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是小编本人设计的,初入教师行业,还在学习和摸索中,如若前辈们看过之后,有任何建议和意见,可留言,小编虚心请教和学习,多谢。
高中历史必修3人教版 (2007年1月第3版2014年12月第10次印刷)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  纵怡帆
一、教学设计思路
1、综合学科,全面发展
本课的主题是“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材内容有三个子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与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本着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本课和各个学科相结合,将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做了一定的联系,做到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2、熏陶启迪,传承传统
课堂中特别关注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3、双向互动,调动思维
本课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统领全课,带着学生逐步深入,调动思维,探寻真知。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第一课,有着开篇点题的作用。从横向看,本课内容是必修三思想文化课的开始,也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篇章,体会古代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纵向看,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起点,因为只有了解了各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言论,才能深入理解思想发展脉络,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它是本单元的总纲。
2.教材结构与内容: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3、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如何突破:通过相关史料进行研讨学习,从中得出各位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言论。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如何突破:通过对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的学习之后,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只有了解了学情方可实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1、知识储备: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不过学生对“百家争鸣”的概念和诸子百家对当时及其后世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采用一些方式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
2、方法能力: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归纳、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他们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进行归纳分析,锻炼思维能力。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比较薄弱,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四、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影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
(4)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 ,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3)联系现实,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树立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新课(3—5分钟):图片导入(诸子百家)
导入语:新学期,新气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天我们要进行学习的是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模块。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PPT上展示的这些人物,同学们来说说他们是谁?
(设计意图:因本课是必修三的第一课,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潜力,故选用了图片导入吸引注意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讲授新课(35分钟)
一、圣人孔子
图来源:电影《孔子》海报
播放视频:电影《孔子》片段(2分钟)
过渡: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首先我们来先认识一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PPT 展示:
材料一: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
材料二: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论语》
材料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提问:阅读书本并结合材料,说说孔子的思想有哪些?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仁”和“礼”分别强调的其实是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我们可以认识到“仁”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而孔子说的“礼”强调的其实就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对于一个人来说,“仁”与“礼”是不可分割的,“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他们两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的代表思想还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探究学习。运用史料尽量返回历史现场,做到“论从史出”、“史料结合”。)
过渡:相传孔子经过泰山时,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泣。孔子叫子路去了解情况,子路问妇人: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妇人回答:我的舅舅、丈夫、儿子先后被老虎所吃了。孔子问:“你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住呢?”曰:“无苛政。”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这件事情给了孔子以很大的刺激,进而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以“仁”和“礼”做为自身的准则,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
PPT展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过渡: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孔子所创立的这一套学说,我们后人称他们为儒家学说,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而在儒家的历史上还有一位“亚圣”,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
(学生回答:孟子)
PPT展示:
材料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材料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材料三: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提问:阅读材料,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过渡:因孟子对儒家学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后人把孔子和孟子并称为“孔孟”。到了战国末期的时候,儒家又出现了另外一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荀子。荀子继续发展了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个思想后来被唐太宗所强调。也正因为唐太宗将民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总结: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末期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设计意图: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道法两家
过渡:本课讲的是“百家争鸣”,那么讲完儒家,下面让我们来认识认识道家、法家和墨家,相信同学们对他们并不陌生。
PPT展示:
材料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提问:结合书本和材料,总结老子的思想有哪些?
(学生回答:“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转化都是无条件的;“无为而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过渡: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说说庄子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把“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自得的精神境界。)
PPT展示:
材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提问:通过阅读材料,总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史料,探究学习。运用史料尽量返回历史现场,做到“论从史出”、“史料结合”。)
情景创设(5分钟):
创设历史剧《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招聘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的各国国君会聘用老子、韩非子还是墨子?说明理由。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理解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和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政治设想。用“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寓言故事阐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自我概括归纳,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课堂之中。)
过渡:通过刚才表演的历史剧,以及对诸子百家的学习,填一填表格。
PPT展示: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代表学派
时期
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
战国末期
主要思想
逍遥自得
兼爱、非攻、尚贤
答案如下:
代表人物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代表学派
道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时期
春秋末期
战国时期
战国末期
战国初期
主要思想
无为而治
逍遥自得
以法治国
兼爱、非攻、尚贤
(设计意图: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百家争鸣
图为:诸子百家地理位置示意图
过渡: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那么通过对诸子百家以及他们的思想的学习,现在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以及产生的意义与影响?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实际教材的编者已经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请翻书前言。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这个方法是我们研究这本思想文化史所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让我们拿起这把金钥匙,一起寻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PPT展示:
(1)经济: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
(5)现实需要: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设计意图:在这里就体现综合学科,全面发展的设计思路,运用地图,更加明确诸子百家的地理位置,从而了解各国之间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形成的局面,培养了学生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用哲学语言来说,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PPT展示:
材料一: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关切自我修养,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在历史上,儒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三: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中第二条训约:吾族务要恪尊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和睦,端由于此。
提问:根据本堂课的学习以及结合史料,我们来看看“百家争鸣”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研习法和本堂课的讲解,以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和意义,得以突破难点。)
环节三:当堂演练(2分钟)
【课堂检测之基础过关】
1.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①“仁者,爱人” ②“无为而治” ③“兼爱” ④“克己复礼”
A.①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①②
2.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A.否定了君主专制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反映了重民思想
D.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3.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利用它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
A.荀子
B.庄子
C.孟子
D.韩非子
【课堂检测之挑战高考】
1.(2008年四川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2.(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8题)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设计意图:选择基础题和高考题进行练习,加深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印象。)
环节四:课堂小结(3分钟)
PPT展示: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
过渡:这句话是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说的,老师也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将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不论优秀或平庸,希望有着诸子百家的智慧伴随着你们一生。
环节五:课后作业
PPT展示:
制作名言书签或者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明信片,同学们之间相互赠送制作好的书签或明信片。
(设计意图:充满创意色彩的课后作业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收集资料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教学设计特色
围绕本课标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打破常规,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先讲授诸子百家以及思想,再去思考“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原因与意义,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同时在讲授诸多思想家的思想时,采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比较记忆;还有运用史料,探究学习,运用史料尽量返回历史现场,做到“论从史出”、“史料结合”;讲授本课内容时,将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做了一定的联系,做到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还有课后作业也有所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本课教学中的一大特色。
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设疑步步展开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表现活跃,教学中一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基本顺利完成。但时间过于紧张,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并未十分深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魅力整合】古言今语,架起文化传承的桥梁(6)
百家争鸣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精品教案】七年级历史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必修三】教学设计之“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活跃的思想与百家争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