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各民族简介(中)

​独龙族、哈尼族、乌孜别克族、景颇族、珞巴族、苗族、畲族、裕固族、壮族、阿昌族、傣族、鄂伦春族、基诺族、满族、纳西族、水族、佤族、保安族、德昂族


21 【独龙族】

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7,431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

世居地位于高黎贡山以西,但当利卡山以东的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

主要分布地区为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集中居住地在独龙江乡。

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

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

独龙族的先民与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

《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入种,曰磨此、曰白、曰罗落、

曰科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撬”为“俅”字的同声异写,

二十世纪五十年以前,俅(撬)族居住地区的河流称为俅江或俅地,

贡山西部的独龙江上游则至今仍称俅江,元朝时期俅(撬)族正是居住在俅江流域一带,

后来逐渐南移至下游的独龙江流域。

文化

独龙族原有原始群婚的习俗,现已不存在。男女均散发,少女有文面的习惯。

独龙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物,相信有鬼。

现有四分之一独龙族信仰天主教。

婚后每当妇女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

22 【哈尼族】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列中国第16大民族。云南是哈尼族世居地。

哈尼人的一支阿卡人(又称为雅尼人,阿卡的语义即是奴隶),

在缅甸、老挝、泰国都有分布,缅甸、老挝称其为高祖.

哈尼族可能源于古代氐羌族群。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族有“和夷”、

“和蛮”、“和泥”、“离泥”、“倭泥”、“哈尼”、“斡泥”等称呼。

文化

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彝语支,同彝语、拉祜语、傈僳语比较接近。

分为哈雅、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彼此差别较大,相互通话困难。过去一直没有文字,

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23 【景颇族】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

“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

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文化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

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

24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

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在中国实际控制区内(能够普查到的)的人口只有约3000人左右,

还有超过60万人生活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占区。

因此,也有珞巴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错误说法。

藏文史籍《红史》等记载,早在松赞干布(617~650)时代,

“南自珞与门……等均置于吐蕃统治之下”。此后藏和珞巴两族人民的交往不断发展,

17世纪以后受命于清代中央王朝的西藏地方政府以封赠、委派等方式,

通过属下宗、貉组织对洛渝一些地区实行行政管理。

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把洛渝地区划归波密土王管辖。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墨脱宗、则拉岗(宗)和嗄卡骆卡等机构的官员头人还分别对达岗错、

马尼岗和巴恰西仁等珞巴族居住区按例收取差税。

文化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上与藏族农区相同。

珞巴族有自已的语言,没有文字,基本上使用藏文,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珞巴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也有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珞巴族服饰独具特色。男子一般穿藏式氇氆长袍,外套黑色羊毛坎肩,

长及腹部,为套头式。妇女一般穿无领窄袖对襟上衣,以麻布为原料。

下身围紧身筒裙,裙长略过膝部,用带子扎紧裹腿。

25 【苗族】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

中国有苗族8,945,538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总人口的0.72%,为中国第五大民族。

在越南名为赫蒙族,人口78万7604人,列第8位。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

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

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文化

苗族人语言的统称为苗语,属于苗瑶语族的苗语支。苗语曾有文字,但已经失传。

各地的苗语有不同的复杂程度,但简单来说,受汉文化影响愈大的地区,

其语言的简化程度及汉字词使用的程度也愈高。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滇东北次方言区和海外的苗族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真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26 【畲族】

畲族,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

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世居地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贵州、广东和湖南六省,

其中尤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

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意为刀耕火种,

指的是民族的生产方式。我国做民族划分之后,统一称为“畲族”。

文化

畲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自已的文字。百分之九十九的畲族使用汉语客家方言,通用汉文。

畬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崇拜。

27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起源于14世纪时期金帐汗国的的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

《元史》上称月即别、月祖别。乌孜别克的含义是“自己的领袖”,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属于蒙古人种和欧罗巴人种的混合型,是过渡人种。

现代乌兹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我国元朝时期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

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撒马尔罕、花剌子模、安集延、布哈拉的乌孜别克商人,

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中原经商。明清之际,不少商人在新疆定居下来,

形成了今天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文化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

乌孜别克伊斯兰教逊尼派。

乌兹别克妇女按传统习惯从结婚那天开始就必须戴上面纱,

现在揭下面纱的妇女已经越来越多了。

乌兹别克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还喜欢戴花帽。 

28【裕固族】

裕固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

现有人口1.37万人(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部和祁连山北段,

即主要集中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区黄泥堡裕固族乡,

为甘肃省特有世居民族。

裕固族与图瓦人是比较正宗与原始的突厥人。其先民源于鄂尔浑河流域,

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袁纥(之后为回纥)。

840年回纥亡国后,甘州回鹘的一支黄头回纥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

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祁连山与额济纳河一带,建立汗国,

史称河西回纥,后被西夏击败。速不台西征.顺便平定裕固族。

在元代他们受忽必烈派出的宗王统治,明代设曲先、斡端、安定、罕东四卫,

在明代他们先后被赛德与阿勒坦汗打败。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

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裕固族中说蒙古语的是黄黄番,说突厥语的是黑黄番)”,

封大头目为七族黄番总管,把居住区一分为三,各部落置正副头目,头目以下有大圈头,

以下有辅帮一人。我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本民族自称“尧乎儿”、“西喇尧乎儿”。

文化

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语(也称尧呼尔语),

主要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的裕固族群众使用;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也称恩格尔语),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的群众使用;再一种就是汉语。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人信仰的是一种经改造的黄教,最大的特色是喇嘛可以结婚,

完全与蒙藏地区的喇嘛不同,另外他们还残留男不婚女不嫁的习惯。

他们与一般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不一样,仍信仰萨满教,

他们的巫师名也赫哲,他们祭的神叫汗腾格里。每氏族也有自己的萨满,分黑白二种。

未婚女子有带头面的习俗。

长袍和皮靴是裕固族的传统服饰。作为世居戈壁的游牧民族,

其服饰用料取之于畜牧业本身,衣着式样简单,且耐寒、防沙等。

29 【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

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

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

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

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

其中桂、邕、容三地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

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

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

文化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

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侧。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

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壮族受汉族影响较大,现在年轻人多着时装,

妇女日常戴的头巾也常使用工业生产的印花毛巾,穿着自织土布的越来越少。

30 【阿昌族】

阿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中国阿昌族人口数为33936。缅甸也有少量分布,称曼达族,

2000年统计全缅甸境内有35000人。

不同地区阿昌族的自称有所不同,如“蒙撒”、“衬撒”(户撒地区),

“汉撒”、“峨昌”(梁河地区)等。在汉文史籍中,阿昌族曾被称为“峨昌”、

“娥昌”、“莪昌”、“阿昌”、“萼昌”等。我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阿昌族。

阿昌族与中国古代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唐宋时期,由南诏、大理政权统治;

元代归属云南行省金齿宣抚司的镇西路、平缅路、柔远路等;明清时期由土司管理。

文化

阿昌族的语言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的缅语群,

其中又分为陇川、梁河、潞西3个方言。无文字,书面交流使用汉文。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有地区性的差异:

户撒地区的阿昌族人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则仍然保留原始宗教信仰,

相信万物有灵。

阿昌族的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黑色长裤,裤脚短而宽。

小伙子喜欢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

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

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妇女一般穿红色或蓝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

用黑布裹包头,高达约 0.3米,包头顶端左侧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31 【傣族】

傣族,在民族识别以前又被称作摆夷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

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

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

在泰国与老挝、越南称傣族族。

傣族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族群,西汉称其先民为滇国,

东汉称为“掸”,唐、宋称“ 金齿蛮”、“银齿蛮”、“绣面蛮”、绣脚,“白衣”等,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称“白夷”、“摆夷”、“百夷”。

他们在宋朝曾有自己的国家,叫景龙国。国主叫巴真。版图至兰纳、老挝与越南西北。

文化

傣族说德宏傣语(傣那语)、西双版纳傣语(傣仂语)、红金傣语、

金平傣语(傣端语)等多种傣语,都属于壮侗语系的台语支。

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分为四种形式:在西双版纳等地通行的称为傣语文,又称西双版纳傣文;

在德宏等地通行的称为傣哪文,又称德宏傣文;在瑞丽﹑澜沧﹑

耿马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使用的称为傣绷文;在金平使用的称为傣端文,又称金平傣文。

这四种傣文都是从印度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与老挝文﹑泰文﹑缅甸文﹑高棉文属于同一体系。

傣族妇女多数束发,着窄袖短衫和长筒裙,但在芒市等地婚前着短衫,

束小围腰,婚后改为穿对襟短衫和黑色筒裙。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上着短衫,下穿长裤,冬天冷时披毛毯。过去傣族人有纹身的习俗。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 

32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

扎兰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公元5世纪前,古鄂伦春人仍处于氏族社会时期,各氏族按照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沿水居住。

史书记载的“沃沮”、“乌素固”、“靺鞨”、“钵室韦”等都与鄂伦春族有关。

三国志:“无大君主,有邑落长帅。”,《魏志》曰:'东沃沮……无大君王,世世有邑长。

……今诸邑落渠帅称三老臣,句丽置其中大人为使,又置大家以统之,税其貂布食物、美女婢妾。’

5世纪初,鄂伦春人进入氏族封建制,其生产生活领地的划分以家族或氏族为单位。

有观点认为辽国之前鄂伦春族主要是越喜、铁利、拂涅、虞娄等部的居民,

还包括渤海国的粟末靺鞨族(渤海人)人。渤海国灭亡后西迁的“乌素固”人、

“移塞没”人、“西室韦人”,是那些迁移到了呼伦贝尔地区的乌古人,也就是鄂伦春的先民。

他们语言与鄂温克人一样是北通古斯语。他们分库马尔与毕拉尔二部落,

下有氏族。也有使马与使鹿之分。

文化

鄂伦春族语言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一般通用汉语文。

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

皮袜、皮手套、皮坎肩、U带头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这种帽子几乎不离身。 

33 【基诺族】

基诺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1979年6月正式确认。“基诺”为自称,

民国之前汉释其为“攸乐”,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为支南地区特有民族,

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20,899人,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一称来自其主要聚集区“基诺山”,

清地理志称此山为“攸乐山”故清档中多以攸乐人为其称谓。

民族意识上,他们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伐南中孟获的军人后人。

有关基诺人最早的记录为明末清初,因基诺山地区盛产普洱茶故在此时有大量汉地商人来往,

并借此向推广了相并的农业生产式艺。

清雍正七年,中央曾在此筑有砖城,屯兵500,但后恶气恶气甚恶故而裁撤,

此后该地区以土司制度,设有攸乐土司后因该地区的傣族土司用武力对合合并统治。

民国时期设有保甲长但多以傣人为头目,故该地区有发生以基诺人为首的多民族暴动,

后以车里县县长撤职查办,并免3年税赋收局。

文化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靠刻竹木记事。

基诺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尊奉诸葛孔明。

基诺族男女皆自小戴大耳环,耳环眼很大,认为耳环眼的大小,代表着勤劳与否。

基诺族男子的裤子宽大,白色无领外衣;女子挽发高髻,头上戴三角形尖帽,

身上背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种图案,外着无领长袖外衣,

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基诺族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纹的土布。

34 【满族】

满族,全称满洲族,另有“满洲人”、“满人”、“旗人”、“旗族”、“满珠”、“曼珠”、

“妙吉祥”等称。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

满族有人口10,708,464人,占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0.2%,是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族群。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唯唯一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普遍认为,满族的直系远祖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时期的肃慎(其时又作息慎、稷慎)。

肃慎发源于现今远东外兴安岭一带,以优于弓箭制造而闻名。

早在舜的时代,就曾向中原王朝进献弓矢。

周武王灭商、周成王伐东夷时,肃慎皆派使者朝贺。

东汉至魏晋时期,肃慎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又改称勿吉;唐朝时名为靺鞨;

唐末至明末又称女真(因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故又作女直)。女真即为“肃慎”之转音。

北宋初年,契丹兴起,建辽国,女真始附属于辽。

1114年,生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因反抗辽国的压迫而起兵,建立金国,最终成功灭辽。

其弟金太宗吴乞买时期又南下攻灭北宋,擒徽钦二帝,与南宋二分天下,可谓盛极一时。

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于大漠,开始向没落的金国宣战。

1234年,成吉思汗之子木亦坚汗窝阔台灭金于蔡州。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元,设置辽阳行省以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

松花江、嫩江以及鸭绿江流域的女真万户。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元大都,

将蒙古人逐回大漠,建立明朝。

明在故元辽阳行省之地改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人进行统辖。后建立清朝。

文化

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南通古斯语支的一个分支。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

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

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创造过女真文,于金盛行盛行盛行一时。因蒙古灭金,且在元朝时期,

女真被统治者视为汉人的一种,女真文也逐渐失传。后清创立满文。

满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多元化。起初,满族及其前身民族基本上以萨满教为主。

清朝入关、接触中原文化之后,除了保留了一些萨满教习俗之外,

满族人受中原民间信仰影响最大。佛教和基督教也各有一定影响。

当代满族以无宗教人士为主,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保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

35 【纳西族】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

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中国大陆)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

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

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

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

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

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

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

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

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

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

文化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和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

是今天世界上唯一的仍被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藏传佛教等宗教。丽江纳西族还普遍信奉“三朵”神,成为多种信仰的民族。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

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36 【水族】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的荔波、

独山、都匀、榕江、从江等县,在广西省的融安、南丹、环江、河池等县。

人口约为40.7万人(2000年统计)。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

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

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

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

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

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

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文化

水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水语支。水族先民曾创制过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

其形状类似于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种已经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个单字,

且多用于巫术活动。这些文字全靠谱写抄录,没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书基本一致。

大部分水族人不认识。他们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

水族人信仰多神、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物。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头,女子身穿青布长裤。

女子喜欢戴围有茨藜花纹的围兜,衣裤的口边也有花边装饰. 

37 【佤族】

佤族是亚洲的一个跨国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山地,分属于缅甸与中国。

在缅甸境内超过60万人,主要分布于佤邦。在中国约40万人。

佤族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族、德昂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居住在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

先秦时“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

“哈瓦”。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住在山上的人”的意思。

当地傣族与国外老族,掸族称其为“佧佤”,“佧”在傣语中意为奴隶,

所以在我国成立后,统一称为佤族。

文化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

中国的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6年创制了一套以巴饶方言为基础方言、

以岩帅语音为标准音的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

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纨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38 【保安族】

保安族是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少数散居青海与新疆,

现代社会因工作、婚姻的频繁迁徙,绝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

中国有保安族16,505人(2000年人口普查)。

族源是来自中亚的色目人签军(探马赤军)。保安族的祖先是元朝、明朝(公元13世纪至17世纪)

在青海同仁附近驻垦的蒙古人与色目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到明朝时建立保安城而得名。

保安族的名字来自明朝时在青海省设立的保安营。明朝万历年间,

曾在青海省同仁县境内设置了保安营,修建保安城,隶属河州卫。

后因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争拗,先走到循化,再到积石山,其地名为保安三庄,

经过历史变迁,1950年按照族民的愿望被命名为保安族。

大多数族民是农民,少数从事畜牧业或手工业。

文化

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同一语族的蒙古语、达翰尔语等有同属关系,

与东乡语比较接近。其语言还受汉语的影响。现在保安人很多都讲汉语。

保安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保安族人民长期以来信仰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内部也有老教、新教之分。

保安人的服饰与当地的回族、东乡族无根本差异。

39 德昂族

德昂族(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

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

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

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

文化

德昂族信奉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

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

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服饰以深色为主,不同支系的妇女服饰不同,主要从其筒裙横条纹的颜色来识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56个民族白描人物画,各具风韵!
56个民族白描人物画-各具风韵!
弥足珍贵——56个民族白描人物图鉴赏
白描:56个民族人物画
56个民族白描人物画,各具风韵
终于收集全了:全国56个民族白描人物画谱,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