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市历城区彩石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

​​(按:本资料为十四年前的,由于拆迁合并,很多自然村在乡村建设中消失于历史前进的洪流中,自然村的行政归属也产生了变化,现把这些过去资料录出,也算是对历史记忆的刻录吧)

彩石镇(现彩石街道)


发布日期:2009-07-10

  位于历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以东20公里.面积109.14平方公里。8754户,39251人。辖44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东彩石村。
  1956年10月原属章丘县的彩石区8个乡划归历城县。1957年撤区设大龙堂乡。1958年为红旗公社(彩石、大龙堂、宅科管理区)。1965年为大龙堂、彩石公社。1972年改称彩石公社。1976年改称大龙堂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设彩石区。1985年撤区为彩石乡。2001年撤彩石乡设立彩石镇至今。
  东彩石 位于济王公路以南,南为两岔河和狼猫山水库,西邻西彩石,北为西小龙堂。466户,1833人。设东彩石村民委员会。2001年1月,镇政府由两岔河迁此。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东山上石头多呈彩色,故沿称东彩石。
    西彩石 位于东彩石以西2公里,南依黑峪山,东北为西小龙堂,1369户,5257人。设西彩石一、西彩石二、西彩石三、西彩石四、西彩石五、西彩石六村民委员会。农历三、八逢集。村北赵山之阳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彦谦墓:村东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彩石烈士陵园。2003年8月,在一座娘娘之顶,发现坐北朝南拱形屋顶无梁殿。
  相传在元代,曾名才采石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党、杜二氏在此居住。以后,又有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建村。相传,因村西山“产灵石,玲珑可爱”,多呈彩色,故沿称西彩石。建有蟠龙山森林公园。
  西小龙堂 位于东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东邻东小龙堂,西南为西彩石。410户,1509人。设西小龙堂村民委员会。村西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古墓葬清河太夫人墓。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小龙潭,俗称小龙堂。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定居。因村东有龙王崖而得名小党小组潭。建国后,以村中一条南北大道为界,分成东、西两个村,其村位西,故称西小龙堂。  东小龙堂 位于东彩石以北2公里,巨野河西岸,西南为西彩石,西邻西小龙堂。303户,1100人。设东小龙堂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小龙堂同。以处位东,沿称东小龙堂。
  孟家庄 位于东彩石西南7公里,东为白腊滩,西邻康泉,北为井子峪。17户,80人。设康井孟村民委员会。
  明代,孟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据村南清乾隆年间张氏墓碑记载:张清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老鼠(树)峪,生五子,四子又迁居孟家庄。后来孟姓户虽绝,仍称孟家庄。
   康泉 位于东彩石西南7公里,东邻孟家庄,北依互屋脊,东北为井子峪。27户,100人。属康井孟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元年(1736),康、李、周诸氏先后迁居建村。因村内有眼泉子,以康姓得村名“康泉”。后来康姓户虽绝,仍称康泉。
  井子峪 位于东彩石西南6.5公里,东南为白腊滩,南邻孟家庄,西依瓦屋脊。44户,126人。属康井孟村民委员会。
  据村东《杨氏谱碑》记载:明洪武年初,先祖杨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杨家庄,至十二世杨连玉又迁建村。因地处西北峪有一眼井,沿称井子峪。
  两岔河 位于东彩石东南1.5公里,狼猫山水库北岸,东南邻塔窝,西南为朝阳。209户,764人。设两岔河村民委员会。曾为彩石公社,乡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建村。因地处巨野河上游两条支流的交岔(汇流)处,沿称两岔河。
  朝阳 位于东彩石以南2.25公里,狼猫山水库水库西岸,东为为三泉峪,西南邻宅科。114户,423人。设朝阳村民委员会。
  明天启三年(1623),朱氏最早迁此建村。曾名土窝。俗称土头村,因地处土质好而得名。1958年修建狼猫山水库占地,将村搬迁至原村西高岗之处,取喜迎朝阳之意,改称朝阳。
  塔窝 位于东彩石东南3公里,狼猫山水库东岸,东南邻大龙堂,西南为三泉峪。184户,680人。设塔窝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刘、楚二氏迁居于此。在村西北有座塔,因建村于塔下边低洼处,故沿称塔窝。
  黄路泉 位于东彩石以东6公里,南邻玉龙,西南为大龙堂。237户,747人。设黄路泉村村民委员会。村东有古名泉黄路泉。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李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定居。以村东的名泉黄路泉而得名。
  宅科 位于东彩石以南3.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为三泉峪,南邻南泉。594户,2142人。设北宅科、南宅科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1938年农历5月27日,日本侵略军袭击宅科,村民死伤40多人。 
  相传在汉代,名为“贼窝”。唐李世民东征路过时将聚贼剿灭。元末明初,戴、王二氏又迁居于此。以后嫌此名不雅,沿称宅科。
  东泉 位于东彩石以南4.5公里,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为风落峪,西南邻南泉。197户,595人。设东泉村民委员会。村西有古名泉东泉和双峰庵佛塔。
  唐代,称饮马东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进,曾在此饮过马而得名。明成化年间(1465-1487),又有高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后沿称东泉。
  三泉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3.5公里,狼猫山水库以南,东邻大龙堂,南为凤落峪。122户,415人。设三泉峪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称四泉峪。欲称丝丝峪。张氏由董家地区张家庄迁此建村。因此处有四眼山泉而得名。以后沿称西丝峪。
  凤落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4.5公里,东邻西丝峪,西为东泉,北有三泉峪。23户,70人。属西丝峪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年间(1875-1908),郭氏由董家庄迁此建村。相传,因该处山峪曾落过凤凰,故沿称凤落峪。
  王家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6.5公里,东南为韩家峪,北邻西丝峪。38户,114人。属西丝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望家峪。张氏由菜芜县王庄迁此建村,取盼望家乡之意而得名。以后沿称王家峪。
  大龙堂 位于东彩石东南4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为杏峪,西邻三泉峪,北邻塔窝。482户,1764人。设大龙堂村民委员会。农历一、六日逢集。
  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称大龙潭。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以后沿称大龙堂。
  玉龙 位于东彩石以东7公里,南依仙堂山,西南为葫芦套,北为黄路泉。592户,1889人。设玉龙村民委员会。
  约在清代,曾名石旮旯,曾名御龙村。因建村在山峪石旮旯里而得名。当地有“东石匣,西石匣,中间旮旯”之说。还传有石旮旯变御龙的故事。以后沿称玉龙。
  下黄歇 位于东彩石西南5.25公里,东为南泉,南邻上黄歇,东北为宅科。24户,80人。设黄歇村民委员会。
  约在唐代,村名黄歇。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过路曾在此歇息过而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方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孙村地区方家庄,后又迁入。因地势位北,沿称下黄歇。
  上黄歇 位于东彩石西南5.75公里,东为南泉,南为井子峪,北邻下黄歇。29户,106人。属黄歇村民委员会。村有石佛殿石刻造像。
  曾称黄歇。村名来历与下黄歇同。明成化年间(1465-1487),崔、张、孙诸氏,又由直隶(河北省)迁入。因地势位南,沿称上黄歇。
  南泉 位于东彩石以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依围子山,南为白腊滩,东北邻东泉。224户,748人。设南泉村民委员会。围子山上有800多平方米的山寨遗址。
  约在唐代,曾名永师庄。相传,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饮用过泉水,又得名南泉。元末和明成化(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刘、崔、张、孙诸氏,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后迁入,仍称南泉。
  外捎近 位于东彩石以南6公里,南邻东捎近,西依围子山,西北为东泉。46户,134人。设捎近村民委员会。
  清代,称捎近。据村内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石泉山谷口外,以谷系登岱稍近之路,谷内山庄故名捎近。后来形成3个自然村,此处沿称外捎近。
  西捎近 位于东彩石以南7公里,东邻东捎近,西为老树峪,北为外捎近。8户,23人。属捎近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与外捎近同。当初原为章丘县西关高大迁家的一处庄园,俗称高家庄园,后来住户增加建成村落。为区分名村后加方位沿称西捎近。
  东捎近 位于东彩石以南6.75公晨,东为柳泉,西邻西捎近,北为外捎近。7户,23人。属捎近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与外捎近同。后加方们,沿称东捎近。
  韩家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6公里,东为王家庄,西北王家峪,东北为杏峪。93户,258人。设韩家峪村民委员会。
  明弘治年(1488-1505),以韩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据韩朝祥为修庙立碑记:韩家峪。后来,李、张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吕氏从董家地区吕家庄先后又迁入。韩姓户虽绝,仍称韩家峪。
  王家庄 位于东彩石东南6.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依仙仁堂山,南邻潘河崖,西为韩家峪。104户,355人。设王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王家土屋。王氏由莱芜县王庄迁居于此。因住户在山坡之上多建土房子而得名。以后沿称王家庄。
  杏峪 位于东彩石东南5.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为葫芦套,西邻西丝峪,北为大龙堂。97户,308人。设杏峪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徐、段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峪,杏树满山坡,故沿称杏峪。 
  葫芦套 位于东彩石东南6公里,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依仙仁堂山,南为王家庄,西邻杏峪。251户,876人。设葫芦套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李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地处山峪,视其地势形似葫芦状,故沿称葫芦套。
  潘河崖 位于东彩石东南7.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依岱固山,西为柳泉。北邻王家庄。157户,585人。设潘河崖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名盼姑来村。相传,以“盼姑来”的故事而得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薛、齐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以后沿称潘河崖。
  平房 位于东彩石东南7.25公里,巨野河上游东岸,东依仙杜堂山,南为潘河岸,西北邻王家庄。93户,301人。设平房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高 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习惯建造原籍平房。
  路相 位于东彩石东南8公里,东邻章丘市境,西为潘河崖,西北邻平房。198户,694人。设路相村民委员会。村南有古建筑灵官庙遗址和白云洞。
  明代,称卢乡。据《刘立国家谱》记载:于万年间(1573-1620),始祖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时,已有卢氏在此定居而得名。以后叫论了音,沿称路相。
  岔峪 位于东彩石东南9公里,东、南两面皆邻章丘市境。西邻中泉,北为潘河崖。193户,633人。设岔峪村民委员会。村处有古黑虎泉,水涌量大,常年流水不断。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谢氏由董家地区谢家屯迁此建村。这里有五条山峪,此处为之一岔,故沿称岔峪。
    白腊滩 位于东彩石以南7公里,东依双石屋子山和老树峪,南为石瓮峪,西北邻孟家庄。27户,82人。属石瓮峪村民委员会。
  清宣统元年(1909),称白杨滩。徐氏由村南石瓮峪迁此建村。因此处多植白腊条、白杨树而得名。以后沿称白腊滩。
  老树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6.75公里,东为西捎近,西邻白腊滩。104户,342人。设老树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老鼠峪。张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村东峪有一老鼠峪山洞,而得名。村西孟家庄清乾年间张氏碑文中有“张清由枣强迁至老鼠峪”的记载。后因鼠、树同音,沿称老树峪。
  吴家 位于东彩石以南8.25公里,南邻陈家,北为韩家。16户,62人。设磨盘峪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称吴家磨盘峪。王、杨、吴三氏早居,因建村于磨盘峪山峪处而得名(肖家、韩家、陈家、芦家的村名来历,皆同于吴家)。以后沿称吴家。
  肖家 位于东彩石以南7.75公里,东邻韩家,南为吴家,北为西捎近。26户,82人。属磨盘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肖家磨峪,亦名肖家庄。肖氏由莱芜县口镇迁此建村。以后沿称肖家。
  韩家 位于东彩石以南8公里,南邻吴家,西为肖家,北有东捎近。29户,93人。属磨盘峪村民委员会。
  明弘治年间(1488-1505),称韩家磨盘峪。韩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郭店,后又行迁此建村。因地处磨盘峪山峪之内而得名韩家磨盘峪。以后沿称韩家。
  陈家 位于东彩石以南8.5公里,东邻芦家,西为马驹子,北为吴家。31户,104人。属磨盘峪村民委员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称陈家磨盘峪,亦称陈家庄。陈氏由大龙堂迁此建村,以后沿称陈家。
  芦家 位于东彩石以南8.5公里,东为虎门,西邻陈家,北为韩家。8户,27人。属、磨盘峪村民委员会。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称芦家磨盘峪,亦名芦家村。因芦氏早居建村,故名。后来吴氏从孙村芦家寨又迁入,沿称芦家。
  柳泉 位于东彩石以南7公里,东为潘河崖,东南邻中泉,西为东捎近。130户,428人。设柳泉村民委员会。
   清嘉庆年间(1796-1820),李氏由孙村李家寨迁此建村。因此处多植柳树并有一山泉,故沿称柳泉。
  中泉 位于东彩石以南8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南为虎门,西北邻柳泉。164户,543人。设中泉村民委员会。村中有古名泉中泉,锶的含量较高。
  约在唐代,称忠泉。村以泉而得名。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一时口渴难忍,忽见地面涌出一清水泉,便封其为忠泉。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方氏(孙村方家庄)、田氏(港沟田庄)先后迁居于此。以后沿称中泉。
  讲书院 位于东彩石以南9公里,东依荆子山,南为岭后。北邻马驹子。28户,103人。设讲书院村民委员会。村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书院(福圣寺)。
  约在元代,曾名福圣寺。村以寺而得名,亦名讲书院。传说有二。一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下,曾在此讲过学而改称讲书院。二是,明万历年间(1573-1620),福圣寺为全盛时期,僧人70多,成为远近僧侣讲习经卷、传教的中心,因之改名为讲书院。另据,岭后(村)碑文记载:“皇清处士张公,讳字涟绮。公之始祖讳恭字楷堂,行三,原籍直隶枣强人,自明洪武年迁居历下时家庄。二兄弟,一迁入胡庄,一迁入张家庄,皆历邑东北乡也。公之八世祖,字光选,万历年间,由时家庄迁居院后。乃十四世,(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始迁于讲书院”。
  徐家场 位于东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西岸,东邻虎门,南为玉河泉,西南万粮峪。65户,211人。设徐家场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代,称徐家响场。徐氏早居建村。在收割庄稼打场时,牲口笼头带有铃铛,响彻山涧而得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单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后来,徐姓户绝,沿称徐家场。
    虎门 位于东彩石以南9.25公里,巨野河上游北岸,东南为青龙峪,西邻徐家场。154户,526人。设虎门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村南山有空心山自然风景区。1943年农历9月,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亲自指挥虎门大捷,打死打伤日军30多人。
  清乾隆年间(1736-1795),王、方二氏先后由莱芜县王庄,孙村方家庄迁居于此。因建村山涧处有一老虎洞,故沿称虎门。
  万粮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10公里,巨野河上游,东邻玉河泉,西依劈山,东北为徐家场。73户,273人。设万粮峪村民委员会。
  唐代,称望粮峪。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东征至此,粮饷不及。以盼望运来军饷万担粮,保证从董家杨家庄又迁入。沿称万粮峪。
  玉河泉 位于不彩石以南10.25公里,巨野河源泉头所在。东为青龙峪,西邻万粮峪,北为徐家场。89户,273人。设玉河泉村民委员会。村民毕思祥家有古名泉玉河泉,几百年来从未干涸。
  清光绪年间(1875-1908),称鱼河泉。毕氏由章丘县毕家庄迁此建村。因村处河中鱼多,且有一山泉为河源而得名。后来,以玉河泉而得名。
  青龙峪 位于东彩石以南10.25公里,东邻章丘市市境,西为玉河泉,北邻虎门。65户,249人。设青龙峪村民委员会。有东、西青龙泉和真武祠。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原名斑鸠峪。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定成。因建村于山峪之中,树木繁茂,斑鸠颇多,故名。俗有“斑鸠入虎口,别想再飞走”之说。后因村处有两个青龙泉,以青龙胜白虎之意,沿称青龙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彰武地名」兴隆堡乡村屯名字及由来
济南南部山区那些奇怪的村名,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走进游埠镇倪家村:倪姓为兒宽后裔
济南七十二泉----- 玉河泉
小董家遗址
宁波慈溪最美五大古村落,你曾经听说过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