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镇各自然村历史演变及管辖归属

​​(按:本资料为十四年前的,由于拆迁合并,很多自然村在乡村建设中消失于历史前进的洪流中,自然村的行政归属也产生了变化,现把这些过去资料录出,也算是对历史记忆的刻录吧)

​王舍人镇(现王舍人街道)


发布日期:2009-07-10

  位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北9公里,面积59.62平方公里。36985户,112143人,辖38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王舍人庄。
金置王舍人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龙山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正东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张马乡。1948年属张马区。1952年属第一区王舍人镇。1956年调整为城关区王舍人集镇乡。1958年成立东郊公社王舍人管理区。1960年划归济南历下公社,1961年合并于历城县东郊区王舍人公社。1980年重建济南市郊区东郊公社。1983年6月实行政社分开,撤社设东郊办事处(下设王舍人镇、洪家楼镇、冷水沟乡)。1985年撤办事处并乡仍为王舍人镇。1987年撤市郊区和历城县,设立历城区,王舍人镇隶属历城区至今。王舍人庄 位于胶济铁路历城站以北,东依鲍山及济南钢铁厂,南为赵家庄,北邻苏家庄。1367户,3629人。设王舍人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
1930-1958年为历城县政府驻地。其老县城址在村北(现设置济南市每三人民医院),建国后新县址曾设在村南大王山下北侧。1965年,村东济南钢铁厂处曾出土有北宋时期古墓随葬品瓷灯、陶灶、铜币、铁椎钉等。
  春秋时为鲍叔牙封邑。隋开皇十三年(593),名为杂贷店。到唐贞观年间(627-649),有位王熙为“中书舍人”,他处事从善,为百姓所称赞。人们为纪念他,易名为王舍人店。金置王舍人店镇。后沿称王舍人庄。史志记载:《山东通志》“王舍人店镇在县东三十里,金设”,明崇祯《历乘》“王舍店:(历城)城东二十五里,有鲍城即叔牙食邑”,明《历城县志》“龙山路:王舍店”,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王舍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四:王舍人庄,二、七日集”。
  西沙河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5.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邻东沙河,南为冷水沟。718户,2279人。设西沙河一,西沙河二两个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九杨庄。路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当时此处为一片湖田,在五岔河岸上有九棵大杨树,而得名。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因黄河冲来流沙,杨树遭伐,改称沙河庄。后住户增多,以村内五圣庙为界,分成东、西两村,此处位东,沿称东沙河。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沙河路沙河镇:沙河店”,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沙河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张马乡闵孝三:西沙河”的记载。
  东沙河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5.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为南滩头,西邻西沙河,北为朱家庄。966户,3195人。设东沙河三、东沙河四、东沙河五3个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沙河同。此处位东,沿称东沙河。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教三:东沙河。”
  北滩头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6公里,小清河南岸,东为曲家庄,南邻南滩头。961户,3286人。设北滩头村民委员会。1951年,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
  曾名滩头庄,明洪武二年(1369),李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地处小清河畔,多年淤河沙成滩,而得名。到清宣统年间(1909-1911),由于住户遂之增多,以村内狮子口为界分成两个村,加方位沿称北滩头。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滩头”,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滩头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北滩头”。
  南滩头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5.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南为孙家卫,北邻北滩头。878户,2918人。设南滩头村民委员会。农历三、八日逢集。1951年,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
  曲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6.5公里,小清河南岸,东邻川流,西为北滩头。636户,2205人。设曲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1369),曲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曲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闵孝三:曲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历:曲家庄”。
  刘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7.5公里,小清河东岸,东邻新码头,西为程家庄。121户,402人。设刘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代曾名金口刘家庄。刘氏早居建村。因地小清河,由此向北建有金口水闸而得名。以后沿称刘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金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刘家庄”。
  川流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7.5公里,小清河东岸,东为简家屯,北邻新码头。106户,356人。设川流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宋时期,名为川流渡口。当时在村北河上设有渡口,站在村头,遥望河内过往船只川流不息而得名。以后沿称川流。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船流渡口”,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川流渡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川流渡口”。
  简家屯 位于王舍人镇庄东北7.5公里,刘公河南岸,西邻川流,西北为新码头。311户,1133人。设简家屯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此处原为屯兵之地。简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遂之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简家屯”,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简家屯”,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简家屯”。
  孙家卫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5.2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北邻南滩头。216户。699人。设孙家卫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孙家渭。孙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西面环水而得名。后沿称孙家卫。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孙家卫”,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孙家卫”,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孙家卫”。
  大水坡 位于王舍人庄西北4.25公里,小清河东岸,东为冷水沟,南邻小张马庄,北为小水坡。350户,1109人。设水坡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水旺庄。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水源旺盛而得名。后改称水坡。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水坡”,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二:水坡”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二:水坡”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二:水坡”。以搏战 ,有部分住户迁至村北建村,取名小水坡。这里沿称大水坡。
  小水坡 位于王舍人庄西北5公里,小清河南岸,南邻大水坡,东北为西沙河。127户,409人。属水坡村民委员会。
  民国时期,住户由大水坡析出在此建村。故得名小水坡。
  小张马庄 位于王舍人庄西北4.25公里,小清河东岸,南为陈家张马,北邻大水坡。176户,506人。设小张马村民委员会。
  清顺治年间(1644-1661)称小柳村。因建村在大柳庄改称近处而得名。后因大柳庄改称大张马庄。故沿称小张马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二:小张马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二:小张马庄”。
  冷水沟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3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南为李家庄,西邻大水坡。1339户,3781人。设冷水沟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1948年10月,曾为历城县委驻地。俗有“金滩头,银坝子,吃不穷的冷水沟”之说。
  相传在明代,由原冷溪、任家、李家3村合并。因在村南黑风口有一眼泉子,四季流经村内,使村内气温得以降低而沿称冷水沟。县志记载:明崇《历城县志》“营城路:冷水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冷水沟”。
  李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2.5公里,东为裴家营,南邻杨家屯。392户,1083人。设李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李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甸柳庄,后有李家仨兄弟从甸柳庄又庄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三:李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三:李家庄”。
  裴家营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2公里,东邻路家庄,西为李家庄。954户,3030人。设裴家营村民委员。
  相传,南北朝永初年间(420-422),此处原系梁王驻军的兵营。到明洪年间(1368-1369),裴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住户增多,遂之建村,得名裴家营。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裴家营”,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皮家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裴家营”。
  纸房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3.5公时,东邻西梁王庄,西为冷水沟,北孙家卫。146户,485人。设纸房村民委员会。村北有七十二名泉白泉,以多涌白沙得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住户多由遥墙、王舍人庄、滩头先后迁居于此。因有位于氏曾建房,并经营一座造纸作坊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纸房”清乾隆《历城县志》“上下左右东乡闵孝五:纸房”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纸房”。
  路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2.5公里,南为济南钢铁厂,西邻裴家营,北为纸房。508户,1482人。设路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名路家桥。明洪武二年(1369),路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在村北驿道处曾修建三孔石桥一座而得名。后桥毁,以姓氏沿称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路家庄”。
  西梁王庄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4公里,东邻东梁王庄,西为纸房。1024户,3584人。设梁王二、梁王四2个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村处原有南北朝时期宋将檀道济(后封梁王)夜“唱筹量沙”遗址。
  相传在南北朝时即有村落。曾名梁家庄。到明洪武年间(1368-1369),又有住户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人为纪念檀道济率军使妙计夜“唱筹粮沙”,破敌之战功,改称梁王庄。后以石河为界分成两村,此处位西,沿称梁王庄。县志记载:明《历乘》“粮冢,城东梁家庄。世传檀道济军到历城乏食,乃唱筹粮沙,而以余米复其上”,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梁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西梁家庄,四、九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西梁王庄,四、九日集”。
  东梁王庄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4.5公里,石河东岸,南为毛庄,西邻西梁王庄。438户,1525人。设梁王一、梁王三2胩三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梁王庄同。此处位东,沿称东梁王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东梁王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五:东梁王庄”。
  毛庄 位于王舍人庄东北4公里,西北邻西梁王庄,北为东梁王庄。42户,145人。属梁王一村民委员会。
  相传,隋开皇年间(581-600)称猫庄。此处原为“粮囤”之地,守粮者为恐粮食遭老鼠肆意盗吃,便养猫避鼠而得名。以后沿称毛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毛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毛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毛庄”。
  陈家张马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3.5公里,工业北路北侧,南邻宿家张马,北为小张马庄。730户,2016人。设陈家张马东、陈家张马西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大柳村。此处原为一片湖地,改称张马泊。由于住户增多而沿称大张马庄。据村北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双龙桥碑记:“桥之西不数步为柳岗泉,味甘性冽,民于他处,村人多以汲取之,以资茗饮者也,故泉名柳岗。……张马泊原名大柳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张马泊”,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二:大张马庄”。约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分成两个村,后以陈姓沿称陈家张马。
  宿家张马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3公里,工业北路北侧,南为张马屯,北邻陈家张马。491户,1361人。设宿家张马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陈家张马同。后以宿姓,沿称宿家张马。
  郭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2公里,工业北路南侧,东为靳家庄,西邻张马屯。288户,757人。设郭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二年(1369)郭代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郭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四:郭家庄”。
  杨家屯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2公里,北邻李家庄,西为陈家张马。1113户,2883人。设杨家屯北、杨家屯南村民委员会。1948年10月,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兄弟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相传,此处原为囤粮之地。住户遂之增多建村,得名杨家屯。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杨家屯”,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杨家屯”,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四:杨家屯”。
  赵仙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1.5公风景点,南邻苏家庄,西北为杨家屯。290户,823人。设赵仙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即名赵仙庄。据《孙氏祖谱》记载:始祖原籍直隶(河北省)枣强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迁居历邑东北八里庄;五世孙尚贵又迁居历邑东北赵仙庄。相传,当初在村北石庙住有赵氏夫妻相依为命。后来去龙洞修炼成仙,而沿称赵仙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赵仙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四:赵仙庄”。
  苏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北1公里,工业北路北侧,东为济南化肥厂,北邻赵仙庄。326户,867人。设苏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苏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苏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苏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四:苏家庄”。
  大辛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4.75公里,工业北路南侧,东邻张马屯,东北为陈家乡马。1915户,5082人。设大辛庄村民委员会。家历四、九日逢集。村处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辛庄古文化遗址,专家定位为商代东方重要的都邑遗址。1959年4月13日和同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视察东郊公社于此。为纪念毛主席视察大辛庄,建有幸福柳广场。
  相传,此处早有村民聚落。原有贾家庄,因遭水灾被淹,在这里重建家园,得名大新庄。据重修《魏氏家谱》记载:“始祖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历下城东十五里大新庄”。以后沿称大辛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新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二:“大辛庄,四、九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二:辛庄”。
  张马屯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3.25公里,工业北路南侧,东为郭家庄,西邻大辛庄。1053户,3158人。设张马屯村民委员会。有明代重修古建筑三官庙、文庙遗址。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即名张马屯。相传,此处原为官居府驻军屯粮之地,而得名。据万历六年(1578)重修“三官庙”碑记:“今齐省之东约二十许,地名张马屯,古有三官圣祠”。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张马屯”,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二:张马屯”,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孝二:张马屯”。
  靳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1.75公里,工业北路南侧,西邻郭家庄,东为东周家庄。139户,378人。设靳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靳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靳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靳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四:靳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闵:靳家庄”。
  东周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西1.5公里,工业北路南侧,西邻靳家庄,北为杨家屯。133户,336人。设东周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靳家庄东段。靳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于此,因建村在靳家庄以东而得名。民国十九年(1930),因住户周姓增多,曾改称周家庄。1968年,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周家庄。
  赵家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南1.5公里,胶济铁路历城站南侧,东邻般陈庄,南依大王山。622户,1673人。设赵家庄村民委员会。1955年5月,为新建历城县政府驻地。村南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硬大王山烈士陵园。
  明代,曾名张碧庄。相传,约在隆庆五年(1571),因赵氏住户多,又为朝中户部尚书赵世卿之故乡,而沿称赵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赵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赵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南保全二:赵家庄”。
  殷陈庄 位于王舍人庄以南1公里,胶济铁路历城站南侧,东依鲍山,南依大王山,西为赵家庄。1130户,3047人。设殷陈庄村民委员会。
  殷陈庄,原为殷家庄,陈家庄两个村,皆建村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皆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龙山路:殷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南保泉二:殷家庄”,“正东乡闵孝四:陈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张马乡南保全二:殷家庄”。以后随着村容扩大和有利于生产经营管理,于1992年8月,经政府审批,将两村合并为一村,得名为殷陈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丰乐集地名再探 —西平县焦氏始迁地
郭光明原创丨古人笔下的王舍人庄
老济南村庄系列之历城洪家楼,百年洪家楼教堂施工总监为孙村人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 地名溯源 高而办事处
老济南村庄系列之历城七里河,七里河是村庄更是河流
《淄川县志》说:罗成生于历城,后迁居淄州般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