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曲波
作家曲波
  曲波(1923.2~2002.6.27 ),山东蓬莱人,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八路军。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
  1945年,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1946年冬,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这是作家后来创作《林海雪原》的重要生活基础。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山呼海啸》和《桥隆飙》。

简介


  曲波192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当过染匠,后失业归农。曲波只念过五年半小学。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他少年时代曾熟读了《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1938年,正值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第二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中华民族的命运危在旦夕。国难当头,当时高小刚毕业,只有15岁的曲波就毅然投身革命,参加了胶东军区的八路军,在5旅13团先后任宣传员、文化教员。

  1939年曲波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指导员,1942年因被怀疑是托派分子遭隔离反省。1943年,组织上安排他到延安抗大分校——胶东抗大学习。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剧本《麦收之后》和《排难除害》。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胶东军区担任前线报社记者。1944年重返作战部队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1945年底至1946年初,曲波随田松司令员、李伟政委率领的胶东军区海军二支队(含一团、二团共3000人,该部队系由刘公岛起义部队整编),急行军赶赴东北牡丹江,参加那里的剿匪战斗。

  1946年2月2日,部队到达牡丹江后,曲波任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二团副参谋长。他亲率剿匪小分队36名战士进入深山密林,追剿国民党残匪。1947年2月7日,他派遣侦察英雄杨子荣率五名战士化装成“吴氏三虎”的匪徒,深入海县(今海林市)夹皮沟蛤蟆塘匪巢,取得国民党东北军第二支队少将司令、三代惯匪张乐山(匪号“座山雕”)的信任。关键时刻,杨子荣巧施调虎离山计,在转移路上配合曲波率领的小分队一举擒获匪首张乐山以及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副官李义堂等27名惯匪,匪徒无一漏网。这次剿匪行动由于功绩卓著,小分队受到上级的表彰。

  
  1948年后,军区二团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曲波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在一次战斗中,曲波受了重伤。1949年,他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工作。1950年全国解放后,曲波转业到地方,历任某机车车辆工厂党委书记兼第一副厂长,铁道部设计分局副局长、设计院副院长,后任铁道部工业局副局长。

  1955年曲波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该书出版之前,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1958年6月《奇袭虎狼窝》被译成俄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林海雪原》先后被译成英文、(苏军事文艺出版社1959年)、俄文、日文(日文有冈本隆三出版社(1961年4月15日)和平凡社(1962年)两个译本)、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1959年)、挪威文(1976年)、阿拉伯文(1976年)。该书国内多次印刷,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13.60万册。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上映上演。电影《林海雪原》和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影响很大。

  1959年至962年曲波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他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敌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10年里,曲波遭到打击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了文学创作并写了20多万字的自传。1977年重新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长篇小说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山呼海啸》于次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反映战场行医、火线办院,描写部队医务人员生活的长篇小说《戎碑》于1977年6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出版前,曾由《山东文艺》1977年6月、7月选载。出版后被译为朝鲜文。小说《桥隆飙》于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桥隆飙》总印数据不完全统计为150万册。

创作

曲波《林海雪原》
  在和曲波同时代的作家中,曲波是少数几个始终坚持业余创作而对文学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他在业余文学领域树起一面旗帜,丁玲曾对曲波说过:“人民群众当中知道有个杨子荣,你的成绩很大呀!”曲波也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我的工作是干工业的。”
  曲波没有几级或哪个层次级别的作家的辉煌头衔,曲波不以作家自居。在战争年代,曲波扛枪打仗,与日本人、与国民党、与土匪残余势力进行过战斗,两次负重伤;在和平时期,曲波参加建设,进工厂、造机车,将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在工作之余,曲波拿起了笔,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一切节假日,从事文学创作。“我的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是在战场上度过的,我的青年时代、中年时代是在工业战线度过的,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两个半工作,一个是打仗,一个是搞工业建设,半个是搞了业余文学写作。”曲波是这样评价自己的。
  曲波常说:“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我只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所谓业余创作,就是利用主业之外的一点儿剩余的零星时间靠毅力进行创作;通过作品的创作,人物的塑造,能给人民群众一点政治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安慰,精神上的鼓励,我就知足了。”于是他把自己完全溶于生活中,溶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他时刻把艺术家的胸怀、创作情感与生活紧紧地溶于一起,他既要站得高,看得远,又时刻要求自己,并在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非常普通的业余作者。曲波宣称:“我乐意永远当一个业余作者,业余作者很光荣,业余作者照样能写出大作品。”他认为,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不是专业作家,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也不是专业作家,写《西游记》的吴承恩也不是专业作家,他们却都写出了传世之作。“关键是对生活要有把握力、认知力和感受力。”
  曲波认为“作家首先是思想家,他首先要观察,他关注的是社会,是人生。他思考的是社会的进步,是国家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首先要读书,要学习”。他购买了大量的中外铁路建设方面的书及中外名人传记,一有时间,就细细阅读。曲波曾说:“八十、九十年代及至现在,我主要都在观察与思考。观察与思考是我修身的重要内容。”关于创作,曲波坚持,要把问题想清楚后,才能动笔去写,才能写出反映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否则,他是不会轻易动笔的。
  曲波曾告诫年轻作家们“:文学,要有生活,文学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要丰富;创作要情发心底,美在自然;创作要人人心中有,家家笔下无。”他曾表态:“成功和失败都是我所需要的。一个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没有成果,那也是科学家。那么创作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对作家讲,成功和失败,就像白天和黑夜的转换一样是常有的事,失败是成功之母。”曲波对于文学创作班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还是应该办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创作班,但培训班中是出不了大作家的,只有实践,只有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涌现出真正的好作家。

影响

  因为这部小说《林海雪原》,曲波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新传奇”的代表作家,成为一个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作家。到1984年,《林海雪原》总印数有100万多册,《桥隆飙》印刷了49万册。几十年来,曲波的《林海雪原》塑造了一个时代的传奇,激励着新中国几代人,承载着几代人心中割舍不断的英雄情结,作为艺术精品,《林海雪原》的艺术生命是十分旺盛的,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京剧、评剧、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久传不衰。特别是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爱情故事

《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
  曲波的创作曾得到他的妻子刘波的大力帮助。刘波是曲波青年时代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对曲波的创作积极参加探讨,并为他抄写了大量稿件。她是曲波创作上的得力助手。
  1941年,曲波作为后勤工作检查团团长到后方医院检查工作,这是刘波与曲波的第一次见面,虽没什么特别的,但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42年,曲波被怀疑是13团的“托派总支书记”,而刘波是后方医院的“骨干分子”,巧合的是他们就被关在一间房中进行审查。因为室内有衣橱隔开,所以他们当时并不知道对方是谁。直到有一天,刘波听到看押的哨兵喊隔壁曲波的名字时,才知道原来是和那个后勤部政治部的检查团长关在一起了。于是,她就用报纸扉边写上几个字传了过去。从那天开始,他们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互相安慰互相鼓励,咬紧牙关不说一句违心话,不诬陷任何人。由于日寇紧逼,部队不得不带着他们大范围转移。曲波与刘波带着伤痛相互照应着艰难随队行军,厄运使得两个年轻人越走越近了。
  刘波回忆,那时曲波跟她就很“有名”,因为当时从监狱出来的只剩下四人,其中就有他们俩。两人相爱后曾经发过誓,抗战不胜利不结婚。1946年,曲波住进了刘波所在的医院,这一年,在组织的安排下,两个人举办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二人结婚时,和刘波年纪差不多的女同志都有一大堆孩子了。
  曲波家人转业后,曲波决心写一部“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的书;由于怕人笑话只上过小学的自己自不量力,曲波的创作在“绝密”状态下开始了。1948年11月,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负重伤,大腿骨折,股动脉断了。半年后出院的曲波,由于骨头接得不好,右腿短了4厘米。不久,曲波夫妻两人相继转业到地方工作。离开了热爱的部队,离开了战友,曲波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也就在此时萌生。“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这就是曲波在《林海雪原》书中的献词。
  当时刘波担当起了曲波的专职抄写员,她也成了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刘波回忆说,曲波每写一章总是待构思好了之后才动笔,一气呵成。其中有一章的底稿,是密密麻麻地写在一个巴掌大的小本子上的,那是曲波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会议上一口气写完的。那边不停地写,这边不停地抄。刘波的抄写刚开始也有些手忙脚乱,曲波写得快,很潦草,不会写的字还自己造,刘波查字典也查不着,只好边猜边抄。但是,当小说初稿完成了前三章大约15万字时,曲波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一气之下就将原稿付之一炬了。开始写作时,曲波的4个子女都已出生,最小的才一两岁,4个孩子在一起,难免吵吵嚷嚷、打打闹闹。如果曲波在写作,他只要敲敲墙,外面的孩子们就会马上蹑手蹑脚、屏声静气起来。每誊写完一章,刘波就随手揪一段正给孩子织毛衣的毛线把文稿装订起来,所以装订文稿的线都是五颜六色的。
  刘波记得很清楚,当写到杨子荣牺牲的时候,曲波流泪了。那天曲波第一次把自己的妻子叫醒,泪流满面地说写到杨子荣牺牲时他写不下去了。最后,曲波舍弃了这段真实的经历,他让杨子荣“活”了下来,又和少剑波一起投入到了新的斗争中去。小说写成之后,曲波夫妻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出版,正好街对面有一个出版社,他们就买了块布,裁成两个包袱皮,把书稿包上就送去了。进去一问才知道,这是个译文出版社,不出他这样的书。经这里的编辑指点,他们才找到了作家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又将小说推荐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曲波正式给这部小说定名为《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感染力打动人心,书中的杨子荣、少剑波、高波、白茹、孙达得、刘勋苍、栾超家等一批英雄人物闻名海内外。书中的二O三首长原型即为二团的三把手、时年二十三岁的曲波;而白茹的原型即为曲波的妻子刘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曲波秘密写作《林海雪原》
你还知道军旅作家曲波吗,觉得如何?
曲波创作的《林海雪原》始末
起底“威虎山”:真实的杨子荣与座山雕
曲波夫人刘波回忆“林海雪原”的日子
经典老电影《林海雪原》196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