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虚拟产业园的发展与挑战

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这是继2020年7月国家十三部委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两年之后,我国再次将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提升到新高度。在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的当下,虚拟产业园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的新业态,对于实现产业供需调配、推动数字供应链信息共享有重要意义。

一、虚拟产业园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虚拟产业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企业集群或网商集群,早期以发展电子商务为主,后来扩展到其他跨区域的虚拟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建设虚拟产业园契合了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主旨,摒弃了对土地和资源的过分依赖,是传统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创新发展的典范。

虚拟产业园的典型特征是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指向的是一种虚拟产业生态,体现了一种“云”思想。传统产业集群由于地域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属性往往表现出单一的特征,虚拟产业园区实际上是把更多的产业属性和更大范围的空间类型纳入到园区范畴,企业无需集中在相邻的地理范围内,不用入驻指定地理区域生产经营,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结,便可组成一个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虚拟产业园实现了“地域更分散,产业更集聚”的目的,是我国城市产业创新格局由“点状分布”转向“全域覆盖”的产物。

虚拟产业园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虚拟”集聚的资源与当地产业发生关联、对当地赋能,最终以个体做大做强带动产业的全面升级。产业资源通过虚拟化聚集,更易实现产业上下游的连接畅通,虚拟产业园既充当产业资源汇聚赋能的平台,也强调对线上入园企业和各类主体的管理和服务。选择入驻虚拟产业园的企业多为初创企业或小微企业,这些企业往往资金有限,希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法律、人力、财务、营销等专业服务,部分企业因为行业特性还会衍生出不少个性化的需求,虚拟产业园能够将具有相似需求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共同与服务商进行洽谈,从而帮助企业获得议价权,节省成本。

二、虚拟产业园对中小微企业的意义

和传统产业园相比,虚拟产业园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降低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交通压力,对于传统产业园区挖掘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优选择。

虚拟产业园有利于充分挖掘企业间协同放大效应。首先,虚拟产业园可以整合原本分散在不同地区的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单一产业上下游的有机联动以及产业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全国各地具有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内在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形成虚拟空间集聚,实现企业间订单、产能、渠道等多方面共享,促进资源的有效协同。这样不仅消除了各地同质化竞争的藩篱,而且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

其次,小微企业通过集群注册的方式入驻虚拟产业园后,一是可以享受大城市创新资源、园区提供的低成本服务以及优惠政策,二是有利于创造跨区域协作的虚拟创新环境,虚拟产业园通过产业工序的调配和精准对接,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创新效率,以虚拟产业园为平台,还可以衍生出其他的数字服务,如数字货运、大数据招商、数字贸易等。

最后,虚拟产业园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业园区土地资源紧张、亩均产出低的痛点。虚拟产业园提倡网络注册、无界办公,对园区空间载体的依赖程度非常小,能够避免传统园区重资产开发模式的弊端,大幅减少前期投资、场地建设等成本,为建设绿色园区、智慧园区增砖加瓦。

三、虚拟产业园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2013年之前的虚拟产业园建设,主要可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成立虚拟平台,以资金、土地等为切入点,利用网络等把众多技术平台和相关产业联结起来,引入中介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形成不同地理区域的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企业等结合的虚拟集群,目的为当地提供异地人才科技支撑,但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上都是落地的。另一种则是虚拟生态工业园,是将虚拟生态工业园作为主体园区的一种辅助手段,目的为园区提供补充和提升作用,园区内的企业主要由与核心园区有关的生态企业构成,是作为资源一体化利用的一种方式。

上述两种模式下的虚拟产业园都没有将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强调的重点。在2013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纯线上的虚拟产业园模式开始试行。国内早期的虚拟产业园主要集中在四川、江苏、福建等地,以电商产业为主。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全国涌现出很多有价值的案例,其产业方向也向软件开发、大数据、自媒体等多个领域拓展。

浙江乌镇虚拟产业园联合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成本更低的云服务,入驻企业能够以市面上8折左右的价格获取专业的云服务,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截至2019年底,园区入驻互联网服务、软件服务、电商、文创、自媒体、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企业372家,注册工作室86家,累计实现纳税超过1180万元。临沂高新区依托龙湖软件园打造“云”上软件园,吸引了91家来自北京、济南等地的信息技术、软件外包企业入驻。龙湖软件园自主研发了以龙软科创数字服务平台为基础的龙软云园区大脑,通过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视频会议等技术手段,为虚拟入驻企业链接社会生产所需资源,让政企银校各类资源能跨地域合作,实现互联共享。成都高新区2014年建设了西南首家网商虚拟产业园——成都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在园区内试行企业集群注册,探索“一址多照”的住所登记模式。目前在该产业园进行集群注册地址托管服务的企业已超过3500家。通过集群注册,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改变了传统的创业模式,激发了创新创业的市场活力。

四、虚拟产业园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业态,虚拟产业园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我国虚拟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在盈利模式、园区招商、运营服务方面都还在不断探索,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发展模式。一方面,许多虚拟产业园是由政府和企业合作打造的,对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主要依靠相关收费和返税政策,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另一方面,虚拟产业园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云平台、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和架构完善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有较高的门槛。

作为一种创新性产业集聚模式,虚拟产业园对城市中心区域的意义巨大,是有效解决土地要素瓶颈化、防止产业空心化的重要模式。当前,虚拟产业园的发展有三个要点。一是加快虚拟产业园数字化基础设施部署以及信息体系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应用能力,推动企业“上云”。二是完善虚拟产业园“管委会+运营商”的管理机制。虚拟产业园由于没有行政边界的限制,其中各类主体和资源分散,跨区监管、跨区服务将非常普遍,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运营管理能力的市场化主体,构建市场化的投入和盈利模式。三是完善虚拟产业园的云服务体系,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推动跨区域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虚拟产业园企业的黏性。虚拟产业园在打破物理边界和行政边界的同时,也应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惯性思维,在发展中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更多依靠企业、社会组织来推动,构建各类主体参与的多方协同治理体系,及时修订完善监管政策制度,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留足空间。相信未来虚拟产业园的发展会向着标准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深入,成为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业态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者简介

THE AUTHOR

李淑怡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战略规划、创新政策、体制机制改革等。曾参与广州、洛阳、柳州、宜昌等多地国家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规划、绿色发展规划、创新发展指数等项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拟产业园:中小企业或许更加期待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之虚拟产业集群的发展与思考——实施数字经济新业态培育行动,支持数字供应链建设快速...
【政策动态】浙江:加快培育共享制造新模式新业态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策略分析
2023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题(湖南省市卷)(网友回忆版)
虚拟产业园:不“虚”的新业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