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令人惊异的地下“万里长城”


    ——西行漫记系列之十



      尽管这次新疆之旅有诸多的收获,但让我最为惊异的还是吐鲁番的坎儿井。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绿洲的存在。

      吐鲁番是世界上有名的“火州”,一年中摄氏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可达数十天,这里年平均降水量几乎为零(不到2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2000多毫米,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据导游讲,八月下旬已是吐鲁番不太热的季节,但我们在火焰山下的一支大型温度计上看到,那天的地表温度为摄氏68度。导游说她在这里看到的最高温度为摄氏86度。而当地人告诉她,这地表温度有过94度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坎儿井源源不断地供给地下水,这里能否有人可以生存也是可想而知的。

      坎儿井由暗渠、明渠和竖井构成。暗渠是用来截取地下水并将水流引出地面的输水通道。暗渠一般高1.5米左右,宽0.7米左右,从高往低形成的地下渠,一般长度在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而明渠是暗渠将地下水引出地面后,形成的渠。竖井则像普通井一样,是从地上挖下去,数米到几十米不等。越往水源的上游,竖井越深,在地表每隔十几米或几十米就挖一口竖井,与地下的暗渠相连,它的主要作用是把挖掘和维修暗渠的沙土取到地面上来,并有通风、采光的作用。中上游的竖井还有深入到地下含水层,截引地下水,使水流入暗渠之功用。据导游介绍,吐鲁番坎儿井的总长度加起来有5000多公里,相当于万里长城的长度了。

      对于坎儿井为什么只在吐鲁番独有,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认为这是吐鲁番的地理环境所成就的。吐鲁番盆地是中国的最低点,距吐鲁番市中心以南50公里的艾丁湖,低于海面154米,是仅次于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四面环山,山上的降雪和降雨大部分形成了冰川,气温高的时候,冰川融化,流向戈壁砾石带后迅速下渗,于是便在盆地边缘形成了潜水带。吐鲁番戈壁滩下的沙砾石是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硬,人们在地下挖坎儿井不易坍塌。

      用曾经时兴的话来说,“坎儿井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一大成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坎儿井是什么年代、由什么人挖掘的?却是一个历史之谜。

      当然,坎儿井并非中国独有,在伊朗、伊拉克、阿富汗、西班牙以及墨西哥、秘鲁、智利等国也都有它的身影,但也大都缺少形成时间和来源的记载。目前争论最大的就是吐鲁番坎儿井的来源和挖掘年代。

      在诸多来源的说法中,我最倾向于是“由西汉在新疆屯田的将士创始”之说。我国清末民初著名的历史学家王国维有一篇《西域井渠考》,提出新疆的坎儿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出现,依据是《史记·河渠书》中曾记载,汉武帝刘彻命令士卒万余人,引洛水到商颜山下,因渠岸经常崩塌,于是凿竖井,使“井下相通行水”。工程完工后,通过井下暗渠流到了商颜,使十多里的地域范围内,得到了灌溉之利。这条两千多年前出现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井渠,被称为“龙首渠”,其凿井穿渠的方法,明显具有坎儿井的挖掘特点。并且在汉代,曾有大批的将士到新疆屯田,而在吐鲁番的老百姓中,不论哪个民族的掏挖坎儿井的工具和作业方式,都沿用了汉语词汇,如挖土用的工具称“镢头”,提土用的工具称“辘轳”,支撑竖井、暗渠的木板称“棚板”、“架子”等。

      不论坎儿井来源如何,也不管它形成于那个年代,当你从烈日炎炎的地面走进地下感受到坎儿井中的习习凉风,看到那清彻见底的暗渠时,你就不能不惊异于古人在当时那种原始状态下,负出的艰苦努力和耐心,更惊叹于他们造福后代的崇高智慧和远大理想。

      今天,我们已失去了这种勇气和耐心。许多为了政绩和金钱的官员已成了疯子,他们不择手段地强制折迁,毫无顾忌地招来严重污染企业,他们目光短浅,只想着自己在任时大捞一把或为自己的升迁创造几个亮点,然后再移居国外。

      这种人,一定会受到后人的咀咒。


【写作时间】201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下第一井--坎儿井
中国又一超级工程,与万里长城齐名,比黄河还要长!
中国古代比万里长城和大运河还要伟大的工程, 至今仍发挥巨大作用
坎儿井背景资料
与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儿井
中国最长的地下河—新疆坎儿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