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征文大赛 | 美文赏析《无法普及的美,不是美》

征文赏析

今后将会陆续推出征文大赛参评作品,

敬请期待!

无法普及的美,不是美

作者:董宇欣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扬言:“无法普及的美,不是美。”这强调了美的终极归宿是人群,而非个人。在大千世界,物的形象与形形色色的人的感知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物我两志,于是美由此发生。

审美本身没有阶级性,它是平等的大众化行为。每个个体认识世界的方式都为“感知”,五官所受的刺激继而转化为思维的兴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美亲密接触,只是每一个阶级都有的人生经验,具有普适性。借用康德之语:“美就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的愉悦。”由此,对美的欣赏是纯粹的自我的,阶级伴生的利害关系并不能妨碍美本身以及遇见美之后思维迸发的这一本能。美,理应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而阶级层次真正影响的是思维迸发的内容,即审美之后产生的意识与思考。在这个意义上,审美其实是一种私密的个体化进程。毕竟,每个个体的思维本身就具有差异性,阶级的不同,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方式、文化素养、道德观念等等的不同,对同一种美产生的回应便映射了他的个人经历,从而极具差异性。向来试图与贵族阶级决裂的列夫托尔斯泰以为美就是善,这是一种离奇的幻想。而康德,作为资产阶级里的平民知识分子坚持美与善的完全统一。在此,我们不争辩美与善的关系,仅以此说明阶级问题确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审美后的思考。列夫托尔斯泰心系穷苦人民,所以将道德凌驾于艺术之上而康德则支持“美是道德性的象征”。

这种差异源自不同阶级的生活困境——如何取得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情境下,精神的虚无格外明显,审美更多带来精神抚慰。而对于捉襟见肘的人群而言,审美是对现下生活的嘲讽。物质的短缺是首要的生存困境,这便无暇顾及精神层面的享受。诚然,审美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它有单一与丰富,粗浅与深入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可避免地与阶级相关。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两种艺术形式,前者曲高和寡,后者俗不可耐。唯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便“美”不再局限于小众人消费,也不平庸地被人吞来吐去。

“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孟德斯鸠如是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缕阳光(图文音画)一首气势轻音乐一缕阳光
一个人慢慢变好的开始:懂得翻篇
越有本事的人,越喜欢在这3个方面“小气”
遇到以下几件事,若你能保持无动于衷,说明你活明白了
一个人变强的最好方式,学会自渡
不要让昨天的雨,淋湿了今天的自己(深刻)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