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中医:用中医生命医学换个角度看痛风

痛风是病人感受深切的疾病,但目前医学似乎只了解到其症状现象及貌似合理的病理,即高尿酸血症,并没有透彻掌握其根本原因。目前中医也多是从身体证状进行分类分型治疗,没有解释其根本病理,本文试图用中医生命医学换个角度来探讨痛风的问题,作为医学参考。

对于痛风病人来说,痛风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疾病,到医院去看病,寄希望于医院解决问题,但是目前医学是否能解决呢,我们先看一看目前学术上如何分析与治疗痛风。以下是百度百科关于痛风的定义及相关摘要。

西医对痛风的认知与治疗

定义

痛风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当疼痛发作时,患者会在半夜熟睡中疼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类似于大脚趾被火烧一样。最常发病的关节是大脚趾(医学术语:第一跖骨),但发病的关节不限于此,还常见于手部的关节、膝盖、肘部等。发病的关节最终会红肿、发炎,水肿后组织变软,活动受限,最后影响日常生活。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国际上HUA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当血尿酸水平超过关节单钠尿酸盐饱和度而析出沉积于外周关节及周围组织时,称为痛风。

本病患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评述:关于痛风,这种定义只是揭示了其疼痛的症状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是代谢性风湿病,是疾病的结果症状,评判的标准是血尿酸的含量水平与析出情况,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晶体沉积,所以目前医学对此种疾病的认知还有待于继续研究探索。

并发症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生的基础。遗传因素影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痛风可伴发肥胖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等多种代谢性疾病。肥胖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痛风患者常出现痛风石。在患者耳郭、关节周围、肌腱、软组织等周围皮下可见。痛风石是淡黄色或白色大小不一的隆起或赘生物,质地偏硬,类似石子。

评析:痛风可引发并发症,包括肾脏及其他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这些并发症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人是一个生命整体,当某部分出现问题后,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生命的气、血、水的非正常运行,对于五腑六腑都会产生影响。其他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也同样会引起另一些疾病的产生。痛风石是痛风更严重的结果,是尿酸盐没有有效排出沉积的结果,用中医生命医学来看,人体如同大自然,这些沉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岩石。痛风石的出现就是医学没有有效治疗的结果。

治疗方式

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有非甾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但目前药物治疗方法使用较少;饮食治疗法是比较普遍和健康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减少食用高嘌呤食物、高脂类食物,如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尽可能食用嘌呤含量较低的食物,如大米、小麦、淀粉、高粱,鸡蛋、猪血、鸭血等。

评析:西医治疗痛风,主要在于缓解,包括缓解疼痛,由于没有找到疾病发生的根源,所以治疗也做不到根除,只能从尿酸源头上想办法,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这是一种暂时之计,生命本身的运行机制没有得到调理,整体治疗结果就会缺乏有效性,只能从食物源头控制,减少痛风的程度或发生可能性,当然,这也是必要的做法。

目前中医对痛风的认知与治疗

中医以辨证论治,对于人身疾病,以出现的证状,即病人内在、外在感受、表现来进行诊断与治疗。传统中医没有痛风这个病名,多从风湿相关论治。从目前中医医家们通常的分析来看,中医将本病归属“痹证”、“历节”等范畴,认为外邪侵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是主要病因。如感受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化热,闭阻经络关节而致病。脾胃虚弱,则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日久化热,流注经脉为病。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虚生湿化热,湿热之邪痹阻脉络则为病。

在治疗方案方面,痛风在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用清热利湿、祛风除湿等法;慢性期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等法。现在的医家常参考西医的做法,进行分类分型,然后用相应的汤方对应治疗,如有的医家将痛风辨证分型为湿热痹阻(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风寒湿痹(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痰瘀阻滞(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脾肾阳虚(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肝肾阴虚(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除湿)等五种。

也有人将痛风分为三个病期十三个类型治疗。急性期: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湿)阻血瘀型、血热毒侵型、肝郁乘脾型、脾虚湿阻型、肝肾亏虚型;迁延活动期:湿痹稽留型、脾胃虚弱型、瘀血型;间歇期:脾虚湿滞型、正虚邪恋型、脾肾不足型。

中医辨证论治,针对性地调治,可以收到相应的疗效,但痛风病情甚为复杂,病程长短不一,复发率高,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疗效也有差异。

尽管上述中医分类分型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了痛风的原因,也给出了相对明确的治疗方案,但我认为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揭示痛风的病理,在分类分型方面,我也觉得有些虚泛,关于痛风热的问题,是否真是湿热引起,还有待探讨。中医必须抓住证状的根本,而不要追求象西医那样过细的分类分型及列病名,这是当前中医的习惯做法,不是传统中医的做法,医生说不清,病人可能也听不懂。

试用中医生命医学看痛风

    痛风令病人痛苦,中医看到了证状与内在问题,西医找到了高尿酸血症的问题所在,我们结合两者,可以试图换个角度来分析痛风产生的根源。

    我认为中医是生命医学,整部《伤寒论》尽管看似论伤寒疾病,但都在谈论对生命的调理,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中医对生命的认知与调理,都是关于气、血、水(含津液、饮、湿、痰等形态)、寒热与空间的分析与调理,没有哪一个证状可以除外,每一个条辨都是在分析组织、机体、器官与生命的运行异常与如何令其正常化。我们现在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现代医学所命名的各种疾病,都可以基于这样的逻辑来分析,哪怕是现代医学找不到原因的疾病。因此,对于痛风,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看。

    痛风常见症状是突发关节红肿、疼痛剧烈,累及肢体远端单关节、特别是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常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数天至数周内自行缓解,病症时间长,严重的会产生痛风石。对于痛风的其他证状,中医诊断列出多种,如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体虚乏力,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耳鸣口干等等,尽管分属各种类型,但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共性。

我认为,痛风第一个因素是湿,痛风在中医称为痹症或历节,实际上也是一种风寒湿证,尽管与风湿性关节炎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本质上风寒湿症,只不过多了高尿酸沉积,并引致其他症状。因脾胃运化不力,或因感冒失治等其他原因,导致水偏离体内正常水道,积聚成湿,流散于肠胃之外、三焦之中、皮肤肌肉中,所以会让人感觉肢体重着、肢冷、腰膝酸软、乏力等,也会引起腹胀便溏。因脾胃虚寒,生津不足,会引起口干口渴。因感冒(中医称伤寒)失治引起的湿,还会出现畏寒的状况。湿往往会与风寒相结,我们在秋冬天不注意保暖,或夏天爱吹空调,或生活环境过于阴冷寒湿,就会使湿与风寒相结,风寒湿侵入,常易积聚关节这种有相对沟壑的地方,排解不掉,形成关节问题。

第二个是湿阻关节的继发问题,因为湿阻塞关节,导致此处空间相对堵塞,气血水无法顺利通过,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不通会引起疼痛,还会引起其他部位气血水得不到有效供应,从而引发相应不适。很多并发症也会因此产生。

痛风的第三个因素即是高尿酸,高尿酸血症为何会产生,高尿酸为何会积存在关节处?医学上没有做出合理解释。倪海厦先生在讲解痛风时指出,中医认为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与酒是致病之因,并非单一饮酒造成,脾主甜味,一旦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停积在体内过久,必产生酸味,而肾脏受到脾脏的压力,无法完全把它代谢出体外。西医关于痛风的指标是,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这种血中尿酸含量检测与糖尿病的检测判断标准类似。因为西医没有水的概念,只检测血尿酸的含量水平,没有检测血的水的含量变化,所以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当同样多的尿酸,如血中水少了,尿酸含量就高了。倪海厦先生指出的饮食原因,也是现在医学上强调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的原因,与血中水少的原因两者同时出现,就会成为痛风的发病基础。因为脾胃虚寒等原因,运化不力,产生的津液不足,会引起血中水分减少,从而增高尿酸含量,从而增加尿酸析出的可能性,遇到寒湿阻塞关节之处时,析出的尿酸无法有效排出,则会逐渐沉积在关节处,形成尿酸晶体。如进行运动,晶体磨损组织黏膜,则会引起剧痛。

由于寒湿阻塞,尿酸析出沉积,此处血流不畅,则会形成瘀积,血中热无法散发(血中水少也会增热),便会出现红肿,用西医的说法是形成炎症,从表面来看,是热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中医分类型中存在湿热痹阻型、血热毒侵型的原因。我认为,背后的本质不是湿热痹阻,所以不宜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调治。这一点有待更多医家来进行探讨。

痛风剧痛会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自行缓解,这实际上是一个尿酸积累与消解的过程。当寒湿阻塞关节,血中高尿酸析出,一点点沉积,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气血水的运行堵塞不通,血中热量也渐渐聚集,所以达到高峰顶点产生剧痛,往往出现在夜间,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夜间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气血水更容易不通。当剧痛过后,在用药或没用药情况下,人身体本能会调动一切力量来排解此处积压的湿肿,同时,因关节处水湿多,可使积存的尿酸晶体溶解,在人体本能的排解下,将尿酸与湿肿排解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恢复此处的运行,从而缓解疼痛,直至下次一点点再积累。我记得《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曾用过一个方法来治疗痛风,就是吃某种保健品,使关节处产生水肿,以便溶解尿酸晶体,再将水肿排出,如此反复,相当于把尿酸晶体化解排出,当然,这即使有效,也只是解决了标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知道,要解决痛风的问题,一方面要解决高尿酸产生及积存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出口问题,即尿酸的排解与寒湿的排解问题,这也仍然要用中医生命医学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高尿酸的产生,要考虑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饮食,这也是目前医学在鼓励的做法,注意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或倪海厦先生说的避免过食甜味及油腻食物的问题,减少血中尿酸含量增高的可能性,这一点有很多医学健康知识可以查询了解到,此处不多说;二是血中水分充足的问题,与糖尿病的治疗一样,我们要重视血中水分补足,而不是把血中血糖降低以达到指标合格,这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脾胃及肠是产生身体生命需要的津液的组织器官,所以健脾胃、保持肠道正常是基本原则。目前中医各种分类分型中也有健脾的调理方案,津液正常产生,我们生命体才能正常运行。血中水分正常,也会减少尿酸析出。

三是寒湿的问题,湿是非正常的水,偏离正常生命运行水道的水,湿的存在有害于我们的健康,体内寒气的存在也会使我们的组织、机体、器官运行减缓,用传统中医的语言说,就是阳气不足,寒湿积存于关节,一方面引起关节疼痛,另一方面也为尿酸析出创造了条件。目前中医风寒湿的调理是正确的选择,只是在中药的选择上仍过于保守,使祛寒排湿效果不力。《伤寒论》中对于此证状有准确的描述及治疗方案,“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辨即是风湿重症痛风的证状与治则,此方以甘草、附子、白术、桂枝四味药来解决,以去热、去湿、去风来解决寒湿的问题,倪海厦先生特别强调附子要重用,当前中医可能大多不敢用。倪海厦先生也指出应利用辛辣的药物来中和酸味,以辛制酸,实际也是加强脾胃功能。

对于尿酸的排解与寒湿的排解问题,则与身体的肾功能相关,目前医学也强调代谢与排泄功能,使尿酸及时排出体外,湿积存体内,产生水肿,也与肾的排水能力有关。在这一点上,西医只是做到了增加排尿,中医则强调补肝肾,从器官本身恢复功能,增加解毒、排泄能力。甘草附子汤中的白术也是去湿强药,可以增加排湿。痛风证状中有人腰膝酸软,这是肾阳不足,所以,从辩证论治的角度来看,也要强肾阳,增强肾的热度,恢复肾的正常运行。

还有一个问题是空间堵塞,这与寒湿排解、尿酸排解也是相关的,痛风之所以会产生众多并发症,都是与空间堵塞,使机体气、血、水的运行不正常,从而引发其他组织、器官运行出现异常有关。所以,痛风的治疗应是全方位的整体治疗,不是单单发病关节的治疗。在空间疏通方面,中医比西医有更透彻的理论与实践,就是经络。生命空间学说的创始人张克镇先生治疗痛风患者就有丰富经验,他认为痛风病的解锁点主要是三个,即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经络,找出特别敏感的压痛点,进行按揉或针刺,能起到明显的疏通作用。

以上这些都是有效的调理方法,对于痛风的治疗,我不主张分类分型,疾病的治疗,从中医角度着重于气、血、水、寒热与空间的调理,这要从生命整体调理,我们应在调理局部或某些主要问题的同时,兼顾整体的调理。三部六病学说创始人刘绍武先生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大多采用整体调理加局部治疗的方案,即以小柴胡汤作为整体调理方为基础,在此方上做加减,针对性治疗五脏六腑及疑难杂症,我想,痛风也应参考此种原则来调治。

痛风是复杂的疾病,需要找到真正的根源,才有利于有效医治,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痛风背后的原因,算是开启一个小小的窗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说是痹症,西医说是尿酸高,痛风这病,没有中医还真不行
中医方法治疗“痛风”历史更久,方法更多?专家:确实如此
痛风太遭罪,试试这些调理方法,医生介绍
C调钢琴老师中医讲课49
【疾病诊疗】探究痛风之源,解决痛风之苦
痛风患者多数都有胃寒,这是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