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的姜太公

姜太公,这个人物神话文学“戏份”太重,作为历史人物他的史料又相当少,比如姜太公出生在哪里,出生的具体时间,入周朝之前具体有什么事迹等等,都说不清。所以此篇只谈历史上“相对”客观的姜太公。

姜太公的姓氏名字号

姜太公的称号有;姜子牙、姜牙、师尚父、太公尚、姜尚、吕尚、吕太公望、周望、姜望、吕望、吕牙、吕渭、太公望、齐太公、飞熊等十多个称呼。

这些称呼可分为四类;

其一来源于姜姓、吕氏的称呼。姜太公为姜姓,吕氏,封地在齐,所以有如姜尚、姜公、姜牙、姜老、姜子牙、姜太公。

至于说吕氏,在《吕国》文中我有猜测,姜子牙可能是吕氏的主宗,原因有二;一是姜子牙的齐国国君都称“吕某某”;其二,周公与召公都算鲁国与燕国的主宗,本来应该就藩,只不过周王室离不开他们,这才让自己的嫡长子去。

姜太公是异姓,也是聪明人,带领族人跑到齐地建国,但又不氏为“齐”,大概率是表示自己是主宗。

其二是名、字、号。《礼记·檀弓》中说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来取“名”,男子成年以后,即二十岁举行冠礼时要取“字”。姜太公的名、字众说纷纭,但主要集中在“牙”、“子牙”、“尚”和“望”这几个名字上面。

三是来源于周文王、周武王对姜太公的尊称、封赏或官职、谥号。如太公望、师尚父、太公尚、太公望、吕太公望,以及周望、师望、姜望、吕望等。

“太公”这一称呼,源于周文王对密须国的一次用兵上,“文王问太公:'我用兵孰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另外,姜太公被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被称为“齐太公”。所以史书、典籍中习惯以“太公”作为称谓。

望,来源于“吾太公望子久矣”这句话。《史记》中记载周文王出猎之前算了一卦,封中显示周文王会遇到大才,所以在见到姜子牙后才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师尚父”这一称呼,是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对姜太公的尊称。“师”表示姜太公是军事统帅,姜子牙是周部的主要军事统帅,很多征伐,周文王、周武王都找姜子牙商量。而“尚”为崇尚、尊重的意思,是周武王对姜太公的敬称;“父”是古代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尚父”并不是姜太公的名字,而只是一种尊称。

四是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流传,如姜子牙道号飞熊。

姜姓与周朝关系

姜姓与周部算是二个同盟部落,从母系氏族时代二者就彼此联姻,如周朝的始祖后稷,他母亲为姜原。“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这明显是母系社会的外婚制。

到商周时期,《国语》言;“齐、许、申、吕由大姜。”且“四国皆姜姓,四岳之后。大姜之家也。大姜,大王之妃也,王季之母也。”

齐与许暂且不说,与周部交好的主要是姜姓中的两个氏族——吕氏与申氏,它俩西周时期为申国与吕国。申国比较知名的王后有两个,一个是周厉王之妻,一个是周幽王之妻,“犬戎之乱”申国是出了大力气。

吕国比较有名的是《吕刑》,周穆王时期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它是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作出的一种调整。

上述的意思是想说明,姜子牙或者吕尚并没有“小说”中那样的事迹,比如做小商贩,去商朝任职等等。姜子牙本身就是氏族社会中的上层人物,且其氏族与周部世代联姻,所以能进入周朝的权力中心。

《吕氏春秋》就记载过周朝与姜子牙的用人观。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

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姜子牙与周公受封后,二人讨论治国问题。

姜子牙主张“尊贤上功”,意思是用贤者治国;周公主第“亲亲上恩”,意思是以以血缘关系远近为标准,作用人才治国。

太公说;“你你这样做,使得鲁国越来越弱,直到灭国。”周公说;“鲁国虽会衰弱,但你任贤的做法,会使你的后代失去齐国。”

事实也如二者所言,田氏代齐,鲁国渐渐衰弱,直到灭亡。

周朝强调”亲亲“,在血源的基础上选拔人才,如果不属于周朝的那个范围,即使姜子牙再有才,也不可能被周朝重用。

作为将领的姜太公

姜子牙的记录不多,且多见于战事中。

如周文王伐密国,因为从周文王之父季历起,周部就开始统一周边部落,《史记》记载此时已是周文王后期,周文王正在为“攻商”做准备——“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

文王问太公曰;“吾用兵熟可?”太公曰;“密须氏疑于我,我可先伐之。”管叔曰;“不可,其君天下之明主,伐之不义。”太公曰;“臣闻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文王曰;“善!”

因密国与商朝亲密,且密须国已怀疑我们了,所以姜子牙建议先对密(须)国下手。管叔不同意,管叔的意思是密须国国家比较正常,没犯什么大错,要是灭了它,会使其它投靠我国的小国恐惧,不利于今后发展。

而姜子牙主张用武力威慑,从强大的国家开始打,“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易。”

从这也可看出姜子牙果断凶狠的个性,还有周武王伐商途中,到孟津观兵,姬发又请巫师占卜,以问商纣何时可伐。此时雷声大作,暴雨骤然连天大作。

吕尚带剑大步走进,上前猛然踩碎了龟甲,回身对武王拱手高声说:“枯骨死草,何而凶!”使姬发迅速作出决断,起兵伐商。

再如周武王代商后,与周公召公太公等商量如何处置商朝遗民。

“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

姜太公说;“臣闻之也,爱人者,兼爱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其余。何如?”

太公的意思是周已经灭商了,不存在周爱商一说,即然不爱,不如全杀。

召公接着说;“有罪者杀,无罪者活。咸刘厥敌,毋使有余烈。何如”

召公建议对商遗民区别对待,归顺者,活,否则,死。

周公说;“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是亲。”

周公的办法是不改变商遗民的生活习惯,维持现状。

小周能灭大商邑,核心就是商人内部倒戈,使周趁势击败商,也就是说商朝大多数人并不满商人的统治。周武王明白这个道理,只要安抚好这大部分人,周的统治就会稳固,所以周武王对周公的建议,给出了“旷乎,若天下之已定矣!”的评价。

而姜太公的建议,颇具阴谋家的色彩。

姜子牙率众去自己的封地营丘时,走得悠闲且缓慢,逆旅之人告诉他:“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听了,顿时醒悟,连夜穿上衣服赶路,天亮时就赶到了封国,果然,遇上莱侯来争夺营丘,太公及时的出兵维护了自己的领地。

艰难平定叛乱后,姜太公为缓和与当地土著的矛盾,施政方针为“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因其俗,简其礼,指的是参照夷礼简化周礼,合理的保留当地土著的文化。因为周礼是相当繁琐且麻烦的,如果全按周礼执行,肯定有极大的抵抗,比如鲁国的伯禽强推周礼,引起了不少的叛乱,伯禽用了“三年”才稳定好局势,太公只用了三个月。

总之,历史上的姜太公并不是文人儒士的形象,相反,姜太公是一个统帅的形象,杀伐果断,为达目的可以不计手段,甚至在那个时代可以不相信“上天”,颇具唯物主义的想法。

*一、“姜太公崇拜”的发展

要解释这个问题,须得了解姜太公是如何被民间崇拜,又是如何被神化的。

欲先“成神”,须有“崇拜”。民间对于姜子牙的崇拜,起源甚早;若是再往前追溯,便不难发现先秦典籍对其正面形象的塑造。

如《诗经·大雅》词条对姜子牙的形象描述为“时维鹰扬”,毛诗注曰:“略如鹰之飞扬。身为大将,时佐彼武王,车马鲜强,将帅勇武,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姜子牙的勇略俱全与文武兼备,可见一斑。

另外,于诸多典籍所见,姜太公不仅是长于经济、善于治国、乐于辅政的政治家,更是被后人誉为兵法一道的“始祖级人物”。司马迁就说过:“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于是,为了蹭上这位大佬的“热度”,自春秋战国以来,托名姜太公的兵法屡见不鲜。如,令苏秦“伏而诵之”的《太公阴符》;又如,改变了张良命运的《太公兵法》词条。

隋唐年间,托名太公的兵书已不下十种;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始“置齐太公庙,以张良配”。从这时起,姜太公正式被官方承认,成了国家级的祭祀人物。

上图_ 唐太宗李世民

为何在汉唐时期,姜太公这么受人追捧呢?

究其原因,与这一时期的尚武之风有很大关系。强汉之名,余威振奋千古;唐以武立国,然而却在李世民的“文治”下,逐渐展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势;以致于武则天时期,群臣比射,反倒让高丽人拿了第一名。

难怪,唐玄宗要设立太公庙词条,以表达自己“文武并重”的政治主张。至唐肃宗词条上元元年(760年),姜太公“晋级”为武成王,与文宣王词条孔子并立,文武二庙由此流传后世。由此,民间对姜太公的崇拜,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二、由人向神的转变历程

早在西汉时期的《列仙传》中,姜太公就已经被描绘成神仙了。至东汉年间,姜太公进一步被“神化”。据《论衡·恢国》记载:“传书或称武王伐纣,太公阴谋食小儿以丹,令身纯赤,长大,教言殷亡。殷民见儿身赤,以为天神。及言殷亡,皆谓商灭。”

须知,东汉时期,天人感应、五行学说以及谶纬思想大行于世。受此影响,姜子牙这样的传奇历史人物,也难免会被赋予神话色彩。及至魏晋南北朝,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诸如西王母、姜子牙等人,皆为其所吸收,并被不断演绎,成了道教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彼时,武王伐纣的故事也被赋予了神话色彩。据《北堂书钞》记载:“(祝融等五神)皆曰:'天伐殷立周,谨来受命,愿救风伯雨师,各使奉其职。’”看来,《封神演义》描绘的“姜子牙驱使众神”的故事,并非是空穴来风。

到了唐代,皇族李氏尊老子李耳为“先祖”,高宗李治还追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词条”。自此,道教大兴,“修仙问道、羽化长生”成为许多王公贵族乃至读书人的追求。

受此影响,神秘、长寿而又能役使鬼神的的姜太公,也更加符合世人对于“神仙”的想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姜太公崇拜”的二次发展。

三、姜太公与关羽的武圣之“争”

综上所述,姜太公之所以能长时间占据“武圣”地位,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官方“欲用武”的政治需求,二是民间对其“神仙化”的崇拜心理。

既然《封神演义》进一步深化了姜太公的“神仙”形象,那便意味着:动摇其“武圣”地位的主要因素,在于官方(或古代统治者)的政治诉求,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上文提到,汉唐时期,姜太公作为兵家始祖,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与褒扬;然宋代以降,“右文抑武”成为基本国策,以致武官行业衰落。在此情形之下,姜太公“善于用武”的故事,便不再适合宣传。

据《宋史·礼志八》记载:“昭烈武成王。自唐立太公庙......(宋)太祖建隆三年,诏修武成王庙,与国学相对......景德四年,诏西京择地建庙,如东京制。大中祥符元年,加谥昭烈。”

从武成王庙词条的变迁历程来看,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并没有被废除。究其原因,宋代已继承周世宗词条“灭佛兴道”的传统,如此一来,身为道教神话重要支柱之一的“神仙”姜太公,便暂时保住了“武圣”地位。

只是,在道教神话体系中,姜太公也遇到了强有力的对手,他就是关羽。在宋人的“推波助澜”下,民间不仅流传出了“关羽助张天师词条怒斩恶蛟,宋神宗封其为武安王”的传说故事,还出现了以关羽为主祀的关圣庙。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

得到“官方加持”的关羽,在道教神话中体系愈发重要,并逐渐威胁到了姜太公的地位,这便为关羽日后取代姜太公的武圣地位埋下了伏笔。

明清时期,随着“关羽崇拜”的发展,官方以及民间都对关羽更为认同。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出现,让关羽的忠义形象深入人心;至明太祖时,姜太公的武成王庙被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汉前将军寿亭侯(即关羽)庙。

再往后,便是关羽的武圣之路了。因其个人形象恰好符合儒家忠义伦理思想的宣传需要,于是明神宗在位时,关羽又被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而后,关圣庙也被抬为“武庙”,并再次与孔子的“文庙”并列。

就这样,关羽轻松取代姜太公,成了新任“武圣”,并延续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子牙(姜太公)为什么又被称为“太公望”或者“吕望”?
师尚父又称太公望、吕望、吕尚。俗称姜太公、姜子牙。
姜子牙有没有被封神,姜子牙最后怎么死的?
姜子牙姓吕名尚,周文王却亲切称他“太公望”,您看3字分量多重
姓名文化散说205姜太公
姜太公的武圣之位,为何会被关羽替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