怎么作画——“我联想起我国的传统绘画和民间年画以及书籍插图,这些都是我国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应从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离开碾庄后,古元的创作开始从中国传统的剪纸、年画以及书籍插图中汲取养分,为他的版画带来了新面貌,同时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从此次展出的《合作社》《识一千字》等作品中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画苑57——版画家古元
艺术家:古元作品
延安红色木刻 铭刻峥嵘岁月
木刻版画美术作品选集
【精品图荟】水彩艺术的魅力之古元水彩赏析
古元木刻版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