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我国区块链产业形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为把握区块链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区块链技术与数据安全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于3月22日召开工作交流会,来自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方电网、蚂蚁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区块链产业发展的技术动向、应用实践、未来趋势等话题展开讨论,近200位专家代表线上参会。基于实验室研究成果及参会专家的分享,本文对当前区块链产业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






区块链

一、现阶段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形势

(一)顶层规划路径明确,地方政策多点开花

国家层面,顶层规划路径随着2021年多项文件的出台已经基本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壮大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新兴数字产业,《“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区块链被作为新兴平台软件之一进行布局,《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赋能实体经济、提升公共服务等五方面重点任务。地方层面,各地纷纷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区块链产业发展,目前已有19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区块链专项支持政策37份。北京市提出建设自主可控的底层开源技术平台,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块链开源社区;江苏省立足制造业优势,推动零部件溯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协同制造等制造业领域的区块链应用。

二)自主技术有所突破,国际影响逐步显现

底层技术多路径同步演进,自主技术创新亮点层出不穷。底层技术方面,链间互操作、硬件、智能合约安全、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领域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区块链平台整体向高性能、高安全、强隐私、互联互通方向迈进;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的融合创新取得突破,百度发布可信分布式AI产品“链桨(Paddle DTX)”,蚂蚁链推出隐私计算原生平台“FAIR”。自主创新方面,北京微芯研究院联合多家高校、企业共同研发了交易吞吐能力达到10万TPS的“长安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并发布了基于RISC-V开放指令集的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标准化方面,国内标准化“四梁八柱”确立,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我国2021年成立了全国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0),已立项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4项、地方标准18项。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中国在ISO、ITU等国际标准组织担任重要角色,例如中国牵头了ISO TC307技术委员会“ISO TR 6277 数据流动模型”研究项目。

(三)产业生态繁荣发展,应用落地百花齐放

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已经初具雏形,根据零壹智库数据,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共有120810家企业在企业名称/曾用名、经营范围或产品资料等工商登记信息中含有“区块链”字样。中央网信办已发布七批共1705个境内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应用落地方面,我国区块链应用已从金融向其他领域加速渗透,与各行各业创新融合。其中传统行业领域已出现大量典型落地应用案例,例如政务领域中趣链科技建设的浙江省商务厅数据交换平台可服务数十万外贸企业,年融资金额可达数千亿。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以及区块链在双碳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快速发展,例如腾讯云区块链推出区块链隐私计算平台“数链通”,将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结合实现全程闭环的数据安全和隐私服务。此外,区块链在元宇宙等尚在萌芽期的产业也出现了应用探索。







二、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问题挑战

(一)自主技术仍待加强,复杂环境技术需提前布局  

底层平台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区块链应用项目仍是基于国外开源平台Hyperledger Fabric二次开发,自主底层平台使用较少且应用普及度不高。可信执行环境方面,ARM TrustZone和Intel SGX仍是主流技术选择,自主技术尚不成熟。复杂环境方面,随着海量的终端设备、复杂的网络环境、异构的平台互联成为发展趋势,区块链软硬件协同、异构节点部署等相关核心技术需提前布局。

(二)标准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引导产业发展

我国区块链标准体系中,团体标准发展最早、速度最快,当前已有涵盖多领域的团体标准70余个。然而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团体标准出现了数量上供大于求、内容质量上不同标准文件中定义不统一的情况,可能导致行业无所适从,难以起到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三)多方面安全挑战出现,监管问题亟待重视

一是技术安全挑战,包括区块链本身作为信息技术面临的算法漏洞、智能合约编程漏洞等安全挑战以及过度依赖国外开源平台、技术产品等引发的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问题。二是金融监管风险,主要是类Libra/Diem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对我国外汇、反洗钱管理要求可能带来的冲击。

(四)应用深度有待加强,新兴领域仍需引导

当前众多区块链行业应用仍存在深度不足、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实际开展业务的企业主体占比工商注册数量较低。部分项目过度依靠财政资金而缺乏商业模式考量,交付后难以发挥价值、无法长期运转。同时,数字藏品、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政策引导及监管思路尚不明确,市场在创新与风险之间徘徊前进。






三、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底层技术攻关,以开源促进自主创新

加强底层技术研究,包括区块链网络协同的关键技术、异构节点部署关键技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认证技术等。加快底层技术与自主软硬件环境的兼容适配,形成信创产业对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带动效应。推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融合发展,保障数据安全与可信采集。学习借鉴Hyperledger、以太坊等国外区块链开源社区组织模式,通过开源促进自主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

(二)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抢占国际话语权高地

以TC590为抓手,联合产学研各方力量,构建全面覆盖区块链基础共性、关键应用示范、安全保障等维度的标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宣贯和解读工作,推动标准体系高质量建设,有效指导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加快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增强我国标准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三)推动应用向重质量转变,引导新兴领域健康发展

对于区块链应用已经较为成熟的领域,引导行业应用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通过典型案例征集等方式形成示范效应。对于处于探索阶段的领域,如元宇宙、数字文创、数字藏品等,应加强安全风险研究,依托行业内具有公信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平台积极发声,引导新兴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强监管科技研究,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加强安全监管技术的研究,包括嵌入式、穿透式监管技术,并通过具体监管场景应用对监管科技进行迭代优化。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研究NFT等新兴区块链技术的监管体系,坚持审慎包容的监管原则,探索在沙盒监管模式下开展试点。






作者介绍

  • 杨梦琦,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所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块链、NFT等领域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86)15811049369

  • 种法辉,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软件所新兴技术研究部主任,主要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86)13718741018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形势展望
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现状,行业监管愈发完善,市场规模迅速增长「图」
工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化,区块链如何协同发力?
腾讯:智慧金融白皮书,论述智慧金融发展的四个阶段
区块链的中国道路
挖链资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