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最早介绍红军长征的人?此人身居高位化名写书,50年后才解密

前言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根据地,经过四个月的采访之后,他搜集了大量关于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一本书,取名为《西行漫记》(也叫《红星照耀中国》)。

这本书于1937年10月在伦敦出版之后,立即轰动一时,成为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书籍。

截止到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认为,斯诺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人。其实不是。

斯诺

早在《西行漫记》问世前,就已经有一本书,详细地描述了长征的情景。

这本书名叫《随军西行见闻录》,作者笔名“廉臣”,自称是一名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被迫跟随红军进行长征。

《随军西行见闻录》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连破国军四道封锁线、抢渡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勇夺泸定桥等主要战役,是一篇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该书于1936年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后,很快便被传回国内,曾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流传。

按时间来算,它比斯诺的《西行漫记》还要早1年问世,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本讲述长征故事的书。

奇怪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军西行见闻录》作者的真实身份并不为人所知。

“廉臣”究竟是谁?恐怕很少有人能猜得到。

1936年3月,在巴黎《全民月刊》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的第一页。

1

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廉臣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我本来是南京国民党政府59军的一名军医,在黄陂战役中,被赤军俘虏。

被俘之后,我本以为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可能了,谁知他们缺少医生,让我在赤军医院中任职,还说我之前在59军中拿多少酬劳,他们也给我同样的,每个月还给我60元安家费。

赤军倒还挺讲信用,家母回信称,每月都收到了安家费。

此后,我就跟随赤军四处奔波,有时被调到石城县的赤军医院,有时被调回瑞金卫生部。

廉臣还介绍了红军领导人的形象:

毛泽东经常穿着灰布衣裳、擅长写词,好似一介书生,我为他看病时,他的态度非常谦和;

朱德一看就是个武人,将近50多岁的年纪,常年穿着一身灰布军装,得了疟疾也不忘工作,我为他诊病时,看见他仍然拿着笔在批阅军报,见到我之后才放下笔,言谈之中和和气气的。

这两名赤军领袖人物,和我之前没见到他们时的想象完全不同。

这些赤军领袖对老百姓十分关心,一次毛泽东看到一位冻饿交加、倒在路边的老妇人,他立即让人施救,还从身上脱下来一件毛线衣,取出来一条被单,又拿出两条装的满满的干粮袋,一起交给老妇人。

廉臣在该书中,有意通过对国共两党的对比,向世人展示共产党和红军战士们严守纪律、不畏艰险、信仰坚定的形象。

就拿翻越老山界这件事来说,老山界海拔2000多米,气候变幻莫测,有的地方甚至连当地老百姓都没敢上去过。

到了一个山顶,见前面只有一个山峰,谁知上了那个高峰后,前面还有一个高峰......就这样走了共有12个山峰,才到山顶。

廉臣认为红军之所以能翻越这样的高山,是因为“赤军上到领袖、下到小兵,都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点,而这是国军远远不及的。”

林伯渠和徐特立在长征的时候,都已经年近半百,身体虚弱,却从不摆架子,还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这些是南京政府的那些高官政要们绝对做不到的。

廉臣还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红军如何利用6只船渡过金沙江、如何穿越连国民党军队都十分恐惧的彝族部落统治区等壮举,他的语言通俗、文笔细腻、故事生动,让人读起来十分亲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本《随军西行见闻录》发行之后,流传甚广,曾经多次重印。

当时,国民政府把红军描绘成“杀人放火”的匪类,国内外很多人并不了解共产党、不熟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壮举,很多国统区的青年读完这本书后,受到极大的鼓励,他们纷纷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革命的关键时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战争局势及政治环境等原因,“廉臣”的真实身份直到1985年才大白于天下。

1985年1月,在遵义会议50周年之际,官媒杂志首次向公众揭开了这个埋藏多年的谜底:“廉臣”就是我党重要领导人陈云!

陈云

2

论学历,陈云只是个小学毕业生。

陈云的父亲名叫陈梅堂,母亲名叫廖顺妹,他们一家既没有田地,也没有房产,只能借住在祠堂里,靠给别人打工帮佣度日。

陈云快出生的时候,宗族将陈梅堂一家人赶了出去,理由是怕生孩子会“玷污”祖宗牌位。

实在没办法,陈梅堂只好带着妻女租住在两间简陋小屋里。

陈云故居

陈云2岁时,父亲病逝,4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他就和姐姐一起,跟着外祖母来到舅父廖文光家里,同他们一起生活。

1911年,外祖母一病不起,临终前,特地嘱咐廖文光,让他把陈云认作养子,好好抚养姐弟俩。

辛亥革命爆发后,民国政府推行初小义务教育,陈云便来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初等小学念书,他听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很好,成绩一直不错。

当时,舅父家开的是小酒店,陈云除了去上学之外,每天还要帮舅父舅母做家务、在店里打杂。

初小毕业后,陈云的舅母生了一个男孩,家境越来越困难,舅父没有能力供陈云继续升学,陈云只好留在家里照看孩子、料理生意,就像个小伙计一样。

舅父心中不忍,考虑让陈云外出学点技术,以便日后以此谋生。

在舅母一位亲戚的资助下,陈云进入青浦县乙种商业学校学习珠算和记账。

陈云在商校,依然学习得十分刻苦,他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珠算,还学会了写账,可惜一个多月后,因为经济实在困难,陈云不得不辍学回家,继续在舅父的店里当小伙计。

店里有位常客,叫杜枢,是当地颇有名望的知识分子,他发现这个蹲在灶前烧火的“小伙计”聪明好学、谈吐流利,在和廖文光商量之后,杜枢免费保荐陈云进入颜安小学高小部读书。

在这所学校里,陈云遇到了一位对他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那就是他的班主任张行恭。

张行恭及其夫人

张行恭思想开明、学识渊博、关心学生的前途。

1919年夏天,陈云从颜安小学毕业,由于家境贫寒,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钱的同学继续求学。

这一年秋季,张行恭老师从松江度假回来,到各个毕业生家中去拜访,了解学生们的出路,结果看来看去,唯独成绩最优秀的陈云留在家中“抱孩子”。

张行恭顿生怜才之心,他自己没有多余的钱财资助陈云,便想着帮这孩子找份工作。

张行恭的弟弟张子宏当时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职,张行恭便托弟弟帮忙,将陈云引荐到印书馆做学徒。

陈云一共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待了7年,他勤学好问,很快就成了人人称赞的业务能手,由学徒升为店员。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陈云利用这里的有利条件,如饥似渴地看书学习,他常常读书到深夜,从不间断。

陈云后来能写出那么出色的著作,和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26年6月13日,陈云(后排右五)同上海商务印书馆虹口分店暨中国商务广告公司同人合影。

长征出发前夕,陈云的职务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为了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中共中央决定派他担任红军第五军团的中央代表。

在长征途中,红五军团负责殿后、掩护整个部队的任务。

陈云之前对部队情况并不熟悉,也从来没有在部队中担任过职务,没有作战经验,不过,虽然担子很重,他还是勇敢地挑了起来。

1934年10月,陈云跟随大部队一起,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

行军途中,陈云所在的五军团走在所有部队的最后面,他们既要击退紧跟在后面的国民党追兵,还得想办法解决口粮问题,因为前面的部队还能挖野菜充饥,走在后面的常常什么都吃不到。

那时候,五军团几乎天天都有战斗,战士们从来没有好好睡过觉,陈云作为政委,自然更是辛苦。

由于职责所在,陈云亲身经历了长征中的许多重要事件,是很多重要战斗和会议的亲历者。

在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主席,和博古、李德等人进行了激烈的论辩。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抢渡金沙江,陈云又被任命为渡江司令部的政委。

这些亲身经历,为后来陈云的写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1935年5月,陈云遵照党中央指示,回到上海,负责恢复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组织、设法联系上共产国际。

但是,当时上海的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陈云一直无法开展工作,后来,共产党决定派陈云去莫斯科。

在上海寻找地下党关系和等待前往苏联的这一个多月里,虽然身处紧张、危险的环境之中,但是陈云还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大事,那就是撰写一份红军长征的报告,以便到苏联后,向国产国际的领导人汇报。

这份报告就是此后的《随军西行见闻录》。

文中之所以假托军医身份、使用化名,一来,是因为军医一般是知识分子,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且军医在红军中属于比较紧缺的人员,有机会接触到中共领导人,身份比较合理。

二来,是为了应付国民党军警的盘查,便于将此报告顺利带出国境。

虽然身份是假的,但是书中所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

长征途中,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3

1935年1月,中共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此后,随着毛主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政治地位日益提高,人们对这个会议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在遵义会议上,担任会议记录工作的是邓小平,不过,邓小平所作的那份会议记录在长征途中遗失,迄今为止没有被发现。

文件遗失这件事有三种说法:

一是四渡赤水期间,驮着文件的马匹受惊,装有会议记录的铅盒落入河中;

二是过草地时挑箱子的战士误入沼泽,文件陷入沼泽里;

三是胡宗南当年进攻延安时,中央紧急将大批文件秘密埋藏,后来战事频繁,就再也找不到了。

前两种可能性比较大。

总而言之,相关文件的缺失,导致有关遵义会议的许多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比如,遵义会议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结束的,都有谁出席了这场会议......

直到195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从苏联运回来了一批中共档案。其中,有一份用蓝墨水书写的手稿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

这篇手稿的题目就叫《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共有八页,四千多字。手稿揭露了大量关于遵义会议前所未闻的史实,详细记录了遵义会议的情况,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

这份手稿的发现,一下子就解决了许多历史难题!

但是,这份手稿并没有署名,一时间也难以搞清楚究竟出自谁手。

和《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样,这份手稿的真正作者直到1985年才被解密。

1985年1月,遵义会议50周年纪念日快到了。

为了使对遵义会议的研究更加深入,中共中央档案馆派人将手稿原件送到遵义会议的出席者手中,希望能弄清楚这究竟是谁写的。

手稿先送到了在北京的邓小平、聂荣臻那里,他们都认不出来。

于是,人们便把这份手稿送到了远在杭州的陈云手中。

谜底揭开了:又是出自陈云笔下。

原来,这份手稿是当时遵义会议结束后,陈云作为政治局常委,向部队传达会议精神时,所写的传达提纲。

后记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老一辈领导人,总以为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是“泥腿子”出身、没有什么文学素养,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陈云不就是个例子吗?

他虽然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一辈子没有停止学习、到老依然笔耕不辍。

真要说起来,他比我们现在很多研究生、博士生的水平还要高上许多。

就拿看新闻来说,陈云给孩子们的建议是:

看新闻的时候,要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这件事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变化,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跟踪一下该事件的发展,然后再将实际发生的情况和当时自己的判断、理解做一个对比。

这种锻炼自己思维方式的方法,现在不也依然适用吗?又有几个人能意识到呢?

老一辈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又译,红星照耀中国[M].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2.

[2]廉臣. 随军西行见闻录[J]. 延安文学, 2016.[3]徐中强. 揭秘中共领导人的笔名[J]. 时代人物, 2013(9):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长征过程中,毛主席为何安排中央领导陈云偷偷脱离红军队伍?
影像录|不少青年读过这本书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
陈云长征途中“神秘失踪”,两大任务未完成,意外作两大贡献
陈云在长征时期的历史贡献
1936年,一“国军俘虏”发表长征回忆录,50年后才发现作者竟是陈云
美国战地记者斯诺写作的《西行漫记》直到1937年才发表,即便是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创作的《神灵之手》也是1936年才被西方世界所熟知,而《神灵之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第一部介绍红军长征的著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