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教学反思:一道习题贯穿整节课堂

“刻度尺的读数”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鉴于初三学生刚刚学习物理,在学习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放慢了课堂教学的步子。尽管本学期的教学周期很短,教学任务也不轻。可是自己非常清楚,如果一开始学习进度过快,学生很容易出现吃“夹生饭”的现象。自己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拼搏,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复习阶段。

多年的毕业班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一点:如果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到了复习阶段很难进行补救,很难有理想的结果。

可是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为了某些眼前的利益(例如出现的那些名目繁多的会考学科),不惜牺牲其他学科的利益,总认为先解决眼前的问题,以后可以将落下的功课进行补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真得不敢恭维,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就会为以后埋下“苦果”的种子。

考虑再三,唯有在课堂中力争达到最佳效果才是唯一的出路。为此,自己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的拼搏之中。

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自己尝试利用一道习题贯穿这堂课的做法。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非常成功。下面,把这节课自己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做法反思一下:

第一环节:出示题目,复习巩固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从A尺看是______cm,从B尺看是______cm.

设计思路:给学生出示上述的试题,首先是为了对于上节课的“刻度尺的读数”进行巩固。

课堂上学生对于此题得出了如下的答案:A尺:3.2cm, 3.1cm;B尺:3.15cm, 3.16cm, 3.17cm。

在对于学生给予鼓励和评价以后,接着进行如下引导:为何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同学们却会得出很多的测量结果。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第二环节关于“误差”的知识点学习。

第二环节:分析答案,学习新知

设计思路:结合上述题目的答案,引出误差的概念。教师引导:为何同一个物体的长度却得出许多的测量结果?从而给学生提出测量值、真实值的概念,并且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

关于“误差”的相关内容还有“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其中一种主要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为了强化这一重要方法,设计了第三环节的“实验操作”。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照应开头

设计思路:在给学生提出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以后,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进行以下是实验: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或宽度)。

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有三个目的:一是进一步巩固刻度尺的使用;二是学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三是强化对于刻度尺读数的处理问题。

在上课过程中,前两个任务顺利完成。如课前预料的一样,学生在对于处理平均值这一步出现了问题。由于测量结果取平均值以后得数不能整除。学生出现了争议,趁此机会,我利用学生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解析,最终使学生明确——测量结果可以间接反映出刻度尺的分度值。

总之,今天上午第一节课在自己的精心设计下,一环扣一环,利用一道习题贯穿了整个课堂,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自己仍要不断加大课堂探究力度,力争不上一节效率不高的课。让自己和学生一起在享受课堂之中,感受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一份初中物理导学案的认识
每天一点物理知识:如何区别误差与错误?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笔记与习题
物理案例 | 数据支持下的初中物理精准教研
「八年级物理」长度测量的“估读题型”,期末复习加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