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监秘史(上)

●宦官是个不易了解的名词

(1)宦官这个名词

所谓宦官有两种解释,一是单指被阉的男人,二是指在宫廷中工作的人。

前者还有净身,私身或无名百(没有官位的老百姓)等说法,意义和从希腊沿用至今的英文Eunuch相同,圣经上也曾用过这个字。

例如马太福音第十九章中记载: “他是天生的阉人,有被人阉的,但也有为了天国而自阉的人,能够接受他的人就接受他吧!

这种为了奉献自己以求将来入天国而白阉的情形又称为自宫,与中国净身的行为类似。

为什么会有宦官

但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人认为净身是通往地狱之道。由圣经上这句话可知耶稣并不反对自阉者的存在。

说到此处令人想起对中国宦官有深入研究的英国人史典特,他曾分析宦官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却未在欧洲流行的原因,是由于基督教兴起的缘故。最早的罗马和希腊还有宦官的存在,但自基督教兴起以后,宦官就渐渐被废除了。

如果史典特所言属实,岂不是与圣经上耶稣的说法略有出入?

例如基督教兴起后的意大利,为了培养唱诗班的女高音歌手,而有阉过小男孩的事实,虽然这种现象在十尤世纪后半叶已被教宗雷欧十三世所禁止,不过在民间仍流行着这种风气,他们将阉人供应给欧洲各地的歌剧院及剧场。

当初耶稣之所以不反对宦官的存在,是因为性欲会妨碍人对宗教的信仰,所以自宫的例子在教会史上层出不穷。

但是在中国,自宫者的目的却各有不同。

明朝时有一位秀才.他认为性欲会妨碍求学,便因此而自宫,不久他的睫毛,胡须逐渐脱落,体型也变得像女人一样。后来他去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了进土的名位。

但一些无知而又有自卑感的宦官们,却把他当作同类,且奉为知识领袖。

如果是为了向上帝奉献,而断绝了性欲根源这还可说得通,但若只是为了要通过科举而自宫,就实在令人费解。

因为参加科举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要获得荣华富贵遗泽子孙吗?不过站在当时中国人不信神及将来的立场来看,进士的头衔正代表着通往天国的一种踏脚石,难怪有人不惜自宫以求得进士,由此也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对于功名的热衷。

宦官就是服务于宫廷

英文中的Eunuch这个字是由希腊语“守护床铺的人"而来的,可知宦官是在宫庭里担任一种特殊的职务。关于宦官的活动,圣经上有许多记载,而巳除了有Eunuch之外,还有Office(官员)Chamberlain(侍从)等名称。

中国的宦官在君民之间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由于他们担任一些普通人不方便做的职务,所以有的会成为握有实权的执行者。

中国的宦官与希腊的宦官不同,所以,中国的宦官常会得意洋洋地说明,从天文景观来看,围在代表皇帝的星座四周有四颗星,这四颗星就叫做宦官的星。

所谓有四颗宦官星,可能是由皇帝周围的后妃所算出来的。由此看来在天界里宦官就被认为是伺候皇帝的人。因此相信天界秩序适用于人界所有现象的中国人,便会认为皇帝身边的宦官是一种天命和宿命。也许这种想法是后来才形成铂,但是由此亦可以了解到中国人对宦官存在的必然性是深信不疑的。

在中国,除了宦官之外,还有阉人,寺人等名词,这些名词出现于记载周朝时期制度的《周礼》。其中说明阉人是守护皇宫之人,寺人则是监督王女己及受刑女官的人。

总之,从Eunuch到宦官这些名词,使我们知道,无论是东方戎西方的宫庭里,尤其是后宫,都同样用过阉过的人。

(2)宦官的起源

关于宦官起源的正确时代,目前还无法肯定。

但根据传说,在西方是亚述的一位美丽贤圮所创,同时也是在创造新亚述的西密拉米斯时开始的。而东方则是在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时就开始了。

宦官在东西方同时起源

有趣的是东方与西方的宦官是在历史上的同一时期出现的。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左右。

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仲说公元前六世纪时,那是波斯的风俗习掼,而且波斯人也认为宦官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同时对宦官的忠诚大表赞扬。

后来一般人渐渐了解宦官的功能,遂序始广泛地使用。

希腊人还利用宦官来做买卖。根据希罗多德的说法,希腊人在小亚细亚的古都亚非沙斯,也就是圣经上所称的那披索及利吉亚的首都沙鲁德斯等地方,将宦官高价卖给波斯人,尤其沙鲁德斯当地以出产宦官而著名。

宦官在中国始终是服务于宫廷

中国春秋时代的诸侯,便已使用宦官,因此宦官在当时的政治上都很活跃,甚至有些宦官谗杀太子,而成为带来灾祸的魁首。

春秋时代周朝王室东迁之际,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八世纪,在此之前是否有宦官就无从得知了。

根据以前的学者认为,周礼中既有宦官的记载,那么周朝就有宦官。但周礼的正确性似有待考证,所以书上的记载也并不可尽信。

宦官就是切断小鸡鸡

不过学问的进步实在惊人,近代终于发现了宦官史上的大事,那便是甲骨文的出土。

根据甲骨文上写的的字样,它所表示的意思显而易见,是阳具,而则表示切断。

羌是殷朝西方的西藏人。这片甲骨文是叙述殷朝的武丁王将抓来的羌人变成宦官以祭神。古代人这种造字的方法是多么鲜活啊!

武丁王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一千三百年,由此可知早在公元前十四世纪便已有了宦官的存在。

这片甲骨文可能是至今世界上最早的宦官纪录,如此一来,宦官的出现将可追溯到更早,当然也可确认在殷朝之后的周朝就有宦官,所以在中国,宦官可说是拥有四千年的历史。

(4)宦官的生态

自古以来,宦官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但是关于他们的真相似乎很少人知道,如果对于宦官奇怪的容貌和习惯没有深刻的了解,就不容易清楚他们的行动及历史动态。

宦官的外表

幸亏有史典特从冷静眼光,观察中国历代宦官的情形写成的札记来满足我们的好奇。但在此必须先声明,书中是以清朝末期的社会背景来描写宦官的生态。

先从他们的服装仪貌来看,宦官所穿著的是称为“袍子妙的灰色长上衣,外面再罩上称为“褂子”的深蓝短袍,下身穿着黑色的长裤,头顶则戴宦官帽,这是一般较常见的服装。

还有一点非常显著的特征,那便是宦官走路时身体会做微向前倾的小步走,因此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发觉。

宦官的容貌大致来说令人有股说不出的厌恶感。如果是年轻而貌美的宦官,人们可能会由于他的动作象女人而误以为是一位女扮男装的年轻女人;

但若是上了年纪的宦官的容貌就变得象是装出鬼脸般的滑稽表情一样。有时在路上突然遇见这种人,几乎分不出是宦官还是女扮男装的老妇人。

宦官可分为中年之后才阉及幼儿时期即阉两种,前者称为“净”或“贞” (净洁的身体),后者称为“通贞” (一辈子纯洁)。

后宫的嫔妃们都较喜欢“通贞”,此种宦官不必做粗重的工作,言语举止也如小女孩般,至于通贞们在宫中做些什么工作,史典特表示不便说明,因此只好凭读者的想象去臆测。但是他们一旦年纪渐长之后,职务也就跟着更换了。

宦官们在接受手术后,声音便大异于往昔,尤其在幼儿时期就被阉的宦官,他们的声音就与年轻女人的声音相仿,若是成人后才阉的话,声音就会变得尖锐刺耳,史典特曾以伦敦鱼市场女商入的尖叫声来比喻,可知这种声音必是难以入耳的,所以当演艺人员在舞台上扮演随侍皇帝或后妃的宦官角色时,总爱以哑巴痛苦时所发出的声音或呜咽声来表示。

没有胡子也是宦官的特征之一,中国人向来认为多毛是不好的征兆,但也不是象宦官一样脸上几乎没有毛。

有胡子的人一旦接受宦官手术之后,在两三个月之内胡子会逐渐的脱落,最后变得如玻璃球般光滑,若是在幼小时期阉的人,就根本长不出胡子了。

年轻的宦官被阉之后,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会尿床,如果此种情形是发生在手术后不久犹可原谅,倘若持续太久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直到他停止尿床为止。

中国人对于令人无法忍受而讨厌的气味,常以“象老公(宦官)那样的腥臭”来比喻,而且还形容在距离三百公尺外就能闻到宦官的气味。

年轻时被阉的宦官会渐渐发胖,但肌肉却柔软不结实,当然也无缚鸡之力,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体重又会逐斩下降,而且皮肤易生皱纹,往往四十岁的宦官看起来就象六十多岁的人一样。

宦官的心理

由于身体上的各种变化,使宦官在情绪方而也显得极不稳定,有时会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突然落泪,或无缘无故的生气,不过很快又会转好。

他们的本性并不残忍。相反地却是仁慈而温和。一旦遇上比自己强的人时,就会显示出脆弱和和卑微的一面来迎合对方,然而也有些人的情形正好相反,他们会对女人和小孩产生了爱情,甚至将感情移至小狗的身上,而把它作宠物般疼爱。

有些人在年幼无知时被阉,成人之后由于自己没有性能力,又不能有所作为,只好一辈子仰人鼻息,于是他会憎恨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造戍了他在性方面的无能和现在这种悲惨的命运,但另一方面,对于母亲却都非常孝顺而且感情深浓。

宦官们有一个共同的趋向便是有很强的团结心,对于外来的攻击,他们会合力去对抗,有时甚至演变到斗争的地步。

在此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后汉末期,大将军何进计划要杀死所有宦官,但消息被宦官首领获知后便前去质问何进:“你想杀尽我们这族吗?”说完当场将何进杀死。

由上述那句话里可得知宦官有种族集团性的自觉和抵抗外界破坏的力量,但这种精神只有在宫廷那种特殊环境下才能发挥,一旦离开宫廷而处于孤独时,情况就完全改观了。

象上述那位怒冲冲责备并杀掉何进的宦官首领,在这场改变之后带着幼帝出奔了,但当下级官吏用箭威胁他时却突然变得十分软弱,并且跪在地叩拜幼帝说, “臣等要去死了,请陛下珍重。”说完随即跳河自杀。

宦官非常憎恨人们直接或间按的说他们“有所缺”,因为这是对他幻侮辱的字眼,因比与宦官在一起时,若看见没有尾巴或剪短尾巴的狗,也不能直说而必须说象“鹿尾巴”一样的狗,当见到缺少握柄的茶壶时,也必须装作没注意到,要说“切”字时也避免税到和“阉”意相近的“割”字,而用同义字“刺来代替。

 宦官的行为

几乎每个宦官都有吸食鸦片的习惯,不过这种风气是清朝时才形成的,当时皇宫附近有七、八处的鸦片铺,是专供他们吸食的场所。

此外,宦官们都是以赌博来消磨时间,甚至视为最大的享乐, “没有赌博还谈什么人生。这是他们常说的话。

不过宦官本身也有优点,最重要的他们都非常诚实。据说从来没人偷窃,而且他们还怀有一颗慈悲的心,对于贫穷苦难的人都会竭力帮助。

连对进出宫廷做生意的小商人也表现得很热忱,因为宦官不像普通人一般斤斤计较,所以懂得宦官心理的人会说: “大爷,随您的意思给好了”。往往他们听到这话,即便是工人做件微不足道的事也会慷慨解囊,甚至买东西时也不必找钱。

由干宦官是“有缺的人”,所以在言论与行动上能获得较多的门由,即使有时言行稍微不当,也会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个宦官”而不予追究。

以上所述是史典特所搜集资料的人慨情形,从其中巳可窥探出宦官的基本性格。不过在这里所列举的只是史典特对于清朝宦官性格的见闻,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时代的差异,象历史上也有强烈性格的宦官活跃于政坛上,这种事正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之间的区别,是不能以普通人的跟光来评定的。

不过我们已注意到宦官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不是大人亦不是小孩,更不是好人或坏人,而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这种复杂的人如果与无情的君主相处,两者之间便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关系。若在一般正常人的结合关系里掺入这种异质关系时,不逾出常轨才是怪事呢。

(5)宦官存在的理由

为什么历代宫庭会需要宦官这种人呢?

避免嫉妒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中国人原本就是嫉妒心很强的民族,这点可由儒家经典《礼记》上的记载得知。

自古以来中国人为了避免男女间的关系被怀疑,而规定了许多比外国人想象中更神经质的礼节。所以为了避免男女关系被怀疑,便使用中性宦官来安抚嫉妒心乃是一种很必然的结果。

这种说法乍听很有道理,但宦官存在的理由并不仅如此。

唐朝的武则天在掌朝政之后,非常宠爱一位精力过人的破戒僧,然而有位内务大臣看见僧侣整天在后宫走动,便向武则天上奏说: “如果想留僧侣在后宫, 就请将他阉掉吧!”。他所持的理由是“为了维护侍女的贞操及女官的纯洁。

武则天看完奏文之后不禁大笑,据说这位身材健壮,肌肉结实的僧侣擅于闺房术,是由一位皇女先经验过后才推荐给武则天的,从此深受女帝欢心。

如果将他阉掉岂不尽失功能吗了难怪武则天会大笑。同时也是在揶揄这位内务大臣的天真,因为,在后宫的人究竟要为谁保持纯洁呢?

保持宫廷纯洁

所以宦官的存在与其说是为了嫉妒心,不如说是为了保护后宫的纯洁。

尤其嫉妒心的产生是由于无法满足独占欲,因此在中国过去一夫多妻制的社会,应以另外一种观点来看宦官的问题。

而且上面那种说法必须是在孔子所提倡的儒教普遍推行于社会的前提下才能成立。至少在春秋时代之前,甚至追溯到商周时期,其意义就更多层面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里,都会将具有浓厚古代色彩的事迹流传至后代,因此对于宦官的探讨可以追溯至古代,关于这点从殷墟遗迹甲骨文中已可得知。

征服的象征

殷朔是祭政一致,也就是神政国家,而国王是以神的代辩者身分来奠定他的王权。殷王依照神的指示将异族的羌人变成宦官,同时在举行阉俘典礼时当作牺牲晶供奉给神,以感谢神帮助他们征伐获胜,然后进一步希望神能庇佑下一次的胜利。

另一方面,将被征服的俘虏除掉生殖器官,是为了使异族绝对服从。有句话说:将他的骨头拔掉,使对方毫无抵抗力。若阉割对方的生殖器想必有更大的效果吧。所以这种想法一直深植人心。

西汉武帝曾从西域的城廓国家(楼兰)掠来了一个王子当人质,返国后立刻下令将王子变成宦官。到了公元前九二年时,楼兰的国王病逝,楼兰人民要求汉朝归还王子以继承王位,但汉朝因某方面的不便而拒绝了。虽然这种做法很残忍,但从此事可以看出武帝是个征服欲极强的君王。

和征服意识相对的便是种族的复仇,根据希罗多鲫勺记述,希腊古代科林特被僭王特贝力安德鲁选为他的殖民都市,还把贵族科鲁基雅之子送到沙鲁德斯去阉,他之所以会这么傲,就是为了要报复以前科鲁基雅对他所做的残暴行为。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说阉割的意义是为了对异族表示强烈的征服,这真是一种残暴与神圣行为混合为一的产物,但各国却都坚守自己血族不可阉的绝对原则。

官庭为什么要用被阉的异族呢?话题再回到那位被阉的楼兰王子,他虽然生于君王之家,但被掠来后由于不名誉酌残废使他不敢再回祖国,却又因为语言,习惯完全不同而无法进入异族的社会里,至此他可说是切断了所有的人际关系,成为世上唯一孤独者。更由于宦官特有的心理变化使他与一般人的社会隔绝,几乎就象家畜般被豢养于宫庭。

中国不愧是文字之国,汉朝时将人处宦官之刑时,使用“下蚕室”的说法,这可能是指人被阉后为了使伤口尽快痊愈,只好躺在黑暗,密封又充满热气的房间里,就象是个活着的尸体般。事实上宦官原本就是在地下才能找到安居之处的特殊族类。

神的神秘

但是这种具有特殊地位及个性的宦官对于宫庭中的君主来说,却是种不可缺的存在。

君王是以神的代辩者身分执政的,本来神与人的关系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正如君民之间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因为神和君主的真相是绝对不能公诸世人,亦即必须有一扇紧闭的秘密之门来隔绝世人,更何况君王并不是神,他也有一般人的行为。但是在君王有人的行为时,人民并不能以乎庸的身分进入门内窥看,所以君王必须置身于在这神秘禁宫内,人民才会产尘敬民心理。但如果内部的神秘被泄露出去,那君王就无法保持权威了,而且后宫还有许多曾经以神的名义征收的宝物,美女和神器,这些都是人民所无法拥有的,那么谁有资格替人民在深宫里侍候君主?又有谁能够紧锁秘密之门?除了与外界无缘,只能住在地下象家畜般的宦官处,再没有其他更适当的人选了。

宦官就是当君王要过正常人生活时以神的名义创造出来的制度,至于会出现帝座四方有四颗宦官星的说法也是理所当然的。

在西方,尤其回教国家的王室也有同样的现象,希罗多德说过:他扮演着君王为了控制臣属而设的秘密角色。

在土耳其有一群守护后宫的黑、白人宦官,白人宦官的首领称为卡布、阿加西,其义是指“宫门的管辖者”,如果投有经过他的允许,连大臣也不得进入宫庭。但黑人宦官更受重用,他们的首领称为基西拉鲁.阿加西,其义为“佣人之长”,不过根据正式名称应有“祝福之房首长抄之意。这个首长的职位是土耳其最高的官职,任务是担任斯鲁且(皇帝)所建立的回教寺院出纳。而征服者之所以重用黑人,是认为越野蛮的人会越忠诚。由上述可看出宦官在宗教国家的地位及任务之重要性。

宦官的性格会随着君主权力的消长而有所改变,但宦官保守秘密和守护的基本性格与东方君主独裁专制同样持续很久。

(6)君主的影子一宦官

君主的性格与宦官有密切关系,在此也稍微提一下,君主和宦官之间可比喻为形象与影子,他们的关系真可谓如影随形。

我有点坏,但最坏的不是我

但自古以来影子般存在的宦官都被认为是坏人,而君主总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成被害者,这是因为历史上都只记载宦官罪恶的一面,但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曾嘲笑过计划要杀尽宦官的何进,他说: “宦官自古即存在,只不过是君主给他们权势和宠爱,才导致现在局势的混乱,若要惩罚就必须先诛元恶,而要办这件事只需一名狱卒就够了。”曹操不愧为一代英雄,他明白地指出了罪恶的根源在君主。

不过曹操的观念也实在令人费解,因为当宦官横暴到极点时他仍强调宦官的必要性,即使当时他是宦官所率领禁军的队长,但无论怎么说,制造罪恶的宦官还是应该加以制止。

但事实上最难以处理的在君王和宦官的共同性格,简单说这两者都是非人的存在。

我只是一个背锅侠

关于非人的说法,明末大学6者黄宗羲曾在所著《明夷待访录》中叙述如下:

“在原始的社会里,人只有私欲,只顾各自的利益,没有人与天下的公利,也没有人除公害的观念。在此情形下有人出来不顾己利或己害,而为天下带来利益,除掉天下之害,而他的勤劳程度为天下人的千万倍,即只付出千万倍的勤劳而没有得其利,便不会受人情所左右,故有人君来又去那便是尧舜。”

这段话是指出一个君主的非人性,但此非人性之意并不是指没人性,而是指一般人不同的个性。这种非人实际上就象殷朝时以神的代办者身分执政的君主,不过到了周朝时则以“天”字来代替神,那么神与天有何不同?

在此所说的神是指殷人的祖先神,是不需加以祷告便会主动庇佑子孙的神,因为是属于以自己为中心的神,所以有排他性。相反的,天是开放性,对任何人都会施以恩惠,然而天是很不专一的,因此为了系住天就必须尽力讨好天。

这种天命的观念牢不可破,且自从周朝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并不断赋以新生命力,从那时候起中国的君主就必须对天负责,天不满于君主时,便会以地震、日蚀及其他异常现象来警告君主,因此君主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天象的变化。

西汉时有位名叫丙吉的宰相,有天当他从宫庭返家,途中只注视着路旁喘气的牛,而无视于人民在他身边打架,于是有人以此责备他,但他却回答说:“我的责任是辅佑天子,所以要经常注意苍天以什么型态来暗示或警告,现在是春寒季节而牛在喘气,这现象是否异常?因此我无法顾及人民的芝麻小事。”古人对天的负责心态可见一斑。

不过也有令人不敢苟同的负责说法,唐朝时发生了一只猫喂养老鼠的事,而且猫和老鼠和睦相处,直到老鼠成长。当时人民认为这是苍天特别喜欢皇帝德行而表示的一种现象。皇帝听了之后很高兴,大臣们也准备率领百官举行大庆典,但是有一位顽固的大臣却反对说: “猫吃老鼠是天理,而现在这只猫却疼爱老鼠,这是不}常理之事,怎能说是天意呢了”由于他的一番话使得庆典取消了。

一些君主如此热心去注意大自然的异象,当然也是因为当时是农耕社会,而农耕一切都要靠大自然,所以寻求适当雨量和阳光便是君主的责任,如果天不从人愿而发生了水灾、旱灾,使农作物收成不好时,人民便会责怪是君主无道,在古代东北的君主若遇到这种情形,为了表示负责必须退位,甚至有时会被处死刑,所以君主与其说对人民负责,毋宁是对大自然的负责,因此他具有非人的性格,可以说他是个孤独的存在。

在元朝秘史里,有句话描述大英豪成吉思汗未得志前的情形: “除了影子之外,没有人陪伴他,身上除了尾巴之外,没有一根鞭子。”这是在叙述英雄落魄时期的孤独,同时是否暗示着他成为大汗后,也不可避免要体验到君主的孤独。

明朝最后的君主崇祯帝的一生可说非常悲惨。当宫庭被流寇李自成的军队包围时,没有一个人在身旁保护,皇帝亲自敲外示警,但广大的宫庭只回荡着钟响,不见来援的人影。最后皇帝悲伤、绝望的对他所钟爱的公主说: “你为什么要生在帝王家呢?”说完挥刀杀了公主,随后跑到后山自缢,当时只有一个宦官忠诚殉死,这是多么孤独而寂寞的光景啊。

不过这是身为一位君主所应背负的命运,而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只能待之以君临天下的态度,更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象这样的人还会具有常人的个性吗?如果他想需求一般人所享有的爱情或理性的喜悦,就会产生一种矛盾。当时祟祯帝必也深深体会到此点口巴I

王朝的创始者是先人而转成为非人的,汉高祖定家后首先做的便是大屠杀,然后将那些曾封为诸侯而帮助他取得天下的能干将领全部杀了。黄宗羲曾在《明夷待访录》中贬责汉高祖说; “后来的君主将天下看成一个宠大的产业,当汉高祖的事业有所成就时就迫不及待问别人,他与弟弟仲的成就那个大?他那种逐利之情在不知不觉中表露无遗。”这位杀人凶手却被人认为是一个豁达的英雄。

善恶只看君主让我做什么

任何人都有善恶两面,但是君主却只有非常特殊的性格,那就是兼具了大善人与大坏人的个性,而且这往往是独裁者的共同点。他们一旦成为君主之后就会怀着疑心来窥看想觊觎帝位的人,有时甚至将自己的孩子和兄弟、亲人杀掉或放逐边疆,象这种不合常情的行为和顾虑已成为帝王不可或缺的条件了。所以这种人不能称为普通人,既然如此,那本质上与君主能相配的便是非人的宦官,也许有人会问历史上不是记载着许多赤胆忠诚的官吏吗?关于这点从后述的例子可以了解,有些事情并不是绝对的。

十世纪时在广东有宦官王国之称的南汉君主说: “所有的臣民都有自己的家庭,毫无疑问的任何事必都先为子孙们设想,不可能不顾一切的向君主尽忠,因此只有日夜亲近的宦官是唯一可信赖的。”史家说南汉君主这种想法是愚笨的,伹事实达却是明主或昏君都有的想法,只是在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关于这点黄宗羲曾清楚的指出说: “对君主来说,臣民有内外之别,内臣是宦官,外臣是指宰相之下的官僚,而以君主的立场来看,真正爱他的人是内臣,而外臣是爱自己更甚于爱君主。”其实人的这种感情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世界唯有感情的事是不能以理论来衡量的。

总之对高高在上的君主,和在地下蠕动的宦官来说是无善恶之分的,但在善、恶相对之间辛苦挣扎的便是人民。

(7)宦官的供应来源

宦官数量历朝变化很大

在宫庭里究竟使用多少宦官呢?能够与中国相提并论的是回教王国,据说十六世纪印度强大的努卡尔国使用宦官的人数多达几千人。

据推测,中国的宦官,最多时是一万两、三千人,少时也有三千;但这数字会因史料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清朝时已将明朝的宦官大幅度的缩减许多,但根据史典特的资料:清廷为能充分处理后宫的事务而需要宦官三千人,伹当时只有二千人。又根据中国史料有关明末的记载是女官九千人,宦官超过十万人,其中也有因食物不足而饿死的。虽然这个资料或许有夸张之处,但宦官的数目仍是惊人的,中国不愧是世界最大的宦官王国。

宦官的供应地

这么多的宦官是如何供应的呢?当然宦官的供应来源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很大的变迁。

如前所述,有时宫庭为了要守住秘密或防止外来的阴谋而启用异族的宦官;这种情形不管是那一时代,原则上都是一样。

唐玄宗时与杨贵妃同为主角的宦官高力士,原是广东南部蛮獠族出身;当时广东地区的行政首长将两个阉过的儿童取名为“金刚”, “力士”,奉献给宫廷,后来因为力士较为聪明伶俐而被武则天提拔重用,导致他成功的开始。

与元朝有密切关系的朝鲜也因为后宫有美丽的皇后,而征募许多宦官,其中不乏象朴不花般有权势的人。

明朝的永乐帝是个嗜爱奇珍异品的人,回此他选通古斯系统的女真人为后妃,当然也产生女真人的宦官。

英宗时曾阉了贵州苗族小孩,一千五百六十五人,在进宫途中因水土不服病死了二百三十九人,但当时没有作罢反而又买了一些来补充病死的部分。当英宗征服云南时也制造了不少宦官,不过事实上这件事并非英宗的本意,而是当时派到战线的将军及负责监察的宦官独断而行的。后来当皇帝知道此事后也曾吃惊的责备他们,但他们却回答说: “为了使这些蛮族将来不再叛乱,必须将他们灭种。”这实在是非常狠毒的做法。不过因为后宫的宦官也必须有补充,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最后连将军们也偷偷地使用宦官。

但大致上来说,随着时代的演进,有些皇帝抱着和平主义或避免与其他民族发生摩擦,所以让被征服者成为宦官的情形渐渐减少,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几个而已。

(9)宦官的特产地

在唐朝对于宦官的供应可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每年政府命令各地方将“私白”,也就是民间已阉过的人献给朝廷,在过去宦官大部分都是被征服的异族和罪犯,但唐朝所利用的宦官是与过去毫不相同的,首先要由地方负责再由人民负担征收宦官。

唐朝宫廷所需之物都是以对皇帝的贡物为名义向全国征收,所以宦官也不例外,象这种非人性的做法,唐朝政府并不感到罪恶,原因是因为朝廷将人划分成贵族,庶民、贱民,奴隶等阶级。

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成为供应地

在其他地方更显著成为宦官供应地的是福建、广东、广西、这里是唐朝所谓的岭南之地,这些地区之所以成为宦官供应地也是相当的理由。

唐朝的岭南之地是与内陆不同的特别行政地区,等于所谓的准殖民地,因此在内陆被禁止买卖的人身在此是很发达的。

宦官买卖的起源据说是将当地原蛮族及獠族等土著抓来阉后进行交易,从此许多做买卖人身的业者也开始活跃起来,最后竟然连中国的良民地也包括在内,成力奴婢的供应地。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广州当时是南方贸易的中心,一些在东西很活跃的阿拉伯商人也陆续来到此处做买卖,不久都一跃为富人。阿拉伯是回教徒,他们使用宦官也如中国一般大量需要,所以随着阿拉伯人的逐渐向东扩展势力,一些黑种及黄种人的宦官也随之散布各地。

同时中国的人身买卖业者也曾乘船在海上交易,后来当明太祖即位之后就发禁令:禁止福建及广东地区一些有权势的人将别人的小孩“私白”。

关于“私白”当时是使用“火者”的称呼, “火者”是由印度语的译音“可加”而来,印度的回教徒习惯将“私白”称为“可加”,当时一些非中国系的宦官都是因印度大量输入广东地区,以至于“可加”这名词曾成为中国话的译音。

广东地区由于唐朝的需求、回教徒的进出及人身买卖业者的活跃,终于成为宦官的特产地,且被视为人种样本的市场是理所当然的。

奇葩的南汉国

唐朝末期时曾在此建立了有宦王国之称的南汉国,这个王国的建立者是以前南海的贸易商人,他的子孙都是完全信任宦官,尤其最后的国王将国政都交给宦官掌理,自己整天与侍女或阿拉伯女人耽溺于淫戏,一些有能力或及第的佼佼者等国家所需的人才,都必须阉割之后才任用,这实在是令人惊异。当然其中也有自己主动阉后才出来做官的,因此在这小国里仅宦官就有两万多人。其实曾产生此种情形的原因是历代的君主有异常肆虐的喜好和放荡的行为习惯;南汉可能是中国史上宦官数量最多,而且能彻底登用的国家。

岭南出身的宦官里最著名的只有唐朝的高力士,但另一处大量供应地福建却出过许多掌握唐朝政权的巨头,所以福建宦官的威名远播,而且他们从唐朝末期至明朝都一直牢固的维持这个传统。

唐朝时有位赴任福建的地方官曾去谟拜过福建的宦官坟墓,结果福建出身而在显职的宦官们对他大为激赏,极力帮助他升迁,据说因此社会上的人就替他取了个绰号叫“敕使墓户”,也就是嘲讽他为皇帝所任命看守宦官坟墓的人。

一般来说,福建和岭南地区成为宦官特产地的情形一样,但事实上还是有差异,福建是个物产少而商人多的地方,由于缺少耕地粮食不足,因此许多人便成为人参买卖业者的牺牲品。

大都为生活所迫

以前传说有位能干的官吏问所买的女仆家庭状况,那女仆告诉他家中九个姐姐都以奴隶的身份卖给官方,现今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官吏听完后不觉深深叹息,并将其买卖契约书撕掉,让女仆返家。现在南洋及其他地区有很多福建、广东的华侨,就是因为这些地区营生不易,必须想办法到外地去找份工作以糊口。

成为宦官和成为宦官后是否发迹是两件不同的事,宦官不需要特别的学问和行政能力,不仅如比,有时候太能干的宦官反而会阻碍自己的前途。宦官被选上的标准最重要是容貌、姿态。最理想的宦官是年轻美男子,而且动作要优雅,说话声音要轻柔清晰,更要有灵敏的反应。所以在充满淫风的唐朝后宫里,宦官可说是象旦角般的存在。

现在暂且不谈论容貌问题。一个旦角的起居与举止不是普通人能够简单学会的,而福建出身的宦官特别著名的原因,可能就是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杰出,所以福建过去曾以 “男妖”而闻名天下。

在中国,男妖就是男人间的同性恋,在六朝时期,抿说夫妻离婚之事一再发生,福建的男妖是一种奇习,而且更是广泛的风俗化,在这个地方不沦贵、贱、老、幼都热衷于同性恋;男妖年纪大的称为“契兄”,年少的则称为“契弟”,有时契兄列契弟家时,契弟的亲人会象迎女婿般的欢喜;如果契弟要结婚,契兄要替他付结婚费用,这是一种很奇异的事情,福建曾制出一个奇妙的字一“妥。,其意是指契弟背地用偷男人,而将另一方抛弃;当对方知道自己失恋时会抱着契弟跳海,做一种强迫性的殉情。这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根据一些学者们的调查,福建省男妖的起源可能是由于海盗的关系。因为当时海盗们认为在船上有女人是对神不敬,海神会因此不满而将船覆亡,所以海盗用男子代替女人。

这种福建人的奇习使他们学会了旦角的技能,而成为有威望的宦官,这实在是一种很奇怪的连锁反应。

唐朝征募宦官虽然是强迫性的,但无刑罚;结果一些贫穷的奴隶,由于命运奇妙的安排,使他们在阶级身分分明的社会里能与帝王并立且位于贵族官僚之上。

(10)宦官自愿者的泛滥

自宫”并不是由于刑罚或官方的强迫,而是主动愿意阉割;当然“自宫”也有阉自己或阉别人的孩子及长大成人后主动阉割的区别,但这些都是根据需要及供给的经济法则而以自由意志去进行。

自愿者自古就有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汜载, “自宫”自古代以来就已存在。

春秋时代有名的霸主齐桓公将准备立竖刁为继承人的想法告诉管仲,管仲回答说: “竖刁为求接近君王而自宫的做法是违反人情,并不足信任。”从司马迁所记载的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将竖刁看成宦官“自宫"的始祖。

春秋之后的战闰,秦。汉时代投有宦官自宫的记载,虽然如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因为有许多是在暗中进行的,尤共在后汉末期出现许多自宫者,不过自宫之由于时代变迁而被公认,是开始于十四吐纪的宋朝。 ·

宋朝时公认的自宫情形如下述,人民自愿自宫的人先到兵部去报名,然后择一吉日阉割,兵部将日子记录下来然后上奏,;等此人伤口痊愈后就送进后官。

而自宫者正式任官时,便会将自宫的日子当成生日,甚至连影响他运势的星座也在这天起改变,重新开始他的第二个人生。

宋太祖时因为看不惯唐时宦官的敝害,而限定宫廷宦官人数为五十人,且禁止人民四处贩卖被阉割的儿童,这在表面上看来与公认制度相反,但事实上的目的并不是要形式上的全面禁止,而尽想以限定人数来抑制宦官的弊害。

宋朝时期的历代皇帝都遵循着宋太祖的原则,所以当时掌实权的是宰相,比起唐朝的弊害就少的多了。但到了风流天子徽宗时宦官童贯、梁师成唆使皇帝以恢复失地的名义引起战争,最后终于导致灭国命运。

从历史上看来,唐朝至宋朝的中国社会,经过了很大的时代转变,唐朝的废止阶级制度,使个人自由显著增长,同时财富的多寡也开始决定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因此人们开始注意企业及现实而产生了功利主义。

一些有钱而能获得教养的人,只要通过国家考试,就不必受到身分上的限制,可依自己的能力去开创前途。但与功利无缘的下阶层庶民,已很敏感的看出时代情形,认为要逃离那永远被压制的日子,最好的方法便是立志做宦官。

在明朝时这种趋向更加明显,曾有一位皇帝断然说:“自宫以求仕宦之途,只是想藉以获得本身的富贵。”这句话清楚的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情形。在西洋曾有一则讽刺的寓言,“一个男子为了钱而将自己的影子卖给魔鬼。”这些宦官自宫的情形就是如此。

自愿者也是为了富贵

食欲和性欲本是人类最大的欲望,但对于连温饱都不能的人来说,如何才能满足性欲呢?在北平有一个故事说:有位男人每天到处去卖水,但过了很久仍是没有太太,因此朋友们凑钱为他讨房媳妇,当新婚之夜,他兴奋的掀开新娘头巾时,才发觉新娘是一位满头灰发的妇人。事实上他还算是运气好,因为还有许多人,因拿不出聘金而终生是单身汉。对于那种单身男人来说,具有男人特征的生殖器,又有多大价值呢?那只不过和影子一样是无用的存在。

因此还不如将这个东西卖给魔鬼,一旦有天走运了,他还能真正统治大帝国,而冀欲许久的金钱、财富、香艳美女,壮丽宫殿全在他的手中,即使是国家考试的榜首,顶多当一个内阁大学土(宰相),而宦官却能使首相跪拜,所以即使其可能性如大海捞针般的渺茫,也要去做,因为还是拥有一丝希望。

所以自宫,就是为了将影子卖给魔鬼,所开拓出的—条路。

这种魔鬼性制度在明朝时达到了最高潮,而为了要抑止这种事的再持续,因此首次有了自宫的禁止令,这可说是有史以来的现象。

经过很久时间,才将政权夺回汉族手里的明朝,以儒教精神为依据,开始加强道德观念,明朝的刑政法典《会典》,规定将自宫者以不孝的罪名来惩罚。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经中也明记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这种情形下,怎能主动去断绝孝的根源呢?所以明朝很重视这种行为,而将自宫者处以和叛逆者同样罪名的死刑,而他的族人及知情藏匿者、里长、保长也都要受罚。

但其结果如何?我们来看看明朝正德年间记载自宫的《皇明实录》,这是由政府正式编纂的官方记录,其上记载:“现在宦官从背后操纵皇帝以掌权势,而其利益达九族,看到此种情形的愚民,便阉自己的孩子或孙子,以梦想富贵,当时有个村庄阉过之人,达数百人以上,不论如何严禁,也无法抑止宦官的滋长。”

政府对于不好的事情都曾加以掩饰,而政府所公布的事情更是如此,因此对于宦官的实际情形是可想而知了。

我们在上述的实录记载中,可以注意到:政府一方面严禁,一方面采用自宫者为宦官的矛盾,这些现象显示出后宫宦官势力的跋扈,禁止令实际上是一种无法实行的法案,当我们仔细研究实录后,就能发觉官吏们都在钻法律上的漏洞,或在自宫后说是从马背上摔下的结果,或以幼小时生病的理由来蒙骗。

还是要再一次透过明末清朝初大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来看这种风潮的大势。

“自从明朝的景泰年间,有人自宫成为宦官后,朝廷虽有一段时期惩罚这种人,但最后还是接纳他们加以采用,结果京城附近的人民,因为害怕政府苛酷的强迫劳动,甚至有人梦想荣华富贵,都向自宫者看齐,全部都涌向办理宦官登记的礼部。从此每天都有成百的宦官产生,最后终于替国家带来大祸害。”

这个记载是完全实情的描写,这种宦官泛滥的现象和发展,成为社会问题是必然的。

宫廷也只能通过定额来管理,但效果不好

当时明朝政府眼看这么多的自宫者,却苦于无策来安排,因为宦官的增加定额是有限度的,而且自宫者,并不一定有标准的资格。

明末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三千人,结果来应征者多达两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而一时无措,最后不得已还是增加了一千五百人,但事实上还是有一万五千多人没有被采用。

听了魔鬼甜蜜私语,而不畏死自宫的人,当他无法达到目的会如何呢?

正德年间,在北平附近有三千五百个自宫者没被采用,他们联名向官府诉求已经没有家可回,希望政府能收容他们,政府知情后不忍心,而将北平郊外的南苑当作他们的收容所,此处有一百公里平方大,里面有广大的果园和池塘。只在正德年间,此地的收容者已增加为几万人了。每天所需之粮食便成了一个严重问题。

最后政府不得已,将这些居在北平城内的自宫者全部赶回乡下去,但是他们无依无靠,更没有归处,所以从北平郊外至河北南部的河间一带,到处充斥着成群的失业自宫者。他们几十人自成一组,向路过的旅人讨饭以维生,有时甚至将旅者从马上拉下抢劫,因为这种事经常发生,所以地方官吏,也不予闻问撒手不管,最头痛的便是一些无力的商人。虽然自宫者做出许多粗鲁的行为,但他们绝不会伤及人命,只是紧握住对方的要害,使其昏迷而已,而且也不会做出残暴手段。

清朝使用宦官的人数,根本无法与明朝相比拟,但清末慧禧太后掌权势时,清朝宦官又盛极一时。

关于这时期宦官的来源,根据史典特的记载:自宫者中,有七、八成是在幼年时因家境贫穷,或为了在暮年之时,有所积蓄,走上阉割一途。

在中国,父母之命就是法律,所以孩子无自己的意志不得不成为宦官;至于成人的自宫者,则是到二十岁后,憧憬显位宦官们的富贵,希望自己能过舒适闲暇的生活而自宫的。

因此史典特称这种人为懒惰者,而这种懒惰者根据他调查的结果,可大略分成下述三种:

有一位年轻人在结婚两三年后,不知什么鬼迷心窍,突然兴起个强烈欲望想当宦官,由于此念头而整日寝食难安,但前面已述说过;在阉割手术肘,必需有保证人,可是他的亲戚朋友都想阻止他那种疯狂的欲望,而拒绝当保证人,最后由于欲望日益强烈,他只好自己动手阉割,然而他本身笨拙,没有人愿意雇用他,最后他只有走上自杀一途。这就是懒惰者的下场。

第二个例子,是当时在英国公使馆前面肃王府工作的宦官之故事。这位宦官是在结婚后一年,利用肉贩所用的屠刀自宫,等伤口愈合后,他自己到王府来找工作,史典特认识他时,已在王府工作五年了,在这期间他偶尔会回家去一两天,与妻子女儿们团聚享天伦之乐。据说他自宫的动机是看见有钱的朋友,而想到自己将来的前途,和为了让妻女们有舒适的日子。

最后一个例子连史典峙自己也惊叹不已。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到当铺去典当自己的上衣,想获得一些钱,但当铺的老板拒绝收当,因此这位愤怒不满的男人,突然拿出小刀将自己的阳具切掉,然后将它丢到柜台上要求典当三十角(银三两),大吃一惊的老板,立刻跑去向官方报告,结果这个男人被送到寺院去疗养,痊愈之后就到王府去工作。

以上说明了自宫宦官的出现,及这些人为什么在明,清朝时特别多的原因。现在顺便再提—'下宦官的产地。

前面已提过,唐朝的宦官产地是福建、广东地区,但明清时代河北省却成为自宫宦官的产地,尤其以河间为中心地区。传说当地的人都很喜欢成为宦官。不过根据史典特的调查说:初始时人民是因为生活所逼,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阉割,但后来因为能够高价出售,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或许也是由于中国人特有的派别观念,经常会提拔同类成自己的伙伴,所导致的结果吧!

(11)后妃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北平的高级住宅区,常常可以看到庭院深广的宅第,在这些古老的宅第里,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蓄妾制度。

平民尚且如此,那么属于社会中最高阶层的君主的后宫,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顾炎武在评论宦官弊害时曾说:后宫皇妃众多,宦官因此得势,君王惟有远离女色,才是防范宦官为害的根本方法。

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首次出现的革新性论调。顾炎武把妻儿留在故乡,只带着满三部车子的书流浪天下,过着游宦的生活。后来,他老死他乡,弟子们便刻意让他们夫妻俩人同穴而葬。由此可知,顾炎武对于女色怀着怎样的态度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后宫粉黛三千人”的诗句,然而后宫究竟有多少后妃呢?

数量是越来越多

我们先从历代的后妃制度谈起。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一切的制度都是由古代的圣贤所创立的,为了保持固有的传统,后人有世代沿袭的义务。下面便将历代的后妃制度略述如下:

根据史记的记载,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黄帝。再根据唐朝宰相杜佑所著的《通典》中记载,到了黄帝的儿子帝喾时代,因为认为有四颗后妃星环绕着帝座,便设置四个皇妃,当中地位最崇高者称为正圮,其余三人称王妃;上述的四颗宦宫星,大概是和这四个后妃星相通的。

这种制度在历朝相沿成习,因此,皇帝拥有四个王妃的命运,也被认为是不容置疑的法则。这和回教规定有四个太太的教理,不谋而合。

理论上,“四”这个数字,是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吉祥数字,和皇帝合成为五,而五这个数字,有象征整个宇宙的意义。意谓皇帝拥有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后妃后,便能拥有四海,统御天下,因此代天统治人世的皇帝,为了顺应天道,无论如何都必须拥有四个皇妃。

圣人虞舜,在即位前原来是个农夫,因为没有向天祷告,所以依照制度规定,不能立正妃,以致在名份上他只拥有两位皇妃。

到了夏朝,这种制度又有了改变,后妃的人数从虞时的两人增为十二人,他们的计算方法是以舜时的三人为基础,以三乘以三得九的算法,重新增加九位皇妃。三和九都有象征无限的意思,取三乘以三得九之祥瑞,就是希望后代子孙能绵延不绝。这种想法和日本人举行婚礼时的三三九度交杯换盏的礼仪是一样的。

殷朝时,以三乘以九得二十七的算法,又把皇妃的人数增加了二十七人,和当初的十二人合计,共有三十九人,这种算法也在取其祥瑞之兆。

后妃的人数不断增加的原因,除了以舜时的三位后妃为根据外,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男女在步入中年之后,在性生活上无法取得调和,夫妻之间便无法维系以往和谐的关系,为了满足男人在性生活上的无穷欲望,所以要增加后妃的人数。

到了周朝,后妃的人数又增加了,以殷朝时三乘以九得二十七的算法为基础,并以二十七人为一组,再增二组,共八十一人,合殷时的三十九人,共计一百二十人之多。

同时,周朝又模仿帝喾时期,恢复在舜时废止的设立正妃(皇后)制度。

因此,在圣人周公所著的周礼一书中记载着: 《后一人,夫人三人,九嫔九人,土妇二十七人,女役八十一人。

上述的后妃制度,大概是经汉朝的礼学家整理后,而成为礼书上所载体系化的产物,深入而言,它并无法取得正史的印证。

但到了唐朝,这种制度就被尊为古圣先王的遗制,而奉为遵循的圭臭。唐时,皇妃的名称虽然有所变更,但仍依循占例,设立了一百八十二人的后妃,以后各朝相沿成习。

明朝学者顾炎武和黄宗羲同样主张削减宦官势力,而黄宗羲的批评较顾灸武尤为严历。他大肆批评主张设立一百二十位后妃制的周礼乃是一本使君王淫荡的书。

他对于这本被视为懦教经典的周礼中所记载的后妃制彻底表示反对,而主张恢复帝喾时期的一后三妃的做法,把其余的嫔妃全部废止。

这么一来,内宫也只须设置几十个宦官就可以了,他的主张,在当时已是很具革新性的说法,但是以他的聪明睿智,仍然没有想到最根本的一夫一妻制。

现在,我们以汉朝为例,来说明古代后妃的实际情况。

西汉元帝时,付一个有识的臣下上奏说: “高祖、文、景三帝时,宫女的人数仅有十几人,而武帝时,广召天下美女,后宫奖女多达数千人,人民受到影响,也以大量地取妾置妾为时尚,诸侯的妻妾多达数百人,豪富之人家也有歌女数十人,使得社会上造成了许多的旷男怨女。”

但是,汉以后的各朝,囿于取其吉祥符瑞的观念,嫔妃人数仍然不断的在增加。

唐玄宗时,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嫔妃多达四万人,争奇斗艳,盛况堪称冠绝古今。但即使如此,却没有一个妃子能够获得唐玄宗的宠爱,最后,他还是强占了儿子寿王的妃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杨贵妃。

唐的后妃制,以后便成为各朝设立后妃的依据,在此我们特别加以说明。唐时的后妃制,依制是设立皇后一人,夫人四人分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昭仪以下为九嫔;婕妇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林二十七人,役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共计一百二十二人。其中贵妃是唐时新设立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所以在名份上,杨贵妃也仅逊于皇后一人。

(12)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

综观中国历史,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嫉妒心是无可否认的,至于男女双方,究竟那方嫉妒心较强呢?这点未经准确的统计,谁也不故轻率地断定。

中国人向来把所有的人事都归诸于是上天的启示,在婚姻方面也一样,而以《通典》所说的“开始时有一个男人(帝喾)和四个女人(后妃)”为出发点。

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一个日本人问中国人,中国过去为什么不实行一夫一妻制。

结果,中国人反向日本人说:'中国所认可的婚姻制是成套的,就象一套茶具一样,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的茶具,是只有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的组合呢?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对于婚姻的看法,就是这种成套的思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看不到歌颂男女恋情的情诗或小说,注重现实生活的中国人,认为让一个女人同时担负着妻子,情人,母亲、育儿、女佣这许多角色的工作,是不合理的。基于一个人担任一种职务的立场,而想出一套体系的婚姻制度,在古代,家中女人的人数愈多,就表示家业愈大。

同时,这种制度也是权力与功利的象征,它实行的范围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或中产阶级。所谓士大夫阶级包括在朝在野的知识分子,他们即使无所事事,也能拥有妻妾,而被称为匹夫匹妇的庶民,他们就只好过着一夫一妻的生活。

如果说嫉妒是独占对方的意思,根据林语堂先生的说法,女人嫉妒的心理似乎较男人为之强烈。

他曾说过如下这段值得我们深切体味的话:随着蓄妾制度的产生,女人的嫉妒心理也为之增强,在蓄妾合理的社会中,嫉妒是女人用以自卫的利器,她们利用这种本能的力量,防止丈夫蓄妾。

明朝学者有许多批评女人善妒的著述,谢肇制的随笔《五杂俎》就是其中之一。

书中曾提到: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凡妇女性不佳者有妒、吝、拗、懒、拙、愚,酷、易怒、多疑、轻言、崇拜邪教、溺爱,其中以妒最甚,故妇人不妒、足以掩自拙。但是他又称赞美人说:有人说妇人的才智不足论,应以色为主,这真是千古名言。

在一次聚会中,一位拥护女权者,以逆说法为妻子的强烈嫉妒心辨护,他说:娶了位会约束自己的妻子,能因此培养出耐性,也才不致于放纵情欲。所以有人说;到了老年,才知道妻子妒心强的功劳。结果,在座的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反驳。

谢肇制又说,妇人的地位愈尊贵,嫉妒心电愈强;而嫉妒心愈强的女人愈长寿,如果娶了这种妻,也只有认命地和她厮守终生了。

古时,有位名将因为妻子的善妒而懊恼不已,于是雇了刺客前去行刺,但只伤到妻子的手指,以后又连续行刺了几次,终于失败,最后只好和地终生相守了。

对于善妒的女人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宋明帝处分臣下善妒的妻子之方法,是杖罚二十,并赐臣下美妾,这对情形轻微者而言,不失是一种妥切的处置。但是明太祖的处分法却极为严峻,他杀了名将常遇春善妒的妻子,还把肉腌泡盐中,赐予群臣。

既然男人对善妒的女人如此的束手无策,则在后宫三千嫔妃争奇斗艳的情形,就微妙得令人难以想象了。

如果真如林语堂所说的,嫉妒心是古代女性对抗以男人为本位的婚姻制度的利器,那么,势必引起男人起来对抗,儒教所谓的妇道就是他们藉以钳制女人思想的方法之一。

儒教以妇德约束妇女,所谓妇德是指妇女应具贞洁、服从、诚实等良好德行。他们极端地划分男女之别,归宁的女儿,不准和自己的兄弟同坐或同桌吃饭。

奇怪的是,女人居然也会助长这种不公平的约束压制妇女。

继哥哥班固写完汉书的班昭,竟还写了《女戒》,用以赞美妇女的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未出家前服从父坶,出嫁后服从丈夫,丈夫去世后服从长男,班昭做此文的目的,究竟在背叛妇女或是拥护妇女呢?

儒教国教化始于汉朝,在此之前,妇女的贞节并未被重视,那种人尽可夫的观念,也实在是荒谬至极。

用妇道压抑女人的嫉妒心,始于东汉。东汉顺帝有宠妃四人,有一名大臣上奏提出选后的标准,应以家世为首,其次德行,其次年龄、容貌。

结果,梁商之女因为具有“后妃不能心存嫉妒,才能福泽子孙”的见解,而被选为皇后。但是,却因此引起梁氏外戚的专权,导致东汉崩溃的主因。因为妇德而造成外戚跋扈专横的局面,这实在是始料未及的事。到了唐朝,女人就再也不理会这种无理的约束,武则天称帝,统御环宇,这对一心想压抑妇女的男人,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打击啊。这件事我们后文再详加讨论。

后宫就象一座到处充满刺的蔷撷花园,除了争奇斗艳的嫔妃之外,就只有管理琐碎事务的宦宫了。

(13)怕老婆的名人

中国以唐宋为界,前后两个时期有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君王,官僚,宦官的势力也各有消长。例如明朝时形成官僚和宦官两大势力的对立,就是一个很具体的证明。

本来是要辅佐君王排斥宦官的官僚势力,为什么反而被宦官所控制呢了这是因为这时在男女关系上,女人占了上风,而朝中各主事者都以怕太太的姿态出现。

有个好老婆,君王不会做事太离谱

根据明朝学者的说法,最早有“怕老婆者”的说法是始于十世纪以后。

弑逆唐朝的末代君主,纂夺帝位而创立五代后梁的朱全忠,出身盐贼(贩卖私盐的不法商人),因为受到夫人张氏的压制,面对她百依百顺。继朱全忠为后唐太祖的李克用(土耳其族出身),对夫人刘氏尊宠有加,所有军国大事都让她参与,这两人可以说是惧内者的始祖了。

那么,十世纪以后的男女关系有何变化呢?

宋朝时兴起所谓新儒教主义,宋朝正面临民族危机,为了民族的团结和血脉的延续,而以孝的名义,鼓励妇女多生儿女,使中华儿女世代约延不绝,这是一种以母性的本能为基础而产生的观念。

教育可以改变一切

宋朝以后,标榜贤妻良母为典范,从此女人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同时,也不反对丈夫纳妾。当清军大军入侵,南京濒危时,南京的守将史可法因为膝下无子,他的夫人顾及传宗接代无人,所以就极力劝他纳妾生子。

以下再举一个故事说明这种传宗接代的思想,在当时是很普遍的。

宋朝末年,广东的某一城池被元军包围,城内绝粮,宋军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吃城内居民充饥,有媳妇自愿代替婆婆被烹,而被视为孝熄的,也有妻子愿为丈夫受死,以免绝后的。

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出当时女人的思想已受到了男人的限制,而陷入完全封闭的境地。

缠足是奴役的象征

新儒教主义者为了贯彻他们的思想,更不择手段的推行缠足。缠足就是在女人幼年时,使用布条裹住她的脚,套在小鞋内,长大后,她的双脚仍保持幼年时的大小了。虽然这种方法非常不人道,但在当时却流传成俗,现在的中年人或许偶尔会回忆起,旧时女人以摇摇晃晃的步伐走路的情形吧?

据说缠足之风起于十世纪前后。五代南唐时,在诗文方面颇负盛名的南唐君主李煜,命令一名自己喜爱的艺妓,用绢布裹足,在以珍宝妆饰的黄金莲上舞蹈,这便是缠足的起源.所以,我们又把缠足的小脚美名为“金莲”或“瑞莲”。缠足之风从此使中国的妇女受到极大的束缚,直至民国时代才告解放。

林语堂认为缠足在本质上有性的意思,对男人而言,看到女人款步而行的姿态,会产生一种无可言喻的性诱惑,女人也为了取悦男人而热衷缠足,林语堂先生因而结论,缠足其实是中国人性幻想的一种欺瞒的手段。

新儒教主义者究竟看中这种反道德奇习的那一点呢?答案非常简单,他们的目的在藉缠足造成妇女寸步难行,而不易外出,这样男女间的来往就受到了限制。但在宫廷中因为很多地方都限制男人出入,所以在宫廷内,便以缠足不便于工作为理由,而规定解除缠足。

南宋大儒朱子为了推广德育并教导男女有别之道,而在福建南部推行缠足。因此,缠足被认为是中国妇女封闭生活及压抑的象征,亦成为妇女道德和嗜好融合为一的表现,也是使本来尖锐对立的男女关系间,获得谐和的罕见例子。

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惧内

但是,这种新儒教主义的计谋也曾遭到意想不到的反攻,那就是小孩的问题。

明朝戚继光是一位平定倭寇而名闻天下的名将及兵法家,同时他也是有名的惧内者,他之所以怕太太,完全是为了孩子的关系。

他曾为了维持军纪,在战场上不得已杀了亲生儿子,他的妻子因此对他恨之入骨,遂禁止他纳妾,他无计可施,只得偷偷地纳妾,而在十一年间生了两个孩子。这件事被妻子知道后,便气愤得欲严处妾女及小孩,他在情急之下,请求妻子宽容一天,赶紧跑到隶属自己麾下的小舅子家中,请他代为讨饶。

“能保母子平安是上策,把母亲赶走,将孩子领回是中策,如果她坚持要杀了我的儿子,我就先领兵杀尽你们一族,然后弃官逃老。现在,我在前面用鼓声为信,你快去说服她吧”

弟弟膝行哭着去面见姐姐,但是姐姐对上、中策都不肯答应,这时,正门的鼓声响个不停,弟弟更急了,哭着喊叫道:“姐姐,我们两人死不足惜,但是牵连全族可以吗?”姐姐终于为之屈服,接纳了两个小孩,而将妾杖罚数十后放逐。数年后,妻子死了,他便又把两位小妾接回。由于他的足智多谋,不但使家嗣得以延续,而且也得以将因战功而受皇帝封爵的世袭官职传给后代,因此,人民都称赞他不愧是用兵如神的名将军。

另外几位以家有河东狮吼而闻名的人,是近世的大思想家兼军略家王阳明,及明盛世万历年间的宰相申时行,王锡爵等人,他们一直到白发苍苍以后,还是一位忠实的惧内者。

明朝官吏惧内的原因,同时代的学者认为是因为他们的官位显赫,惟恐不能齐家而被人议论,影响自己的名望。

土大夫为了仕途平坦,就不得不先齐治家庭,这些惧内者虽然拥有几名至八十几名不等的妻妾,但费尽心血以维护家声的苦心却都是一致的。

有句浴谚说:“一家之主,必须装得既聋又傻。”这句话很能表示当时社会的这种情形。更有趣的是这句话是唐代宗安慰名将郭子仪时所说的。

如此,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都以齐家为本。官吏的劳心劳力是自古皆然。为了补充大量消耗的精神和体力,所以有名的中国菜,也都以增进体力为首要的目的。

正当纳妾之风极盛时,有些精明的商人因此而大发利市,其中最行名的是扬州的妾业者。

明时的妾女大多出身扬州,因为该地水质良好,女子大多肤如凝脂,且当地的居民在教女儿礼节时,尤其注重伺候正妻之道,所以即使嫉妒心再强的正室,对扬州出身的妾女,也都优待有加,这就扬州出身的妾女深受欢迎的原因。

如果深入探讨,明朝这种以惧内为象征的官僚气质,可以说是功利主义者维护名利的私心。

当时有人批评官僚:“满街都是贪官污吏,鱼肉良民,有如遍地腥膻。”既然如此,他们当然就无以对抗宦官了。

(14)紫禁城的内部

至于宦官在宫庭内究竟担任何种工作任务,一般人并不清楚,现在我们就先看看组织最为庞大的明朝宦官的任务。

紫禁城的构造

让我们先就皇帝居住的紫禁城加以说明。北平分为内城和外城。在内城中右承天门(后称天安门),又称正门和南门,北有北安门,东西各有东、西安门,在这四个城门外,南北三公里,东西二公里半的方形地区内,就称之为皇宫。在明朝时,禁止人民出入皇宫。

从承天门(天安门)往北行经端门,就可以看见世界最大城门的午门,就这是紫禁城的正门。紫禁城南北宽一公里,东西长零点七六公里,外侧有筒子河围绕,而成·深而宽的城壕。

一般官吏平常不能进入紫禁城,有事上奏时,也只能行至午门。当时,把内宫和外宫的这种遮断视为天人之别,而被称为隔绝中外。这种说法并不夸张,当时臣民之间的间隔的确是以距离做为象征的。

明时官吏往午门谒见皇帝,必须从天安门东、西方的左右长安门进出。从此,不沦晴雨,官吏前往午门,都要步行走完这段一公里以上的路程。

万历年间,顽固的老宰相沈鲤,在大病初愈后勉强上朝,结果在这段路途中跌倒了好几次。由此可知独裁君主的冷酷。

走进午门,望眼所及便是一片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庄白色大理石的三层基坛上,有很多古色古香的木造宫殿,几座美仑美奂的雄伟建筑栉比鳞次,气象万千,令人不禁叹为观止,而不得不承认它就是世界的帝王之座。中央是皇极殿,又名奉先殿,每逢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日,及国家的各种庆典,文武百官便群集在此,举行庄严的典礼。

从后宫往北,距离午门约零点六公里处是乾清门,以这为中心,沿城墙向东西把紫禁城分为两部份。在清朝,乾清门以北地区是皇帝和皇族生活的地方,称为内廷,乾清门以南到午门一带称为外廷。紫禁城内建筑物的总数,包括宫殿,楼阁、城门等,共计七百八十栋。

然而在这座广大的紫禁城内,究竟住着些什么人呢?

就宫庭以外的人而言,有在午门东侧担任值夜的内阁大学士,人数仅有三、四名,他们虽然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官职,但在案禁城内,也只不过扮演着守门的角色,而被视为无权居住于此的人。

真正居住在这座城内的男人是皇帝,皇太子和未被册封的皇子等少数几个人,当皇子被加封王号后,就由皇帝赐予他宅第,分封各地,剩下的就只行后屺、女官和宦官了。内阁大学土谒见皇帝的时间非常布限,因此,辅佐皇帝处理公私事务的权柄便自然的落在宦官的手里。

宦官高力土尊称唐玄宗为主人,唐玄宗称高力士为“家奴”。

明朝,皇后称皇帝为内宅,宦官尊称皇帝为“万岁爷”,尊你后妃为“娘娘”。由他们之间使用家庭称谓的亲昵口吻,不难了解他们之间感情之亲近了。为此之故,黄宗羲把宦官称内臣,把官吏称外臣,实在是颇有道理呀。

以下我们再谈到宫庭内的费用问题。

明朝时,国家的财政和宫庭的财政各有区分。天子一年享有九十六万九千余两的金花银。另外,从光禄寺(管理宫内的帆构)送来的宫庭费用有二十四万银两,这是一笔为数庞大的巨款。而且国土一向就被视为是皇帝的私有物,所以紫禁城内所有的修理费都由人民负担。另外,地方官吏还必须以朝贡之名,向皇帝献粮食、金银等。

更详细地说,皇帝一年的薪水以米来计算约为一千六百万公斤之多、煤炭九百万公斤、窗帘、地毯之类年银二万八千余两。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奢侈无度,后宫一年所用的脂扮费便多达四千四百万两,由于开支庞杂,皇帝不得不设法筹款,而为皇帝广收天下钱财的人,自然就是宦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
古代皇帝的无奈:不敢让宫女伺候,只能让太监伺候自己
大唐假太监刘克明:玩弄宫女, 勾搭后妃,弑君伪诏
历代君王“后宫”究竟有多少人?但有一个人从一而终
清朝后宫:为何太监伺候妃子鞋底要藏苍耳?最后一个太监道出秘辛
太医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什么皇帝从来不担心呢?无非是3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